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庸》《孟》思想中的管理密碼

2012-04-29 00:44:03劉文瑞
管理學家 2012年5期
關(guān)鍵詞:中庸孟子管理

劉文瑞

《中庸》是思孟學派的代表,被收入《四書》;中國古代的“誠”,由它建立了思想體系,形成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理念?!吨杏埂吩谟蓽\入深、由表及里的儒家價值觀念闡釋上,一直具有統(tǒng)領(lǐng)式地位。孟子除了在人性假設(shè)、社會組織、內(nèi)圣外王方面的思想外,還在養(yǎng)氣與培育大丈夫、社會分工、道義與權(quán)變等方面具有廣泛的理論建樹。在價值觀念的主導作用和人格養(yǎng)成的路徑方法上,孟子居于儒家管理思想的制高點。他的權(quán)變思想,也加劇了傳統(tǒng)管理中名實背離的不良傾向。

《中庸》與管理之道

《中庸》相傳是子思的作品,但同孟子的關(guān)系極大。人們一般認為,孟子的思想本原來自子思。加上《中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所以,有必要指出《中庸》與傳統(tǒng)管理思想的關(guān)系。

“中庸”這一概念是孔子提出的,《論語 · 雍也》載:“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贝撕螅杏钩蔀槿鍖W的重要思想,在《禮記》中以專門篇章論述。自從宋代理學家二程和朱熹選編《四書》后,原來《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立即身價倍增,此后儒學信徒認為,儒家學說的精髓盡在其中。盡管人們通常都以“四書五經(jīng)”連稱,但宋人選編的《四書》影響之大,很快就超過了原本正宗的《五經(jīng)》,明清時期,《四書》普及率遠遠在《五經(jīng)》之上。

現(xiàn)行本《禮記》,本身就是西漢人戴圣編輯的,其中各篇的成書時間和作者爭論極多。關(guān)于《中庸》一篇,通常認為是孔子之孫子思所寫。然而,宋代歐陽修就對其提出疑問,清代袁枚、俞樾、崔述為此辯論不止,現(xiàn)代人馮友蘭、徐復觀各執(zhí)一詞。這種考證,并不否定《中庸》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作為普通讀者,不需要弄清它的各章出處和具體作者,只需要掌握它的思想內(nèi)涵和社會價值,文本考證可以留給專家繼續(xù)進行,我們只需要關(guān)心它對歷史上的管理思想有何貢獻。

關(guān)于儒家經(jīng)典在思想史上的影響,受很多因素制約,但有一個人們似乎都不大注意的操作性細節(jié)值得重視,即《四書五經(jīng)》的閱讀年齡及其先后順序。所有讀書人幾乎都有一個感受:同一本書,閱讀的年齡不一樣,經(jīng)歷不一樣,所能理解和掌握的內(nèi)容差別很大。一般來說,積淀越豐富,閱歷越廣泛,讀書越得法,闡釋越透徹。然而,少兒時不大理解盲目背誦的篇章,有可能在無意識層面所起的作用更大,在本人都覺察不到的情況下更能影響人的行為。成年的閱讀會提高理性,童年的閱讀會塑造性格。所以,了解古人的閱讀順序,能夠幫助我們認識經(jīng)典在古人身上的作用。

自從《四書》被欽定為官方教材后,小孩學習的順序是:先用《三字經(jīng)》《百家姓》等啟蒙讀物識字,再讀《四書》入門,最后才是讀《五經(jīng)》深造。所以,正經(jīng)讀書人讀《四書》的年齡,正是十歲上下最淘氣的時候,可以想象,其閱讀只能是囫圇吞棗,機械背誦,即便有所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懵懵懂懂。到了真正“有志于學”的年齡,則要在更為艱難的《五經(jīng)》中確定一經(jīng)或幾經(jīng),爬梳文字,由注疏到箋讀,由考證到解詁,訂正章句異同,剖析微言大義。清末學制改革后,《四書》明確為小學教科書,也能夠反映出其閱讀年齡段。這種順序,勢必導致學童對《四書》的感知大于理解,對于其中的思想深度,需要在讀經(jīng)以后再反身求之。

《四書》的閱讀是在少年時段完成的,而《四書》的難易程度又不大一樣。在二程和朱熹選編《四書》時,他們認為《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所以為首篇;“《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是入門后的初級訓練;《中庸》則是“孔門傳授心法”的要籍,“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難度最大,所以列在最后。如果以少林武功比喻,《大學》相當于少林長拳,《論語》和《孟子》相當于少林七十二絕技,《中庸》則相當于易筋正法。但是,后人在出版時,為了照顧篇幅和格式的一致,把《中庸》提前,變成了現(xiàn)在通行的《學》→《庸》→《論》→《孟》次序。這樣的排列,在文字形式上當然更齊整,但在內(nèi)容理解上卻給學童增加了難度。本來,朱熹列出讀《四書》的順序是:“學問當以《大學》為先,次《論語》,次《孟子》,次《中庸》。《中庸》工夫密,規(guī)模大?!保ā吨熳诱Z類》,下同)。然而,編排順序不可能不產(chǎn)生閱讀先后的影響。如果沒有《論》《孟》的底子,先讀《中庸》,只會加劇小孩子半懂不懂的狀態(tài)。對此,朱熹再三告誡:“《中庸》,初學者未當理會?!薄啊吨杏埂分畷y看。中間說鬼說神,都無理會。學者須是見得個道理了,方可看此書,將來印證?!敝祆湔J為,只要先把《大學》和《論》《孟》讀通,就有了一半讀《中庸》的底子。而讀《中庸》,也先不要細究,只需掌握綱領(lǐng)。就像練武功,先從少林長拳練起,同時把易筋經(jīng)的口訣背下來,是否掌握其中的奧妙沒關(guān)系,在今后的練功升級中慢慢領(lǐng)悟。

關(guān)于《中庸》的思想綱領(lǐng),歷代有許多解釋。清代崔述在《崔東壁遺書》中稱《中庸》一書“探賾索隱,欲極微妙之致”。用更古老的話說,就是《尚書 · 大禹謨》中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人心需要時時警惕,道心需要細細體察,所謂中庸之道,就是專心致志,精益求精,以誠為本,守其本心,秉行中正之道。這種學理推敲需要進行繁復的說明,但如果從性格養(yǎng)成的角度看,尤其是從初學者為兒童的角度看,所謂中庸,核心就是一個字——誠。從最簡單的日用常事做起,在不知不覺中扎好下盤,打好基礎(chǔ)。

為了說明“誠”,《中庸》給出了“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邏輯體系。那么,什么是天命?天命中的“天”到底是什么含義?按照子思的回答,“天”就是“誠”?!罢\者,天之道也?!卞X穆先生對此解釋得十分實際:天以誠示人,“天體乃真實有此天體,群星真實有此群星,太陽真實有此太陽,地球真實有此地球。凡此皆真實不妄。”子思的原話干脆概括為“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所以,天道即誠實之道。這種誠實之道下貫到人物,就是天命?!疤烀^性”的含義,是天道下貫,賦予萬物和人類本性。二程說:“天道降而在人,故謂之性?!?/p>

天道至大,人則不然。沒有人的參與,天道始終是自在的。人順應(yīng)天道,以天道引導自己的行為,才能自覺。此即“率性之謂道”。這里的“率”字是假借,本來應(yīng)當作“ ”,即先導之義。通過人的努力把本性引導出來,這就是道。由于它是人努力的結(jié)果,所以也稱“達道”。這種道,實際上是把自然法則運用到社會上來。按照《中庸》的解釋,“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比省⒅?、勇是人的內(nèi)在之德,義、禮、信為人的外在之道,歸結(jié)到一體就是誠。由此推論,“三綱五?!钡膬?nèi)核是誠。

中庸之道,并不像人們平常理解的和稀泥、無是非,也不是對折式各打五十大板,更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的辯證法模式。中為恰當,庸為平常,是最為一般也最為普遍的社會原理,這種社會原理又來自于自然天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彼恍枰呱畹幕A(chǔ),雖凡夫愚婦,亦可行之。因為它滲透在日常生活之中?!爸小庇形窗l(fā)之“中”與隨時之“中”。當一個人沒有任何行為,卻在意識層面能夠把自己的思想控制得恰當好處,在無意識層面能夠養(yǎng)成“中”的習慣,才能隨時得“中”(也可把內(nèi)在之中稱“中”,把外顯之中稱“和”)。所以,中庸或者“誠”,完全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下意識的習以為常。孟子所說的“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盡心上》),就是指這種大眾化的中庸之道。

如果進行深入探究,中庸又可以引發(fā)出極高明的學問。下意識層面合乎中庸之道,普通人完全可以做到;對中庸形成理性的深層認知,圣人也有不可企及之處。所以,子思認為,中庸之道有平常淺近的一面,也有極其高深的一面?!熬又溃M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睂Υ?,朱熹更加強調(diào)中庸之道的日常淺近一面。他說,中庸是平常糧食,不是珍饈美味?!爸惺堑览碇?,誠是道理之實處。”“中、庸只是一事,就那頭看是中,就這頭看是庸?!毕奶齑﹩?,冬季穿棉,就是中庸。如果夏天擁火爐,冬季搖扇子,就是失中。守常不能,就要權(quán)變,而變得是,仍舊是平常。也許,對平易常用的強調(diào),更適合于經(jīng)驗不足的學生來理解中庸。而事業(yè)成就后回過頭來對中庸的探究,更適合于上層君子的修習。

盡管中庸?jié)B透在日常生活之中,但是,從自在到自覺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所以需要修行。 “修道之謂教”,通過修習使自己對中庸的理解不斷深化?!白哉\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卑押筇斓男摒B(yǎng)與先天的性命融為一體。誠者固然是天之道,而誠之者就是人之道。所謂誠之者,就是“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為了達到中庸而有意識的努力,執(zhí)著地向善行發(fā)展,這是人為向天道無限靠近的不二法門。這種修習需要一步一步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熬硬豢梢圆恍奚?;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睂W習是修道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子思強調(diào)學習中的學問、思辨和知行關(guān)系,“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所有這一切,都圍繞著“誠”展開?!肮示幼鸬滦远绬枌W,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的實現(xiàn),可以使人之道和天之道融為一體,實現(xiàn)儒家的天人合一(有別于道家的天人合一)。“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庸》的這一思想體系,對管理有著特殊意義。它對天人關(guān)系給出了儒家的解釋。孔子很少說天命,而《中庸》卻以天命開端,引出關(guān)于“誠”的全部學說。這一點,對于儒學具有重要思想價值。任何管理,都要回答一個問題,即行為正當性的判斷(也可稱為合法性,但國內(nèi)的語境下,合法性一詞有時不包含正當性含義,所以用正當性更準確一些)。人的認知總是有限的,如何在正當性上達成共識,是一個哲學難題??鬃拥娜鍖W,對正當性的論證建立在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這就需要不厭其煩地歸納并論證。而《中庸》則把正當性歸之于天,無須經(jīng)驗證明。商周以來,從天命中尋找正當性的人物不少,但是,把天解釋為誠是從子思開始的。以誠釋天,由天況人,這就給人的行為的正當性給定了一個先驗前提。天道無不誠實,只有人類才會產(chǎn)生虛偽。人的行為是否正當,要以天道為尺度。盡管誠還是需要解釋的,但這種解釋在《中庸》里已經(jīng)不是論證式解釋,而是理解性解釋。誠的表現(xiàn)是可以解釋的,但誠是否存在則不需要解釋,一句“天之道”就可以等同于公理。任何管理,都需要有一個無須證明的前提,《中庸》給定的社會管理前提就是“誠”。它來自于天,不證自明。既然人類社會之道是誠道,商道即誠道即無須證明。

需要指出,現(xiàn)代管理也十分重視誠信。西方經(jīng)濟學以利害分析來論證誠信的積極作用,這種論證恰恰破解了誠信的先驗性。今日有不少人講誠信,所依據(jù)的邏輯是:只有誠信,才能降低交易成本,才可賺取更多利潤。這在經(jīng)驗層次上固然沒錯,但卻否定了“誠者,天之道”的先驗性。因為按照這一邏輯,如果不誠信能夠比誠信更賺錢,那就完全有理由選擇不講誠信。而《中庸》之“誠”,無論是否有利,甚至無論是否有用,它都具有不可辯駁也不能辯駁的正當性。所以,現(xiàn)代管理能否把古代誠信移植過來,反過來說,古代誠信是否適用于現(xiàn)代,其中存在著巨大的障礙。簡單地把《中庸》的核心觀念介紹給當今的企業(yè)家,有可能無法培育出現(xiàn)代商業(yè)誠信,甚至會適得其反。因為現(xiàn)代誠信是指行為本身的誠信,而《中庸》強調(diào)的古代誠信是來自天道的誠信。按照《中庸》,行為的正當性不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哪怕是對整個人類有利),而是看是否符合天道。誠信是來自于自身理性還是來自于天道信仰,這是古今思想的重大差別。但是,了解《中庸》的思想,可以激發(fā)對商業(yè)社會的反思。正如古代的自然法思想和中世紀的神法思想,可以對人類法提供正當性標準一樣,《中庸》是以天道之誠為人類之誠提供了正當性標準?,F(xiàn)代性以世俗化打破了神學的禁錮,而神學的價值觀反過來檢驗著現(xiàn)代化的正當性。據(jù)說培根曾經(jīng)說過:“稍微懂點哲學的人會傾向于無神論,而深究哲理則會使人的思想更接近宗教。(A little philosophy inclineth men's minds to atheism, but depth in philosophy bringeth men's minds about to religion.)”我們曾經(jīng)以為砸爛孔家店就是走向現(xiàn)代,但到最后會發(fā)現(xiàn),“頭頂三尺有神靈”的信仰,并不能簡單地等同于愚昧無知。

即便《中庸》的核心思想不能用于當代管理,它所倡導的修習方式也十分值得當代管理者借鑒。少年時代背誦《中庸》,哪怕不理解其中的奧妙大義,相關(guān)文句卻會積淀在潛意識深處。粗知皮毛的半懂不懂,也能影響到性格形成。在當今,商業(yè)道德是一個世界性話題。曾經(jīng)長期主編《哈佛商業(yè)評論》的安德魯斯曾經(jīng)撰文說過,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是遠在加入公司以圖謀生之前,通過家庭、教堂、學校等方面的影響下形成的。而現(xiàn)代化教育弱化了家庭的道德培育功能,糟糕的學校教育無力承擔起家庭不再擔負的社會責任,宗教的作用也不像過去那樣有用。人們只知道譴責那些缺乏道德血液的企業(yè)家和經(jīng)理人,卻忘了他們正是在譴責者造成的現(xiàn)代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至于工商教育,已經(jīng)有嚴肅的研究表明,學習經(jīng)濟學和工商管理的學生,其道德水平低于其他學生,這無疑是一個諷刺。當我們呼喚“基業(yè)長青”時,我們可能正在挖基業(yè)的墻角。而《中庸》倡導的學習方式,毫無疑問是在夯實道德的地基。盡管高樓大廈蓋起來以后,已經(jīng)無法看到地下的夯土層,然而地基沒有打好的樓房,外表再華麗也靠不住。當今有太多的“頂層設(shè)計”,有太多的摩天大廈,然而基層往往在潰爛,基礎(chǔ)往往不穩(wěn)固。對此,我們不一定需要回到《中庸》的時代,卻迫切需要重振《中庸》的方法和路徑。最起碼,當我們沉迷于組織與戰(zhàn)略、成本與利潤等管理問題時,需要想想,管理的地基是否堅固?管理之術(shù)對應(yīng)的是管理之道是什么?管理之道的正當性來自何方?

“浩然之氣”與管理

孟子曾經(jīng)很自豪地宣稱“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到底什么是浩然之氣?孟子對公孫丑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也?!边@種浩然之氣,必須包含道義,離開了道義就沒有意義。它是道義行為積累而成的,不是偶然的義舉就能獲得的。南宋文天祥有感而發(fā)的《正氣歌》,是形容浩然之氣最有名的詩篇:“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事樊斍逡模屯旅魍?。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菤馑蹴纾瑒C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綱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币仓挥形奶煜檫@樣的正人君子,才配得上浩然之氣的稱謂。

養(yǎng)氣的關(guān)鍵有三個詞:存心、求放心、不動心。所謂存心,就是保存住心中的那點善念。“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保ā峨x婁下》)孟子還專門使用過一個詞——夜氣。他認為,晚上夜深人靜,擺脫了利祿之念,沒有了嘈雜干擾,這時人能夠平心靜氣,心無雜念,這種清靜豁亮之氣就是夜氣。一到白天,難免受到各種誘惑擾亂,存心就是保持夜氣。同時,要把白晝干擾之中外放的良心再收回來,即求放心。山上的樹木再好,也經(jīng)不住斧斤砍伐?!捌渌苑牌淞夹恼?,亦猶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彼裕蠓判氖歉鼮榉e極的存心?!叭剩诵囊?;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保ā陡孀由稀罚B(yǎng)氣成功的標志是“不動心”。孟子自豪地宣稱,他四十歲上就不動心了。所謂不動心,就是不為利害所迷,不為得失所惑,堅守自己的信念。

養(yǎng)氣的方法是“思誠”、“自反”。在《中庸》中,子思提出了一個儒家十分重視的修養(yǎng)方法——慎獨。所謂慎獨,是由曾子的“一日三省吾身”演化而來?!吨杏埂贩Q:“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泵献铀f的養(yǎng)夜氣,實際上就是子思所說的慎獨的另一種表達。

在孟子看來,人的浩然之氣,都是被貪欲破壞的,因此,壓抑欲望是修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梆B(yǎng)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盡心下》)所以,只有君子才能在物欲面前不動心。孟子對于治理國家有個著名論斷:“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比欢?,這只是對普通大眾而言,同這一論斷對稱的是:“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保ā读夯萃跎稀罚B(yǎng)成浩然之氣的標志就是不論是否有產(chǎn),不管潦倒還是顯達,都能坦然相對。所以,要做到不動心,就要經(jīng)得住艱難困苦的磨煉。“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保ā陡孀酉隆罚叭酥械禄坌g(shù)知者,恒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保ā侗M心上》)即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經(jīng)過了這樣的考驗,就能成長為大丈夫。

養(yǎng)成浩然之氣,不論境遇如何,都能堅守道義?!笆扛F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與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保ā侗M心上》)景春把“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張儀、公孫衍之流稱為大丈夫,孟子反駁道:這些人怎么能稱為大丈夫?所謂大丈夫,不是名動天下,更不是權(quán)勢顯赫?!熬犹煜轮畯V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峨墓隆罚?/p>

從管理思想的角度看,孟子倡導的浩然之氣,可以使我們從新的角度理解古代的管理體系。如果說,《中庸》以“誠”給出了支配管理活動的潛意識層次的價值前提,那么,孟子的浩然之氣就給出了管理活動的顯意識層次的行為前提。在孟子那里,管理社會和國家必須由君子來主導,惟有君子方可實現(xiàn)仁政,惟有養(yǎng)氣方可培育君子。反過來,仁政不僅僅是民眾安居樂業(yè),更重要的是能夠?qū)崿F(xiàn)道義。內(nèi)圣和外王,靠的就是浩然之氣來支撐。而浩然之氣養(yǎng)育出來的人物,大則驚天地泣鬼神,小則感人心動肺腑。文天祥贊揚的齊太史、董狐筆、張良椎、蘇武節(jié)等歷史人物和事件,無一不是社會的楷模。在行為選擇中,具有堅定明確的價值觀,與價值觀漂移或者模糊相比,會在選擇的優(yōu)先考慮上大不一樣。孟子有一段名言:“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辭也?!保ā陡孀由稀罚┘幢闶瞧髽I(yè)經(jīng)營,如果僅僅生產(chǎn)商品而不能輸出價值觀,則不過是一種營利工具而已,決策就難免“茍得”或者“茍免”。民國三年,曾經(jīng)名滿天下的票號日升昌破產(chǎn),被北京政府司法部門查封,原來已經(jīng)辭職離號的二掌柜梁懷文,聞訊回來到司法機關(guān)報到,毅然承擔起清理號事的重任。這種道義擔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浩然之氣在商業(yè)中的分量。心理學家馬斯洛在談到企業(yè)管理時,曾經(jīng)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一個贏利情況很好但采取集中營式的管理企業(yè),員工的創(chuàng)造性被扼殺,另一個財務(wù)報表顯示虧損的企業(yè),擁有卓越的人力資源,哪個企業(yè)更值得投資?發(fā)明了平衡計分卡的卡普蘭,針對以往偏重于財務(wù)和客戶的企業(yè)管理,專門提出用學習與發(fā)展來平衡其他指標。在發(fā)達國家的管理學研究越來越重視價值觀和人本的情況下,適當關(guān)注孟子的思路,可能會有所啟示。當然,我們并不倡導回到孟子,也不認為孟子的浩然之氣就能等同于現(xiàn)代價值觀。而且孟子僅僅強調(diào)浩然之氣,并為此排斥物欲,走向了極端。然而,當今物欲橫流,缺乏精神支撐,是否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何在現(xiàn)代化的物質(zhì)追求同價值觀的精神支撐之間尋求平衡,值得管理學界思考。

另外,魚與熊掌的典故,在管理決策上具有現(xiàn)實意義。決策作為人類行為的選擇,經(jīng)常會聽到如此告誡:選擇正確的方案。從邏輯上看,如果在決策選擇時就能判斷方案的正確與錯誤,那么選擇就沒有意義。所以,決策不是正確與錯誤的選擇,而是優(yōu)先順序的選擇。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選熊掌而不選魚,只能說明熊掌的價值高于魚,不能說明選擇魚是錯誤的(決策正確與錯誤的判斷屬于效果判斷,與選擇不具有共時性)。如果沒有明確的價值觀,這種選擇往往會造成管理陷阱。例如,缺陷產(chǎn)品是召回還是隱瞞?員工管理是鼓勵自治還是強化他治?戰(zhàn)略方向是利潤還是服務(wù)?等等,都有可能遇到這種兩難選擇。對于經(jīng)理人來說,浩然之氣的全部作用表現(xiàn)為給定了在大大小小無數(shù)個行為選擇中的排序標準,養(yǎng)成行為選擇中的習慣動作。

社會分工:士大夫政治的實現(xiàn)途徑

孟子是中國古代倡導社會分工的代表之一。盡管孟子在其他方面往往說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然而在社會分工問題上,他的思想最接近現(xiàn)實,而且在中國古代很少有人能達到他的高度。

戰(zhàn)國時期的農(nóng)家,倡導完全自給自足的生活,“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反對分工。農(nóng)家許行的門徒陳相,同孟子有一場爭論。陳相批評滕文公說:“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yǎng)也,惡得賢?”孟子于是問道:許行戴冠不?做飯用釜甑不?耕地用鐵器不?陳相只好回答說:這些都用。孟子再問:這些難道是許行自己做的?答曰:用粟換的。在孟子的追問下,陳相承認,不能一邊耕種一邊從事手工業(yè),“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孟子反駁道:“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保ā峨墓稀罚┰谶@里,孟子由勞動分工延伸到管理分工的合理性。

孟子尖銳責問陳相道:大禹治水時,能夠耕種嗎?契教化民眾時,顧得上耕種嗎?堯舜為天下治理人才而擔憂,農(nóng)夫為百畝之田而擔憂,哪個大哪個小?

對此,陳相無言以對,只好從另一個角度反駁,認為許行的做法可以消滅交易中的欺詐?!皬脑S子之道,則市價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價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價相若;五谷多寡同,則價相若;屨大小同,則價相若?!泵献釉俜瘩g道:“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價,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這里,孟子已經(jīng)敏銳地看到了不同成本不同價值的表現(xiàn),直觀地說明了市場交易的合理性。

對于孟子的說法,他的弟子彭更也有疑惑,問道:“士無事而食,不可也?!泵献咏忉尩溃骸白硬煌üσ资?,以羨補不足,則農(nóng)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則梓匠輪輿,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學者,而不得食于子;字何尊梓匠輪輿而輕為仁義者哉?”沒有通功易事,那么,農(nóng)夫那里糧食剩余但別人沒飯吃,婦女那里布匹剩余但別人無衣穿。一旦通功易事,木匠車工都能得到糧食。假定有個人從事仁義教化,但不能從你這里得到食物。你是不是尊重了木匠車工而輕視教化者呢?顯然,孟子對市場交易的直觀認知,已經(jīng)達到古代較高水準。他所倡導的士大夫政治,正是通過社會分工實現(xiàn)的。在儒家的治理理論中,不但有勞心和勞力的分工,而且還有咨詢和實務(wù)的分工、直線與參謀的分工。后來各個王朝官僚體制中的言諫與政務(wù)的分工、決策與執(zhí)行的分工,除了受到統(tǒng)治者分而治之的思想影響外,儒家的分工學說也是一個因素。

嚴格意義上,農(nóng)業(yè)社會對分工的認識,往往比較粗略,而且對于技術(shù)性分工和社會性分工往往割裂開來。孟子以“通功易事”說明技術(shù)性分工,以勞心勞力說明社會性分工,貫通二者。如果說,儒家的思想往往帶有復古色彩,那么,在分工問題上,孟子則頗有見地,走在時代的前列。當今中國由于特殊的國情,在現(xiàn)代化的過程中有著較多的社會分工后遺癥,尤其是在社會分工(技術(shù)分工相對好一些)范圍,身份性分工(如正式工和臨時工、農(nóng)民工)越來越表現(xiàn)出其消極后果,卻得到相應(yīng)的政策保護;職能性分工則有意無意被忽略,妨礙著管理的深化進展。由于過去宣傳的某些僵化觀點,國內(nèi)有些人對勞心者和勞力者的劃分存在偏見,同陳相用“厲民”批評孟子相仿。曾幾何時,官方宣傳把干部參加勞動當作重要評價指標,宣傳某個縣委書記的先進事跡是“農(nóng)民腿上有多少泥,書記腿上也有多少泥”。這種宣傳,在邏輯上只能說明這位書記是位優(yōu)秀農(nóng)民,而不能說明他是優(yōu)秀干部?!案刹繀⒓觿趧樱と藚⒓庸芾怼?,至今被一些學者當作參與式管理的典范,卻看不到其中包含著否定管理與操作分工的氣息。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的“齊抓共管”,更是模糊了責任邊界。即便是在具備了職能分工框架的組織結(jié)構(gòu)中,運行起來也往往會“不分份內(nèi)份外”。至今中國的管理學界往往對分工與協(xié)調(diào)的關(guān)系研究不夠,把打亂分工當作多方配合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專業(yè)活動被份外事務(wù)擠占,“不打糧食”的任務(wù)妨礙了精耕細作。

面對現(xiàn)實中管理分工的混亂,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看看兩千年前孟子是如何批評子產(chǎn)的:子產(chǎn)在主政鄭國時,曾經(jīng)用自己的車馬幫助當?shù)孛癖姸珊?。孟子說:這是小恩小惠而不懂如何從政。如果十一月修好走人的便橋,十二月修好走車的大橋,民眾就不會困于渡河事務(wù)。君子處理政務(wù),哪里能夠一個一個人去幫助他們渡河呢?如果為政者逐個去取悅所有的人,忙死了時間也不夠用(《離婁下》)。在孔子那里因為惠民而被高度評價的子產(chǎn),到孟子這里變成了批評對象,反映出孟子對孔子也不盲從。

道義與權(quán)變

現(xiàn)實中具有大量的不確定性。我們總覺得眼下的不確定性要比以前更多,但如果考慮到社會的發(fā)展水平與人類的認識能力和技術(shù)能力的一致性,也許會承認,古代的不確定性不比現(xiàn)在的少,其區(qū)別僅僅是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問題。

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管理者首先會想方設(shè)法搜集更多的信息,以減少不確定性。但是,現(xiàn)實往往是信息的雜亂無序,尤其是信息重要性難以判斷。到底什么信息對選擇最重要?這也正是當今許多人的頭痛事。無奈之下,只好跟著潮流說“細節(jié)決定一切”。然而,從信息加工和信息處理的角度看,“細節(jié)決定一切”等于什么都沒說,因為你不知道是哪個細節(jié)在起決定作用。很有可能,你高度關(guān)注了甲細節(jié),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乙細節(jié)才是更大的隱患;你把精力投入乙細節(jié),但丙細節(jié)卻在不知不覺中成了攔路虎。如果你打算關(guān)注所有細節(jié),只能實話實說你根本沒有那樣的時間和精力,只得放棄對細節(jié)的關(guān)注,或者說拾到籃子就是菜,碰上什么管什么。到這時,你就基本是個消防隊員了,只能被亂七八糟的事務(wù)牽著鼻子走。

孟子的一段話,可以為這個問題提供一個邏輯解碼思路。在談到戰(zhàn)爭時,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豀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保ā豆珜O丑下》)

盡管孟子所言有點牽強,但其道理還是站得住腳的。在大量信息面前,管理者的一個重要任務(wù),就是對信息的重要性排序。如果在內(nèi)容上無法把握重要性,則可以從范圍上估量重要性。相比之下,對于戰(zhàn)爭而言,人員信息最重要,其次是裝備和技術(shù)信息,再次是環(huán)境信息。當然,這一排序不是死板教條,還得考慮其他因素。孟子的缺點,是把這種排序絕對化了。如果用不那么絕對化的眼光來看待孟子的戰(zhàn)爭信息分析,完全可以看出其中的道理。當然,反駁者可以說,某個環(huán)境信息,足以決定一場戰(zhàn)爭的勝敗。顯然,這條信息的內(nèi)容重要性,是作戰(zhàn)指揮能夠判斷的。孟子的牽強就表現(xiàn)在這里。然而,如果無法判斷出內(nèi)容重要性,孟子的范圍劃分,還是有其理由的。

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在考慮了天時、地理和人和之后,仍然無法選擇,這時該怎樣做?孟子提供了兩個思路,一是以不變應(yīng)萬變,二是以變應(yīng)變。

誠信一直是儒家強調(diào)的重要德性,言必信、行必果是誠信的表現(xiàn)。然而,孟子卻說過:“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離婁下》)這就是權(quán)變。人需要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然而有些時候,即便是正經(jīng)如孟子,也認為可以說假話,說過的話可以不兌現(xiàn)。但是,這種權(quán)變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對道義的堅守。也就是說,在具體方法和事務(wù)上,可以以變應(yīng)變;但在道義相關(guān)的問題上,絕不能變。比如,舜沒有稟告父母就娶妻,這不合禮制。但是,更重要的是孝道,“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所以,舜因無后而娶妻,不告猶告?!案缸又g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保ā峨x婁上》)也是同一道理。反過來,“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薄峨x婁下》

對于這種權(quán)變,孟子還有一段更為明快簡潔的話:“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保ā峨x婁上》)如果看見嫂子溺水而不去救,不就形同豺狼了嗎?所以,儒家談到權(quán)變,一般是理直氣壯的。后代的王學,把儒家的權(quán)變思想發(fā)揮到了極致。

問題是,權(quán)變有可能傷害到道義,對此,孟子并無足夠的警惕。這一點,我們不可苛求于孟子,但要認識到,這種權(quán)變思想,不能隨意移植到當代來。正是權(quán)變思想,使有些不公正、不道德行為在“惟義所在”的旗號下瓦解著社會基礎(chǔ)。尤其是權(quán)力執(zhí)掌者,往往會在所謂的“道義”中夾帶私貨。明代十分有名的清官海瑞,在擔任淳安知縣時,講到他的斷案心得就說:“凡訟人之可疑者,與其屈其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其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chǎn)業(yè),與其屈小民,寧屈鄉(xiāng)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xiāng)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如果說,上面這種偏向還多少有點傳統(tǒng)道義上的合理性,那么,海瑞在對上下關(guān)系上的偏向就只有自己的利害考慮而無道義可言?!皩幙煽堂瘢豢扇∨谏?;寧可薄下,不可不厚于過往?!薄鞍傩湛谛。泄h不能自致于上;過客口大,稍有不如意輒顛倒是非,謗言行焉。”(《海瑞集》)就連海瑞這樣得到百姓“青天”口碑的官員,在權(quán)變上都有如此舉措,理由是保全自己是為了當?shù)匕傩?,那些貪官污吏,找不出多少冠冕堂皇的?quán)變借口?另外,在古人眼里,管理中的程序是為實質(zhì)服務(wù)的,只要實質(zhì)符合道義,程序就具有很大的任意性。所以,權(quán)變思想流行的一個惡果就是中國傳統(tǒng)中幾乎沒有程序正義的概念。對此,我們也要有足夠的認識。

孟子一生好辯,一心改變當時的中國。他的管理思想,既有在價值觀念、人性假設(shè)、組織體系、社會分工等方面的洞察和創(chuàng)見,也有強詞奪理、以偏概全等方面的缺陷。他本人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既要批判現(xiàn)實,又要服務(wù)現(xiàn)實;既要給諸侯國君當臣,又要給諸侯國君為師;既要從政,又要治學。也許,他所說的“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離婁上》)就是一種對自己的調(diào)侃。了解孟子,可以使我們對古代特別是儒家的管理思想有進一步掌握。

猜你喜歡
中庸孟子管理
棗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盡棄
中庸自明
朱子《中庸章句》的詮釋特點與道統(tǒng)意識——以鄭玄《中庸注》為參照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6
磨刀不誤砍柴工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學生天地(2017年1期)2017-05-17 05:48:13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這下管理創(chuàng)新了!等7則
雜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人本管理在我國國企中的應(yīng)用
管理的另一半
洪雅县| 广元市| 清远市| 灯塔市| 芜湖市| 福州市| 沧州市| 西安市| 珠海市| 苏尼特左旗| 黄骅市| 夹江县| 乡宁县| 镇平县| 深水埗区| 潮州市| 舒兰市| 登封市| 沙田区| 双鸭山市| 惠东县| 玉溪市| 新晃| 汽车| 年辖:市辖区| 杂多县| 阿克陶县| 霍城县| 略阳县| 利川市| 平谷区| 尉犁县| 泸溪县| 汪清县| 施秉县| 闸北区| 谢通门县| 馆陶县| 慈溪市| 太和县| 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