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民
摘要: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方式,有效的課堂提問設計能正確有效地引導、啟發(fā)學生思考、實現教學目標、突破重點、難點,恰到好處地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欲望。這就要求教師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性。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提問方式提問尺度設置障礙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得到發(fā)展。課堂提問是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是師生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思維就是為了某一目的而進行有意識的探究,而教師的提問會使學生的頭腦中不斷涌現出問題鏈的一種最佳影響源,這些外部動因會轉化為學生思維活動的內驅力。
一、采取不同的提問方式,訓練學生嚴密的思維
如果教師提問的方式比較靈活,就能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其功能在于訓練思維的嚴密性、想象的豐富性。例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其中有“不知疲倦”:“趵突泉水“不知疲倦”說明了什么?”通過理解其人,再來理解泉,這樣拐了一個彎,由易到難,學生就容易理解多了。在教學《長征》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到紅軍戰(zhàn)士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采取了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與戰(zhàn)術,巧渡金沙江,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取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勝利。然后提出問題:你們看了這段歷史資料后會怎么想?剛才你們聽到什么聲音?從畫面上看到了什么?接著繼續(xù)提問:你們有沒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如果能體會紅軍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再理解“云崖暖”,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通過類比來提問,如在教學《海底世界》時,先比較讀:(1)處在海底的動物常常會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你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嗡嗡、啾啾、汪汪、呼嚕;(2)海底的動物在竊竊私語,有的像蜜蜂一樣嗡嗡地叫,有的像小鳴一樣啾啾地鳴,有的像小狗一樣汪汪地喊,還有的好像在打鼾。
通過類比,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問題,從而實現教師提問的目標。
二、在關鍵時提出問題,突出教學的重難點
首先要緊扣教學中的重點問題進行提問。以緊扣教學重點為基點精選關鍵處提問,可以改變課堂教學重點不突出的現象;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以講為主為以讀為主;可以克服滿堂問的缺點,但要注意,緊扣教學重點提問,提出的問題要少而精,切中問題的要害;其次,提出的問題要能促進學生去思考,對文本中作者要表達的意思進行深入的理解。例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們看過荷花沒有?荷花是什么樣子?作者是如何看荷花的呢?你從哪些地方體會到這一點的?作者又是如何描寫荷花的呢?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并體會其中的情感。這樣,問題不多卻能圍繞教學的重點來設計,引導學生經歷層層推進、不斷深入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抓住重點與難點,問在關鍵的地方,從而大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其次,提問要把握時機。例如:在教學《軍神》時,講到課文中人物細節(jié)描寫時,就提問:“沃克醫(yī)生的神態(tài)、情緒為什么會有如此的變化?”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深入理解后,提出這樣的問題,就能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軍神劉伯承的敬佩。
三、把握好提問的尺度,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認為,個體的認知領域可分為識記、領會、應用、創(chuàng)造等幾個層次。所以,教師提問應遵循這一規(guī)律,控制問題難易“度”。例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就設計了三組問題。1.狐貍見到烏鴉嘴里叼著一塊肉后,對烏鴉講了些什么話?烏鴉如何回答?這是一組記憶型的問題,目的是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課文;2.狐貍憑借什么騙到了烏鴉嘴里的肉?你覺得狐貍怎么樣?這是一組理解型問題,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3.當烏鴉發(fā)現被狐貍騙后,會怎么想?怎么做?這一組問題是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這三組問題緊密聯系,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促使學生的認知水平不斷提高。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把握住兩個時間的“度”,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不要馬上指定學生回答,因為學生回答問題需要一個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
四、故意設置一些障礙,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提問時不妨故意設置一些障礙。例如:在教學《晏子使楚》時,在第一輪學生眾口一詞評價晏子口才無懈可擊的基礎上,我出示了一位外交官的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給人們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還是做語言游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得不到真正的尊重。”讓學生針對這位外交官的評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生的思維產生沖突,引發(fā)碰撞。教師以思辨去播種,用頭腦去碰撞頭腦。學生明明都集中到參考書相似的觀點上了,應該大功告成了吧?但老師卻竭力摒棄單一順向的封閉式思維方式,推出足以激起千層浪的“一石”——與眾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去判斷、去發(fā)現、去構想、去表達,從而打破思想的禁區(qū),拓展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從而萌發(fā)出智慧之花。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養(yǎng)成了獨立的人格、堅定的價值立場,而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復制品,這樣就一定會成為自主、開放的思想者。這樣地巧設障礙,為學生開拓了一個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課堂成了創(chuàng)新思維的搖籃。
參考文獻:
[1]劉波濤.提問藝術在語文課堂中的運用[J].教材教法,2009(9).
[2]郭洪濤.課堂提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J].考試周刊,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