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清
摘要: 新課改作為教育改革的內(nèi)容之一,面臨著教材編寫、授課方式、社會責任等挑戰(zhàn)。伴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巨大變化,新課改還承負著道德培養(yǎng)、人才塑造等重擔,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是新課改“從心開始”的重要內(nèi)容。作者從個人教學感受和國內(nèi)外人才培養(yǎng)方式的比較等方面,闡述“尋找學生內(nèi)心深處靈根”的原因和過程。
關(guān)鍵詞: 新課改素質(zhì)教育尋根
一、泯然眾人矣
教書多年,學生畢業(yè)了一屆又一屆,偶爾有教過的學生回來探望我,看著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的他們,言談舉止之間,除了儀表、發(fā)型和生活觀念有較大的變化之外,思想里所流露出的依然是當年學生時代那些陳舊的思維方式和恭維語氣。我很汗顏,此皆我之過,一方面是高中時代近乎苛刻的課堂紀律,另一方面是呆板教條的授課方式,這兩只無形的大手扼住了學生的咽喉,學生休想在課堂上輕松愉快地開啟智慧。
當年這些學生入學時,天真活潑、可愛、樂思好學,可是高中時代等待著他們的是一次又一次無情的剝奪,困、煩、悶是他們那時的心理寫照。憶起他們在高考結(jié)束的那一刻沖出考場,將筆袋拋上半空,歡呼雀躍時,我心里也在替他們高興,可是看到他們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我不禁開始擔憂——他們?nèi)绾尾拍芊祷氐秸鎸嵉谋拘陨先?,思想中如何才能有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
二、尋根的必要
我看到過一則觸目驚心的社會新聞:某市火車站附近有一個年輕的乞丐,乞討已經(jīng)五年多了,這個乞丐還是個研究生,因為當初在火車站丟失了車票和錢物,無法回到家鄉(xiāng),于是便開始行乞,后來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回到了家鄉(xiāng),與家人團聚。一個研究生,知識水平應(yīng)該不低,可是在丟失車票和錢物的情況下,居然手足無措,不知道如何返回家鄉(xiāng),其思想的局限和行為能力可想而知。
我不想抱怨也不想指責,只是想說:人是書的主人,不是書的奴隸。書本上的知識再多也是有限的,而社會是向前發(fā)展的,未來的變化有多大、有多復(fù)雜,不是一本教科書就能說明白、說仔細的,而且人的思想也是很豐富的,只要人活著,他的大腦就要思考,至于思考的方法、思考的模式、判斷的標準都不應(yīng)該被禁錮,思維方式一旦形成定勢就很難得到提升,就很難形成創(chuàng)造力,所以當前的新教改就是要改變固定的思維定勢,通過教師自發(fā)主動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來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自己自由的思想空間有所收獲。
三、尋根
“天賦異稟”,這是我總在琢磨的一句話,很多學生很可愛,他們提出的問題雖然有時候蠻天真的,可是對我們很有啟發(fā)性。比如有學生問我:老師,大海里有人居住么?我隨口答:沒有吧。學生馬上問:那老師你怎么知道海里面沒有人呢,你去海里看過么?我目瞪口呆,因為我確實沒去過海里,我所了解的也只是地理課本和科普雜志的一般描述,從來沒有也沒敢想過這一類問題,但是學生能夠提出來,我覺得學生了不起。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還問過很多很多,有些連我們自己都很尷尬。我認為,不要小瞧學生的思想,他們充滿疑惑的臉上有雙天真智慧的眼睛,他們滿腦子的問號一旦找到了答案,將會有許多科學重大發(fā)現(xiàn),社會將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剛?cè)雽W的學生是朝氣蓬勃的幼苗,他們需要的是溫暖的陽光、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營養(yǎng)和充足的水分,當他們的智慧開始茁壯成長的時候,教師要做的不是刻意地去嫁接和打頂,而是替他們除蟲、澆水,供給他們思想成長所必需的支架,這樣在未來的教育園地,才會百花盛開,色彩繽紛。
談到教育,我想到了教育非常發(fā)達的歐美國家,特別是美國,這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出過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的教育很自由,美國學生也很頑皮,有的學生往往在課堂上語驚四座,發(fā)表的言論令人瞠目結(jié)舌,小小年紀就敢想敢做,從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二十幾歲就當上公司總裁到美國小老板兼職做環(huán)衛(wèi)工人,他們的思維方法和工作方式在東方人眼里,尤其是中國人眼里,有時候覺得簡直不可思議——小老板當什么環(huán)衛(wèi)工人,那不掃大街么?真丟人。其實中國人并不笨,中國人很聰明,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在國外小酒館一提起來,西方人都嘖嘖稱贊,甚至會豎起大拇指,而一提到當代的中國學生,外國人除了夸贊他們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異外就別無他論,關(guān)鍵就在于我們過分注重成績而忽視了學生的“根”,這個“根”就是學生思想深處原有的與眾不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學生尋“根”。
與眾不同并不意味著錯誤,同樣一塊木頭,在木匠眼里是做家具的木材,在雕刻家眼里是木雕作品,在農(nóng)民眼里可能是燒火的材料,在畫家眼里就是寫生的素材,在工程師眼里就是建材。新教改所提倡的是素質(zhì)教育,教師的責任很重大,除了幫助學生提高道德修養(yǎng)外,還要幫學生尋“根”究底。真正做到這一點,學生的思想才會升華,學生的智慧才能被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才能全面發(fā)揮。
回顧以往的教學,教來教去內(nèi)容無非來源于三個方面:教材、教參、課外的名言警句和例子;無論教多少年,教多少學生,這三部分所給予學生的知識都是非常有限的。試想:一個人一生要接觸的知識是很寬泛的,除了學校的、家庭的外,更多的是將來走上社會的,如果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一上來就把他們的思想局限在學校知識的范圍之內(nèi),那么他們的思想就會被禁錮,而且現(xiàn)有的一點知識反而會成為他們將來學習的絆腳石,他們會把學校教給他們的僅有的書本知識當成是絕對的,想問題辦事情都只會從書本出發(fā),成為徹頭徹尾的書呆子。同時,我也不提倡學生把名言警句經(jīng)常掛在嘴邊,名言雖然是名人說過的,可是名人的見識和思想境界也是有限的,如果學生的思想境界遠遠超過了說這句名言的這個名人,那么名人的名言對這部分有遠見卓識的學生在思想上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阻礙,有些學生甚至認為名言是對的,自己是錯的。這就是名言所起的負面作用,這很可怕,把名言當成是絕對的真理就會使天才變成蠢才,把真理當成謬誤,古希臘很多著名的哲學家就是因為懷疑前人或者推翻了自己老師的固有言論而名垂青史的。
四、結(jié)語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華五千年文明,兼收并蓄,融合了眾多不同的外來思想和文明,才形成了博大精深、不拘一格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造就了眾多影響古今中外的風格各異的千古名人。想到這里,不禁慨嘆:我們應(yīng)該如何培養(yǎng)和造就新的人才以適應(yīng)新時代的需要?現(xiàn)在終于明白,要尋“根”,這個“根”就是學生思想深處原有的與眾不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只有重視學生的個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深層次挖掘?qū)W生的潛力,這符合“有教無類,培養(yǎng)特長”的素質(zhì)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