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軍
(湖南工業(yè)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7)
在各藝術門類中,最神秘的莫過于音樂了,它由無形、無影、不可觸摸的聲音編織成變化無常、情趣萬端的曲調,使人沉醉其中而不知不覺地陶冶著自己的美好情操。《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載,在公元前544年,吳國季札曾在魯國聽舜帝時代的《韶樂》演奏,聽完演奏后,季札發(fā)出這樣由衷的感嘆:“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1]2008同樣的感受也發(fā)生在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夫子身上?!墩撜Z·述而》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1]2482由此可見音樂的神奇而迷人的魅力。湘西民族音樂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用燦爛多姿的星空來比喻中華民族輝煌的音樂史的話,那么,湘西民族音樂藝術就是一顆放射出奪目光彩的巨星。因為地域的神秘色彩,在湘西這片古老神秘土地上產生的民族音樂藝術也披上了一層神秘面紗。在中國音樂史上,曾經有不少人試圖揭開這層神秘面紗,但終因不具備湘西人遺傳因子而難以達到理想目的。而當我拜讀完湘西沅陵籍土家族歌唱家兼研究者的舒達精心撰寫的《湘西民族音樂藝術表象初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出版)時,我才有了那種對湘西民族音樂藝術剝繭抽絲般的深入透徹的感覺。
舒達的《湘西民族音樂藝術表象初論》共分為“桑植民歌研究”、“沅陵儺文化藝術魅力”、“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和“湘西新民歌創(chuàng)作”4個部分。4個部分分為兩個大類,即研究與創(chuàng)作。
研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深入系統(tǒng)。首先看看桑植民歌的研究。桑植是湖南省西部的一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貧困縣。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少數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音樂文化,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承,桑植民歌就是他們創(chuàng)作的口頭文學與音樂的有機結合。它的曲式結構嚴謹,曲體多樣,尤其是襯詞的運用,在營造濃厚氛圍、深刻表現(xiàn)人物的情感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著名湘籍歌唱家宋祖英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個人音樂會,其中演唱的享譽國內外的“金色旋律”《馬桑樹兒搭燈臺》就是桑植民歌。桑植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獨特的藝術魅力, 2006年列入國務院批準的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舒達從淵源、類型、藝術特征、獨特魅力、美學類涵、傳承與發(fā)展等方面,對桑植民歌進行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并特別選用了“情歌”和“紅歌”兩類作品,對情歌《冷水泡茶慢慢濃》和由著名音樂家采用桑植民歌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作品《山神》進行了賞析。通過研究和賞析,把讀者帶到了湘西神秘多彩的藝術境界之中,去慢慢品味桑植民歌的無窮魅力。舒達的這種深入系統(tǒng)研究,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桑植民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填補了桑植民歌沒有系統(tǒng)研究文獻的空白,對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看沅陵儺文化藝術魅力的研究。沅陵儺文化源遠流長,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從源流來看,沅陵儺文化實質上是一種祭祀文化。據宋代大學問家朱熹考證,屈原所作《九歌》,就是屈原在沅、湘間采風而創(chuàng)作的一種類似儺文化的詩歌。今天沅陵還保留著古老的民俗——“明香節(jié)”,就是沅陵人為祭祀開天辟地的神祗盤古而采用的一種特有方式。沅陵儺文化的特點是提倡信奉神明,宣揚因果報應。儺文化的形式主要有儺戲和儺技表演。舒達從儺文化溯源、辰州儺戲音樂形態(tài)的張力、土家族擺手舞伴奏、辰河高腔伴奏、湘西花燈音樂、沅陵“哇鄉(xiāng)人”源流、跳香的美學內涵、沅陵土家族喪葬習俗、土家族跳喪習俗的美學價值、巫儺告象以及巫儺法事36解等角度入手,深入系統(tǒng)地探討了沅陵儺文化藝術的魅力。這種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論證了沅陵儺文化藝術保存了遠古時期祭祀儀式多姿多彩的風貌,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頭。特別是其中的儺戲,是戲劇發(fā)展過程中的“活化石”,也是湖湘文化中許多劇種,如辰河戲、陽戲、祁劇等戲劇的老祖宗。正是這種儺戲的保存,使我們獲得了一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而舒達對其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為我們破解儺戲中所蘊含的文化基因,探索當地地方戲種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研究文本。
正是綜合對桑植民歌和沅陵儺文化藝術的研究,作者以她歌唱家的身份和實踐,順理成章地提出了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課題。作者認為:中華民族是有著悠久歌唱傳統(tǒng)的民族,中華民族聲樂藝術根植于中華沃土,“韻味”是中華民族聲樂追求的精髓。這種韻味的把握必須從民族情感中去體會,從歌詞內涵中去挖掘,從旋律風格上去把握,從內心深處去感悟,用高超、嫻熟的演唱技巧去演繹。這種對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深入研究和獨特體會,只有身兼歌唱家、研究者和生長在少數民族之鄉(xiāng)三重身份的人才能做得到。舒達正是以她生長于少數民族之鄉(xiāng)的沅陵籍歌唱家和大學教師的身份,才具有對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切膚之感。這正如她的自序中說的:“我無數次夢回故鄉(xiāng),是她養(yǎng)育了我,家鄉(xiāng)的水給了我體魄,家鄉(xiāng)的山給了我靈氣。兒時看過的民俗表演有著揮之不去的記憶,多少次讓我有更深層次地去了解、讀懂她的沖動?!盵2]2正是這種體魄、靈氣和沖動,加上20余年的舞臺演唱經歷,使得舒達對中華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韻味”有著深刻的體驗和獨到的見解。記得在一次大型演唱會上聽到她演唱一首《報答》,由于她對民族聲樂演唱韻味的準確把握,不知不覺地將所有觀眾帶入到了她所表達的那首歌曲意境中,直到全場掌聲轟然響起,我才從那個神奇美妙的意境中恍然驚醒。這也許就是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精髓和魅力吧。
舒達創(chuàng)作歌曲最大的特點是情感扣人心弦。書中共收集了舒達創(chuàng)作的37首湘西新民歌。作者生在湘西沅陵,長在湘西沅陵,從小對湘西民俗風情耳濡目染,對原生態(tài)民歌非常熱愛。大學音樂專業(yè)畢業(yè)后,留在湘西從事音樂文化、教育事業(yè)近20年,后又調入大學音樂學院工作,從事音樂教育與研究工作。舒達在湘西工作的近20年中,涉獵了湘西不同民族的大量的原生態(tài)民歌,并一直致力于原生態(tài)民歌的演唱、創(chuàng)作與研究,曾多次深入到桑植縣的人潮溪、五道水、瑞塔鋪等偏遠山寨采風,收集了許多有價值的桑植民歌曲目,并運用桑植、沅陵等地區(qū)原生態(tài)音樂元素,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新民歌。這些新民歌由于感情真摯,扣人心弦,而得到了不少國際友人和老百姓的喜愛。其中《張家界,美的故鄉(xiāng)》獲張家界市文藝調演作曲一等獎,表演一等獎;《乖乖張家界》、《吊腳樓的阿妹》獲國家文化部、國家民委、國家廣電總局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辦的第11屆全國少數民族“孔雀杯”聲樂大賽創(chuàng)作最高獎……她所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這些新民歌,之所以在國內頻頻獲獎,最主要的原因是旋律蘊含真情,演唱飽含深情。
完全可以這樣說,舒達所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歌曲是真善美有機的融合,是扣人心弦的真摯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流暢多變的旋律的激情迸發(fā)。正是作者這種對祖國的無比深情,對家鄉(xiāng)的無限真情,對朋友的真摯友情和對愛情的執(zhí)著激情,使得她所創(chuàng)作和所演唱的歌曲深受人民的喜愛,使得她所研究的湘西民族音樂藝術呈現(xiàn)出奪目的光彩。
參考文獻:
[1]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