徐穩(wěn)
(山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胡適的科學教育價值觀是以其對于科學本質的認識為基礎的。胡適認為,科學“是一種思想和知識的法則”[1]197,是人們認識真理的唯一途徑,他指出:“科學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茖W的文明教人訓練我們的官能智慧,一點一滴地去尋求真理,一絲一毫不放過,一銖一兩地積起來。這是求真理的唯一法門?!盵2]309-310由此可見,胡適把科學理解成為一種尋求真理的方法,他把這種方法概括為“十字真言”,即“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它包括五個基本的要點:“(1)特殊的,問題的,不籠統的。(2)疑問的,研究的,不盲從的。(3)假設的,不武斷的。(4)試驗的,不頑固的。(5)實行的,不是戲論的。”①這種假設兼求證的方法本身,就包含著相應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由于胡適把科學理解成一種思想和知識的法則,并且這種法則又是人們認識和發(fā)現真理的唯一途徑,所以他主張把科學的領域無限放大,從自然推移到社會和人生,用自然科學領域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原則來研究和解決一切社會人生問題。胡適說:“我們須把科學的方法——尤其是科學實驗室的態(tài)度——應用到文史和社會科學方面?!盵3]448這一應用一方面使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科學化;另一方面,是用科學教育來培養(yǎng)人和改造人,發(fā)揮科學和科學教育在人的發(fā)展中的價值。
在胡適看來,人生觀涉及的主要問題是:“人是什么東西?”“在宇宙中占據什么地位?”“人生究竟有何意味?”[2]319他認為,對于這些問題,只有科學才能作出有效的回答,因此他提倡“科學的人生觀”。什么是“科學的人生觀”呢?胡適說:“‘科學的人生觀’有兩個意思:第一,拿科學做人生觀的基礎;第二,拿科學的態(tài)度、精神、方法,做我們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方法?!焙m所謂“拿科學做人生觀的基礎”,就是用科學來回答人生觀所涉及的根本問題,就是要把人們對于世界和人生是什么的看法,建立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關于第二個方面“拿科學的態(tài)度、精神、方法,做我們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方法”,胡適的意思是要用科學的態(tài)度、精神和方法解決人生問題,用科學的態(tài)度、精神、方法去做人,去對待人生。
人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具體而言,胡適的主張是:(1)打破籠統的“根本解決”,認清特別的、個體的問題。人生問題都是個別的,沒有籠統的問題,故沒有籠統的解決。(2)從研究問題入手,不盲目相信傳統的風俗、制度、習慣,不盲從眾人之言,要先疑而后信。(3)一切原理原則,都看做假設的工具,不能視之為天經地義的絕對真理;自己的主張也應看做是待證的假設。(4)用實驗的證據來試驗提出的假設,用實驗的結果來增強自己的信心,來消除別人的疑心和反對。(5)科學的思想是為了解決個別問題,已經得到的解決,就應著力奉行[3]231。
透過這些具體的論述,可以看出,這第二方面所強調的,就是要用懷疑與批判、假設與驗證的態(tài)度和方法,來認真對待生活。這既是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和方法,也是生活的態(tài)度和方法。在這里,生活就是科學,科學也便是生活,二者是合而為一的。
綜上所述,胡適所謂“科學的人生觀”,就是用科學知識來認識人生和世界,用科學的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來支配和指導生活。這同時也是他對于科學、科學教育在培養(yǎng)正確人生觀上的價值的看法。所以他大力提倡科學教育,視科學為培養(yǎng)正確人生觀的根本因素。他說:“中國人的人生觀還不曾和科學興見面禮呢?我們當這個時侯,正苦科學的提倡不夠,正苦科學的教育不發(fā)達,正苦科學的勢力還不能掃除那彌漫全國的烏煙瘴氣,——不料還有名流學者出來高唱‘歐洲科學破產’的喊聲,……信仰科學的人看了這種現狀,能不發(fā)愁嗎?能不大聲疾呼出來替科學辯護嗎?”[2]285他又說“人生觀是因知識經驗而變換的”[2]294,而知識的掌握,真理的探索,有賴于科學知識和方法的教育。由此可見,胡適對于科學的教育價值的強調,也是針對中國科學和科學教育的落后狀況有感而發(fā)的。
胡適對上述“科學的人生觀”的闡釋與其說是對人生價值的重新認定,還不如說是一套實驗主義的方法論在價值領域的運用,它集中體現了實驗主義對待人生問題的思維原則。胡適堅信實驗主義是一種最基本、最廣泛的科學方法,不僅具有知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人生觀意義,他把實驗主義當做人生的“防身術”,試圖溝通科學與人生觀、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但是胡適的這一工作從一開始就暴露了他的唯科學主義傾向,他認為宇宙萬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過科學方法來認識,這種傾向具體表現在胡適身上,他認為科學的基本精神就是尋求真理,它運用于人生領域,形成一種設定,給科學一種超越自身的力量,他認為在人生所有方面科學是達到真理的唯一方法。
新文化運動的主題是改造國民性,造就與傳統的奴性人格相對立的獨立自由人格,“科學”和“民主”是這同一主題下的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
胡適留學美國時,價值觀念發(fā)生了變化,他欣賞美國人重視和發(fā)展個人的獨立性,指出中國國民缺少獨立人格,是重大缺陷。胡適終其一生都是一個堅定的自由主義者,在他看來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不僅是把個體從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的重要前提,也是建立新的民主社會的基礎,所以他與其他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一樣,也將改造國民性置于突出地位,主張從改造國民性入手,為祖國造不能亡之因。而“造因之道,首在樹人;樹人之道,端賴教育”[4]188。所以圍繞自由獨立人格的培養(yǎng),他論述了一系列問題。他認為,自由獨立人格是人之為人的本質所在,也是國家、民族、社會進步不可缺少的前提。胡適所說的自由人格具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征。
首先,是它的獨立性,即不迷信權威,不盲從流俗、不屈從傳統,能標新立異,特立獨行。正如他自己所說:“不茍同于流俗,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盵4]45也就是說,要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不拿別人的眼睛當自己的眼睛,不拿別人的耳朵當自己的耳朵,不拿別人的腦筋當自己的腦筋。又說:“凡百責任,以對一己之責任為最先。對一己不可不誠。吾所謂是,則是之,則篤信而力行之,不可為人屈。真理一而已,不容調護遷就,何可為他人之故而強信所不信,強行所不予行乎?”[5]269-270個人對于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要負責任,但不怕權威,說自己想說的話,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為他人所左右。這是其自由人格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征。
其次是自由人格的自為性,即自我完善和自我拯救。胡適把人在世界上的境遇比喻為一個人坐在海中沉船上,最重要的是先救出自己的性命。這道理很簡單:自救不暇,何以救人?他引用易卜生的話:“你要想有益于社會,最好的法子莫如把你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械臅r侯我真覺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船,最要緊還是救出自己?!盵6]287而要自救,就必須具備自救的能力,所以人應完善自我,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才能,即把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這是救出自己的唯一法子?!鞍炎约鸿T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會。真實的為我,便是最有益的為人。把自己鑄造成了自由獨立的人格,你自然會不知足,不滿意于現狀,敢說老實話,敢攻擊社會上的腐敗情形,做一個‘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斯鐸曼醫(yī)生。”[6]287一言以蔽之,個人自由一方面教我們學娜拉,要努力把自己鑄造個人;另一方面教我們學斯鐸曼醫(yī)生,要特立獨行,敢說老實話,敢向惡勢力作戰(zhàn)。
最后,是自由人格的理性特征,即智能的個性。胡適知道,選擇的前提是自由,而選擇的結果是自己為自己擔干系,負責任。人在選擇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選擇什么”和“怎樣選擇”的問題,獨立性只能保證選擇是自己的選擇,不能保證選擇正確且自己一定能擔當得起。因此,與自由人格相聯系的還有自由人格的理性化特征。
胡適說:“人同畜生的分別就在這個‘為什么’上?!盵7]38在胡適看來,凡事不問為什么要這樣做,便是無意識的習慣行為,是下等動物的行為,是糊涂的行為,是可恥的行為:“畜生的生活只是糊涂,只是不曉得自己為什么如此做,一個人做的事應該件件事回答得出一個‘為什么’……回答得出,方才可算是一個人的生活?!盵7]357-358“凡是自己說不出‘為什么這樣做’的事,都是沒有意思的生活。反過來說,凡是自己說得出‘為什么這樣做’的事,都可以說是有意思的生活。生活的‘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盵7]357-358
不難看出,理性化的自由、獨立人格,不過是胡適所推崇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在理想人格追求中的進一步延伸,是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涵育熏養(yǎng)的結果。而樹立科學態(tài)度,培養(yǎng)科學精神、掌握科學方法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學習自然科學知識與技術:“多學一點自然科學的知識與技術,那條路是活路,這條故紙堆里的路是死路。三百年的第一流聰明才智銷磨在這故紙堆里,還沒有什么好成績。我們應該換條路走走了。等你們在科學實驗室里有了好成績,然后拿出你們的余力,回來整理我們的國故?!盵7]357-358其實,這也等于宣布:科學和科學教育在培養(yǎng)自由人格方面具有崇高的價值,是養(yǎng)成自由獨立人格的根本途徑。
受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胡適這樣論述教育過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是繼續(xù)不斷的重新組織經驗,要使經驗的意義格外增加,要使個人主持指揮后來經驗的能力格外增加?!盵2]82胡適又解釋說:“經驗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應付人生周圍的境地;即是改變所接觸的事物,使有害的變?yōu)闊o害的,使無害的變?yōu)橛幸娴摹!@種活動各有教育的作用,因為每一種活動即是增添一點經驗,即是‘學’了一種學問。每次所得的經驗,和已有的經驗合攏起來,起一種重新組織過的經驗,又留作以后經驗的參考資料和應用工具。如此遞進,永永不已?!盵2]82由此看來,胡適所謂的生活,就是適應和改造人生周圍的環(huán)境;所謂教育,可“使有害的變?yōu)闊o害的,使無害的變?yōu)橛幸娴摹?,“可以推知未來,可以預先籌備怎樣得到良好的結果,怎樣免去不良好的結果”[2]83。這就是教育的過程。可見,在胡適看來,教育、經驗、生活,三者是一致的。
在胡適看來,正確而有效的經驗,是按照科學知識和方法組織起來的,所以胡適倡導青年必須學習科學知識和方法,告誡青年多學一點自然科學知識與技術,這是條活路,那條鉆故紙堆的路是死路,“現在我們無論走那條路,都要研究微積分、生物學、天文學、物理學。我們要多做些實驗工夫,要跟著西洋人走進實驗室去,找自然材料”[8]23。胡適認為,只有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和方法,才能涵育熏養(yǎng)出理性化的自由人格,才能使青少年更好地適應新時代的生活。他曾經形象地把受過教育的人比作戴有一副“有光的眼鏡”。他說:“教育是給人帶有一付有光的眼鏡,能明白觀察,不是給人穿一件錦繡的衣服,在人前夸耀。未受教育的人,是近視眼,沒有明白的認識,遠大的視力;受了教育,就是近視眼戴了一付眼鏡,眼光變了,可以看明清楚遠大?!褪钦f受過教育,就認清社會的惡習,而發(fā)不滿意的批評,最容易引起社會的反感。但是人受教育,求知識,原是為發(fā)現社會的弊端,若是受了教育,而對社會乃是處處覺得滿意,那就是你的眼鏡配錯了光了,應該返回去審查一審查,重配一付光度合適的才好?!盵9]205-206胡適認為受過教育的人須養(yǎng)成獨立的個性和人格,獨立的個性和人格絕不是傳統儒學教育的產物,而是科學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涵育的結果。所以他主張把科學知識運用于教育,在教育過程中貫穿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在教育內容上,他主張打破以儒家經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大量輸入西方近代科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內容的科學化,也是胡適對科學在教育中的價值的認識的深化,促進了中國近代科學和科學教育的發(fā)展。
不過,胡適更推崇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他從小受過舊教育的訓練,對舊式兒童教育方法體會比較深。他認為,在舊式教育中,學生只能被動地死讀書、讀死書,根本無法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才能,學生的個性受到極度的壓抑和摧殘,根本不會形成自由獨立人格。所以,胡適強調:“兒童的教育應該根據于兒童生理和心理。這是慈幼運動的一個基本原則。向來的學堂完全違背兒童心理,只教兒童念死書、下死勁。近年的小學用國語教課,減少課堂工作,增加游戲運動,固然是一大進步。但我知道各地至今還有許多小學校不肯用國語課本,或用國語課本而另加古文課本;甚至于強迫兒童在小學二年級作文言文,這是明明違背民國十一年來的新學制,并且根本不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種不合兒童生理和心理的學校,便是慈幼運動的大仇敵。因為他們的行為便是虐待兒童,增加學校生活的苦痛?!盵9]190這是對舊式兒童教育方法的指責,也是對以循兒童的生理和心理進行科學教育的提倡。因為胡適認為,適應社會生活的新型人格絕不是傳統儒學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而要進行科學教育,還必須在教育過程中運用科學方法。所以,他推崇和贊賞書院精神,認為道爾頓制與科學方法是一致的:“吾以今日教育界提倡道爾頓制,注重自動的研究,與書院制不謀而合?!盵8]10書院真正的精神是自修與研究,書院里的學生,都有自由研究的態(tài)度,雖然有山長,不過是學問方面的顧問,至于研究發(fā)明,仍靠平日自修的程度怎樣。所以胡適認為書院與當日教育界所倡導的道爾頓制精神相同。來書院求學的人,如果有困難疑惑不懂的地方,可以向指導者請教,書院好像道爾頓制的研究室。不僅如此,書院教學法大半采用佛家問答頓悟之法,特別是講學之風很盛行,南宋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明朝時,又有會講式的書院,山長講完,讓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互相切磋。這相當于現代教學法中的討論法、講演法、問答法等方法,充分體現了自由、民主的風氣。胡適贊賞書院精神,提倡道爾頓制,實質就是主張在教育過程中運用科學方法。在胡適看來,把科學知識和方法引入教育過程,是教育過程科學化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說,要把科學的知識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把科學方法作為指導教育、教學方法的根本原則,這在科學教育思潮的演變與發(fā)展中是一大進步。
科學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內容,科學教育目標的實現與對“科學”、“科學教育”內涵的理解密切相關?!笆聦嵣?,人們早已把科學分為相互關聯的四個層次的內容: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科學教育無疑應該包括這相互關聯的四個層次的教育?!盵10]40但是,“在我國科學發(fā)展和科學教育的歷史上,由于現代科學是在救亡圖存的背景下傳入中國的,所以對科學知識的獲得,對科學實際功用的重視,遠遠超出了對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的重視,而且在很多情況下采取了違背科學理念和科學精神的態(tài)度?!盵10]43也就是說,從科學發(fā)展的角度看,我國科學教育還存在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科學教育的科學發(fā)展,與國家提倡的科學發(fā)展觀要求不相適應,制約科學教育對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和個人科學素質的積極影響??茖W發(fā)展觀要求我們反思科學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以及由此產生的困境。
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神圣事業(yè),應該提升人性,培養(yǎng)完美人格,科學教育當然也不例外。但是,被強調到無以復加程度的科學教育卻遺漏了這些應有的特性。誠然,科學教育必須滿足社會進步和發(fā)展的需求,但完全忽視對個人生活有用的科學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個體的興趣愛好,以至忽視學生就業(yè)的需要等等,就背離了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比如,中國傳統教育就把受教育者滿足自身發(fā)展的需求排除在外,把教育看做是為滿足社會需求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這樣,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的需求。這就體現出一種社會本位論。這種社會本位論的價值取向體現在科學教育上,即是無論目標制定、課程開發(fā),還是科學教學的實施與評價,以至于課外科技活動,都著眼于滿足社會需求。這樣,學生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礎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但未必全面理解科學的內涵,對科學知識、公式、定理、技術以外的東西,比如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等等知之甚少。顯然,這種科學教育是殘缺的不全的,缺失科學教育的人文層面。雖然暫時迎合社會需求,但從長遠來看,不利于科學教育和個體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國長期采用分科課程設置模式,即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課程替代科學教育。這種模式對普及科學知識雖然曾經發(fā)揮過積極作用,但從社會實際需要、科學的整體性、教育需要、學生個體等不同的角度來看,分科課程模式已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因為這種模式以分科教育代替科學教育,雖然使學生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知識,但是缺乏對學生科學思維、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的培養(yǎng);而且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都普遍存在內容陳舊、很少涉及學科前沿動態(tài)等問題,即使接受了高等教育,學生也只是掌握了人類千百年來積累起來的基本知識、原理、公式,而缺乏社會發(fā)展和個體進步所需要的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精神、科學素養(yǎng)。這種狀況背離社會和個體的自由而全面的科學發(fā)展。
傳統的觀點認為,科學教育主要是使學生個體通過學科教學掌握一些既成的事實、規(guī)則、公式、定理等科學知識,并且形成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外國教育史上,赫爾巴特是這種觀點的重要代表人物,并且這種觀點經過凱洛夫的強化傳入中國,對中國科學教育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使中國科學教育仍停留在傳統的赫爾巴特教學方法觀上,沒有根據科學觀的發(fā)展和對科學本質認識的深化發(fā)生變化。比如,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學科教學中,講授科學原理、規(guī)律通常是直接指向結論,然后再通過實驗證明這種結論是怎么來的。這是非常典型的演繹教學法,是中國過去和目前的科學教育中最常用的方法。這種教育教學方法有優(yōu)點,但是最大的缺陷就是不鼓勵學生“大膽的假設”并提出與眾不同的見解。學生接受這種所謂的科學教育,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循規(guī)蹈矩,只會靠機械記憶、套用公式來應付考試,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意識。其實,這是“非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既不能利用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有關的科學問題,更不能很好地從事科研工作。正是這種“非科學”的方法,扼殺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欲望,導致越來越多的學生對科學研究和發(fā)現失去應有的興趣。絕大多數學生成為知識“容器”、考試“機器”,這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與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的科學教育目標背道而馳??茖W的教育教學方法應該是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學會思考,從中經歷當初科學發(fā)現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科學發(fā)現的方法,使其智慧得到開啟。
可以說,當前提倡的科學發(fā)展無疑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學發(fā)展呼喚科學的科學教育。
胡適的唯科學主義思想是針對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弊端,吸收和發(fā)揮近代以來西方的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的結果。這一思想,在當時具有歷史合理性,對于養(yǎng)成自由獨立人格,對于解放思想,確立新的價值理想和價值觀念,促進中國近代科學和科學教育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不僅如此,他的某些論斷即便在今天看來,也有積極啟示意義。
即便胡適提倡實驗主義的科學方法論,并不影響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民族要想實現復興,一個國家或政黨要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必須重視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科學教育。特別是在倡導科學發(fā)展觀的今天,這是毋庸置疑的。
科學教育將科學和教育最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茖W教育在傳遞、傳播、創(chuàng)新、發(fā)展科學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中國的教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所以,鄧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曾指出:中國現代化的危機,可能發(fā)生在教育部門?;趯@一問題的認識,鄧小平于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的拓展、傳播和應用已成為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唯一可依賴的、可不斷拓展的資源和不竭的動力。為了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江澤民于1996年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平膛d國戰(zhàn)略的基礎在于教育,而教育又是以科學為媒介、以科學為內容的活動。因此,科學教育再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
當前,中國政府鑒于對新時代背景的新認識,提出了科學發(fā)展觀??茖W發(fā)展是中國的當務之急,科學教育是推進中國科學技術進步、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實現經濟振興和國家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科學教育就是關于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的教育。在現代生產、現代科學、現代生活方式下,首先要構建以現代科學為基礎的科學教育內容體系,要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來構建學校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按每門科學學科邏輯來編寫教材,確定科學教育的內容。其次是在科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選擇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著重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在當前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中,要針對中國人傳統的演繹思維教學法中的缺陷,結合西方人歸納思維教學法的優(yōu)點,根據科學知識的特點,采取適應現代科學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將理性思辨方法與直觀教學方法結合起來,將演繹教學方法和歸納教學方法統一起來,將邏輯推理方法與科學實證方法融合起來。更重要的一點是建立科學的方法論,推動科學、科學教育的發(fā)展。
當然,也有人以素質教育為鵠的,提出打破以學科知識系統為中心的教育內容體系,構建全新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內容體系,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等。這種以生活生存為目標所構成的教育內容體系的建構固然是教育發(fā)展的一個趨勢,但也不能因此削弱對系統科學知識的掌握。正所謂矯枉不能過正,構建教育內容體系在注重生活化內容的同時,必須講求科學性。
在現代社會,科學、科學教育已經占據了統治地位??茖W、科學教育取得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但是人類也面臨著科學無法解決的問題,科學教育的局限性便凸現在人們面前,于是科學、科學教育受到了詰難??茖W、科學教育的局限性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科學、科學教育自身并不能保證人類就一定會將科學技術用于造福人類的目的,事實是人類一再地把科學技術成果用于邪惡的目的。人們曾對科學產生過崇拜,認為只要依靠科學技術,就可以解決人類社會的一切問題,科學問題解決了,其他問題也就迎刃而解。就像胡適所提倡的“科學的人生觀”,就是用科學知識來認識人生和世界,用科學的精神、態(tài)度和方法來支配和指導生活。但是,科學、科學教育在人的道德精神和價值領域中發(fā)展起來的是野蠻和貪婪,這是科學、科學教育的悲哀。二是科學、科學教育的非科學發(fā)展不僅無助于解決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之間的沖突,以及人內心的不平衡等問題,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這些沖突、矛盾加劇和激化,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內心世界更加不和諧。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應當反思現代教育到底缺少了什么。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學生可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藉著教育得到對事物及人生價值的了解與感覺,人必須對從屬于道德性質的美和善有親切的感覺,對人類的各種動機、各種期望、各種痛苦有所了解,才能和別的個人和社會有合適的關系。”[11]科學教育教人學會做事,人文教育教人學會做人。因此,從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教育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來看,必須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注釋:
①胡適:《胡適的日記》,1922年3月25日。
[參考文獻]
[1]葛懋春,李興芝.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下[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
[2]葛懋春,李興芝.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
[3]鄭大華.梁漱溟與胡適[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94.
[4]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下[M].???海南出版社,1994.
[5]胡適.胡適留學日記:上[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4.
[6]白吉庵,劉燕云.胡適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胡適.胡適作品集:第2冊[M].臺北:臺灣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6.
[8]胡適.胡適作品集:第26冊[M].臺北:臺灣遠流出版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1986.
[9]黃書光.胡適教育思想研究[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
[10]袁振國.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11]刁培萼.教育文化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