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斌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痹姼枋侵袊幕墓鍖殻黄姼栝W耀著情感的、智慧的、審美的光輝,對滋潤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李元洛先生所說:“美人之光,可以養(yǎng)目;智者之詩,可以養(yǎng)心。”
一、 從意境看詩歌的藝術(shù)美
中國傳統(tǒng)詩歌理論注重詩的意境,將其列為優(yōu)秀詩歌必備的條件之一?!耙饩场笔且夂途车霓q證統(tǒng)一。境,是外在景物,生活形象在詩歌中的藝術(shù)再現(xiàn);意,是人內(nèi)在的感情,是意念在詩歌中真切的流露。
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純用白描手法描繪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艱難獨行。作品中前三句全是寫景,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jīng)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股悲涼。這首小詩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景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了。所謂“情因景而顯,景因情而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將悲秋與鄉(xiāng)愁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整個畫面給人以渺茫、凄涼、低沉的感覺,與這位漂泊異鄉(xiāng)的游子的心情相一致,這就是這首詩的意境。
又如黃巢的《題菊花》:“颯颯秋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痹姷淖髡咭驗橐姷骄栈ㄔ谇锾焐L的情況,而想到改變菊花的處境,讓菊花在春天同桃花一起開放,將所見之景和引發(fā)之情,藝術(shù)地概括在四句詩中,有著完美的意境。觸景而生情,說出來的是“報與桃花一處開”,有更深的內(nèi)涵,那就是自己的雄心壯志——替勞苦大眾改變現(xiàn)狀,從這里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意境是完美的,高超的。
二、從表現(xiàn)手法看詩歌的藝術(shù)美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很多,而且歷代文人不斷地發(fā)展創(chuàng)造,運用也靈活多變,夸張、復沓、重疊、跳躍等等,難以盡述。在詩歌中,有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就是象征。象征,簡單說就是“以象征義”,但在詩歌中,象征則又表現(xiàn)為心靈的直接意象,這是應予注意的。用現(xiàn)代觀點來說,詩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有三種:
1. 比擬。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說:比擬就是“或喻于聲,或方于貌,或擬于心,或譬于事。”這些在我們前面列舉的詩詞中,便有許多例證。比擬中還有一種常用的手法,就是“擬人化”:以物擬人,或以人擬物。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里蕩漾。把“云彩”、“金柳”都當作人來看待。
2. 夸張。就是把所要描繪的事物放大,好像電影里的“特寫”鏡頭,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和聯(lián)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其中說到“深千尺”、“三千尺”,雖然并非事實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卻生動地顯示了事物的特征,表達了詩人的激情,讀者不但能夠接受,而且能夠信服。
3. 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與比擬有相似之處,又有所不同。比擬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體的、可見的;而借代卻是一方具體,一方較為抽象,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起橋梁,使詩歌的形象更為鮮明、突出,以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這也就是艾青所說的“給思想以翅膀,給感情以衣裳,給聲音以彩色,使流逝變幻者凝形”。
無論是比擬、夸張或借代,都有賴于詩人對客觀事物進行敏銳地觀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膽的想象,甚至幻想??梢赃@樣說,無論是浪漫派也好,寫實派也好,沒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為詩人。比如,以豪放著稱的李白,固然想象豐富,詩風雄奇;而以寫實著稱的杜甫,也寫出了諸如“安得廣廈千萬間……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聯(lián)翩的佳作。
三、 從內(nèi)在的音樂美看詩歌的藝術(shù)美
詩和樂本是同時誕生的,詩的美須通過朗讀才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詩應有音樂的韻味,應有韻律節(jié)奏之美。詩的音樂性的核心是節(jié)奏,即規(guī)律性。
中國詩歌一向是注重吟詠的,因為詩歌是一種有感而發(fā)的產(chǎn)物,你一定要吟唱,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種富于變化的韻味,才能陶冶你的性格情操。其實在古代,詩歌是和著音樂來演奏的,在外交場合中賦詩言志,也有用吟唱朗誦的方式的,發(fā)展到后來,“樂”和“詩”分離了,于是只剩下吟誦的傳統(tǒng),吟誦也變得重要了。從詩本身來看,也要求詩有內(nèi)在的音樂美,它給人以樂律的美感。
那么詩的韻律到底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呢?我們且看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笔拙渲械摹盁煛薄ⅰ八?、“月”、“沙”四種景物,被兩個“籠”字和諧地銜接在一起,繪成一幅淡雅的水邊夜色圖,柔和、幽靜的氣氛中,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境,筆墨淡雅,一種朦朧的美感,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酒家中歌女所唱的亡國之音,讓人覺得如怨如訴,給人一種內(nèi)在的“樂”感。
崔顥的《黃鶴樓》,《滄浪詩話》評為唐人七言律詩第一?!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贝嗽娭挥袃商幊雎?。第一句“昔人已乘黃鶴去”(平平仄仄平平仄,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鶴字出律);第三句“黃鶴一去不復返(中仄中平平仄仄,變成了平仄仄仄仄仄仄,“一去不”字出律)。雙聲詞“黃鶴”的反復三次應用,還有雙聲詞“復返”的宛轉(zhuǎn),疊音詞“悠悠”、“歷歷”、“萋萋”的鏗鏘宛轉(zhuǎn),疊韻詞“此地”、“不復”、“漢陽”、“鄉(xiāng)關(guān)”、“江上”(古時an、ang是壓韻的)的鏗鏘,以及韻腳字“樓、悠、洲、愁”的運用合理,將思鄉(xiāng)之情、懷古之愁交融在一起,徐緩而悠長,取得了聲情并茂、回腸蕩氣的音樂效果,讓人回味無窮。
好的詩給人營造出一種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的韻律美和流蕩回環(huán)的氣氛,這是詩特有的藝術(shù)魅力。
四、 從內(nèi)在的圖畫美看詩歌的藝術(shù)美
詩的圖畫美是聞一多先生提出來的。語言的圖畫美是指作品的語言有如圖畫一般的表現(xiàn)力,也就是說,作者用語言就能把圖畫藝術(shù)所表現(xiàn)的色彩、光亮、線條、氣氛、意境表現(xiàn)出來,從而使讀者從中得到一種美的感受,我國傳統(tǒng)的詩論中一向是重視這一點的,主張詩畫交融統(tǒng)一,達到詩情畫意。
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边@首詩寫出春夜月景,“閑”、“靜”、“空”、“落”四個字為全詩奠定了一個靜謐空寂的基調(diào),而月出鳥鳴的描寫看來似乎打破了沉寂,但美感的辯證反使全詩氣氛更為靜謐空寂。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睆脑姌?gòu)成的畫面看,色彩斑斕絢麗,配上終年不化的雪景,是一幅極美的圖畫,很有意境。
蘇軾在欣賞惠崇《春江晚景》畫后作詩道:“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彼木湓娭忻枥L了翠竹、桃花、江水、鴨子、蔞蒿、蘆筍、河豚魚等七中景物。這七種景物看起來各具特色,互不相關(guān),但在詩中我們看到,高處、低處、岸邊、水中、色彩、氣溫、動物、靜物,詩人把它們和諧而緊湊地組合在一起,把《春江晚景》的幽美畫面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出來。說“詩中有畫”,這是古人評詩論詩的一個標準。畫是藝術(shù)品,藝術(shù)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是美的,畫面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典型也更美,用它來作標準,雖不具體,倒也概括、形象。
總之,中國詩歌十分講究藝術(shù)美感。我們不論是寫詩還是欣賞詩,都應該注重把握詩的意境美、表現(xiàn)手法、音樂美和繪畫美。高爾基說“真正的詩,永遠是心靈的詩,靈魂的歌”。這充分說明了詩的實在意義。而培根則說:“讀詩使人靈秀?!笔堑?,欣賞詩會讓人更加聰慧和美麗。
(作者單位:泰興市黃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