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編名刊名人》一書是河南大學宋應離教授經廣泛閱讀、多方查詢、慎加篩選,歷時6年艱辛耕耘所得。全書共60萬字,近日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本書選取了《科學》《中國婦女》《人民文學》《北京大學學報》《新華文摘》《文史知識》等22家知名刊物,結合與刊物相關的名編、名人的回憶、評價,按創(chuàng)刊時間順序分別進行介紹。這是宋應離教授繼《中國大學學報簡史》《中國期刊發(fā)展史》兩部通史類著作之后,又從期刊個案歷史研究角度出發(fā)的創(chuàng)新之作。吳道弘先生為其題詞:“解讀期刊功能新視角,探討辦好期刊新途徑”。通讀之后,發(fā)現該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史海鉤沉、真切可信。再現歷史,貴在一個“真”字。該書選取的22種名刊,每一種都有一段光輝的歷史。如何真實可信地再現刊物歷史,是一個不可繞過的問題?!翱匀司S新”,名刊的造就離不開名編與名人的支撐。名編、名人對刊物的回顧與評價,不僅有助于梳理刊物歷史,更能夠提升史料的生命力和可信度。宋應離教授從這個角度出發(fā),重視發(fā)揮名人效應,經過披沙揀金,選出一系列后人研究論述和相關回憶文章,以全文收錄和“編者、作者、讀者評論(摘編)”的形式,基本勾勒出刊物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的軌跡,其中包括刊物創(chuàng)辦的歷史背景、辦刊宗旨、發(fā)展歷程、辦刊經驗和社會影響等。
主編是刊物的首腦,是一刊之帥??锶绾蝿?chuàng)辦和發(fā)展,主編是最有資格的發(fā)言人。書中每一刊都選取了刊物主編的回憶性文章。如張孟聞的《〈科學〉的前三十年》、邢方群的《主編〈中國青年〉十年的雜憶》、陳原的《〈讀書〉起步那幾年:深層記憶里抹不去的人和事》等,提供了大量真切可信的一手材料,再現了刊物發(fā)展歷程中某一階段的真實情況。同時,《名刊名編名人》一書還選摘了與刊物結下情緣的專家、學者和社會名人的評價與回憶性文章,如胡繩的《我和葉圣陶老人與〈中學生〉》、蘇叔陽的《〈收獲〉雜志是我的老師》、劉心武的《卻嫌脂粉污顏色:話說〈當代〉雜志》等,從不同側面展現了刊物的地位、價值和社會功能,也從不同角度為描摹刊物的發(fā)展歷史添上了豐滿的一筆。
第二,理論升華、經驗實用。梁啟超曾經說過:“歷史的目的在將過去的真事實予以新意義或新價值,以供現代人活動之資鑒。”歷史如同時間的倉庫,只有經過理論的照耀,廢棄的雜料才會有序排列、寶石般熠熠生輝。宋應離教授并沒有將眼光僅僅停留于對史料的剪裁編構上,而是著眼于為現代新刊提供經世致用的建議。因此,該書材料的選取重視理論的升華,經驗的總結,尤其是對刊物主編辦刊心得的體現。
全書最為突出的理論思想是對編者、作者、讀者與刊物關系的論述。這在介紹《復旦學報》時,符學博撰寫的《學術為本,反映時代精神》一文中論述得最為全面。文中談到:“辦好學術期刊要有三個群體:編者、作者、讀者。按構成人數依次是小、中、大。當然,這個區(qū)分也是相對的,尤其是作者和讀者,是互換的。編者群體即編輯部,是辦刊的核心,期刊的制作者,期刊成敗優(yōu)劣的關鍵。作者群體為期刊提供稿源,是辦好期刊的基礎,沒有這個群體,期刊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讀者群體是期刊創(chuàng)辦制作的依據,是期刊得以立足之地?!辈粌H是學術期刊,對于其他期刊亦是如此。這一思想貫穿全書,或展開論述,或各有偏重,突出強調了辦刊要處理好編者、作者、讀者的關系。除此之外,在辦刊宗旨、選擇稿件、語言風格、刊物創(chuàng)新等方面書中也多有論述,思想的閃光點頻現,讓人大有一書在手,良師俱獲之感。另外,每章之后都附有“相關鏈接”一欄,將目前國內已公開發(fā)表的研究刊物部分篇目按發(fā)表時間先后一一列入,便于期刊研究者進一步了解把握期刊全貌。
第三,雅俗共賞、可讀性強。雖然《名刊名編名人》是一部史論結合的學術性著作,但因其研究對象為期刊個案,涉及人物、事例豐富,讀來并不枯燥,甚至讀后有“余音繞梁”之感。一個個生動鮮活的事例躍然眼前,回味無窮。
有的讀來激勵人心,例如報刊界的“拼命三郎”邵守義,創(chuàng)辦《演講與口才》之初,為組好試刊號,7天時間跑了北京、上海、南京、蘇州、鎮(zhèn)江5個城市,腳扭傷了都顧不得歇一下,為賣出刊物,將幾百本雜志馱在肩上,先下北京,再下南京,一路推銷過去,像個小販一樣,在大學食堂門口高聲叫賣,賠了本兒也不氣餒,從頭再來,終獲成功,辦刊的艱難從中也可窺見一斑。有的讀后趣味盎然,《科學》雜志社的社友之間以打油詩約稿和回信,楊杏佛請在哈佛大學的胡明復催促趙元任為月刊寄稿,信這樣寫道:“自從老胡去,這城天氣涼。新屋有風閣,清福過帝王。境閑心不閑,手忙腳更忙。為我告夫子,《科學》要文章?!倍w元任在寄出稿件的同時也以此形式回詩一首,生動地反映了社友之間的友情和為《科學》雜志奔忙的情趣。
除此之外,《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王炳照教授“力求一字穩(wěn),耐得半宵寒”的精神,《收獲》雜志從不刊登商業(yè)廣告,不搞有償報告文學的氣魄,《科學》雜志對自學青年華羅庚的扶持和幫助,《當代》主編秦兆陽對文學新人路遙的發(fā)現和培養(yǎng)等,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部期刊史,是刊物構成的歷史,說到底也就是編者、讀者、作者三維互動的歷史。宋應離教授立足這一思想,對22家刊物相關材料進行摘編、選錄、打磨,經過艱辛耕耘,為讀者奉獻出《名刊名編名人》這一創(chuàng)新之作,反映出了一位老編輯家對編輯事業(yè)的不懈追求。
如果從不足的方面挑剔的話,首先是科技期刊選錄太少,只有《科學》一種,分量不足。第二就是沒有將重要的規(guī)律、現象作專題論述,而是分散在各篇各章之中,不免讓人遺憾。
(《名刊名編名人》,宋應離編撰,大象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定價69.0元,547頁)
(收稿日期:2011-12 - 05)
[作者簡介] 王蒙,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1級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