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鷗
摘要: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工作除了傳授知識之外,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人。本文以音樂教育的內涵為切入點,通過分析研究美國心理學家加登納多元智能結構理論與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之間的聯系,分析了音樂育人價值的理論依據。并通過對音樂教育的育人作用的分析與再認識,總結其在學校教育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價值體現。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音樂教育的育人作用對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正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我國相當一部分中小學一直處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下,過分強調智育的發(fā)展,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導致不少學生缺乏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耐挫能力差。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已不能適應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需要。面對問題,國家教育部把進一步加強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并把藝術教育擺到了相當重要的位置。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的教育。人的素質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素質是生來具有的,大量科研成果表明,人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是形成和改變人素質的重要因素?!墩撜Z·陽貨》云:“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雹偌凑f,人之間先天素質差異并不是很大,恰恰是后天的教育,才是人與人之間素質相差甚遠的根本原因。
藝術教育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李嵐清同志曾深邃地闡述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指出:“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青少年進行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薄懊烙淖罱K意義,就在于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凈化,品格得到完善,從而使身心得到和諧發(fā)展,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自身得到美化。”②而在全面加速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作為美育教育重要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更以其特殊的教育模式和多維的教育內容,對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和整體素質具有其他學科教育無法替代的作用。如今的音樂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通過學習音樂這門藝術,反映人們的思想、情感和社會生活,促使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愛好,教會學生如何認識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對音樂的表現能力,以此來促進學生具備獨立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最終達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的效果。
一、多元智能結構理論與音樂教育育人的聯系
人們對音樂教育價值的認識已逐漸走向全面、科學、深刻。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如今談論的音樂教育還缺乏先進而科學的理論基礎。為探討這一問題,首先,以音樂教育內涵的兩個方面作為切入點:第一方面是通過教育學音樂。這是音樂教育的直接目標。音樂是通過樂音,有組織地振動,傳入我們的聽覺器官引起的各種情緒反應的活動。它表達了人們的各種思想情感,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簡稱為“音”的藝術。中國的“音”與“樂”二字在春秋戰(zhàn)國以前一直是分開使用的,“音”僅指有確定音高的樂音。最早出現“音樂”一詞是在《呂氏春秋·大樂》篇中:“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六一?!雹鄞撕?,“音樂”一詞逐漸代替原先的“音”字,用以稱謂“音樂”這一藝術門類。音樂反映人類社會實踐勞動,表現人的精神,體現出對現實生活的理解,顯示出人對新生活的追求、理想與憧憬,承擔著傳遞情感、社會信息、組織協調社會成員的意志行為等任務。第二方面是通過音樂教育人。這也是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育人,即培養(yǎng)社會發(fā)展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育人價值,即它在促進個體發(fā)展方面所體現的價值。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音樂教育并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首先培養(yǎng)人?!雹芤魳方逃菫榱伺囵B(yǎng)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這是當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美國著名的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曾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fā)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痹谶@一點上,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以上兩個方面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美國心理學家加登納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多元智能結構理論,經過數十年的研究探討,其理論逐漸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也為我們分析音樂教育的價值提供了理論依據。加登納的多元智能結構理論認為,個體的智能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共包括九個方面: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存在智能。
加登納曾在《多元智能》一書中旗幟鮮明地說:“雖然我首先命名了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但我并不認為它們最重要。事實上,我認為這九種智能同等重要。然而,我們的社會今天將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測試都建立在這一基礎上。如果你的語言和數學很好,你的智商測試和SAT(學習能力傾向測驗)的成績一定很高,從而可以進入一所名牌大學就讀。但當你一旦離開學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現,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是否擁有和能否運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能。我所給予同等注意力的,正是語言和數學邏輯以外的智能?!雹萑绻覀兡茏C明音樂教育在開發(fā)和培養(yǎng)某種或某幾種智能方面有獨特的功效與作用,從而就能解釋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音樂/節(jié)奏智能指的是個人感受、辨別、記憶、表達音樂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節(jié)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情感。音樂/節(jié)奏智能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的最主要途徑就是音樂教育,也是音樂教育價值的最基本體現。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絕對不單單依靠開發(fā)和培養(yǎng)個體的音樂/節(jié)奏智能這一方面,同樣直接或間接體現在其他多種智能方面。音樂最善于充分表達人的內心情感,甚至能表達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王次炤在其《音樂美學》中講道,音樂有不可翻譯的特點,一個能聽懂音樂語言的人必然會有較強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的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聲音的抑揚頓挫,都是音樂的優(yōu)勢所在。言語/語言智能指的是人對語言的掌握和靈活運用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能順利而有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并與他人交流。因此,音樂教育對個體言語/語言智能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有獨特的作用。邏輯/數理智能指的是對邏輯結構關系的理解、推理、思維表達能力,主要表現為個人對事物間各種關系如類比、對比、因果和邏輯等關系的敏感及通過數理進行運算和邏輯推理等。表面看上去,音樂教育與邏輯/數理智能沒有什么多大的關系,但多元智能理論研究成果表明,具有數學天賦的人通常對音樂有著相當濃厚的興趣,數學和音樂都有“數”的結構,“音樂是形象化的數學,數學是形象化的音樂”,數學家對音樂的興趣,主要在如何表現音樂的層次感和感情對比。美國大學在錄取新生時對高中學生進行的SAT測驗得出:學過音樂的學生其語文、數學成績比沒有學過音樂的學生要高,學習音樂時間較長的學生其語文、數學成績比學習音樂時間較短的學生要高。這也證明,音樂教育與邏輯/數理智能有關聯。視覺/空間智能指的是人對色彩、形狀、空間位置等要素的準確感受和表達的能力,表現為個人對線條、形狀、結構、色彩和空間關系的敏感,以及通過圖形將它們表現出來的能力。人們在創(chuàng)作音樂或欣賞音樂時,眼前會浮現音樂所描繪的畫面,這種畫面是人體大腦的反映,是“虛幻的空間”。這也表明音樂與視覺/空間智能也密切相關。身體/運動智能指的是人的身體的協調、平衡能力和運動的力量、速度、靈活性等,表現為用身體表達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動手的能力。音樂表演,包括器樂演奏與聲樂演唱,要求身體與音樂的協調,表演者需要通過其肢體語言表達音樂。這表明音樂對開發(fā)和培養(yǎng)個體的身體/運動智能是很有幫助的。人際交往智能指的是對他人的表情、說話、手勢動作的敏感程度及對此做出有效反應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覺察、體驗他人的情緒、情感并做出適當的反應。音樂無國界,它是一種世界的通用語言,為人際交往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通過音樂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營造人際交往的藝術氛圍。自我反省智能指的是個體認識、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現為個人能較好地意識和評價自己的動機、情緒、個性等,并且有意識地運用這些信息調適自己生活的能力。自然觀察者智能指的是人們辨別生物(植物和動物)及對自然世界(云朵、石頭等的形狀)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存在智能:指的是陳述、思考有關生與死、身體與心理世界的最終命運等的傾向性。蔡元培先生說:“音樂在生理上,有節(jié)宣呼吸、動蕩血脈之功。而在心理上,則人生之通式,社會之變態(tài),宇宙之大觀,皆得緣是而領會之。此其所以感人深,移風易俗也。”⑥而音樂要表現的情感并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特殊、微妙、復雜、寬泛的,有內容的情感,是與人的精神生活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音樂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的今天,我們也必須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以人為本,一切從人的發(fā)展需求出發(f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加登納提道:“正如一個領域需要不止一種智能,一種智能也可能出現在很多領域里。”⑦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是具有多種智能組合的個體,而不是單一的個體。音樂教育直接或間接開發(fā)和培養(yǎng)人類的九大智能,這足以讓我們深刻認識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
二、音樂教育育人的價值體現
音樂教育的育人價值已逐漸為人們所熟悉了解,學校音樂教育正不斷得以發(fā)展,它的育人功能日漸成熟,那么,具體是在哪些方面體現的呢?
(一)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校音樂教育是傳承音樂文化的主要途徑,其教育的方向也代表了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前進方向。在教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大前景下,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提倡以審美為核心,注重美感與情感的培養(yǎng),以教育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出發(fā)點,以學生對音樂教育的要求為教學準則,以音樂學科的教學規(guī)律為實質線索,提出了“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等新的教育理念。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對美的認識也是一種情感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高尚的情感。例如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能使學生感受音樂語言的美,而且能從音樂作品的結構、題材、風格、體裁、格調中感受音樂作品的內容、形式、哲理的美,使學生在欣賞、學唱等活動中增長知識,提高審美能力。黑格爾在其著作《美學》中說:“音樂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感中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歡樂、喜悅、諧趣、輕浮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程度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苦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愛之類情緒?!雹噙@時,人的情感則是心靈運動的產物,所以當心靈感受音樂時,通過科學、規(guī)范的教育教導,人的情感就會發(fā)生變化,情操也會隨之得到升華。當人們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和《到敵人后方去》、《畢業(yè)歌》、《游擊隊歌》后,心中就會迸發(fā)出為了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勇敢戰(zhàn)斗的激情和力量。而一首《愛的奉獻》則能促使人們慷慨解囊支援災區(qū)和資助素昧平生的失學兒童。聆聽了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會自然而然引起感知、思維、想象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和情感變化;會激活審美感受中的情感功能,使人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產生一種對音樂美的強烈感受。由此可見,音樂教育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高尚的審美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與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具備傳承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和基本能力。
(二)音樂是人類最偉大、最動人的創(chuàng)造,音樂教育不僅能有效發(fā)展感覺器官的感知能力,而且有助于發(fā)展記憶、注意、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等能力。音樂教學的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是單純的感觀活動,就以視唱來說,不僅要動耳、動眼、動口,而且大腦要進行緊張、復雜的思維活動。沒有正確而敏銳的分析與判斷,要想準確地視唱是不可能的。不管是視唱奏還是欣賞,都必須要求聽覺的專注,而且要調動記憶、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等一系列的智力活動。許多世界名人與音樂有著密切的關系,音樂也曾使世界上不少有成之士獲得啟發(fā)。例如,列寧曾無限感慨地說:“我不知道還有比《熱情奏鳴曲》更好的東西,我愿每天都聽一聽,這是絕妙的,人間所沒有的音樂。我總帶著也許是幼稚的夸耀想:人們能夠創(chuàng)造怎樣的奇跡?。 雹嶂茖W家愛因斯坦以他睿智的目光探索著音樂與宇宙萬物的聯系,他說:“我們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狈▏軐W家、教育家盧梭撰寫過《音樂辭典》中的音樂條目,俄國作曲家鮑羅廷還是化學家。以上這些例子可以說明音樂對開啟人們的智慧,對于他們的事業(yè)成就具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學校音樂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形象地認識客觀世界的物質規(guī)律,開闊他們的知識視野,并且可以起到以樂促智的作用,讓學生的智能得到更多方面的發(fā)展。例如在上音樂欣賞課和唱歌時,學生會高度集中,產生記憶、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這能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的提高,豐富學生的想象力,讓其獲得活躍思維的能力;在器樂演奏中,學生的手、腦、眼、耳并用,這樣能極大地開發(fā)他們的智能,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使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造型人才。
(三)音樂教育中信息的不確定性和多義性,讓處在成長中的青少年通過對它的欣賞與感受,發(fā)現其中內容存在的真實性,等等,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事物的感性認識,克服不良的心理傾向。德國哲學家威伯曾說:“音樂的語言本身包含著如此多的不確定的東西,它給個人的感情以如此寬廣的獨立感受的境界?!辈⑶遥魳方逃且月曇粝蚴芙逃呤┘佑绊?,因為她有較強的選擇性和靈活性,這樣能使青少年在感性的心理素質結構中,對周圍事物在認知上有一定的優(yōu)化作用。健康的音樂可以鼓舞人們正確對待人生,調節(jié)平衡感情,在欣賞和理解好的音樂作品時,可以使青少年在音樂中學會自立、自信和自強,潛移默化地促進善良、勇敢、正直等優(yōu)良品格的形成。音樂教育也有利于培養(yǎng)人理想的個性。實踐表明:人的氣質有可塑性,在后天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下,可以改變。音樂教育對不同氣質的人可以進行不同的教育。如對活潑好動的人,讓他多聽多唱比較安定莊重的樂曲,以克服其散漫的特點;對于不好動的人,讓他多聽比較活潑的樂曲,以克服其保守的特點;對于容易急躁的人,可以讓他多聽舒緩,安靜的音樂,讓他的情緒得到平撫;對于過分膽小溫順的人,讓他多聽唱激烈雄渾的音樂。某位哲人曾說:“和音樂交朋友交流思想使我更加平靜、沉著、精神專注,對于調整心緒很有幫助?!笨梢娨魳方逃粌H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對于人的性格,情趣、個性形成也是有影響的。
(四)音樂教育對平行科目的教學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音樂能想象、生動地描述歷史,能吸引學生,有利于學生理解、記憶能力的提高。例如,一首琵琶曲《十面埋伏》,學生通過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感受急促的戰(zhàn)鼓聲,高亢的號角聲,感受硝煙彌漫、戰(zhàn)火紛飛、驚心動魄的戰(zhàn)場。學生就可能很好地了解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這段歷史。再如,有些古詩詞反映的歷史比較久遠,學生不易理解,但配合古曲音樂,變成古詩詞歌曲,不僅能體現詩詞原有格調,而且能豐富課堂內容,對知識的積累起到積極的作用。另外,音樂與美術同屬藝術類,它們雖有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區(qū)別,表面上似乎很難說有什么聯系,但它們在節(jié)奏、韻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音樂可以用繪畫作品為題材,繪畫也可以采用音樂性標題。學生可以在欣賞音樂時,把心中描繪的美麗畫面用線條、圖形表現出來,更好地發(fā)揮其想象力,對學生自主探究音樂作品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總之,音樂教育與平行科目的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音樂教育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音樂教學中,要根據對人才的宏觀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目標的要求、任務,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并強調大力弘揚我國民族悠久、輝煌、燦爛的音樂文化,以達到人的各方面全面發(fā)展。國外先進的音樂教育理念,我們也應學習和借鑒。但我們也要看到,國外音樂教育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都是與其歷史、國情、文化傳統、民族特性密切相關的。因此具有因時、因地、因人的特點。我們的學習與借鑒就不能生搬硬套、只注意到淺表的一招一式,而應該透過這些方法與經驗理解其教育理念,啟發(fā)我們打開思路,結合我國音樂文化的傳統和教學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國外教育中一切優(yōu)秀、有益的成分,以促進我國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音樂是一門很特殊的藝術,它既有近似數學的高度抽象,又能最深刻、最細膩、最準確地反映人的情;它不僅是人們精神上的一種宣泄、寄托,還能啟迪智力、完善心理、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依據加登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音樂教育能直接或間接地、顯性或隱性地開發(fā)和培養(yǎng)人類言語/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存在智能這九大智能,這一結論足以讓我們深刻認識音樂教育的巨大價值。音樂教育在開發(fā)和培養(yǎng)個體智能方面體現出的價值還反映在另外一個方面,即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并不是依靠某一種智能而是需要運用多種智能的組合綜合解決問題的,這就意味著,音樂教育的價值還體現在通過直接開發(fā)和培養(yǎng)個體的音樂/節(jié)奏智能,使其成為智能組合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解決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具體實際問題。通俗地講,音樂教育其本體價值是可以獨立存在的,并且不可替代,對培養(yǎng)人的感性素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的音樂教育,其在培養(yǎng)人才的全面發(fā)展,形成學生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發(fā)展學生的獨立個性,以及在人格養(yǎng)成等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不應當僅僅把學習一些知識、了解一些概念作為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實施。素質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和變革,為音樂教育的發(fā)展開辟了全新的內容和廣闊的前景,音樂教育正面臨著難得的發(fā)展機遇。音樂教育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培養(yǎng)他們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服務,使他們從音樂自娛升華到人格的完善,讓學生成長為國家的有用之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普及,音樂教育在培養(yǎng)全面素質人才的發(fā)展過程中必將發(fā)揮無可替代的極大作用。總之,它能提高人的素質,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并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繼續(xù)發(fā)揮獨特的育人功能。
注釋:
①楊伯俊.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1980,181.
②李嵐清.李嵐清教育訪談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5.
③陳建華.音樂由來事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15.
④蘇霍姆林斯基.蘇共中央社會科學院討論審美教育問題[J]藝術譯叢1959,(9):36.
⑤⑦[美]加登納著.沈致隆譯.多元智能[M].新華出版社.1999,51.168
⑥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54.55.
⑧[德]黑格爾.朱光潛.美學(第三卷·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45.
⑨楊玲俠.學校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以樂輔德、促智、怡性[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增總第12期.
參考文獻:
[1]俞玉滋,張援編.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曾遂今.音樂社會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1卷)[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修海林,羅小平著.音樂美學通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