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紅彪
自去年福島第一核電站發(fā)生核泄漏事故以后,日本政府制訂了食品放射性物質暫定標準,相關指標均低于國際標準。前段時間,日本明治奶粉被檢出含放射性物質銫,雖然“未超過1公斤200貝克勒爾的日本暫定國家標準”,但還是引起了一些日本國內(nèi)消費者的擔憂。同時,日本制定寬松暫定標準的做法也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質疑。
迫于國內(nèi)外壓力,為全面恢復食品出口,從今年4月1日起,日本開始實行食品放射性物質正式標準,大幅提高食品放射性物質標準水平。然而,其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中,仍然存在國內(nèi)外雙重標準的做法。
日本制定應急性食品標準
為維護食品安全,日本在東日本大地震后特別制定了食品中核放射性物質暫定限量標準。標準制定部門為日本厚生勞動省,參考依據(jù)是日本原子力安全委員會提供的相關指標。根據(jù)該依據(jù),日本厚生勞動省制定的食品中核放射性物質的暫定限量標準為:核放射性物質碘131在水和牛奶、乳制品中的暫定限量標準為300貝克勒爾/公斤(嬰兒為100貝克勒爾/公斤);蔬菜類(根葉菜、薯類除外)2000貝克勒爾/公斤);放射性物質銫在蔬菜和肉的暫定限量標準為500貝克勒爾/公斤。其他如魚中的限量標準為500貝克勒爾/公斤,在水果中的限量標準為500貝克勒爾/公斤,在蘑菇中的殘留標準為500貝克勒爾/公斤。
日本制定的食品中放射性物質的暫定限量標準是在日本發(fā)生大地震后食品短缺背景下制定的臨時限量標準,這些標準的依據(jù)和計算方法也經(jīng)過了日本內(nèi)閣府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科學評估,食品安全委員會沒有提出異議。該暫定標準最終經(jīng)日本藥事食品衛(wèi)生審議會審議后生效。雖然如此,突擊制定標準顯示了濃厚的應急色彩,食品放射性物質臨時限量標準較為寬松。
暫定標準與我國食品放射性物質國標的比較
我國在1994年發(fā)布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質限制濃度標準(GB 14882-1994)。該國家標準規(guī)定了主要食品中12種放射性物質的導出限制濃度。標準適用于各種糧食、薯類、蔬菜及水果、肉魚蝦類和奶類食品。
其中核放射性物質銫137在蔬菜水果類的殘留限量標準為210貝克勒爾/公斤。鮮奶為330貝克勒爾/公斤。糧食類為260貝克勒爾/公斤。核放射性物質碘131在糧食類的殘留限量標準為190貝克勒爾/公斤,蔬菜水果類為160貝克勒爾/公斤。肉、魚、蝦類為470貝克勒爾/公斤,鮮奶為330貝克勒爾/公斤。
顯然,日本放射性物質標準大體都寬松于我國相關標準。這些限量標準較國際標準(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也更寬松。例如,日本暫定標準中蔬菜的放射性碘131的限量標準(2000貝克勒爾/公斤,比國際標準(100貝克勒爾/公斤)寬松20倍,比我國標準(160貝克勒爾/公斤)寬松12.5倍。
暫定標準與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時期日本標準的比較
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時期,烏克蘭制定的核放射性物質標準為肉200貝克勒爾/公斤,魚為150貝克勒爾/公斤,水果為70貝克勒爾/公斤,蘑菇為500貝克勒爾/公斤。而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時期,日本政府制定的食品中核放射性物質的標準為370貝克勒爾/公斤。那么,當時日本為何要制定嚴于現(xiàn)在日本核放射性物質的安定標準?也許日本認為,日本并不從歐洲或烏克蘭進口大量食品,即便標準嚴一些對日本并未有很大影響。
日本發(fā)生東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從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時期制定的370貝克勒爾/公斤的標準,調(diào)整為較為寬松的500貝克勒爾/公斤。換言之,切爾諾貝利核事故時期日本從國外進口食品的標準較嚴,而當日本發(fā)生核輻射事故后其國內(nèi)暫定標準要寬松許多。
顯然,日本國內(nèi)食品放射性物質標準明顯寬松于中國標準、國際標準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時期日本制定的標準。對此,日本有關方面并未對放寬標準的科學依據(jù)做出解釋。也許日本認為,日本地震后食品短缺,為滿足自身的食品供應,臨時適當放寬標準也不為過。但是,日本讓其他國家進口這些食品時,就失去了合理性。因為日本核放射性物質的暫定標準整體較國際標準寬松了許多。
日本食品中核輻射暫定標準的調(diào)整
即便如此,近半年來日本國內(nèi)多次在牛肉、大米、蔬菜中檢出核放射性物質超標,加之近期明治奶粉被檢出含有放射性物質銫,引起消費者普遍擔憂。迫于民眾的壓力,也為了緩和國外對日本制定寬松暫定標準的不滿情緒,為全面恢復出口食品,日本厚生勞動省決定大幅提高食品放射性物質標準。新標準在2012年4月實施。
據(jù)日本有關方面介紹,日本厚生勞動省2011年12月22日召開食品衛(wèi)生審議會,提議將一般食品放射性物質銫的標準提高至100貝克勒爾/公斤(提高后的標準是此前標準的1/5),飲用水標準提高至10貝克勒爾/公斤,嬰幼兒食品和牛奶標準設定為50貝克勒爾/公斤。制造食品和加工食品適用于一般食品標準。
日本媒體認為,鑒于近期發(fā)生明治奶粉含銫問題,此次新增并明確了嬰幼兒食品放射性物質標準,目的是消除消費者的擔心。為避免引起市場混亂,日本對大米、牛肉、大豆設定了“過渡期”,大米和牛肉的過渡期限為2012年9月30日,大豆的過渡期限為2012年12月31日。從事進口日本食品相關業(yè)的人員應注意日本此項標準的調(diào)整和實施日期。
此外,為了使消費者能明確區(qū)別嬰兒食品和一般食品,繼日本厚生勞動省在出臺新標準后,2011年12月,日本消費者廳作出規(guī)定,要求生產(chǎn)商有義務對嬰兒糕點等產(chǎn)品進行明確標識。例如,由于軟煎餅、果汁、槳類食品等嬰兒食品很難與一般食品區(qū)別,因此要求生產(chǎn)商在其包裝盒上注明標識。對奶粉和嬰幼兒食品這些能被明確識別為嬰兒食品,并且標注了月齡的食品,不列為限制對象。
應促使日本遵守WTO國民待遇原則
在國內(nèi)外壓力下,日本此次不得不對食品中核放射性物質限量標準做出了調(diào)整。但其對待進口食品和對待國內(nèi)食品方面采取的“雙重標準”問題目前仍未做出調(diào)整。主要表現(xiàn)為,目前日本仍然沒有改變“對國內(nèi)放射性污染食品檢測3批合格就可解除上市限制”,而“對進口食品則要1年檢測300批合格才能解除命令檢查”的歧視性措施。
日本在對待中國輸日食品方面也正是如此。日本只要檢出一批不合格,即對所有中國輸日食品采取限制措施,而解除限制的條件也極為苛刻,需要至少一年內(nèi)連續(xù)檢測300批無違規(guī)事例。而日本國內(nèi)核輻射污染地區(qū)生產(chǎn)的食品,僅3批檢測合格就可以解除上市限制。
日本的這種做法說明,其對中國生產(chǎn)和本土生產(chǎn)的食品安全管理措施采取了“雙重標準”,對中國生產(chǎn)的食品存在歧視,違背了WTO非歧視性和國民待遇原則。因此,應促使日本放寬解除命令檢查條件,對本土食品和從國外進口的食品采取同一標準,消除不必要的貿(mào)易障礙,實現(xiàn)貿(mào)易便利化,促進中日食品貿(mào)易健康發(fā)展。事實上,也只有當日本主動改變食品安全存在的“雙重標準”問題,其出口食品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