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培玲
摘要:回歸生活語文,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以語文與生活相結合為基本途徑,強調學生的語文實踐與體驗,目的在于彰顯人文關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本文從實現從“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實現從“文本世界”向“內心世界”的回歸兩個方面闡述了生活語文化的策略,有理有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人文關懷 回歸生活
社會是熔爐,生活是教科書,生活中處處都充滿語文。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回歸生活語文,以學生生活為中心,以語文與生活相結合為基本途徑,強調學生的語文實踐與體驗,目的在于彰顯人文關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
一、實現從“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回歸生活語文必須實現從“書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還原,使學生在“書本世界”中感受“生活世界”。語文教學面向“書本世界”的閱讀、欣賞過程,實際就是引導學生感知生活的滲透過程。教師應通過對學生“閱讀”、“欣賞”、“描摹”的指導,使學生體會到文章所蘊涵的生活韻味并以之去感知生活,提高學習興趣。具體而言,就是使學生與作者達到精神的溝通與默契,激發(fā)積淀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積累,使他們產生語文表達上的欲望。
比如在學生學了《處處留心》一文后,我就教育學生做個有心人,讓學生在逛街時,在旅游時,時時處處注意觀察,找出有病的廣告語,有錯的招牌字,做一只“啄木鳥”。這樣不但有利于語文知識的鞏固,而且有利于社會上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讓學校的大門把兒童的意識跟周圍世界隔絕開來,這一點是多么重要。我竭盡努力,使在兒童時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讓周圍世界,自然界不斷地以鮮明的形象、畫面、知覺和表象來滋養(yǎng)自己的意識……”教師要讓學生用一雙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留意身邊的人、事、物,并創(chuàng)造條件地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語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引入語文教學,使學生對自然、對語文更有感性的認識。
課堂小天地,生活大課堂。讓生活成為語文學習的動力和參照,同時讓學生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去關注生活,獲得各種人生經驗,品味豐富多彩的人生。
二、實現從“文本世界”向“內心世界”的回歸
在閱讀指導中幫助學生撩去那些文學巨匠們的神秘面紗,將作品中的生活與學生的內心世界拉近,使他們能夠站在具體的生活語境中感知特定的生活情境和狀態(tài),聯(lián)系身邊、班級、個人,增強學生對生活感知的直觀性,開發(fā)學生對生活感悟的潛在力。在感知生活、體驗生活的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交流,讓學生在真誠的交流和談論中探究生活,表現生活。
如我在上《掌聲》公開課時這樣設計片斷:
師:今天有這么多的領導老師來聽課,我們怎么表示???(鼓掌)同學們表現真不錯,請把最熱烈的掌聲送給你自己。(鼓掌)
師:把掌聲送給別人,表示感激;把掌聲送給自己,增加自信。
現在讓我們一起隨著掌聲走進主人公小英的內心世界(板書《掌聲》,齊讀“掌聲”),請打開書114頁。放聲讀課文,難讀的字詞多讀幾遍,劃出小英因掌聲而變化的句子。
生:“從那次演講以后,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師讀“憂郁”兩遍,出示“猶豫”讀兩遍,出示:“從那次演講以后,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郁,開始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師:以前的小英為什么那么憂郁?請小朋友默讀第一自然段,劃出有關句子。
……
師:是啊,腿腳的殘疾,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誰能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一讀。點撥:讀得輕一點。出示
師:你讀得有進步,讓我感到了小英強烈的自卑。上課時,她很文靜,總是(?搖?搖)下課后,他一聲不吭,總是(?搖?搖)。
師:你能用“因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為”將前因后果連起來說一說嗎?
同桌互說。預設:因為小英“小時候生病,一條腿落下了殘疾,她不愿意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所以“她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師:她總是把自己拴在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咀嚼痛苦,體會憂傷。讓我們再讀第一自然段。是啊,讓我們一起再讀第一自然段。
引讀:當同學們歡呼雀躍地涌出教室時,她——“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當窗外同學們歡天喜地做游戲時,她還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當同學們玩得烈朝天時,她仍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師:從這些地方,你看到了一個什么樣的小英?
在回答中板書:痛苦、自卑、孤獨
師:這些用書上的一個詞歸納就是——憂郁!她憂郁就是因為“痛苦、自卑、孤獨”
師:就是這樣的小英,故事會上同學們給了她兩次掌聲,她徹底改變了。
接著讓學生聯(lián)系班級的實例,說說像小英一樣的人,我們給他們掌聲了嗎?他們是怎樣對待生活的?怎樣以一種發(fā)現美的眼光來鼓勵別人、鼓勵自己的?
上完這一課以《金子》為題作個小練筆,寫一寫同學或自己的閃光點。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捕捉內心的獨特體驗,我們的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孩子內心世界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在學教材,而且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也處處用到語文,語文教學生活化不僅可以克服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只重語言智能的弊端,而且可以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以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語文教學只有扎根于生活這一片沃土,才能發(fā)芽、開花、結果。
參考文獻:
[1]郭樂靜,程惠萍.語文與生活[J].小學語文教學,2006,(Z1).
[2]楊定明.呼喚語文教育人文關懷的回歸[J].語文學刊,2006,(18).
[3]陳海燕.彰顯人文關懷回歸生活語文——小學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實施與研究[J].讀與寫,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