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單簧管是一種起源于歐洲的外來木管樂器,英文名為clarinet,法文名為clarinette,德文名為klarinette,是由一個蘆葦制成的簧片作為發(fā)音源,氣流通過管體后產(chǎn)生富有特色的聲音,所以在中國稱之為單簧管。單簧管的出現(xiàn)要比其他木管樂器晚得多。1700年左右,德國人鄧納在一種歐洲民間樂器查魯姆基礎(chǔ)上進行改造,在其管身上加了兩個鍵,使單簧管的音域增加到兩個八度以上,由此宣告了單簧管的誕生。三百多年來,單簧管以其獨特的音色風靡全球。不論是古典音樂還是爵士音樂都對其恩寵有加,尤其是在軍樂隊中有著主導的、不可替代的地位,由此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學習單簧管。
幾乎所有器樂作品在技術(shù)上都表現(xiàn)為“連音”(regato)與“吐音”(staccato)兩種基本形式。在單簧管教學中,首先要教的是發(fā)音技術(shù),然后就是連音、吐音技術(shù)等。有人說,舌頭是管樂的靈魂。也有人說,吐音是單簧管演奏者最大的敵人。由此可見,吐音是單簧管演奏技術(shù)中非常重要和非常難學的一種技術(shù)。它能使我們演奏的音樂分句更加多樣性,音樂作品更富有表現(xiàn)力。
1.吐音的構(gòu)成
1.1呼吸。管樂又被稱作為吹管樂,“吹”需要氣息,所以學會正確地呼吸,對于管樂演奏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基礎(chǔ)環(huán)節(jié)。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就發(fā)現(xiàn)用胸腹式呼吸,能使吹出的氣息量很大,并且很有力量。胸腹式呼吸是目前世界公認的最科學、最值得提倡的呼吸方法。要做到胸腹式呼吸,第一,身體要直立,略微前傾,充分放松。人在身體最放松時,氣息條件反射地就會吸到腹腔。比如在彎腰、平躺或者聞味道時,氣息很自然地就吸到腹腔。第二,嘴角咧開,嗓子眼充分打開像哈氣一樣。第三,腹肌往外撐,橫膈肌下壓,讓氣息灌滿整個腔體,從腰部一直滿到嗓子眼。第四,腹肌用力撐住,從而控制住氣息不外泄。第五,吹奏吐音時,需要連續(xù)不斷的氣流和氣壓,要保持更大的氣量和更大的氣壓,使氣息很均勻地打在笛頭和哨片的中間,為吐音的演奏做好充分的基礎(chǔ)準備。
1.2嘴型。人體靠嘴和樂器結(jié)合為一個整體,所以正確的嘴型是單簧管演奏的關(guān)鍵,音色如何,氣息是基礎(chǔ),嘴型是關(guān)鍵。單簧管演奏時采用單包法,即用下嘴唇包住下牙來保持哨片的震動。下嘴唇越有彈性,哨片震動越好。第一,上牙頂住笛頭大約三分之一處,上牙是支撐點,支撐住笛頭,使樂器和人體保持45度角。第二,下嘴唇包住下牙,把下牙放在下唇唇線上,這個位置是最有彈性的,包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影響震動。第三,嘴唇包住牙后往下拉下巴,使下唇下邊貼住牙齒,不要鼓出來。第四,嘴角往上翹,呈微笑狀。第五,上嘴唇要貼住上牙。
1.3口腔。由于樂器震動方式不同導致樂器音高不同,而不同的音高,需要口腔做對應(yīng)的變化,讓樂器的各個音區(qū)的音色特點更加明顯。吹奏低音區(qū)時,口腔保持“呼”的感覺,讓氣息灌滿整個樂器,更加舒緩,使發(fā)音更加渾厚;吹奏中音區(qū)時,口腔保持“于”的感覺,讓氣息更加柔和,使發(fā)音更加溫暖;吹奏高音區(qū)時,使口腔保持“去”的狀態(tài),使氣息更加急速、細膩,讓發(fā)音更加明亮和有穿透力。
1.4舌頭動作。舌頭在管樂演奏中是很關(guān)鍵的,在吐音技法中就像一個開關(guān)一樣,其運動方向及規(guī)律直接影響吐音效果。由于每個人的生理結(jié)構(gòu)不一樣,舌頭的動作也有很多種,但目前最常用的有兩種。第一種:用舌尖前端稍稍靠下一點的位置去觸碰哨片的頂部。這種方法是當今世界絕大多數(shù)成功的演奏家使用的方法。首先舌尖翹起來,像說“是”一樣,舌尖離哨片近一些,但不觸碰它,等待狀。然后舌頭像說“癡”一樣,觸碰哨片后離開。第二種:舌尖貼住下壓,舌頭拱起來,用舌頭上邊觸碰哨片的下邊。由于每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勤加練習,最終找到適合的舌頭動作。
2.吐音的種類
2.1單吐。吸滿氣以后,舌頭堵住哨片以后給氣,保持嘴形,讓口腔氣壓增大,當舌頭離開哨片以后,氣息連續(xù)快速地灌入樂器,引起哨片發(fā)音,產(chǎn)生“噠”的聲音。單吐的音節(jié)有很多種,一般常用的音節(jié)是“吐”、“嘟”、“嘀”、“踢”、“特”、“嘞”等。演奏者根據(jù)自己的審美來選擇,需要注意的是單吐時口型保持“哦”型,這個符合現(xiàn)代口型的要求。舌頭動作小一些,碰哨片面積小一些,就像舌頭燙了一下,迅速縮回來。然后舌頭離哨片近一些,預備下次再吐。舌根不要動,舌頭動作軟一些,接近最自然的狀態(tài)。
2.2雙吐。雙吐是一種至今還沒有被普及的比較困難的吐音技術(shù),它適用于快速的吐音作品。在現(xiàn)代作品當中常常會用到雙吐,也有大師會把一些傳統(tǒng)古典作品用雙吐來演奏,比如前單簧管協(xié)會主席斯普林用雙吐演奏《野蜂飛舞》。雙吐是在單吐的基礎(chǔ)上加入“酷”音節(jié)而成。就是在單吐“出”以后,靠舌根拱起來碰軟腭發(fā)出“酷”的聲音,即“出—酷—出—酷”這樣循環(huán),也有人用“噠—咔”或者“特—克”等。演奏者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自由選擇,注意雙吐的“酷”這個音節(jié)不好發(fā)音,要通過慢練來完成。然后在一個音上邊慢練“出—酷”讓舌頭動作銜接連貫起來,保持嘴形和連綿不斷的氣息,等熟練以后再加速。
2.3三吐。三吐是由一個單吐和一個雙吐構(gòu)成的,其實就是雙吐的變體,練成雙吐以后可以練習三吐。主要適用于三連音、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等節(jié)奏??梢杂谩巴隆隆帷?、“吐—酷—吐”等音節(jié)來演奏,適合于快樂奔放的音樂風格。
2.4氣吐。氣吐是一種直接用氣息沖擊哨片,從而發(fā)出“Fu”音的吐音手法,特點是不用舌頭碰哨片。氣吐是流行樂和爵士樂慣用的吐音手法。演奏氣吐的時候,氣息壓力提前準備好,嘴唇盡可能地少含笛頭,下嘴唇盡可能放松到最大限度,然后氣息從腹腔直接灌到樂器里。這樣的聲音通過麥克風傳出來有相當個性的效果。
2.5彈吐。上下嘴唇緊緊裹住笛頭,舌頭緊緊堵住哨片,舌頭彈開哨片之后迅速用舌頭頂住哨片,把氣息阻斷,便會達到一種很空、很響的效果,但是真正的聲音卻沒有出來,這就是彈吐,很多單簧管的現(xiàn)代風格的作品應(yīng)用這一技巧。
2.6花舌。俗稱打嘟嚕,是一種特殊的用舌技術(shù),在民族吹管樂器(比如嗩吶、笛子、笙等)中廣泛使用,近些年被應(yīng)用到單簧管作品中。練習方法:舌尖翹起來,輕輕貼住上顎,用氣息快速沖擊翹起的舌尖,使舌尖均勻的震動,發(fā)出類似“吐嚕”的聲音。
3.吐音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3.1要保持連綿不斷的氣息,不要吐一次換一次氣。舌頭動作不要太重,觸碰哨片面積要小一些,不要因為舌頭的動作而影響氣息的流暢性,做到聲斷氣不斷,從而達到音斷韻不斷的演奏效果。
3.2要一心多用,不能只想著舌頭的動作,在舌頭動作流暢的同時,也要保證足夠的氣壓和氣量,保持比吹長音時更大的氣壓和更多的氣量。
3.3演奏吐音時舌根、脖子不要動作,舌頭動作不影響嘴型不要鼓腮,保持良好的嘴型。
3.4嘴唇不要包得太緊,保持下嘴唇的彈性,使發(fā)音更加流暢。
3.5舌頭動作不要過大,觸碰哨片后不要離得太遠,復制舌頭動作,使動作保持一致,避免產(chǎn)生“丟哦”等怪音。
3.6哨片薄厚要適中,太薄太厚都會影響發(fā)音。
3.7舌頭和氣息配合好以后,要注意舌頭與手指的配合。有人在練習單個音的吐音時很快,可以達到每分鐘144拍演奏十六分音符。但是一到演奏作品時就顯得很遲鈍,很笨拙,一般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手的節(jié)奏不準確。在練習時第一要慢練,保證手跟舌頭在一起,保持一致,等配合默契以后再加快速度;第二要保證手的動作不太大,保證手的節(jié)奏精確。調(diào)節(jié)手的角度,以達到最快的速度。
以上這些是我對單簧管吐音技術(shù)的一些看法和見解,希望給廣大單簧管愛好者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