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榕
摘要: 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學應從新的視角尋求和通識教育理念的契合點,將通識教育理念運用到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去,為培養(yǎng)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奠定教育基礎,這對大學英語教學實踐提出了新要求。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通識教育理念應用途徑
一、通識教育的內涵
通識教育,西方也曾稱為“自由教育”、“博雅教育”。通識教育最初根源可追溯到古希臘城邦自由人所慕求的一些共同素質的培養(yǎng)。在古希臘的城邦民主生活制度中,人們十分看重說理的技巧與藝術,希望在辯論中能體現強大的理性力量,真的力量,正義的力量,體現理性世界中邏輯的力量。因此,人們普遍把邏輯思維力、理性追求力、文化知識、高尚德性、情感感染力等看成人最重要的素質。這方面的教育,就是通識教育的最早來源。在大學領域,通識教育最初由美國哈佛等九所常青藤盟校提出,時稱“博雅教育”,以修習古典七藝及博雅藝術為主要學科,主要用來培養(yǎng)教師(含牧師)和律師,后哈佛大學又新增了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逐漸發(fā)展成今日的通識教育。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之后,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
通識教育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要融會貫通,獲取廣博的知識,拓展思維方式,提升自身文化修養(yǎng)?,F如今,就性質而言,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接受的非專業(yè)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就其內容而言,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yè)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tài)度的教育。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各種價值理念爭鳴,邊緣學科、模糊學科層出不窮,各種環(huán)境、人口、資源、文化沖突問題大量顯現,單一學科已不足以解決當前出現的問題,而且,當前大學教育中人文經典學習較為貧乏,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已經是一個較為迫切的問題。所以必須通過通識教育,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通識教育,使整個高等教育系統(tǒng)有序發(fā)展并達到創(chuàng)新。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
(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通識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
教育部于2004年1月正式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經濟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在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大學英語課程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而是包含英語知識、語言表達技能、西方文化和語言交際等在內的通識教育課程,更是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語言載體。
大學英語教學實質是一個語言適應于文化交際的過程。真正地掌握英語的重要方式就是真正理解語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在教學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吳鼎民教授提出的大學英語教學“三套車”的構想: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tǒng)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把大學英語課程改造成英語語言學習和技能訓練、跨文化交際及通過英語獲取多學科知識的一門綜合性的、多功能的課程。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文化的教學顯得格外重要。
(二)大學英語教學特點反映通識教育理念
大學英語教學利用其英語語言這個工具,學習英語國家方方面面的知識,包括各種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想和意識活動,使學生先積累知識的“量”和“廣度”,拓寬知識面,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思考英語文化所具備的獨特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實現文化素質教育,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所以將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文化教學是在新時代下由英語教學目標和英語教育功能所決定的一種必然趨勢。
(三)通識教育理念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途徑和建議
1.對教材和課程設置的要求。
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在選材上,應兼顧天文、地理、人文、科普、娛樂等多方面知識,涉及政治、經濟、歷史、社會風土人情等各項內容,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拓寬視野、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教材內容要不斷豐富更新,體現時代特點,突出人文特色,體現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內容應多樣,尤其是對跨文化知識的吸納,使學生通過學習課本內容不但獲得語言知識而且增長其他方面的知識,更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提高文化修養(yǎng)。
大學英語教學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置不同的英語課程。為了滿足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的學習需求,可加大選修課的開設力度,開設各種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大學英語后續(xù)課程。如涉及跨文化方面的課程:英美概況,跨文化交際等;注重語言技能的培訓的課程:高級聽力、口語聽說、報刊選讀、科技英語閱讀等;實用性的課程:如商務英語函電、高級口筆譯等;文學方面的課程:美國文學選讀、詩歌賞讀等。這些課程可以滿足有一定英語基礎的學生的學習要求,把語言教學與跨文化交流、社會實踐等結合起來,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操作能力,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起到重要作用。
2.對大學英語課程教師的要求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在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教師必須在已有的專業(yè)知識基礎上,不斷拓寬自我知識范圍,提高自我修養(yǎng),從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強對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習。只有先用最前沿的信息知識和科研成果武裝自己,才能將所了解的信息進一步與英語教學相結合,巧妙設置課堂環(huán)節(jié),將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全面的素質修養(yǎng)融入到語言學習的目的當中。每一位大學英語教師都應當將專業(yè)水平過硬、文化知識淵博作為對自己教師職業(yè)的基本要求。對于課堂教學設置也應逐步轉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習得知識的教學模式,整合教學資源,組織豐富多變的教學方式,以新穎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興趣濃厚的各知識領域話題為主題,使得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因此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綜合修養(yǎng)提出了進一步的高要求和嚴要求。
3.多媒體網絡運用
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網絡多媒體的運用已經成為大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必不可缺的輔助教學手段,也為通識教育要求下的大學英語學習者提供了諸多的便利條件。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學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便是自主學習,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多渠道地,自主地將學習主題進行深化和理解,并且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從而達到鞏固課堂學習效果的目的,同時也拓寬了學習者的知識面,增強了英語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對于負責教學組織工作的教師而言,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網絡平臺,和學生進行課堂在線交流,課后留查作業(yè),課后師生平臺互動等活動,起到監(jiān)督學生學習進展,督促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師生交流的頻率,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并達到鞏固學習效果的目的,亦可以增進師生感情,及時發(fā)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共同解決。
對于學習資料而言,網絡更是取之不盡的知識海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一套教材延用幾年,知識內容會相對陳舊,而網絡卻可以使學生在基于課本和有限的課堂主題的前提下接觸到相關的最新的電子版資料,如文章段落、視頻音頻、學術期刊、報紙雜志等,學生可以學到各種文化知識,多學科知識,實現全球資源共享,網絡為培養(yǎng)通識教育要求的復合型人才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4.學生成績評定方法的改革
通識教育理念下的英語成績評定不應簡單拘泥于傳統(tǒng)的學生書面測試成績,應同時兼顧對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各方面的考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英語成績評定時應結合平時學生課堂參與情況,課后網絡平臺自主學習情況,參與課余英語活動中體現出的交際能力,英語語言運用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述能力,以及通過英語語言運用體現出來的知識范疇,加以最終的英語書面測試給予最終的成績評定。這樣才能比較科學地評判學生英語課堂通識教學的學習成果,以及教師的教學效果。
三、結語
當今社會需要更多具備綜合素質的人才,大學英語學習已經不能僅僅滿足于對語言本身的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簡單學習,通識教育理念的提出,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模式。在此基礎上,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內容、模式、手段及評估方式都應相應地進行調整和重構,這無論是對于大學教師隊伍建設還是大學英語課程建設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樣才能為滿足社會需求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馮新華.論大學英語選修課的課程設計:以通識教育為視角[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11):180-18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吳鼎民.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J].江蘇高教,2005,(4).
本文基金項目: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育教學改革“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立項課題后“閾值”效應理論與外語類通識核心課程建設(NZY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