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玉紅
課堂討論作為教學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有利于營造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的良好氛圍,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敢于發(fā)表意見、勇于探索真理及自信、好學的人格特征。它對于調動教與學雙方的積極性,尤其是啟發(fā)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探究和獲取知識,真正提高學習能力,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一、組織課堂討論的必要性
組織課堂討論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客觀要求。[1]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課堂,占據主流地位的教學形式仍是被動地聽與講,不少教師仍是憑著一張嘴,從頭講到尾。教和學依舊是“灌輸——接受”的關系,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狀態(tài),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這種傳統(tǒng)教學顯然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能力,要落實在課堂教學中,不管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離不開課堂討論。因為,在課堂討論中,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得以強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明顯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智慧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學生一旦把課堂討論當作學習活動的主陣地,真正覺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其求知熱情及展現自己的愿望就會不斷加強,思維能力和學習效率就必然大大提高。組織課堂討論是適應政治考試改革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組織課堂討論的原則性
1.民主性原則。教師要營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心情愉快、思維活躍,無拘束、無畏縮地表述自己的觀點。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尊重其個性;應該讓學生施展思辨才華。[2][3]
2.全面性原則。課堂討論必須全員參加,要面向全體學生,討論的內容、方式要照顧到各種學習水平的學生,這樣才符合促進全員參與、爭取大面積豐收的宗旨。在課堂討論中,要使全體同學都參與并且有所收獲,教師就必須精心設計好討論題。所謂“好”的標準,一是討論內容能緊扣教學重點和難點;二是討論能提供一定的分歧點,引起學生興趣,觸發(fā)學生思維的靈感;三是除了講究科學性、啟發(fā)性之外,還應注意有適當的坡度。
3.有效性原則。任何形式的課堂討論都要有效,使學生各得其所,最忌走過場,把課堂討論視為教學的“點綴”,只圖表面的熱鬧。我們要提高課堂討論的質量,首先要保證討論內容有一定的思維價值,能促使學生全面地、多角度地去思考、去討論。
4.鼓勵性原則。教師應在課堂討論中,始終把關愛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學生,傾聽其意見,追蹤其思路,鼓勵其自信,從而助燃其思維的火花,獲得最佳的討論效果。
三、組織課堂討論的有效途徑
1.把握教材和學生實際設置討論。課堂討論和學生掌握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認識、理解、應用緊密結合,可促使思想政治教學的諸項目標(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教育)得到全面落實,但這并不等于說任何內容都可納入討論范圍。過分膚淺的內容使課堂討論流于形式,過分深奧的內容使課堂討論失去了生氣??梢赃M行課堂討論的有兩類內容。一是知識障礙點,包括每課的重點、難點等,這些內容往往是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把握知識內涵的主要障礙;二是思維的障礙點,學生思維發(fā)生障礙一般是由于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知識難度的不適應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維定勢受某種舊知識或某些傳統(tǒng)影響所致。這兩個障礙點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攔路虎”,將其作為討論內容,能夠保證課堂討論的質量及效率。例如,我在分析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主觀原因時,提問:“如果把洪秀全換成劉邦或朱元璋,太平天國是否還會失敗?”讓學生討論。學生們似懂非懂,感到新穎有趣,卻又把握不準。我馬上點撥學生:“大家可以想一想:劉邦或朱元璋穿上了皇袍是否就意味著農民革命的成功?”找到了切入口,同學們思維的波瀾隨之涌起:農民階級是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它不可能徹底摧毀封建社會制度;農民領袖就是奪取了政權,充其量也只能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等等。討論使學生們加深了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單純的農民戰(zhàn)爭必然失敗的認識。
2.把握教學時機設置討論。就課堂討論的時機而言,學生不可能一堂課始終處于興奮狀態(tài),因為人的思維是有間斷性、跳躍性的。[4]根據中學生的思維特點,在討論過程中,出現一個思維高峰后,往往要停頓一定時間,才出現另一高峰,這就需要教師把握最佳時機。我認為,最佳時間一般有兩個。一是在課的中段,教學過程達到高潮,學生呈現“心憤憤”、“口悱悱”狀態(tài)時,探究知識的愿望非常強烈,此時學生思維活躍,躍躍欲試,大有不吐不快之感,這時展開課堂討論,有利于他們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盡言自己的體驗,教師也容易接受準確的反饋信息。二是當老師講評、能力狀況及對教材內容的熟悉程度與教學目標相差不遠,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把“最近發(fā)展區(qū)”轉為“現實發(fā)展區(qū)”,這時展開課堂討論,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使他們通過努力便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悅。
3.采用恰當的方式組織討論。課堂討論的方式,要能與內容、時機掛上鉤,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符合教材的結構特點,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獲得較高的討論效益。[5]根據十余年教學實踐,我認為比較有效的討論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一是“提示引導”式,即在教師的提示指導下逐步展開討論,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及時調控討論進程,最后加以總結。這種討論方式使學生的思維富于邏輯性,能保證課堂討論的順利進行和討論質量。例如,我在講述“情感寫真”時,要求學生討論“你體驗的情感有哪些?”,然后提出一系列問題:“哪種情感給自己的感受最深?”“對于同一件事,人們體驗到的情感是不一樣的,為什么?”讓學生明白人的情感是豐富多彩的。
二是“群體互補”式,即教師首先出示討論內容,然后以學習小組(人數不限、以4—6人為宜,最好把個性特征不同的學生混合編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歸納小結后由組內代表在全班匯報討論意見,未盡之處本組成員可進行補充。這種方式有利于智力互補,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是“自由辯論式”[6],即讓學生圍繞討論內容各抒己見,自由辯完新課,將要全面小結所學內容時。在辯論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因勢利導,把握方向,最后由老師或讓學生在老師幫助下小結討論結果。這種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高討論的質量很有幫助。
四是“角色置換”式,即讓學生根據討論的內容,在老師的安排下分別扮演某些角色,讓他們“身臨其境”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感受。這種方式不僅能直接誘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而且能在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引燃學生心靈中創(chuàng)造的火花。
教無止境,學無止境。教師首先要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具有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能力,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表明,合理的課堂討論,對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求知欲,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以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特別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李瑩,李冬青.優(yōu)化課堂討論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5-05-15.
[2]高效課堂中的討論必須優(yōu)化(1).教育理論論文.網絡(http://www.reader8.c).
[3]付聯煌.歷史課堂的優(yōu)化討論.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0-02-10.
[4]章楊.高中歷史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幾點感悟.考試周刊,2008-12-16.
[5]季本如,陶健.課堂優(yōu)化的探討.教師之友,1996-03-15
[6]牛斌.淺談討論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科技資訊,200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