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寒生, 凌群英, 王 喆
(銅陵學院 圖書館,安徽 銅陵 244000)
21世紀是信息世紀,這是地球人的共識。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科技革命,在全球范圍內迅速興起和蓬勃發(fā)展。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每一個社會發(fā)展階段都有某種特定的生產要素在主導著社會的發(fā)展。農業(yè)社會的土地主導著農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使農業(yè)社會形成一種發(fā)展的土地邏輯;工業(yè)社會的資本主義主導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使工業(yè)社會形成一種發(fā)展的資本邏輯;我們正處在信息社會,信息將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因素,進而形成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信息邏輯。即在當代社會里,信息成為最重要的資源。為了有效地獲得和利用信息資源,使之成為現(xiàn)實的社會財富,人們大量地研制出各種用于開發(fā)和利用信息的信息技術,并在廣泛的社會領域推廣和應用。于是,一個由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社會性推廣而促成的社會發(fā)展進程出現(xiàn)了,這個社會發(fā)展進程就是社會的信息化。
從總體上看,由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信息邏輯決定的當代社會的信息化發(fā)展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fā)展模式,會有力地促進全球經濟與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會給社會成員帶來更多的信息接觸和信息擁有的平等權利,有利于人們廣泛地參與到信息經濟之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從而促進全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任何新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都可能帶來新的社會問題,我們在享受信息化給我們帶來種種便利和好處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信息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繁榮、人們生活便利的同時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分化——信息分化。
“信息分化”源于英文“information divide”、“digital divide”、“information diffeientiation”、“digital differentiation”、“information naves and have-nots”、“info-rich&infor poor”等。目前國內學者比較一致的觀點是這些詞語最好譯為“信息分化”,這樣能較全面地體現(xiàn)出它們所具有的兩層涵義:一是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狀態(tài)的涵義,即“信息鴻溝”、“信息區(qū)隔”、“信息差距”、“信息的富有與貧乏”等,是社會中現(xiàn)存的一種信息差距;二是作為一種社會變化過程的涵義,即“信息分化”、“信息分裂”、“信息差距的擴大”、“信息鴻溝的加深”等,是社會中信息差距的動態(tài)擴大。信息分化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起初的社會學家、信息學家都不曾對其下過定義,而真正對這一概念進行定義并出現(xiàn)在信息社會理論著作中的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
國內最具代表性的是謝俊貴教授給信息分化下的定義,認為信息分化是指在當代社會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由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與有效應用而導出的一種人類社會的不同信息活動主體之間的信息差距及其不斷擴大的社會分化現(xiàn)象[1]。國外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學者約翰·費澤爾給“信息分化”下的定義,認為信息分化是“富有者與貧困者在接觸信息方面不斷增加的差距”[2]。
盡管目前國內外學者關于信息分化概念的解釋不一,定義不一,但其內涵的規(guī)定性是一致的:
第一,信息分化是當代社會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顯現(xiàn)出來的新的社會分化現(xiàn)象;第二,信息分化是由于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而導致的一種社會分化現(xiàn)象;第三,信息分化是當代社會新生成的一種社會分化類型,也是當代社會分化的一條重要途徑;第四,信息分化不僅包括靜態(tài)的絕對性信息差距,還包括這種差距的相對性動態(tài)發(fā)展和擴大的趨勢;第五,信息分化既是一種技術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是構建與當代信息-技術平臺之上的一種社會結構和社會變遷形式;第六,信息分化首先體現(xiàn)為一種技術差異,其次體現(xiàn)為一種信息富有與信息貧乏之間的差異,最后體現(xiàn)為一種社會差異,它是隨著當代社會的信息化發(fā)展過程而出現(xiàn)的一種新的社會問題。
信息分化觀念的形成由來已久,客觀存在。遠在古代,一些著名的知識分子就初步了解到信息富有與信息匱乏給人們的行為帶來的影響,以及由此造成的行為差別。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明確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边@里,孔子雖然沒有具體講述信息分化的問題,但他的這段話實際上反映出一種信息分化的觀念,即信息擁有的富足還是匱乏對于一個人是否能夠從事某項事務或是能否有效地從事某項事務具有決定性作用??鬃拥倪@一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在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上至國家官員,下至大小文人,無不把搜集文獻信息作為一項十分重要的事情來做,盡量使自身成為信息的擁有者和富有者。
作為現(xiàn)代涵義的信息分化觀念的萌發(fā)階段是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的事情。這一時間,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信息的認識開始深化,關于信息分化觀念也開始萌發(fā)。1923年,F(xiàn).H.克萊特就指出信息是“主要商品之一”。1948年美國科學家克萊特·申農創(chuàng)立了信息論,諾伯特·維納創(chuàng)立了控制論,他們都對信息開展了研究,這其中也包含了信息分化觀念。諾伯特·維納在他的《人有人的用處》一書中寫道:“要有效地生活就要有足夠的信息。所以,正像通信和控制屬于人的社會生活那樣,它們也是人們內部生活的要素?!薄敖邮苄畔⒑褪褂眯畔⒌倪^程就是我們對外界環(huán)境中的種種偶然性進行調節(jié)并在該環(huán)境中有效生活的過程”。
作為現(xiàn)代涵義的信息分化觀念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事情。這一時間,由于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信息在社會中的價值和作用日益凸現(xiàn),人們的信息資源意識和信息財富意識開始建立,人們的信息分化觀念開始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觀念如下:
1976年,貝爾出版了代表作《后工業(yè)社會的來臨》。在書中,他深刻認識到信息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和對社會結構的重要影響。他認為:“后工業(yè)社會是由知識技術形成的”,“信息和知識則是后工業(yè)社會的主要結構特征”,“后工業(yè)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但是信息的中心地位為社會制造了一些需要應付的新的不同問題”,這些問題包括“人們必須吸收巨大的信息量”、“信息變得更高技術性了”、“更加需要媒介傳遞的工作”、“人們吸收的信息量是有限的”等四個方面。他還討論了后工業(yè)社會中階級結構的變化,認為在后工業(yè)社會中,“就地位(社會尊重與承認,可能還有收入)而論,知識階段可能是新社會中的最高階級”。
托夫勒出版了著名的“未來三部曲”,即《未來沖擊》、《第三次浪潮》和《權利的轉移》。在這些著作中,托夫勒同樣表現(xiàn)出一種較強的信息分化觀念。在《權力的轉移》一書中,托夫勒認定知識將成為權力轉移的中心。他認為,現(xiàn)今的人們將日益圍繞著知識的分配而展開權力之爭,認為信息網絡的發(fā)展對于知識控制權的轉移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在這場信息網絡競賽中,知識權利將在民眾、公司、產業(yè)、國家之間發(fā)生轉移,誰能取得對網絡系統(tǒng)中的信息循環(huán)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的控制權,誰就能掌握經濟權利和政治權利。正因為如此,信息問題即誰掌握信息、如何獲取信息和信息使用的能力的問題,將成為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沖突的中心問題。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托夫勒還預見到信息時代貧國與富國的差距將進一步拉大。
他在1982年出版了《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在他的“趨勢系列”著作中,奈斯比特界定了信息社會的含義,提出了人類向信息社會過渡的一些關鍵問題。他認為,在信息社會中,信息雖不是唯一的資源,但卻是最重要的資源。知識生產力已經成為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成就的關鍵因素,在信息社會里,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增加勞動強度,而是通過知識實現(xiàn)的,因此他提出了“知識價值論”。奈斯比特的思想理論包含了許多信息分化的思想,一些結論也是在信息分化的基礎上分析得出的。
作為現(xiàn)代涵義的信息分化觀念的正式形成是在20世紀90年代至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互聯(lián)網的商業(yè)利用和社會信息化的加速發(fā)展,信息成了一種真正的資源和財富。但是人們發(fā)現(xiàn)這種資源和財富并非是平均分布和平均分配的,這個世界中既有信息的富有者,也有信息的貧乏者,他們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鴻溝。于是,他們開始了對信息分化問題的思考,從而正式形成了具有現(xiàn)代含義的信息分化觀念。信息分化概念的正式形成促使人們開始關注當今社會存在的“數字鴻溝”、“信息差距”、“信息鴻溝”等社會問題。
信息分化的發(fā)展是在歷史形成的客觀性基礎上通過社會建構的主觀能動性發(fā)展起來的。社會建構的基本思想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之所以存在,不僅是因為它的客觀性使然,而且還有它的主觀性使然。社會建構主義思想十分強調社會現(xiàn)象的主觀性和過程性,認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在很大程度是人們主觀定義的結果,是社會建構的結果。按照這樣一種學術思想,我們可以認為信息分化有其產生的客觀性,而信息分化的問題在今天之所以備受人們的關注,社會建構確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信息分化問題的社會建構中,官方機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通過多種途徑對信息分化表示了密切的關注,從而把信息分化問題建構成了一個普遍存在而影響廣泛的社會問題。
其一,社會調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局(NTIA)就開始了信息分化或曰數字鴻溝的調查工作,發(fā)布了三個重要的調研報告,即《在網絡中落伍:一項對美國城市和鄉(xiāng)村的未曾擁有者的調查》、《在網絡中落伍:數字鴻溝的新數據》、《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這三個報告不僅對美國社會的信息分化狀況作出了客觀描述,而且深刻揭示了信息分化問題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并成了克林頓政府討論的一項主要議題。之后,許多國家官方機構都以數字鴻溝、信息鴻溝、信息差距等關鍵詞為名目進行信息分化的調查研究,我國每年公布的《中國互聯(lián)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國信息社會指數》等,這些調查活動和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對信息分化的建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其二,會議實施。在近些年中,各國官方還采用召開專門會議或利用某些會議場合發(fā)表講話的方式來建構信息分化問題。1999年在日內瓦召開的國際電信會議上,當時的聯(lián)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發(fā)表了一個關于信息分化有關的講話,他嚴正警告了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把貧窮人口從信息革命中排除在外的危險,一再強調要打破數字鴻溝。他說,人們缺乏很多東西:工作、住房、食物、飲用水和健康保證。今天,對于基本電信服務的缺乏,作為一種貧困,已經和這些缺乏一樣突出,并且還會因此減少幫助他們的機會。這一講話的發(fā)表,使信息分化問題成為國際關注的嚴重社會問題。2000年以來,聯(lián)合國、歐盟、亞太經合組織、八國首腦峰會等紛紛圍繞數字鴻溝問題展開討論或發(fā)表講話,認為這是社會信息化發(fā)展浪潮掀起以來全球范圍內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之一。2000年7月,西方八國領導在沖繩舉行會議,會上全面討論了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信息分化問題,會議發(fā)表了旨在促進通信技術發(fā)展,縮小國家之間、地區(qū)之間信息技術發(fā)展差距,推動全球信息社會建設的《全球信息社會憲章》(也稱為《沖繩憲章》)?!稕_繩憲章》的發(fā)表,進一步使得信息分化問題成為了一個全球關注的重大社會問題。2001年7月在意大利熱那亞,在世界八國首腦峰會上簽署了一項旨在縮小最貧困國家的“數字鴻溝”行動計劃。2002年4月,亞太經合組織會議(APEC)重點討論了信息分化問題,會議指出,縮小“數字鴻溝”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這些會議講話和報告,促進了社會對信息分化問題的關注。
專家學者對社會問題的建構主要是通過其對社會問題的有關研究活動及其研究成果來引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高度重視,他們的一篇學術論文、一部學術著作、一次重要的學術報告,都會對信息分化問題的社會建構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很多國外的一些學家和他們的著作在信息分化形成中起到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在國內也有一批學者對信息分化問題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關注。如《互聯(lián)網周刊》主編胡延平先生,一直圍繞“數字鴻溝”問題的報道和理論問題進行探討,寫就了數以百計的“數字鴻溝”問題的報道和理論問題,主編出版了《數字鴻溝》、《跨越數字鴻溝——面對第二代現(xiàn)代化的危機與挑戰(zhàn)》等。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先生對信息差距、知識差距的問題倍加關心,深入研究,發(fā)表了《新的全球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數字鴻溝》等多篇關于信息差距的文章,出版了《知識與發(fā)展:21世紀新追趕戰(zhàn)略》、《全球化挑戰(zhàn)中國》等多部與信息分化有關的著作。再有一位是我國社會學家謝俊貴教授,從社會學的視角對信息分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表了《信息的富有與貧乏:當代中國信息分化問題研究》等多部具有影響力的著作和文章。
他們的研究活動及其研究成果,對中國的信息分化問題的社會建構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傳播媒介關于信息分化問題的建構,主要是通過對信息分化現(xiàn)象的廣為傳播來實現(xiàn)的。首先,傳播媒介把有關信息分化的情況傳達給廣大社會公眾,使這一情況得到社會公眾的關注;其次,傳播媒介在客觀報道信息分化現(xiàn)象的同時,還增加了某些主觀認識,從而引導人們對信息分化現(xiàn)象認識不斷深化;再次,傳播媒介還將官方和學者專家對信息分化問題的認識和研究進行廣泛的傳播,從而更進一步強化了人們把信息分化作為一種社會問題認識的可能。
例一,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在線廣播”對“數字鴻溝”的傳播,不僅使人們接受了“數字鴻溝”的概念,而且使人們真正感受到了它的存在。
例二,《人民日報》在2000-2001年的兩年中,就發(fā)表了不少有關“數字鴻溝”或“信息鴻溝”方面的文章或報道。《光明日報》等報刊也對“數字鴻溝”、“信息鴻溝”給予過很多報道,并發(fā)表過評論員文章。
例三,美國國家商務部專門建立了“數字鴻溝網”來傳播信息分化問題的有關信息,“中國新聞網”等網站發(fā)表的有關信息分化問題的報道或理論問題,同樣使人們逐步了解和認識到信息分化的知識和問題。
總之,傳播媒介歷來都是社會問題建構的重要方面,在當代信息分化問題的社會建構上,傳播媒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的一般研究認為,信息分化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層面。其一,從全球范圍看,信息分化主要存在于國家與國家之間,信息富有國和信息貧困國在握有和應用信息技術方面的差距越拉越大,其二,從一國內部看,信息分化涉及多個方面,主要包括不同區(qū)域、不同行業(yè)、不同階層、不同性別之間的信息分化等,這種表現(xiàn)的具體影響為:
第一,職業(yè)分化。隨著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信息分化的程度也會變得更加嚴重,它對職業(yè)分化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些占有或獲得信息較多的人,逐漸從他們原來所從事的職業(yè)領域里分化出來,從事新的或更高層次的職業(yè),這樣就產生了職業(yè)分化問題。據專家預測,在未來信息社會里,2/3的職業(yè)是與信息有關的,1/3的職業(yè)是高度依賴信息資源的。
第二,權利分化。信息分化帶來另一個明顯的后果是:一部分人能夠理解信息技術的本質,他們發(fā)展技術和熟練地應用技術;另一部分人卻只會按電鈕,他們只是被動地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成果。他們在對信息資源占有和支配程度上,體現(xiàn)著不同權限和地位。很顯然,這里面就體現(xiàn)著權力的分化。而事實上,信息分化所引起的權力分化遠不止這些,還體現(xiàn)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
第三,貧富分化。在信息社會中,競爭演變?yōu)橹饕轻槍π畔①Y源的競爭,誰擁有和有效地使用信息資源,并就會在各種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美國可以說是當今社會信息化程度最高、社會信息化轉型最早的國家。但美國的信息分化也很嚴重,信息分化加劇了這個國家的貧富分化。在美國信息產業(yè)界,比爾·蓋茨一躍成為世界富豪,另外還有許多信息人才在短時間里一舉成為美國富人俱樂部里的新貴,而一些被網絡區(qū)隔的窮人,事實上已經或正在成為財富窮人。類似的事實,在我國和世界其他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第四,階層分化。信息分化不斷地在制造者職業(yè)分化、權利分化、貧富分化,使階層分化不僅成為可能,而且成為必然。有學者指出,按擁有信息的程度可以把社會劃分為新的“知識階段”(Knows)和“無知識階級(Knows-nots)”。其實,信息分化所引發(fā)的階層分化,絕對不僅僅如此,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視角考察信息分化所引發(fā)的階層分化。
無論是上述哪一種社會分化,都體現(xiàn)著人們在信息分化背景下社會關系的重新調整,帶來新的社會關系產生。
2002年3月,朱镕基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勢群體”這個詞,并強調要對弱勢群體給予特殊的援助。據估測,我國的弱勢群體規(guī)模在1.4億-1.8億人左右 ,其中大多數在農村。
什么是弱勢群體?學術界現(xiàn)有多種不同理解,國內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大致有三種:第一,經濟貧困論。主要從經濟收入和物質生活來界定。如我國著名社會學家鄭杭生認為,弱勢群體是指憑借自身力量難以維持一般社會生活指標的、生活有困難者群體[3]。陳成文認為,弱勢群體是表現(xiàn)在經濟利益上的貧困性、生活質量上的低層次性和承受力上的脆弱性[4]。第二,權利保障論。主要從權利享有狀況來描述。如俞榮根和張立平認為,“以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各方面是否具有平等的話語權為衡量指標,凡是對事關自身利益的事項缺少發(fā)言權和意志自由的群體,都可被稱為弱勢群體?!盵5]第三,比較論。認為“弱勢”只是一個比較意義上的詞匯,與強者相比,所有相對弱勢的人群都屬于社會弱勢群體[6]。
在國外的有關研究中,有弱勢群體和劣勢群體概念之分。弱勢群體是指那些在社會生活中比較脆弱和易受傷害的群體,他們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的幫助和保護。劣勢群體是指那些長期處于系統(tǒng)性和結構性不利狀況的群體,這種不利狀況主要表現(xiàn)為社會不平等程度上。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所謂社會弱勢群體,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礙及缺乏經濟、政治和社會機會而在社會上處于不利地位的人群。在當今信息化環(huán)境下,弱勢群體“弱化”的特征更加凸顯,突出表現(xiàn)在由于信息能力和信息權力的“弱化”,導致了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社會發(fā)展權利等的進一步弱化和貧困。
第一,信息分化進一步導致弱勢群體經濟權利貧困。弱勢群體本來就是經濟權利貧困者。信息分化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社會成員在擁有信息方面的巨大差異。富人往往擁有最先進的采集信息,利用信息的工具和手段,而窮人則沒有。這樣,富人成為信息富有者,而作為弱勢群體的窮人則是信息的貧困者,這樣將不可避免地要在經濟方面喪失一些利益和機會。在許多情況下機會其實就是某些權利的具體體現(xiàn)。
第二,信息分化進一步導致弱勢群體政治權利貧困。信息分化產生的另一個直接后果是:進一步導致弱勢群體越來越缺乏參與政務的機會。作為信息富有的強勢群體在政治上往往具有更多的話語權,有更多的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等活動的機會。在現(xiàn)代信息社會,國家的許多管理活動都依賴于信息管理系統(tǒng)。而弱勢群體往往應付于基本生活,他們與“網絡”、“信息技術”等是無緣的,他們越來越缺乏生活話語權。這樣所造成最終結果必然是弱勢群體的政治權利貧困。
第三,信息分化進一步導致弱勢群體的社會發(fā)展權利貧困。洪朝輝認為,社會發(fā)展權利貧困主要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其一,社會發(fā)展權利相對不足,與其相聯(lián)系主要涵蓋社會公正和適當的資源分配權。其二,社會發(fā)展權利貧困是指獲取權利的機會和渠道不足。其三,社會發(fā)展權利貧困表明現(xiàn)有權利沒有穩(wěn)定的法律保證。其四,社會發(fā)展權利貧困的另一表現(xiàn)是權利失而復得的機會很少。由于人的社會發(fā)展權利往往是與人的經濟政治地位密切相關的,信息分化加劇了強勢群體與弱勢群體之間的貧富分化,從而導致了弱勢群體社會發(fā)展權利貧困情況的大量存在。
在當代社會里,信息成為最主要的資源,要廣泛開發(fā)和有效利用信息資源,就得依靠信息技術;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便促成了社會的信息化,社會的信息化又導出了社會發(fā)展的信息化模式。當代社會發(fā)展的信息邏輯決定了當代的社會發(fā)展的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fā)展模式,它有力地促進了全球經濟發(fā)展,加速了各國經濟結構和社會關系的調整。按照一般理解,這會給社會成員帶來更多的信息擁有和利用的平等權利和機會,有利于人們廣泛地參與到信息經濟中,獲得更多的經濟和社會利益,從而有利于社會成員社會經濟地位的普遍提高,并將有效整合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分化。但是,我們必須要認識到,社會的信息化發(fā)展在促成社會整合的同時,也加速了某些方面的社會分化,信息分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信息分化對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劇烈的(如對社會弱勢群體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對這一社會現(xiàn)象進行全面和深刻的研究。
[1]謝俊貴.信息的富有與貧乏[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4:77-78.
[2]Feather John.The Information Society-A Study of Community and Change[M].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2000:7.
[3]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和中國社會的轉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320.
[4]陳成文.社會弱者論:體制轉型時期社會弱者的生活狀況與社會支持[M].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21.
[5]俞榮根,張立平.社會弱勢群體權利缺位的法律救濟[M].重慶行政,2006,(3):90.
[6]郭道暉.關注社會弱勢群體[J].河北法學,200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