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陸平
〔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教學;
“探究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7—0039—01
探究式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同時作為一種課堂教學模式,也應該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實施探究式教學已成為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語文教師務必要樹立強烈的探究意識,并在教學中努力實施和操作,推動課堂改革向前發(fā)展。
一、“自主——引導”式探究
所謂“自主——引導”式探究就是對一些符合學生現(xiàn)有認知水平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文本,在學習過程中,先不提具體問題,也不作暗示性較強的引導,而是讓學生帶著質疑的目光,自主探究問題,最后由教師作一些引導和歸結。如,在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時,課文中有些注釋問題比較大,但學生只要注意文章具體語境,是完全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討論就可以解決的。進入正文學習后,我要求學生對照注釋和借助工具書,弄懂基本意思。結果有一名學生就對注釋“請奉盆缶秦王”認為不是翻譯為“請允許我獻盆缶給秦王”,而是譯為“請允許我給秦王擊缶”。他認為藺相如想以此給秦王示威,我讓他在文中找出依據(jù),然后把探究的結果向同學們作一展示。這名學生果然沒有辜負我的期望,找到了“五步以內,相如得以頸血濺大王矣”語句,并認為這句是對前面注釋的有力印證。他將自己的探究結果和理由向同學們展示后,贏得了大家由衷的贊賞。這時,我趁熱打鐵,給予這名學生熱情的鼓勵,并希望其他同學都能像他一樣,在學習中不斷質疑,抓住所發(fā)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進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結論。
二、“對話——激發(fā)”式探究
所謂“對話——激發(fā)”式探究,就是通過適當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師生對話,探究求解。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國也》一文時,我在講到梁惠王向孟子描述了自己不同于眾的治民方式后問道:“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在此我趁勢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梁惠王向孟子問政,為何對民不加多倍感憂慮?”學生有些不解。我又接著問:“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什么聯(lián)系?”
學生一下子興趣大增,有人說:“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代,那時諸侯林立,戰(zhàn)亂頻繁,各諸侯都想增加自己的人口,擴大實力?!蔽铱隙ǖ卣f:“同學們說得很好,但是梁惠王的這一政策與我們今天的人口政策相違背,怎么看待我國現(xiàn)有的人口政策?”學生說:“我國現(xiàn)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是不得已,因為人口壓力太大了”。我要求學生聯(lián)系歷史知識全面思考,經(jīng)過探究,學生明白:春秋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為達到國富民強、開疆拓土、問鼎天下的目的,千方百計爭奪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勞動力和兵員。當時許多思想家都積極主張增值人口??梢哉f,增值人口,是時代前進的需要和新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增多亦作為國家穩(wěn)定國君賢德的顯著標志,因而古代幾乎所有的國君都將人口作為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梁惠王也不例外。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決定綜合國力的要素之一。但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給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因而實行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yōu)生,抑制人口數(shù)量,提高人口素質,就自然而然成為我國當前的基本國策,此乃從國情出發(fā)做出的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擇。
三、“設疑——解答”式探究
所謂“設疑——解答”式探究,就是對一些值得探究但又比較難的文本內容,由教師直接提出疑問,要求學生自主、合作解決。如果解決起來有困難,就由教師全程隨時幫助指導。如,《寶玉挨打》一文,探究賈政打寶玉的深層原因時,可先從學生身邊說起,讓學生回憶從小到大是否挨過父親的打,比較自己父親的打與賈政打寶玉的不同,然后提出具體問題:“照中國的傳統(tǒng),父親教訓子女甚至打幾下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像賈政那樣想置兒子于死地的父親卻是罕見的。那么,賈政如此毒打寶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試談談你的看法。”
針對這個問題,首先要對“設疑式”和“毒打寶玉的根本原因”這一要旨進行探究,可以從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角度入手,圍繞寶玉與賈政兩個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推理,以相關的文本材料為依據(jù)進行佐證,最后推導出結論。
設疑探究形式的選擇應根據(jù)需要及教師的個性而具體選擇。另外,一堂課問題的具體安排設計也應具備科學性,問題宜精不宜多,多個問題時必須設計成由淺入深地發(fā)問,具有層次性。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