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翠霞
摘要:在廖美珍的《在亞當之前》中文譯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語,這些成語使得譯本更具東方特色,易于讀者接受。從詞義對等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這些成語的使用,通過原文和譯文的比較,將譯文中成語使用存在的問題分類之處,并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
關(guān)鍵詞: 成語;詞義對等
一、引言
張培基在《英漢翻譯教程》中提出,翻譯應以“忠實、通順”為原則。所謂忠實,指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譯者必須完整準確表達原作內(nèi)容,不得篡改、歪曲、遺漏、閹割或任意增刪。忠實還指保持原作風格,即原作的民族,時代,語體,作者個人語言的風格等。所謂通順,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guī)范。譯文必須是通順的現(xiàn)代語言,沒有逐詞死譯、硬譯的現(xiàn)象,無語言晦澀,文理不通、結(jié)構(gòu)混亂、邏輯不清等現(xiàn)象。
《在亞當之前》的中文譯本中使用了大量的成語,這些成語的使用是否恰當,也應遵照以上 “忠實、通順” 四字原則。首先,成語的使用完整地表達出了原作的內(nèi)容和風格,成語的語義應該與原文語義對等。英語的詞匯意義是多層的,分為概念意義和關(guān)聯(lián)意義。概念意義是詞義的核心,它直接地、明確地表示所指對象,關(guān)聯(lián)意義是詞的附帶意義,包括詞的內(nèi)涵意義、文體意義、情感意義和搭配意義。內(nèi)涵意義是詞的概念意義的屬性,文體意義是指詞所能夠運用的場合,情感意義用來表示情感或態(tài)度,搭配意義是句子中詞語之間的搭配要受到多種語法因素和語義因素的制約。成語在中文中的使用也有著一系列的原則。首先,成語一般顯得書面化,正式化。這屬于成語使用的文體意義。其次,成語有感情色彩。最后,成語的使用也有搭配限制,成語也都是有詞性的,在句子中的位置有限制,成語放在句子中,應該與上下文連接通順。
譯本中的成語使用應該做到與原文的詞的各個層面都盡量做到對等。
縱觀譯本中的多個成語的使用,有一些基本做到了各個層面的對等,但是也有些成語沒達到標準。
二、 譯本中詞義各個層面不對等的現(xiàn)象
(一)語義完全不對等
譯本中有一些成語的使用屬于沒理解成語意思而導致的誤用,如:
[1] 原文: She was remarkably swift in all her movements, and she had a genius for judging distances that was equaled only by her daring.
譯文: 她有一種判斷距離的天才,與這種才能交相輝映的是她的膽量
這里 “equaled”譯成 “交相輝映”,“交相輝映” 意為 “各種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如 “滿城的彩燈與騰空的焰火交相輝映”。這與原文中的 “equaled” 完全不對等。文中出現(xiàn)過的 “不分軒輊” 用在這里更合適。
(二)語義有重疊, 但不完全對等
在譯本成語使用中,有些成語與原文表意義有重疊之處,只是部分對等。
[2] 原文: a timid, hunted creature,
譯文: 一個戰(zhàn)戰(zhàn)兢兢被怪物追擊的家伙
這里timid譯成“戰(zhàn)戰(zhàn)兢兢”,在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中,timid的解釋如下:
Timid people are shy, nervous, and have no courage or self-confidence.
“戰(zhàn)戰(zhàn)兢兢”意為 “形容因害怕而微微發(fā)抖的樣子”,更多的是描述一種因害怕而產(chǎn)生的狀態(tài),而timid則不然。 “戰(zhàn)戰(zhàn)兢兢”一般只能做謂語、補語或者狀語,而這里將此詞用做定語也不妥。這里不如將timid翻譯為 “膽小的” 更加貼近原文。
[3] 原文: I could do nothing. Nor could he.
譯文: 我愛莫能助,垂耳也一籌莫展
邏輯上,原文可還原成 “Neither I nor he could do anything”。 翻譯過來 “我” 和 “他” 應該謂語相同或者謂語的意義相同,而 “愛莫能助” 和 “一籌莫展” 在意義上并不重合,前者指 “心里愿意幫助,但是力量做不到”,后者指 “一點計策也施展不出,一點辦法也想不出”。這里建議將原譯文改為 “我和垂耳都一籌莫展”。
(三)文體意義不對等
文體上,英文詞匯分為中性、正式和非正式。
[4] 原文: who became what I may call my boyhood chum.
譯文: 我們后來成為莫逆之交
這里 “boyhood chum”譯為 “莫逆之交”,“chum” 是一個非正式詞,而 “莫逆之交” 是書面語,很正式,與原文在文體意義上不對等,這里用 “我們后來成了哥們兒” 代替較好。
[5] 原文: In this she was quite unlike the rest of the girls and women of the folk.
譯文: 在這點上,她在氏族里的姑娘和女人中猶如鶴立雞群。
原文中的 “quite unlike” 兩個詞在文體意義上都是中性,而 “鶴立雞群” 在文體意義上偏正式,雖然在其他意義層面譯本與原文對應得不錯,但是如果文體意義上也能對等則更驅(qū)完美,建議將整句話改為 “她和氏族里的姑娘和女人們很不一樣”。
[6] 原文: He was a Tree-Man, and he was very old.
譯文: 他是樹人,又老態(tài)龍鐘。
“老態(tài)龍鐘” 是 “形容年老體弱, 行動不靈便的樣子”, 這里譯者用 “老態(tài)龍鐘” 很好地體現(xiàn)了 “old” 一詞的內(nèi)涵意義, 但問題依舊是,“old”一詞文體意義屬中性, 而 “老態(tài)龍鐘” 很正式。這里可以直接用 “他是樹人, 又一把年紀”,讀者自會體會 “一把年紀” 的內(nèi)涵意義。
(四)情感意義不對等
在引言里面提到過,成語的感情色彩也應與原文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色彩對等。如果原文表達的意義是 “無微不至”,不能將它翻譯成 “無所不至”,因為前者是褒義,后者是貶義。
[7] 原文: illuminating and explaining all that had been weird and uncanny and unnaturally impossible in my dreams
譯文: 夢中那些荒誕無稽,違反自然,不可能的東西都昭然若揭了。
“昭然若揭”意指 “真相大明”,含有貶義,而原文的 “illuminating and explaining” 沒有絲毫貶義的意味在里面,這里用 “清晰明朗” 會更加貼近原文的情感色彩。
[8] 原文: I was frightened away from this knoll by snakes.
譯文: 這山頂上有蛇,嚇得我連忙逃之夭夭。
“逃之夭夭” 用來指逃跑,是詼諧的說法。 無法想像小說中的主人公在被蛇驚嚇的情況下還可以詼諧地說自己 “逃之夭夭”,這里直接用 “嚇得我連忙逃跑” 更符合主人公的心理。
(五)搭配有誤
成語在句中的搭配也是有特殊要求的,有些成語只能做定語,有些成語只能做謂語。有些成語只能與固定的另外一些詞搭配。
[9] 原文: …starting at the least sound
譯文: 稍有風聲鶴唳, 便嚇一大跳
“風聲鶴唳”意為 “形容驚慌疑懼”,例如 “抗戰(zhàn)時期,日本軍隊一聽到我方游擊隊出擊,便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原文的字面意思為 “稍有一點聲響便嚇一大跳”,雖然原文隱含著 “驚慌疑懼”這一內(nèi)涵意義,在這一層上是對等的,但是 “風聲鶴唳” 在這里做了賓語,而此詞只能做謂語(如上述例句)、定語或者補語,此詞用在這里屬于誤用,若改為 “稍有風吹草動”應該更合適。
[10] 原文: I remember……but I out-run my story.
譯文: 我記得……不行,我寅吃卯糧,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講了。
“寅吃卯糧”是 “比喻入不敷出,預先支用了以后的收入” 如 “自從有了孩子后,寅吃卯糧,生活更加困難了”。此詞只能用來形容經(jīng)濟困難,而譯文搭配錯誤,用它來形容提前講了后面的故事,是不恰當?shù)模@里將 “寅吃卯糧” 刪掉為好。
三、結(jié)論
除了以上的一些成語在譯本中的使用存在問題,譯本中其他成語的使用都在各層面達到最大程度的對等,如 “秘而不宣”、“捕風捉影”、“煙消云散”、 “沸反盈天”、“聽天由命”等。成語是漢語中特殊的詞,語言精練,引入到譯文中能增加文采但在引進到翻譯文本中要格外注意譯文中成語和原文詞義在各個層次的對等,否則引起讀者的困惑與不解,效果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 Mona Baker.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Sinclair, John. Collins Cobuild Dictionary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高久云.成語的辨析與運用[J].語文考試指導, 2007 (3).
[4]李桂馥.英譯漢中的成語使用[J].理論界, 2006,(12).
[5]王莉.漢語成語適用芻議[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05 (4).
[6]汪榕培,盧曉娟.英語詞匯學教程[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7]心一.漫議成語的使用[J].說文解字, 2006(6).
[8]張維友.英語詞匯學教程[M].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大學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