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花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生態(tài)翻譯理論視域下的外宣公示語翻譯
——以中國-東盟博覽會主題口號為例
李 花
(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外宣公示語是對外宣傳與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其英譯文的好壞直接影響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生態(tài)翻譯學作為一種基于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其理論構架可以為外宣公示語漢英翻譯研究提供嶄新的視域。生態(tài)翻譯學指導下的外宣公示語翻譯關鍵在于譯者能否基于“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下做到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等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以達到最高“整合適應選擇度”。
生態(tài)翻譯學;外宣公示語;“三維”原則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與世界接軌的各大城市在宣傳方面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逐漸采用中英雙語來表達其外宣材料。廣西南寧作為東盟博覽會的永久舉辦地,一年一度東盟博覽會這一盛事期間的相關外宣公示語的翻譯對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加強國際合作有著格外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通過生態(tài)翻譯學這一跨學科的新興理論對外宣公示語翻譯的文本進行分析探討。
生態(tài)翻譯學(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為一種生態(tài)學途徑的翻譯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態(tài)學視角的翻譯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1]胡教授在其著作《翻譯適應選擇論》中初次引入生態(tài)翻譯這一理論,并使用生態(tài)翻譯這一全新的理論對翻譯的本質(zhì)、過程等進行了全新的描述和解釋,從而也給譯者提供了全新的翻譯方法、翻譯原則和譯文評判標準。更為重要的是從翻譯適應選擇論的角度將翻譯定義為“譯者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選擇活動”,并據(jù)此將翻譯的基本原則概括為:“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Multi-dimensional adaptation and adaptive selection)”。[2]具體來說,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以多維度的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為基礎,進而依此做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相適應的不同的選擇轉換。
在生態(tài)翻譯環(huán)境適應的多種維度中,本文重點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角度出發(fā)分析其在生態(tài)翻譯中的操作應用。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選擇轉換。主要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所謂“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與闡釋。主要在于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zhì)和內(nèi)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fā)曲解原文,譯者在進行源語語言轉換的同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tǒng)。所謂“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關鍵在于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中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3]本文結合中國-東盟博覽會主題口號的翻譯具體闡述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1.外宣翻譯。
外宣翻譯不能望文生義將其簡單的理解為把外宣材料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黃友義認為“所謂外宣翻譯也就是把大量有關中國的各種信息的外宣材料從中文翻譯成外文,通過圖書、期刊、報紙、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發(fā)表和傳播中國的觀點”。[4]上海外國語學院劉雅峰博士則在此基礎上將外宣資料翻譯的目的補充為以滿足國外受眾特定需求、樹立和維護正確良好的中國國際形象、推動和促進社會、人類文明進步與發(fā)展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據(jù)此,在《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外宣翻譯過程研究》一書中,作者劉雅峰將外宣翻譯的譯名定義為“translation for China’s global communication”。[5]基于外宣翻譯肩負了傳播一樣的社會功能,因此外宣翻譯的社會效益與標準和一般的翻譯必然略有不同。
2.外宣公示語。
作為外宣傳資料的一部分,外宣公示語在這一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此類對外宣傳性的公示語則更具社會特殊性,具有很強的語言功能和社會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的世界觀和價值取向。有些起宣傳、呼吁作用的公示語則即時有效地承載著跨文化交際的傳播意義,隨著不同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發(fā)展,公示語在內(nèi)容上也不斷更新。這給外宣公示語的翻譯帶來很大的挑戰(zhàn)。因此,在翻譯外宣公示語時就更需要適應其所處的環(huán)境,遵循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盡量使譯文達到最高“整合適應選擇度”。
國際國內(nèi)各大盛世的主題口號及標語是外宣公示語很好的例證。這類公示語主要包括政治性宣傳、商業(yè)性宣傳、重大事件/節(jié)日宣傳、安全宣傳、環(huán)保宣傳、交通等方面。其目的主要在于傳達一定的信息,給受眾對象以深刻的印象。從語言形式來看,通常較簡練,長度大多不超過一個句子,基本可以納入Quirk所稱的“塊式語言”(block language)這一類別,可以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名詞、名詞詞組、或是名詞性的小句(nominal clause)”,[6]或者是省略了某些句子成份(如主語、謂語等)或時態(tài)形式(對英文標語而言)的句子,亦可以是一個完整的、信息排列有特點的句子。本文主要就中國-東盟博覽會這一盛事中的宣傳公示語進行分析,主要借用以下幾個公示語翻譯案例,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來分析其優(yōu)劣。
從以上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翻譯原則和方法以及外宣公示語的特點,不難看出嘗試著用生態(tài)翻譯學這種新的翻譯理論對外宣公示語漢譯英進行指導是一種可行性嘗試。以下將舉例具體說明。
(1)攜手辦好博覽會共建繁榮自貿(mào)區(qū)
In one CAFTA,In one CAEXPO
例(1)是2010年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經(jīng)典主題口號之一。中文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卻很好地反映了東盟博覽會的宗旨:博覽會是自貿(mào)區(qū)建設的“助推器”,是東盟諸國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有力途徑(摘自東盟博覽會官網(wǎng)http://www.caexpo.org/gb/home/)。而其英文翻譯In one CAFTA,In one CAEXPO不難看出大有沿用2008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標語“One World,One Dream”之處。但置身于這種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從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三方面綜合考慮也不難發(fā)現(xiàn)其借鑒的奇妙之處。
從語言維看,東盟博覽會的宣傳公示語中用到的非常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楹聯(lián),意趣盎然,朗朗上口,好讀易記,富有中國語言之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譯為英語時,也充分地考慮到與中文保持形式對等和一致,很好地將中英文語言特點相結合,達到語言維適應性選擇。
從文化維看,中國人善于歸納總結并吟詩作賦,將東盟博覽會所蘊含的內(nèi)容用簡練的兩句話表達出來,中國讀者無需費太多功夫來解讀和理解主題口號所傳達的內(nèi)涵。如果按照直譯方法,受眾讀者較難理解其意。因此譯者了解文化不同之處,在將中文譯為英文時,考慮到受眾對象,兼顧中國文化,作出適當?shù)倪m應性選擇,借用以往成功案例,沿用已備受國際認同的方式,將其譯為In one CAFTA,In one CAEXPO 。
從交際維看,這個宣傳公示語向中外人士宣傳東盟博覽會的內(nèi)在精神,怎樣才能結合語言維和文化維達到其交際意圖是譯者在交際維中要達到的目的。以上英譯文很好地達到了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度,將其英譯為In one CAFTA,In one CAEXPO不僅使受眾讀者有親如一家共進退之感,也無形之中讓受眾重溫中國奧運盛世之舉,既達到了再現(xiàn)中文磅礴之氣的目標,也有利于促進東盟國家間的友好對話共同發(fā)展,更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2)二十年合作拓展
自貿(mào)區(qū)成果顯著
博覽會常辦常新
20 Years’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Fruitful China-ASEAN FTA
Ever-growing China-ASEAN Expo
例(2)是2011年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的重要主題口號。在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這一大的生態(tài)背景下,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緊扣“二十年合作拓展”,全面展示中國-東盟對話合作20年來政治互信不斷增強、經(jīng)貿(mào)往來不斷深化、多領域合作全面推進的互利共贏成果。展現(xiàn)了20年來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拓展,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八年常辦常新,推動中國-東盟自貿(mào)區(qū)加快發(fā)展的顯著成效。這一口號充分體現(xiàn)了“共同攜手、共付努力、共創(chuàng)繁榮、共謀發(fā)展”的東盟理念和使命。從這一點,我們能看出在英譯此公示語時譯者所處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
從語言維看,沒有簡單地將“成果顯著”直譯為名詞結構“remarkable achievements”,也沒有將“常辦常新”直譯為“always new”。而是在了解博覽會所要表達的內(nèi)涵后,將其深層意義譯出“Fruitful China-ASEAN FTA”和“Ever-growing China-ASEAN Expo”對仗工整的標語。
從文化維看,譯者充分考慮到中國人和英譯受眾思維方式的不同,中文“常辦常新”能夠很好地顯示中國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并能有效地鼓舞大家繼續(xù)投身與為彰顯城市魅力和綜合國力的努力之中去。譯為英語時,則作了一定的處理,相比于褒揚中國這一東道主國家的舉辦新意,更多的是著眼于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20周年這一大的生態(tài)背景,在肯定20年的卓越成果時更憧憬著東盟11國友誼更加深厚,經(jīng)貿(mào)往來更加密切,故巧妙的使用了“Ever-growing”一詞。
從交際維看,整個英譯主題口號從肯定20年前合作拓展的豐碩成果到期望東盟諸國更進一步的交流都充分考慮了外國受眾,讓他們能切實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欣然接受。除此之外,“Ever-growing”適應性地傳達了舉辦方希望東盟諸國間往來不斷加深加強加固的交際意圖,較好地實現(xiàn)了外宣公示語的交際功能。
正確得體的外宣公示語譯文能有效發(fā)揮其各項功能,成功地傳遞其交際意圖。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研究分析外宣公示語翻譯,把原文本放到“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去考察和解讀,適時地運用生態(tài)翻譯學中的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譯者適應與選擇以及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等多維度層面對公示語文本進行適應性選擇以及跨語際轉換,從而取得適應選擇度較高的英譯文。這一指導性理論有著較為廣闊的跨學科研究前景,同時也可為公示語翻譯研究提供理論借鑒和實踐參考。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解讀[J].中國翻譯,2008.
[2]胡庚申.翻譯適應選擇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 -9.
[4]黃友義.從翻譯工作者的權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翻譯,2005(6):31.
[5]劉雅峰.譯者的適應與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Quirk,Randolph,SidneyGreenbaum,Geoffrey Leech and Jan Svartvik.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New York:Longman,1985.
[7]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產(chǎn)生的背景與研究的基礎[J].外語研究,2010(4):62 -67.
[8]李德超,王克菲.標語翻譯的文本分析和翻譯策略——以上海世博會標語的翻譯為例[J].中國翻譯,2010(1):65-70.
On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Sig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A Case Study of Slogans in CAEXPO
Li Hua
Publicity sign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China's international image.As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provides us with a brand-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signs.The key of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ity sig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translatoloy lies in whether translators can flexibly make adaptive choices among multiple dimensions of language,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best choices and adaptations.
eco-translatology;public signs;three- dimension principles
H315.9
A
1672-6758(2012)06-0072-2
李花,在讀碩士,廣西師范學院。研究方向:英漢對比與翻譯。
Class No.:H315.9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