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德
【摘要】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里,中國文化的“民主化”議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文章通過梳理不同歷史時期文化的民主化議題,認為在經濟和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民主化必須以民族文化為核心,民族性應該是民主文化的主體和精髓。丟棄民族文化、主張“拿來主義”的做法,會使文化的全球化偏離“民主”的本質屬性。
【關鍵詞】文化民主化民族文化全球化
孫中山先生提出“民主、民生、民權”的三民主義口號后,“民主”作為一種舶來品開始了在中國的傳播。到“五四”運動之后,隨著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和解放區(qū)民主運動的實施,民主逐漸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人民是國家的主人”,民主開始真正為中國民眾所認識。但在文革十年中,民主變成了“狂歡”人群偶像崇拜的祭品。改革開放之后,民主才被現(xiàn)代文化重新拾起,但這種重拾發(fā)生于現(xiàn)代化與全球化交疊之際,既繼承了“五四”文化的現(xiàn)代性,又包含了全球化的現(xiàn)實背景,呈現(xiàn)出一種缺乏中心的“雜亂”現(xiàn)象。探究“民主”這一社會歷史過程的轉變,有助于理解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民主化議題。
“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民主議題
對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李澤厚以“啟蒙與救亡的雙重變奏”作了高度的理論概括,劉康則將其解讀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革命性、‘現(xiàn)代性的藝術表現(xiàn)傳統(tǒng)”。在筆者看來,“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中國社會民主文化的開端,它在以魯迅為代表的民主文化先驅們的努力下,開創(chuàng)了能夠讓中國廣大人民群眾讀懂和接受的白話文體,使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了民主化和大眾化道路。魯迅先生對此曾有精辟的論述:“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不是只局限于寫義勇軍打仗,學生請愿、示威……等等的作品。這些當然是最好的,但不應這樣狹窄。他廣泛的多,廣泛到包括描寫現(xiàn)在中國多種生活和斗爭意識的一切文學。……作者可以自由的去寫工人、農民、學生、強盜、娼妓、窮人、闊佬,什么材料都可以,寫出來都可以成為民族革命戰(zhàn)爭的大眾文學?!雹倜鞔_指出了文學作品在選材上的民主化,就是不拘一格地、全面地描繪中國當時的“多種生活和斗爭意識”,“自由的去寫”各種社會人物。同時,魯迅先生還指出:“單是題材好,是沒有用的,還是要技術;要不得的是內容并不怎樣有力,卻只有一個可怕的外表,先將普通的讀者嚇退?!雹谝馑际菓撘杂辛Φ膬热菸x者,而不是以“可怕的外表”嚇退普通讀者。誠然,只有被普通讀者接受,文學才具有生命力。
從魯迅先生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從題材到內容,還是從作家到讀者,“五四”新文化運動都強調了“社會大眾”,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很少涉獵的工人、農民作為選材和服務的主要對象,從形式和內容上突出了現(xiàn)實的、革命的和大眾的文化色彩??梢哉f,大眾的文化、民主的文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核心內涵。正如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所指出的:“現(xiàn)階段的中國新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雹弁瑫r,他還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強調:“中國文化應有自己的形式,這就是民主形式。民主的形式,新民主主義的內容—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新文化?!雹芸梢姡挛幕\動的本質特征是發(fā)展人民大眾的文化,在民主文化中體現(xiàn)啟蒙與救亡的社會話語。
從解放區(qū)到改革開放前的民主化議題
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廣大解放區(qū),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為文化的民主化開辟了廣闊的空間。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大后方的讀者……希望革命根據(jù)地的作家告訴他們新的人物、新的世界。所以愈是為革命根據(jù)地的群眾而寫的作品,才愈有全國意義。法捷耶夫的《毀滅》,只寫了一只很小的游擊隊,它并沒有想去投和舊世界讀者的口味,但是卻產生了全世界的影響……?!雹輵撜f,在人民民主政權所在的革命根據(jù)地,文化的“民主”主要體現(xiàn)在文藝作品能夠面向人民大眾,反映人民群眾爭取民族解放和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如歌曲《南泥灣》中對勞動情節(jié)的描述。同時,這些文藝作品也是人民群眾進行思想解放和文化斗爭的武器。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指出:“在我們?yōu)橹袊嗣窠夥诺亩窢幹?,有各種的戰(zhàn)線,就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個戰(zhàn)線,這就是文化戰(zhàn)線和軍事戰(zhàn)線。我們要戰(zhàn)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zhàn)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覀円迅锩ぷ飨蚯巴七M,就要使這兩者完全結合起來。我們今天開會,就是要使文藝很好的成為整個革命機器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有力武器,幫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敵人作斗爭?!雹奘聦嵣?,當時的民主文化即人民大眾的文化,的確表現(xiàn)出了人民性、民主性、革命性等特點,并對建立和鞏固工農民主政權產生了重大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后,文化的“民主”內容開始從追求民族獨立轉向反映“人民當家作主”。在農村互助組和大生產運動的語境中,中國的民主文化以在全社會掀起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為主要內容;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中國文學作品如《青春之歌》、《紅旗譜》、《創(chuàng)業(yè)史》、《艷陽天》和《金光大道》等小說,則洋溢著人民“翻身當家作主人”的喜悅,呈現(xiàn)出民族解放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狂歡”景象。當然,在此期間出現(xiàn)的以“文化大革命”為背景的“文化狂歡”,在某種程度上使民主變成了偶像崇拜的“祭品”,是國家對“民主”的失控。
全球化過程中的民主化議題
從文化的角度看,中國走出閉關鎖國的禁錮,是從真理標準大討論開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持續(xù)推進,文化也呈現(xiàn)出全球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一過程中,市場經濟扮演了關鍵角色,正如帕森斯所說的:“市場經濟曾經一度同時體現(xiàn)為普遍主義的,潛在地看具有全球性的互動和交換的媒介對傳統(tǒng)形式的社會性和團結的一次‘危險的侵入。”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侵入”,打破了中國從小農經濟過渡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為中國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媒介”作用,使人們在交往互動中充分解讀了民主。反映在文化建設上,“階級斗爭”為綱的思維模式逐漸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百花齊放”的民主化景象,比如《紅高粱》、《渴望》、《圍城》等作品就反映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民主化。而《平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閑人馬大姐》等電視劇,更是以“街坊鄰居的故事”彰顯了文藝內容的民主化。另外,《鴉片戰(zhàn)爭》、《黃河絕戀》、《紅河谷》等具有民族特點和民主生活氣息的作品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因此,可以說,民族性仍然是民主文化的主體和精髓,離開了民族性,民主文化就失去了它生長的土壤。
民族化的文化是民主化議題的核心
在中國加入WTO的前后幾年,對民主文化的討論主要集中于中西文化的對立與交融。從文化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角度看,應該提倡文化的交融互補。因為只有通過交流互動,不同文化才能取長補短,才能在更廣范圍內傳播和發(fā)展,使全球化、民主化的文化內容更加豐富多彩。另外,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問題,也是中國文化界關注的焦點內容。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物質與意識關系的闡釋中,我們不難理解文化作為社會意識的重要作用。從社會學的角度講,文化更是在全球化過程中起著先導作用,它不僅是精神文明的發(fā)展基礎,更是社會發(fā)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構成。
正如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而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⑧在今天談論中國的民主化議題,其中心內容應該是以民族文化為中心的民主化。中國百年來的歷史事實上已經證明了這一點:無論是思想啟蒙與救亡圖存,還是民族解放運動,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都不能脫離民族文化的根基。只有民族化了的文化,才能在全球化的今天顯示中國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才能成為“民主”的全球文化的構成內容。相反,丟棄民族文化、主張“拿來主義”的做法,只會讓我們在精神上被奴役,使文化的全球化偏離“民主”的本質屬性。
(作者為蘭州大學副教授)
注釋
①魯迅:“論現(xiàn)在我們的文學運動”,《魯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476頁。
②魯迅:“致陳煙橋”,《魯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206頁。
③⑤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11~812頁,第833頁,第804~805頁。
④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9~700頁。
⑦[美]羅蘭·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0頁。
⑧《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