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人
日前,一張立交橋下遍布水泥錐的圖片在網(wǎng)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fā)網(wǎng)友對城市管理和服務的反思和討論。廣州市有市民通過微博爆料反映,為了防止流浪者在高架橋底滯留,白云區(qū)、天河區(qū)等多處天橋和高架橋下,竟然用水泥澆筑了錐形的“堅牙利齒”。僅在機場高速黃石南出入口兩邊的高架橋底下,約400平方米的平整水泥地上就密密麻麻鋪滿了超過2000塊呈“獠牙狀”的水泥錐。
有媒體評論稱,“水泥錐”尖銳鋒利的棱角,放大了城市管理中的冷漠與簡單。水泥錐暴露了城市對弱者缺乏同情心和包容心。許多廣州市民認為,水泥錐有違城市精神,令廣州蒙羞。素以包容和開放著稱的廣州,這樣做“不人性、不人道”。也有網(wǎng)民追問:我們管理城市,是否需要類似水泥錐的“冷暴力”?但是,也有市民認為,水泥錐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僅維護了市容市貌,并且掃除了一些安全隱患,例如阻止違章掉頭、違章停車或者橫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
那么,水泥錐究竟該不該拆?如果該拆,應由誰來主拆?《中國青年報》記者為此咨詢了廣州市城管局、交通局、建設局等多個部門,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屬我們管”、“不清楚”等,沒有一個部門出來承認水泥錐的“創(chuàng)意”是其所為。廣州市建委回應稱,這些水泥錐建于十多年前,當時的目的確實是為了防止流浪漢在橋底露宿。但是,該負責人又表示,這些水泥錐由當時的市政園林局所建,大部制改革后,市政園林局市政方面的職能劃歸到了廣州市建委。這些水泥錐變成了無主之物?,F(xiàn)在仍然有一些天橋管養(yǎng)沒有移交,所以具體情況仍需具體分析。至于這些水泥錐是否會鏟除,也需要明確責任單位后再作決定。
如何處置水泥錐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由哪個部門來處置存廢,的確是需要商量的。它首先涉及民政部門如何對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與服務,如何對待流浪漢等一系列問題。有的專家認為,隨著城市多樣化和復雜性進一步提高,需要以發(fā)展和包容的眼光來制定城市管理相關政策,包括在強調(diào)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下,加強對邊緣人群和弱勢群體的保障與服務;一定程度上允許多樣化空間的存在,反對一刀切;對矛盾的處理采取協(xié)商和疏通的方式,避免暴力執(zhí)法等。也有的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研究建立一個可持續(xù)的制度,分類管理流浪人員,對有勞動能力的,應引導幫助其正常就業(yè);對失去勞動能力的,應實施積極救助。同時,尋找安置的過渡場所,讓無家可歸者有容身之所。這就不是一個政府部門力所能及的了。
如水泥錐鏟平,此后出現(xiàn)的空地將派什么用場,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立交橋底下和人行天橋底下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可以學習香港的經(jīng)驗,利用這些空間建設公交車總站,以方便乘客辨識,或設立垃圾二次分類站。還有網(wǎng)民建議,如果將天橋下直接綠化,既好看又安全,還能顯出一座城市的人情味。在廣州相鄰的東莞,一些高架橋下面的空地種上了花草樹木,不但可以達到避免流浪漢露宿的目的,而且可以凈化空氣。
水泥錐的鏟平問題是勢之所然?,F(xiàn)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得快一點、好一點。如何解決好水泥錐的鏟平問題,需要各政府部門協(xié)力。這里,我也有一點建議:廣州市的人大應當介入此事,充分發(fā)揮人大的監(jiān)督作用。監(jiān)督“一府兩院”的工作是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責。這種監(jiān)督,既是一種制約,又是支持和促進。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可以就水泥錐的存廢問題組織一個專題調(diào)查組,通過專題調(diào)研,了解為政得失,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向政府部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廣州市人大倘若推動水泥錐問題的處置,并在短期內(nèi)卓有成效,那么,這是彰顯人大監(jiān)督力量、展示人大監(jiān)督作用和實效的一次重要的嘗試。
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