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蓉,吳 慧
(湖南大學文學院,湖南長沙410012)
動漫是高度依賴文化資源的視覺藝術(shù),它的價值不僅僅是動畫技巧的開拓,更是對人類歷史、現(xiàn)代生活的重新詮釋與傳承。眾所周知,日本動漫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特質(zhì),既重視從自身傳統(tǒng)風俗習慣里尋找題材,又擅于從亞洲鄰國乃至歐洲各國文化經(jīng)典中汲取養(yǎng)料。在眾多取材于中國古典文化題材的日本動漫作品中,漫畫大師藤崎龍的經(jīng)典漫畫《封神演義》給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走進這部改編自中國明代同名神魔小說,被譽為“日本漫畫業(yè)巔峰之作”的作品,人們看到的是用手機與元始天尊聯(lián)系的年輕帥哥姜尚變身為頭頂美麗光圈的純潔天使——普賢真人,而原著中端莊的女媧娘娘則變成了奇怪的外星人形象……。天馬行空的想象、無厘頭的打趣以及對原著世界觀的大膽顛覆和解構(gòu)堪稱驚世駭俗,使得整部漫畫作品充滿強烈的后現(xiàn)代解構(gòu)主義風格,可以說,這部漫畫為原小說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另類的角度賦予了原著蓬勃的生命力。
下面,筆者將通過分析藤崎龍的漫畫《封神演義》解構(gòu)中國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的方式與途徑,來探討日本動漫業(yè)對中國古典文化題材的消費與再生產(chǎn)的問題。
一
在筆者看來,藤崎龍的漫畫版《封神演義》對中國同名古典小說原著的改編主要體現(xiàn)在情節(jié)布局、人物形象塑造及思想內(nèi)涵等三個方面。
《封神演義》原書共100回,約60萬字左右,最初刊印于明代萬歷年間,是中國古代一部十分奇特的長篇小說。從整體劇情來看,是以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武王伐紂”為主導線索?!斗馍裱萘x》的情節(jié)、人物很多源于民間,包括民間世人的累積創(chuàng)造。如輔佐周武王的姜太公、蓮花化身的哪吒三太子,神通廣大的楊戩等等……,都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深入人心的藝術(shù)形象。原著小說《封神演義》的作者以宋元講史話《武王伐紂平話》為基礎(chǔ),博采民間傳說,并加上自己的虛構(gòu),演繹成了這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小說展現(xiàn)了關(guān)于殷周“氏族國家”之間的戰(zhàn)爭和“武王伐紂”這一中國重大歷史事件,在批判紂王的暴虐中,也摻雜了一些荒誕不經(jīng)的神魔情節(jié),并且突出地增補了關(guān)于神魔斗法的描寫??陀^地說,這部作品盡管為人們展示了一個奇幻無比的神魔世界,但是小說《封神演義》在中國古典名著中并不出彩,魯迅先生曾評論它的藝術(shù)成就“較《水滸》固失之架空,方《西游》又遜其雄肆”[1],在文學史上只能躋身于二流小說之列。
中國古典小說《封神演義》在江戶時代(1603—1868年)傳入日本。日本無窮會藏周之標序的明刊《封神演義》,全書分十卷,每卷十回,內(nèi)容與今本比較,除了回目文字稍有不同之外,其他則完全相同[2]。1977年,日本有了全譯本的《封神演義》。1996年,著名漫畫家藤崎龍在這基礎(chǔ)上創(chuàng)作了漫畫《封神演義》204回,并于1999年拍成TV動畫,結(jié)果大獲成功。
盡管日版漫畫《封神演義》的情節(jié)發(fā)展與原著大體保持一致(同樣以三千年前的中國殷朝末為背景展開故事,以封神計劃為線索,描繪了太公望姜尚幫助周朝滅商,在人間與仙界之間建立一個神界,使人間恢復平靜和安寧的行動)。然而,藤崎龍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造,整體思路上加快敘事節(jié)奏、增加故事懸念,使之更適合當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審美心理。
首先,他調(diào)整了整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順序。原著中,早在鄧九公出征之前,聞仲就于絕龍嶺歸天,而漫畫中把聞仲變成一個極厲害的高手,安排在金螯島內(nèi)之戰(zhàn)。這樣使情節(jié)更緊湊,利于塑造聞仲悲情英雄的形象,而在原著中總令人感覺這位殷太師未能顯出應(yīng)有的分量。
其次,原著和漫畫里,戰(zhàn)爭都占了很大的部分。原著中仙道體系人物眾多,要把如此龐大的陣勢完全用漫畫來表現(xiàn)出來是十分困難的。藤崎龍根據(jù)漫畫審美藝術(shù)特點作了必要的刪減、簡化與改編。戰(zhàn)爭發(fā)生的場所也有所改變。原著是兩兵對壘的沙場,而漫畫里幾乎全是科幻小說的實驗室。聞仲所帶領(lǐng)的金鰲島變成了一個大機器,進陣的打斗更是現(xiàn)代化了,這就使得漫畫的審美情境和原著迥然不同。
一個漫畫作品要成功,塑造個性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是關(guān)鍵。藤崎龍完全顛覆了原作的人物造型和性格特點,在他筆下,漫畫人物形象不但栩栩如生,而且“后現(xiàn)代感”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漫畫版《封神演義》的人物不是千篇一律的扁平形象,而是有七情六欲、個性鮮明又有數(shù)不清性格弱點的形象。這里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之分,每個人物的存在都有他的理由和精彩。例如,原著中的姜子牙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有點小聰明、有點無賴、但又極有領(lǐng)導才能的少年“太公望”。從性格上說,太公望表面上是個什么事情都漫不經(jīng)心的,其實內(nèi)心卻是十分清楚,看起來技能不高,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實則具有超強的領(lǐng)導才能,反應(yīng)敏捷?!癑UMP史上最無賴的男主角”的他,愛耍賴,滑頭與肆意大笑,但是他又是最認得清過去與未來、目的與責任的人。這樣的改編使得太公望真的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有高尚的特質(zhì),亦有人類常有懶惰和懦弱。
再比如“妲己”。妲己是中國古典名著里“紅顏禍水”式的經(jīng)典女性形象。她美麗而殘忍。小說原著里,她只是受命于女媧的妖精,個性如何基本上都被她的殘酷行為所淹沒掉了。而在漫畫中,妲己的造型十分摩登,個性也十分鮮明。妲己不僅沒有受命他者,更是個野心家。她一出場仿佛成為了整個游戲的操縱者,她游戲的對象不是別的,是整個生靈,她是女媧的唯一合作者,卻也妄想代替女媧的角色。此外,藤崎龍賦予了妲己更人性化的內(nèi)涵。從她與眾姐妹的友誼,到最后即使消失,也以最后的力量賜予王貴人的生命,都可以見出新版妲己也是有情有義的女子,令人眼前一亮。
第二,漫畫的人物造型極具視覺沖擊力,強烈的現(xiàn)代感徹底顛覆了原著,使其帶有鮮明的日本少年熱血漫畫典型特征?!疤笔堑湫腿毡旧倌曷嬂锏母咧猩蜗螅娜鯀s雙目有神,表情夸張時,頭像則變成驢的形狀,一洗人們熟知的原著里七旬老人姜太公仙風道骨的形象;再比如漫畫版少年英雄黃天化,一身現(xiàn)代戰(zhàn)士的造型,出場的時候嘴里總是叼著一根煙;趙公明以一身貴族的打扮出場,與他追求華麗的夢想相符。
第三,藤崎龍在刻劃人物形象時設(shè)計了許多精彩有趣的細節(jié),使得漫畫中的人物形象顯得血肉豐滿、真實可信,更符合情節(jié)發(fā)展及人物性格自身的邏輯。土行孫強娶了鄧蟬玉,明顯是個拉攏的計策,可是原著卻冠之以“天定”之名,而在漫畫里的改編就顯得合理了,把鄧蟬玉設(shè)計成主動追求土行孫,這樣反過來的“美男計”就順理成章了。
《封神演義》這部神魔小說所蘊涵的中國古典文化和思想雖然是多元化的,但從貫穿全作品的“天命”、“神鬼靈應(yīng)”、“報應(yīng)”的宿命論觀點來看,決定整個小說氛圍的當屬“道教文化”。在原著小說里,這種天命的觀點與商亡周興、兩派的紛爭的情節(jié)緊密結(jié)合。雖然有時候會讓情節(jié)的銜接過于牽強,但總的來說,還是表達了對仁政的一種向往。天命論還有個表現(xiàn)是“順天者存,逆天者亡”:凡是順應(yīng)天意的、符合天數(shù)的人自然平安,如姜尚;而那些在封神榜上有名的人,有的即使是忠良,卻難逃犧牲,如土行孫夫婦,黃飛虎父子。
與原著小說中濃郁的宿命論相反,漫畫版《封神演義》高揚人的價值與力量,人物形象面對悲慘的宿命毫無消沉之態(tài),都以昂揚的斗志與積極進取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奮力掙脫宿命的魔掌。如:楊戩終于可以不在乎自己妖怪仙人的身份,坦然把自己的過去告訴大家,最終成長為一位真正的勇士,可見作者藤崎龍根本無意讓漫畫版《封神演義》來傳播中國道教文化,而是以夸張甚至戲謔的手法對原著進行根本性的改編:只保留了原著大致的故事框架與人物形象的某些元素,卻大量融入了日本少年熱血漫畫常見的奮斗主題,淋漓盡致展現(xiàn)了日本民族的思想觀念、審美趣味與行為模式。例如日本是個非常講求團隊精神的國家,漫畫版《封神演義》中就連開始桀驁不遜的哪吒,到后來還是聽命于全局。
二
盡管日本動漫版的《封神演義》大尺度顛覆了中國小說原著,但某種程度上它又很好地傳承了中國古典小說原著天馬行空的豐富想象,及在輕松詼諧中消解宗教的神圣與莊嚴的游戲精神這一內(nèi)在神韻。
“武王伐紂”在明代小說原著《封神演義》中實際上不過是個故事框架,其中不僅那些仙道神魔的爭斗屬于想象,許多情節(jié)、人物以及人物的思想行為,也都以文學的方法想象創(chuàng)造出來的。宋元明清距離殷商時代已有二、三千年,人們對于上古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情況及人們的行為方式、風俗民情、服裝飲食等一切都已十分隔膜。無論是早先說書人還是后來《封神演義》的編寫者,都不過是根據(jù)自己的知識、閱歷和想象來表達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理解,認識和評價。《封神演義》真正讓人大開眼界的是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廣博的道教知識,他壓根就沒想把小說文本定位于正經(jīng)八百議論歷史短長的話語格調(diào)上,而是為作品披上宗教的外衣,但卻蛻去貴族宗教的神圣與莊嚴,借民間宗教中的輕松、通俗、平易、熱鬧,采用了一種更引人入勝,更易于被下層民眾樂于接受的游戲筆法來演繹。他所虛構(gòu)并生動描繪的各色神奇莫測的仙道神魔人物和匪夷所思的法寶爭奇斗艷,大大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娛樂性,賦予了這部小說強烈的“魔幻性”趣味,使讀者明知其荒誕不經(jīng),卻喜讀樂讀,愛不釋手[3]。
事實上,《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中國小說名著早在江戶時期(1603—1867年)傳入日本,這些故事在日本傳播的數(shù)百年間早已家喻戶曉,從文學到漫畫,到木偶連續(xù)劇,到電腦游戲,……各種形式的表現(xiàn)方式真可謂層出不窮。無怪乎今天的日本動漫中大量存在著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元素,直接取材于中國神話傳說或中國古典文學題材的作品可謂不勝枚舉:日本動漫中,除了本文著重提及的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之外,中國古典小說名著《西游記》和《三國演義》是被日本藝術(shù)家反復改編頻率最高的兩部古典文學名著,它們中不乏優(yōu)秀之作。鳥山明的《龍珠》系列動畫片里很多人物形象、情節(jié)都和《西游記》相似,至今連載的日本動畫片《火影忍者》里主角“鳴人”最拿手的絕活變身術(shù)、分身術(shù)很明顯是從《西游記》孫行者的七十二變中嫁接而來。
經(jīng)過多年來幾乎不間斷的改編,當今的日本動漫界對中國傳統(tǒng)小說資源的消費越來越向“娛樂”化、“惡俗”化發(fā)展,單純以顛覆、戲謔原著為樂。比如:峰倉和也的動畫連續(xù)劇《最游記》把小說原著《西游記》惡搞得面目全非:動畫的背景變成了現(xiàn)代,唐三藏的坐騎不再是白龍馬,而是酷勁十足的吉普車,師徒西行的目的不再是取經(jīng),居然變成了“阻止牛魔王復活”。但最令人大跌眼鏡的或許是動畫人物角色的設(shè)定,比如,唐三藏不再是滿嘴阿彌陀佛的文弱書生,而是一個叼著煙、手拿一把槍、本領(lǐng)高強、脾氣火爆的酷哥……[4]
由此可見,日本動漫對中國古典文化資源的消費與再生產(chǎn),是集傳承與顛覆與一體的。如何看待這種現(xiàn)象?筆者傾向于將之歸結(jié)于民族差異和文化傳播中運用的“戲仿”藝術(shù)手法,是對中國古典文化資源的一次“經(jīng)典再生產(chǎn)”。
所謂“戲仿”(parody)是“滑稽模仿”(burlesque)的特殊類型,是指人們耳熟能詳?shù)奈膶W經(jīng)典被其后的作家所利用,改寫,戲仿,在作品內(nèi)容與形式、主題與表達之間構(gòu)筑隔閡,使文本產(chǎn)生“熟悉的陌生化”,達到戲謔、滑稽的審美效果。[5]“戲仿”作為后現(xiàn)代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被廣泛運用到文學、音樂、繪畫和影視中。創(chuàng)作者可以用調(diào)侃、嘲諷、游戲甚至致敬的心態(tài)模仿原作;而觀眾在仿文的夸張和戲謔中,體驗到自由、解脫的快感。
因此,對于那些被日本藝術(shù)家以他者立場大行“戲仿”之道的作品,我們必須辯證地來看:一方面應(yīng)高度警惕其扭曲中國文化,從而可能影響我國青少年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的負面因素;另一方面,又要透過這些作品,很好地汲取日本動漫對他國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開發(fā)的成功經(jīng)驗,為當前亟待大力開發(fā)本國歷史文化資源的中國動漫界提供新思路。
[1]魯 迅.魯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170.
[2]王 平.明清小說傳播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560.
[3]劉彥彥.論《封神演義》的戲筆及其社會文化背景[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6(6).
[4]劉 康.對話的喧聲——巴赫金文化轉(zhuǎn)型理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166.
[5]陳靜薇.日本動漫與中國文化元素[D].濟南:山東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