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錦燚
〔關鍵詞〕 美術教學;美術鑒賞;抽象藝術;概念;審美
觀念;特點;鑒賞方法;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9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7—0074—01
在高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筆者發(fā)現,有部分學生不會鑒賞美術作品,特別是對一些抽象美術作品,很多學生表示難以理解。那么,美術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鑒賞抽象美術作品呢?
一、講清抽象藝術概念,轉變學生審美觀念
1.抽象藝術的概念。抽象藝術是指藝術形象較大程度偏離或完全偏離表現對象外觀的藝術。其是藝術家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在藝術表現手段、藝術語言等方面進行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結果。
2.轉變學生審美觀念。學生在鑒賞抽象美術作品時,往往以像與不像為標準進行評判,這種傳統(tǒng)的審美觀念影響了他們的審美體驗。為此,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轉變學生的審美觀念,要讓他們認識到傳統(tǒng)美術作品與抽象美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的不同,并引導他們站在現代藝術的立場上去看待抽象美術作品,以使其對這些作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二、闡釋抽象藝術特點,指明作品鑒賞方法
1.對物象外觀的抽象。抽象美術作品是美術家對生活中某種物象予以抽象表現的結果。其以純粹的點、線、面、形、色等構成畫面,內容含蓄,表現形象模糊。如,張旭的《古詩四帖》、康定斯基的《即興之三》等作品都是對物象外觀抽象表現的結果。在鑒賞這類作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不要去刻意辨認藝術家究竟畫的或寫的是什么,而是要轉變審美習慣,盡量運用主觀感受去品味其意蘊。
2.畫面具有強烈的動感。抽象美術作品一般都具有強烈的動感,給人以極大的視覺沖擊力。如,康定斯基的作品《即興之三》,會使人產生沖動、不安等情緒體驗。在鑒賞這幅作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作品的點、線、面、形,讓他們體會作者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時的情緒,使他們獲得狂躁、跳躍等視覺感受,這樣才算看懂了這幅作品。
3.色彩趨向于音樂性。抽象美術作品的色彩趨向于音樂性,畫家利用色彩與聲音形成的色聽聯覺現象,將點、線、形、色構成了無標題的音樂。欣賞者在觀看這些作品時,內心往往會產生某種難以言傳的情緒。如,蒙德里安的作品《紅、藍、黃構圖》,其畫面用直線分割成不同的方形,再填上原色,并以黑線進行分割,畫面顯得和諧而有變化,就如同一首音節(jié)長短不一但卻有主旋律的樂曲。在鑒賞這幅作品時,教師應著力讓學生感受其音樂性特點。
4.內涵具有模糊性。抽象美術作品以點、線、面等美術元素表現了不明確的物象,其內涵具有模糊性,欣賞者從中獲得的感受千差萬別。由于抽象美術作品不可能像具象作品那樣明確地表達出畫家對所描繪事物的認識、態(tài)度等,為此,在鑒賞這類作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其抽象表現手法,應重視學生主觀感受的表達。
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鑒賞教學方式
1.特殊肌理制作法。在鑒賞抽象美術作品時,教師可留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動手制作抽象畫,以使其感受創(chuàng)作的樂趣,進而把握抽象美術作品的特點。如,先讓學生用水粉、油墨等在塑料板上隨意涂畫,以通過飽滿的色彩,淋漓的渲染來形成微妙、自然的肌理效果,然后根據畫面效果命題。其間,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出色彩豐富的表現力,不應太在意所表現事物的真實性。
2.中西對比欣賞法。在欣賞國外現代抽象美術作品時,很多學生會表現得不知所措,對其表示難以理解。實際上,這些作品與中國草書一樣都是一種平面的抽象藝術,在欣賞時都能引起人們的某種情緒反應。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把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對比欣賞,這樣能夠讓他們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意蘊。
3.打散結構重新組合法。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適時指導學生進行打散結構重新組合的練習,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而且可以提高他們對抽象美術作品的認識。具體做法如下:首先,讓學生觀察要表現的對象,如,花、草等,并將所繪物象平面進行類似剪影的處理。然后,引導學生根據畫面需要或個人的審美情趣將其分解、組合,使其變?yōu)槠渌麡邮?。最?可將小組或全班學生的作品重新組合成一幅作品。這樣做,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畫面效果。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