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孟
摘要: 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作為積淀民族厚重、燦爛文化的古代詩歌更可謂“中華文化的瑰寶”。教科書所選的古詩多以其文質(zhì)兼美、情感豐富、意境深邃而經(jīng)久不衰。新課改的今天,古詩閱讀教學依然多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淺閱讀狀態(tài),致使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本文結合教學實例從古詩教學如何引導學生達到“與詩人對話”、“詩人在吟唱”、“我即詩人”深度閱讀的三個層面進行了探討,以期對古詩閱讀教學有啟發(fā)、借鑒作用。
關鍵詞: 古詩教學深度閱讀與詩人對話詩人在吟唱我即詩人
一、與詩人對話
1.體驗感悟,初步體會。
(1)體驗:學生對古詩的初始閱讀和感受是進入深度閱讀的基礎。“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盵1]只有學生親身體驗的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古詩課堂教學之始,教師就應讓學生充分閱讀詩歌文本,獲得原始的閱讀與感受,并通過學生間相互交流,互相啟發(fā),從而獲得初步的審美體驗。
(2)感悟:學生在初步體驗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fā)、點撥,就會有所感悟,明白其中包含的某些道理,藝術上的巧妙之處,悟到人生的某些真諦。并在教師有效的講解、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及閱讀相關資料后,讓學生對自己的原始體驗進行修正。
學生在原始的體驗、感悟及師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啟發(fā)下會對詩歌文本的初步體會,也就是學生個體對詩歌文本的“第一印象”。
2.咬文嚼字,揣摩品味。
教師只有引導學生深入揣摩詩句,才有可能進入深度閱讀的第一境界:“與詩人對話”。何謂古詩教學的“咬文嚼字”?我想應指教師善于以敏銳的眼光、獨特的視角去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揣摩詩歌中能“牽一發(fā)以動全身”的關鍵詞句,或深刻含蓄的題旨,或獨具匠心的表現(xiàn)手法等。我認為其方法有三:(1)領會詩人創(chuàng)作意圖,尋找“詩眼”或意境精妙的關鍵詞句。如干國祥老師執(zhí)教王維的《山居秋暝》抓住“空山”一詞,引導學生深入揣摩:詩人開頭就說“空山”,可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詩畫中充滿了景物,甚至是人的活動,為何卻稱為“空山”,這沒道理???在于教師不斷啟發(fā)、點撥及意象的不斷呈現(xiàn)后,學生恍然大悟:“空”乃是一種心靈的境界:心里潔凈,清涼幽靜,生機勃勃、靈動等,同時為深刻領會詩人的心境鋪墊。[2](2)深入挖掘詩歌中的看似矛盾之處,加以橫向、縱向比較。如白居易《賣炭翁》中的“衣正單”與“愿天寒”,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中樂景與哀情、物與人的矛盾都是值得揣摩的。(3)于看似平常處尋找突破口,深入挖一挖。著名特級教師鄧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品析王之渙的《涼州詞》“一片孤城萬仞山”時,抓住看似平常的數(shù)量詞“一片”設計了問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問題:城,本來是高聳宏偉的,似乎該用“座”來修飾,但是這里卻用了“片”字,為什么呢?在學生討論回答后,鄧教師總結:“片”,一般用來修飾比較平,比較薄的東西,如一片紙、一片樹葉等,本應用“座”修飾,但這座城坐落于茫茫群山中,周圍都是萬仞高山,相形之下,這座城就顯得可憐了,單薄如紙,而城中的士兵,更顯渺小,微不足道。并讓學生體會:士兵在萬仞叢山里一座小城中戍守邊關,這里連春風也不肯吹到,人卻常年生活在此,怎不讓人感到悲苦呢?[3]鄧老師牽一詞讓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詩歌意境全出,本詩主題也就不難領會了。
3.切己體察,與詩人對話。
在揣摩品味、咬文嚼字的基礎上,將自己置身于詩歌文本的情境中,切身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情景,就容易達到深度閱讀的第一層面——與詩人對話。如教學杜甫的《春望》,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切己體察,讓學生寫一段:“假如你正處于戰(zhàn)火連綿的歲月,面對滿目瘡痍的家園,你的心情如何,你會寫一封怎樣的書信呢,看到美景還會留心欣賞嗎?”學生的情感被激活了,就容易與詩人情感產(chǎn)生共鳴。進而引導與詩人對話:寫幾句安慰詩人的話,與詩人互訴戰(zhàn)亂之苦,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這就不難了。而這種對話基于學生深刻領會詩人內(nèi)心世界的切己體察、感同身受必定是親切的、生動的。這種與詩人的對話必定發(fā)自肺腑的,有如朋友間的促膝而談、推心置腹也必然是深刻的。
二、“詩人”在吟唱
1.想象畫面,再現(xiàn)情景。
想象的程度,往往決定閱讀的深度。古詩教學中的想象,是指師生通過解讀詩歌創(chuàng)造性地探求文字背后的詩人形象、情節(jié)和情境。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想象畫面、想象意境及人物和性格,再現(xiàn)情景,為進入“詩人”在吟唱提供可能。如教學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一句,不妨先想象一下李白寫這兩句詩的時候是怎樣的情景。他一手緊握著毛筆,兩眼遠望。他回想起在長安三年的生活,百感交集,胸中如翻江倒海。他想,他思,他怒,他笑,最后,千言萬語濃縮成一句驚天動地的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句話在他心靈的最深處呼嘯而出,直沖云霄。他喊著,像一個巨人站在群峰之巔,頓時化作萬道光芒射向四面八方……于是,李白運足了氣,使出所有力量揮動如椽巨筆,在潔白的紙上一揮而就……[4]通過想象詩句的畫面,還原、再現(xiàn)詩句的可能情景,詩人的所思所想就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師生面前;詩人的形象、氣質(zhì)已然映入師生的心間。同時通過想象,拉近了學生心中的詩人與真實詩人之間的距離。
2.聯(lián)想對比,升華情感。
在想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入聯(lián)想對比,啟迪了學生的思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詩人的理解,讓詩人的立體感更強了。而這種聯(lián)想對比是多元的:有對同一題旨詩歌的聯(lián)想對比,如教張志和的《漁歌子》,讓學生與柳宗元的《江雪》作比較。教師以相關知識作鋪墊,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展開討論,學生比較順利地辨出兩者的異同;寫的都是漁夫獨釣,兩個“漁夫”都對現(xiàn)實不滿。但《漁歌子》中的逃避現(xiàn)實,是向大自然尋求精神寄托、悠閑而自得;《江雪》中則以無言的憤怒、冷峻藐視社會現(xiàn)實、孤高又倔強。這樣詩中的“漁夫”形象就躍然紙上,加深了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有對風格、性情相近的詩人比較,如屈原與李白;有同一詩人不同作品的聯(lián)想比較,如杜甫的《春望》、《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還可以對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聯(lián)想比較,如我在教杜甫的《春望》時,抓住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引導學生探究。問:春天里的“花香鳥語”本是大娛人心之物,詩人為何寫“花濺淚、鳥驚心”如此傷感的詩句呢?學生很容易由“國破”句得出因“國家破敗、戰(zhàn)火連綿”的原因,繼而讓學生體會以“樂景寫哀情”的藝術寫法。接著讓學生聯(lián)想讀過魯迅先生的哪篇文章,在描寫哪個人物形象也運用了該藝術寫法?討論后明確:《祝福》中的祥林嫂,在“萬家團圓、舉杯歡笑”的賀新年的日子里、在人們的一片“祝?!甭曋斜瘧K地死去。作為千百萬舊中國底層勞動婦女代表的祥林嫂的死,人們不會去關注她,她的死如一只“貓、狗的死”,人們照樣快樂,富人們照樣祭祀、祝福。學生們體會了魯迅對其深切同情的同時,加深了對杜甫的理解,一個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詩人形象就活靈活現(xiàn)佇立在師生面前。這就是聯(lián)想對比的效果,它使師生的情感得到升華,有利于學生更好把握詩人的形象心理及性格意義。
3.“詩人”在吟唱。
在學生感同身受、想象意境、聯(lián)想對比、情感升華的基礎上,繼而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味道,讀出情感、讀出意境、讀出作者、化身作者就水到渠成了。學生此時進入“空靈”狀態(tài),心無旁騖,只有畫面、意境、詩人。以讀杜甫《春望》為例,學生在揣摩、深入領會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詩人那種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的情懷便自然而然在誦讀中流露出來。學生在誦讀,實際上就是“詩人”在吟唱。
三、我即“詩人”
我認為古詩教學深度閱讀的最高層級乃“我即詩人”層面。如何做到這點呢,我認為可嘗試以下做法。
1.創(chuàng)設情境,練習寫詩。
要讓師生在詩歌教學過程中達到“想詩人之所想,愛詩人之所愛,惡詩人之所恨”的深度閱讀,教師應盡可能地通過課堂“造情造境”,讓學生練習寫詩。并加以反復體味、揣摩,從而達到與詩人情感交融的境界。史建筑老師在執(zhí)教《將進酒》時,引導學生咀嚼文本、抓住自己有體會的一句,練寫詩句。有的學生將詩句“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變奏為一首詞《釵頭鳳》:“高堂口,明鏡頭,容顏永駐何時有?世事惡,人情薄,白發(fā)滿眼,肝腸滿愁。嘆嘆嘆!”有的學生將詩句“但愿長醉不復醒”變奏為一首詞《天仙子》:“今宵酒醒別夢殘,舉杯復飲欲邀天。年年歲歲寂寞短,江月畔,愁漸遠,秋月春風楊柳岸?!盵5]一幅幅多美妙的意境啊,活脫一個個小詩人,這得益于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深度閱讀詩歌,并巧妙引領學生練習寫詩之故。
2.鏈接生活,向課外延伸。
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延伸,鏈接生活。“語文學習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指導學生向生活學習,化生活為詩。以詩人的視角去觀照生活,挖掘生活的豐富內(nèi)涵,豐厚自己的文化積淀;以詩人的胸襟、情懷在生活當中學會觀察人、事、景、物。在觀察中,見物想詩,運用所學詩歌與現(xiàn)實相似的意境加以互相比較,心有情愫而發(fā)之于筆端;并逐步學會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豐富情感,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
3.融入生命,我即“詩人”。
在古詩教學中,當詩人的胸襟、氣質(zhì)真正融匯到學生生命、成為其血液的一部分時,古詩教學深度閱讀的最高層次便實現(xiàn)了。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熏陶學生,以高尚的人格及詩人們生命中的美好成分為榜樣,讓詩歌內(nèi)化為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格內(nèi)涵,發(fā)展為良好的情感,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與價值觀。最終達到喜怒哀樂、舉手投足間有詩人的影子,“我即詩人,我活著便是詩人活著”的理想境界。如學習了杜甫的《石壕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一系列反映民生疾苦、表達對下層貧苦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詩歌,生活中就學會對那些貧苦卑微的人群心懷憐憫。學了杜甫的《望岳》,在學習、生活中就應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概;學習了陶淵明的《飲酒》就具備了詩人的“灑脫、悠然自得”的心態(tài),在生活中擁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理想抱負,等等。
當然,要真正達到古詩教學深度閱讀三個層級,不僅需要技術,更需藝術。它需要語文教師深入地鉆研詩歌文本,帶領學生挖掘詩歌本身的魅力,并在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氛圍”中進行合作、探究,期待古詩教學真正進入深度閱讀。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干國祥.生命中最好的語文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
[3]雷玲,主編.中學語文名師教學藝術.上海:華師大出版社,2008.
[4]程翔,著.程翔與語文教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5]曹海明,史潔,編著.名師透視:語文教學智慧篇.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