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萬玲
一、教師故弄懸虛,學生嘗試設計
必修I第一章第三節(jié)“地球運動”中的“活動”設計了測當?shù)亟浘暥鹊膶嶒灢襟E,但考慮到學生會按部就班照做,依然不能深入領會其原理,因而故弄懸虛地說課本中的設計需改進,布置各活動小組自行設計最簡單可行的方案并在秋分日實踐操作。
第1小組活動設計方案如下。
實驗原理:經度與時間相關,緯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相關。
實驗材料:長度2m的直桿一根、卷尺一把、手表一塊、粉筆、函數(shù)計算器(或三角函數(shù)表)。
實驗步驟:①記錄日影最短出現(xiàn)的時間(t)
②測出一天中的最短日影長度(l影)
計算公式:經度=120°E-(12-t)×15°
緯度=arctan■
第2小組實驗設計方案在原理、材料、步驟與第1小組相同,只是第2小組設計了記錄表格如表1。
■
第3、4兩小組直接照抄課本“活動”設計步驟。
二、適時適度點撥,引導深入探究
檢查各小組設計方案后,估計第1、2小組會有問題不斷出現(xiàn),計劃操作時應多關注。第1小組秋分日實踐活動時首先出現(xiàn)問題:當小組成員將桿立在操場上,看到時刻在變的影子就傻了眼,茫然不知所措?!昂螘r才會出現(xiàn)最短影子?”“怎么確定某時刻測得的影長為當日最短日影?”看到操場上仍在有條不紊操作的第2小組,教師決定帶第1小組加入第2小組,請第2小組組長講解他們如何找最短影子及出現(xiàn)時間。第2小組通過11:30后每隔15分鐘測量一次影長并記錄時間(見表2),再根據(jù)表格數(shù)據(jù)及變化規(guī)律找出最短影長及出現(xiàn)時間,最后通過計算公式求出結果為(34°N、116°15′E)。
■
教師點撥:告訴學生用手機定位該地為(30°40′N、107°45′E),分析其差值產生的原因,并向學生提出問題引導探究。
(1)為什么確定11:30后所測到一天中影長最短?
(2)11:30后每隔15分鐘測一次測到的8次中影子較短是否就是當日最短日影?
(3)能否據(jù)一天中日影長度和方位的變化規(guī)律快速找到最短日影?
兩小組同學開展討論:
關于問題(1)
·位于北京西側的點在北京時間12時后出現(xiàn)日影最短。
·位于北京東側的點在北京時間12時前出現(xiàn)日影最短。
·如果相距北京很遠怎么定時間?
結論:此方案關于實驗具體時間段在任意地區(qū)不能確定,不可行。
關于問題(2)
·每隔15分鐘測一次測的8次中影子較短的第4次也很難確定是最短日影。
·從表中數(shù)據(jù)看出一天中日影長度關于正午對稱相等。
結論:此方案由于影長只能是很接近一天中最短,測到的緯度也只能是一個大概數(shù)。
關于問題(3)
·據(jù)一天中日影長度和方位關于正午對稱相等,利用對稱性,確定正午影子方位(正南/正北)。
·第二天實測中當影子方位變到與昨日正午影子方位重合時,即為當日影子最短,記錄影長。
改進實驗步驟:
(1)在空曠地上,立桿O點,用粉筆畫出以O為圓心,半徑分別為1、2、3、4、5、6、7、8m的同心圓。
(2)當桿影端點落在任一圓上時,描點A;等桿影再次出現(xiàn)在該圓上時描點B。
(3)將OA、OB連線,作∠AOB的角平分線OC。(如圖1)
(4)第二天,觀測日影與OC重合時,記錄影長(l)和北京時間(t)。
三、歸納總結原理,逐步引申拓展
實驗結束,引導學生總結實驗運用了哪些地理原理。
實驗總結:經度與時間相關,緯度與正午太陽高度相關;上午、下午日影長短及方位關于正午對稱相等;一天中正午日影最短,影長與太陽高度負相關。
引申拓展:借助實驗繪制的日影日變化圖,分析古人“立竿見影”的妙用。
拓展練習:圖2為某日我校旗桿日影變化圖,OP為旗桿,OA、OB為桿影,∠AOC與∠BOC相等。
(1)該日為季(冬、夏)。
(2)為日出影長。
(3)該日晝長為小時。
教師反思:第1、2小組學生通過實驗踐行自己的推斷,即使失敗,但不服輸?shù)奶骄颗d趣被調動起來,經歷挫折的成功更使他們興奮不已。與直接按照書上設計步驟驗證操作的第3、4小組學生相比,他們不僅知道該如何測當?shù)亟浘暥?,還清楚每步實驗運用的地理原理,更重要的是可培養(yǎng)細致觀察地理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地理問題等能力,激發(fā)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掌握地理研究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