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電影選擇了上海
1895年12月28日,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放映了《水澆園丁》等影片。就在電影公映后不久,便傳入了中國。據(jù)《申報》刊登的“電影”放映廣告中記載,1896年8月11日夜晚,在上海蘇州河北的閘北西唐家弄的私家花園徐園內“又一村”的游藝晚會上,法國文化商人放映了《馬房失火》等14部短片。這是上海也是中國第一次的電影放映。西方將電影傳入中國既有商業(yè)上的欲望,也有外交上的考慮。就這樣,西方在把電影傳入中國的同時,也把一種新的文化娛樂方式,一種新的國際文化交流語言帶進中國,帶進上海,使上海成為中國電影的發(fā)祥地。
1846年,租界在上海出現(xiàn),隨之,租界內修筑了“界路”和花園里弄,這是上海近代道路建設的開端。此后,填埋城內河道,改建道路又使得上海脫離了原有的江南水鄉(xiāng)的面貌,改頭換面成現(xiàn)代意義與功能的城市面貌。1873年,法國商人米拉從日本將人力車引入上海。1876年第一條營業(yè)性鐵路上海吳淞鐵路建成通車,上海第一輛火車隨之出現(xiàn)。
上海城市道路的擴建和這些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現(xiàn)構成了城市內部快節(jié)奏,高效運行的體系,和與外部聯(lián)系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上海第一次被拍攝進電影是1908年意大利人勞羅在上海拍攝的《上海第一輛自行車行駛》和《上海租界各處風光》等新聞與風景短片,恰巧見證了象征城市速度與力量之交響的交通發(fā)展與市政建設,以及西方人對這處具有獨特地理優(yōu)勢的東方沃土的獵奇心理。
城市電力系統(tǒng)于1882年開始供電。城市電力與照明系統(tǒng)的建立為道路交通,商業(yè)與工業(yè)的運作,城市景觀與市民生活等提供了不受白晝之月的信息船體的保障與便利,令夜晚的上海也像白天一樣活躍起來。同時,經(jīng)濟的迅速繁榮令清末的上海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心臟”與工業(yè)重鎮(zhèn)?!拔鲗W東漸”等新觀念,新思想得以在上海廣泛深入傳播。
上海的城市空間交相傳遞著中國傳統(tǒng)的與西方近代物質文明的這些飽含并濃縮東西方文化特質的信息,出滿了交融并存,多元化與多樣性的獨特韻味和色彩。上海的建筑也成為“摩登”的產(chǎn)物。
二、制片制度的比較
(一)制片業(yè)的初創(chuàng)
1909年,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創(chuàng)設,這家中國最早的制片公司,由美國人賓杰門·布拉斯基投資經(jīng)營,地點在香港路5號。布拉斯基一邊經(jīng)營電影放映,公映從美國帶來的影片,一邊拍攝了《不幸兒》等短片。1912年,布拉斯基將公司名稱和器材轉讓給上海南洋人壽保險公司經(jīng)理美國人依什爾和另一位美國人薩弗。依什爾對電影很有興趣,但不知中國國情,就邀當時買辦經(jīng)潤三之弟經(jīng)營三及外甥張石川相助。1913年,張石川和劇作家鄭正秋,杜俊初,經(jīng)營三等籌組新民公司,負責承包亞細亞影戲公司的編,導,演業(yè)務,資金和攝影等則由亞細亞影戲公司提供。新民公司承包拍攝的第一部影片是《難夫難妻》,由鄭正秋編劇并與張石川聯(lián)合導演,依什爾擔任攝影。片長四本,這是主要由中國人攝制的第一部故事片。
然而,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由于德國膠片來源斷絕,加上亞細亞影戲公司基礎較弱,資金周轉不靈,影片既無法與文明戲市場競爭,更無力進入外資影院與歐美影片競爭,只好關閉,新民公司也就此終結。但是中國第一代電影人,就在美國商人投資經(jīng)營的電影公司體制下,悄悄地成長起來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法,德等歐洲國家因忙于應付戰(zhàn)爭,美國影片趁機大量進入上海,取代歐洲影片,壟斷上海電影市場。同時,美國制造的電影膠片也取代德國膠片進入上海,這為上?;謴蛿z制電影提供了條件。1916年,張石川邀集新劇家管海峰等人合作,自籌資金,租用意大利人勞羅的攝影機和攝影場,在徐家匯租地創(chuàng)辦幻仙影片公司。它是我國第一家獨立的華資民營電影制片企業(yè),標志著中國電影自主拍片的第一步?;孟蓴z制的第一部電影,是根據(jù)在上海新舞臺轟動一時的文明戲《黑籍冤魂》改編的。由管海峰編劇,張石川導演并參加演出,勞羅任攝影。片長四本。這是部描寫一個封建大家庭少爺,因吸食鴉片而遭致傾家蕩產(chǎn)的社會問題片。影片上映后,很受歡迎。后因經(jīng)營不善無法繼續(xù)拍片,幻仙影片公司遂成為拍完一部影片即告歇業(yè)的“一片公司”??梢娭袊虾k娪爸破瑯I(yè)的起步是受到美國的影響之大。
(二)明星制
在電影最早的歲月,電影常常被當作一個新奇的玩意而進行廣告和推銷。然而,為了防止電影演員名氣一大,要求高報酬,所以即使當時美國電影公司出售影片也已開始進入商標注冊,盡管當時的歌舞雜耍等娛樂界,以及正規(guī)的影劇院和歌劇院都已建立了較完善的明星制度。演員的名字仍然不公布。大約到了1908年和1909年,制片方與演員們簽訂了更長的合約,觀眾們在影片中接二連三的看到的同一張臉以后,自發(fā)性地表現(xiàn)出對演員的喜愛和熱情,還有寫信給制片公司要照片,于是制片公司開始為演員取名字,比如常在格里菲斯影片中出現(xiàn)的佛羅倫斯·勞倫斯被稱為“比沃女孩”,佛羅倫斯·透娜則被稱為“維太女孩”。到了1910年,有些電影公司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開始利用受歡迎的電影明星做宣傳。明星們到劇院登臺亮相也稱為一種常規(guī)。盡管一直到1914年,影片還是很少列出演職員表。明星的名字出現(xiàn)在主要面向放映商的宣傳廣告上??梢哉f美國的明星制是觀眾對于電影事業(yè)的熱情的另一種表現(xiàn)方式,但是制片公司利用這一點形成一種宣傳電影的模式。
上海的電影明星時代是更為輝煌的時期,在電影的宣傳模式上并不亞于美國,上海借鑒了美國了明星宣傳影片等做法,但同時也不失自己本土的創(chuàng)新。其中,20世紀30年代初,《明星日報》發(fā)起了“電影皇后”的選舉,蝴蝶當選為我國第一位“電影皇后”。所謂“電影女明星選舉”是“新世界”舉辦的電影博覽會中應運而生的產(chǎn)物。關于這次活動的宗旨,“新世界”在發(fā)布的《電影博覽會章程》中稱;“提倡電影事業(yè),聯(lián)合各公司出品,作大規(guī)模之宣傳,裨發(fā)揮互助之精神?!本唧w內容是:“聯(lián)合海上三十五家影片公司,選擇新產(chǎn)品,分期開映,每天準映6大巨片,珠聯(lián)璧合,斗異爭奇,開海上影戲未有之奇觀。”“新世界”為了擴大這次活動的影響,占課了一系列宣傳攻勢,除在《申報》,《新聞報》上大作廣告外,還出版了5期《電影博覽會特號》,在其中陳列了影片舉著和明星海報。
三、早期上海類型電影的起步
——和而不同
(一)劇情片
在20世紀初,所謂的“劇情影片”(feature)僅僅意味著可以在廣告中特別推薦的影片。在美國電影的早期,當時單本長度的影片被視為常規(guī)影片,“劇情影片”一詞也有同樣的意思。但是“劇情影片”這個詞,逐漸地開始于所謂“較長的影片”的意思聯(lián)系起來。1909年,一些美國的制片公司開始拍攝多本影片(multi-reel films)。因為電影專利公司之苛刻的發(fā)行制度只允許單本影片上映,因而這些較長的影片只能一周放映其中的一部分。例如,維太格拉夫公司約在1909年底至1910年初拍攝的《摩西的一生》以五本的影片分別出售。當然,一旦五本全部售出,放映商就可以選擇把它們一起放映。較長的影片常常持續(xù)以每周放映部分的方式放映。
三年之后的上海,1913夏秋之交,新劇評論家鄭正秋和酷愛戲劇的洋行職員張石川冒著失敗的風險,向亞細亞公司承包,自組公司,自編自導,找來文明戲演員,在十分簡陋的條件下,拍攝成抨擊封建婚姻的《難夫難妻》,與記錄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的《上海戰(zhàn)爭》同時公映,成為我國第一部故事片。但是距離美國的“劇情影片”還是有很長的一段距離。
到了20世紀20年代初,拍攝長故事片條件已趨成熟,上海成立了中國影戲研究社,上海影戲公司以及新亞影片公司,初步掌握了電影特性的中國電影的早期拓荒者們,在上海開始試制中國第一批長故事片。參照美國對于“劇情片”的定義,中國的長故事片也是“劇情片”的范疇。
從1921年到1922年間,上海開始攝制的的第一批中國長故事片,它們是中國影戲研究社攝制的《閻瑞生》,上海影戲公司攝制的《海誓》,新亞影戲公司攝制的《紅粉骷髏》,已基本符合現(xiàn)代故事片長度。
影片《閻瑞生》的成功,歧義是打破常規(guī)。它的演員不是文明戲的演員,而是選用非職業(yè)演員來扮演影片中的角色。這些沒有演過戲的信任,都是影片中人物的好友或姐妹,他們熟悉角色,演起來唯妙唯俏。其二是男女同臺,男女合演,這在當時封建勢力尚盛,男女授受不親的情況下,突破這一禁錮,沒有強大的勇氣是很難最到的。正是因為男女同臺合影,使影片中的人物和造型和表演,更接近現(xiàn)實生活,更加逼真可信。其三,很大程度上擺脫了舞臺劇模式的影響,大量采用外景,拍攝中運用推、拉、搖、移、特寫等多種技巧。
(二)武俠片
說起美國的武俠片,有據(jù)可循的是1919年道格拉斯·范朋克在聯(lián)美創(chuàng)立以后,從喜劇轉向更加雄心勃勃的古裝片《佐羅的標記》(The Mark of Zorro,1920,佛瑞德·尼布洛Fred Niblo導演,有名《俠盜查祿》。這是一部有著程式化的浪漫情節(jié),決斗和驚險特技的影片。在《佐羅的標記》大獲成功的鼓舞下,范朋克很快放棄了喜劇片而出演一些從文學著作改編的古裝片,比如《三個火槍手》《巴格達竊賊》等。
當時上海新劇團體雖多,然都依附于各游戲場,唯獨笑舞臺成為推銷文化商品的娛樂市場。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武俠片第一人天一影片公司創(chuàng)辦人邵醉翁當時見但杜宇成立上海影戲公司,知道拍電影能賺錢,他于是去探聽和理解美國制作電影和布置發(fā)行渠道的種種方法,等到鄭正秋和張石川合辦明星影片公司,香港的黎民偉也到上海來辦民新公司,他就與明星和明星鼎足三分,可是他懂得拍電影要資金足,出品影片要有市場。美國八大公司在上海都有電影院,這是推銷影片的重要渠道。他深知只有做到題材風格不同,才有可能在電影市場有自己的優(yōu)勢脫穎而出,還必須把影片推銷到海外爭取華僑觀眾。
當時美國電影來華放映,除了滑稽片,就是武俠片。邵醉翁與高梨痕和邵村人編劇,導演了《女俠李飛飛》,這是中國武俠片的始作,其他各影片公司也各有其制片方針,不敢輕易嘗試。上海影戲公司的但杜宇,有殷明珠這位美麗女明星“叫座”,自編自導《西游記》里的《盤絲洞》。影片中的妖女跳舞,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出現(xiàn)舞蹈場面,影片中的孫悟空的開打與《女俠李飛飛》不同的利用了攝影特技。其他公司見武俠題材能吸引觀眾,也紛紛效仿。如民新的《綠林紅粉》《五女復仇》。
其中暨南影片公司,專拍武俠片,作品有《嘉興八美圖》《狄青大鬧萬花樓》《火燒青龍寺》《情天奇?zhèn)b》等。正當上海電影流行武俠片之際,明星公司因制片方針過于偏重改革社會,教化民眾的嚴肅主題和鴛鴦蝴蝶派才子佳人的婚戀故事,由于過于單調乏味,公司陷入了虧損的窘境。張石川提出,要求主張拍攝“正劇長片”,為了觀眾的喜愛和電影市場需要,立即動手改編《江湖奇?zhèn)b傳》,誕生了張石川導演的《火燒紅蓮寺》,共18集,成為中國第一個系列武俠片。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奇跡。
武俠片所以會在20年代后期風行一時,有時代和社會的原因,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邪惡壓正,正氣不抬頭。人民期望有人仗義扶正,而俠行義舉一直是中國興盛不衰的民間文學傳統(tǒng),也是平民百姓在不平社會中的抵抗心理和感情寄托。俠義精神和神化了的俠客始終是人民的崇拜者。人的本性也有英雄主義的除暴安良的期盼;再有當時外辱內亂的環(huán)境,激起了人民的尚武精神。
(三)美國的喜劇上海的滑稽
好萊塢自從劇情長片成為標準的電影類型之后,劇情長片通常有喜劇,新聞片和短劇影片等。其中最受歡迎的是制片人兼導演麥克·森尼特為首的金石公司(Key stone),主要拍攝打鬧喜劇類型的影片。森尼特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快速動作鏡頭,充滿嬉笑的追逐打鬧。他的屬下包括查理·卓別林(Charlie Chaplin),本·透平(Ben Turpin),以及梅寶·諾曼(Mabel Normand)等。
其中對中國喜劇影響較大的要數(shù)卓別林。卓別林的喜劇風格以他在片中使用不適當?shù)牡谰叨a(chǎn)生的滑稽感而聞名。如在《當鋪》中,他為估價手表的價格看似在聽手表的聲音而實際上卻是在聽聽診器的聲響。他的機巧敏捷也促動他在影片中充滿精心設計的,幾乎舞蹈化的打斗,追逐或陰差陽錯的場面,如在《溜冰場》中,卓別林穿著溜冰鞋搞非常驚險的惡作劇的場面。在他的一些作品如《流浪漢》和《移民》等影片中,卓別林把一種往常打鬧喜劇影片從未有過的痛苦和酸楚的風格元素引入電影。卓別林的“小流浪漢”以他獨特的高帽,手杖和特大號皮鞋和造型,很快就引得了全世界廣大觀眾的認可。
1922年明星公司的張石川認為美國電影在上海放映有風景片,紀錄片,武俠片和滑稽片,最受觀眾喜愛的是由卓別林主演的滑稽片。所以決定在明星公司開創(chuàng)之初,先拍三部滑稽片:《滑稽大王游華記》《擲果緣》《大鬧怪劇場》。
其中《滑稽大王游華記》的編劇鄭正秋。當時他決定編寫一部既借卓別林的名望又與上海灘有關的滑稽片??墒菬o法請到卓別林來拍戲,就設計一段情節(jié):有個洋人,打扮成卓別林的形象,冒充卓別林到上海來“白相”,出足洋相,造成很多笑料。鄭正秋自演“向導”,陪伴冒牌卓別林游玩。扮演冒牌卓別林的是李卻,曾經(jīng)在馬戲團里扮演卓別林的小丑,他和鄭正秋搭檔合演,臨場發(fā)揮,笑話百出?!痘笸跤稳A記》是中國第一部滑稽片,使中國觀眾第一次在中國電影里看到外國滑稽明星“卓別林”。也開創(chuàng)了中國喜劇電影的一個先河。
(四)歌舞片
美國好萊塢電影的類型片中,歌舞片僅次于滑稽片和武俠片,因為更具有娛樂性和商業(yè)性。影片中男女主角美妙的歌聲和艷麗的舞蹈場面容易吸引觀眾。歌舞片不單有歌舞,也必須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并將歌曲溶入故事中,成為情節(jié)的主要部分。
1926年,《字林西報》上刊登:美國好萊塢拍攝有聲歌舞片《爵士歌王》,故事主要敘述了一個專門扮演“黑人”角色的亞爾·喬生,從百老匯舞臺到好萊塢銀幕,成名成家;但他不忘培養(yǎng)他的恩師和故鄉(xiāng)。導演是阿爾弗里·戈里,飾演喬生的是美國爵士歌王里?!づ煽怂埂U麄€影片洋溢著美妙動聽的爵士音樂和歡樂輕快的歌聲。這標志著美國電影的第一部有聲片——華納兄弟的《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誕生的一年,它恰好也是好萊塢的第一部歌舞片,它預示著歌舞片電影許多重要的方面。這種類型與明星制極為重要的聯(lián)系,在這里就已經(jīng)開始了(艾爾·喬森[Al Jolson]飾演領唱者),表演者通過直接面對攝影機/觀眾說話的方式引發(fā)觀眾投入的潛能,也源自于此。正如影片名所暗示的,這種類型與比如爵士和搖擺舞等通俗音樂形式發(fā)展了極為重要的關系。
《爵士歌王》在上海放映后,接著又公映了美國歌舞明星希佛萊與麥唐娜主演的《璇公艷史》影片中,那首名為“Love Parade”的歌曲,從銀幕里播出后,傳遍全上海,人人學唱。以前,上海又百代公司錄制的外國歌曲,如"Rio Rita"等唱片。上海的幾位電影導演以及影片公司的老板,看到那些美國音樂歌唱片后,當然更為興奮和焦急??墒谴藭r的中國的電影還處于無聲片階段,觀眾只能在影片里看到演員的舞蹈動作,聽不見歌聲。美國的好萊塢雖然已經(jīng)發(fā)明了無聲變有聲,科學落后的中國當時還不可能實現(xiàn)。
1927年長城畫片公司和民新制片公司的編導孫瑜從美國留學回來,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學習電影編劇,又入紐約攝影學校學習,最終畢業(yè)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多次去好萊塢參觀和見習,對電影的各方面知識都了解。他看到過好萊塢在拍默片時,如何利用蠟盤發(fā)音。他查閱從美國帶回的關于這方面的書籍,親自動手,使《野草閑花》能發(fā)出歌聲。這是中國第一部無聲片的歌舞場面和電影歌曲。隨后,天一公司于1931年開始拍有聲片,第一部是宣景琳的《歌場春色》。第二年,邵醉翁決定拍攝歌舞片《芭蕉葉上詩》,請上海最早創(chuàng)辦明月歌舞社的黎錦暉任編劇,導演李萍倩。影片的水準不能與美國的歌舞片相提并論,但是這畢竟是中國第一部歌舞片,開創(chuàng)了中國電影歌舞片類型的先例。
(作者簡介:柴文瑤,上海師范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