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摘要】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早年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其政治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尊崇禮法,但也包含了革新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晉武帝在建立西晉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及面對錯綜復雜局面的平衡策略,都根源于其早期形成的政治思想。
【關(guān)鍵詞】晉武帝政治思想形成發(fā)展
晉武帝的家世
晉武帝司馬炎祖籍溫縣,溫縣司馬氏是漢魏時期的名門望族,記載司馬氏譜系的史料以《晉書》卷一《宣帝紀》最為翔實:
宣皇帝諱懿,字仲達,河內(nèi)溫縣孝敬里人,姓司馬氏。其先出自帝高陽之子重黎,為夏官祝融。歷唐、虞、夏、商,世序其職。及周,以夏官為司馬。其后程伯休父,周宣王時,以世官克平徐方,錫以官族,因而為氏。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nèi)。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少有奇節(jié),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挥袘n天下心。南陽太守同郡楊俊名知人,見帝,未弱冠,以為非常之器。尚書清河崔琰與帝兄朗善,亦謂朗曰:“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雹?/p>
從這段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晉武帝有史可考最早的祖先就是曾任征西將軍的司馬鈞,關(guān)于司馬鈞的事跡,史書語焉不詳。從司馬鈞以下,司馬量、司馬俊、司馬防三世均是擔任郡太守之職的高級官員,按照兩漢官員銓選的慣例,溫縣司馬氏足以成為當?shù)刈钣忻目ね?/p>
其中關(guān)于司馬防的事跡最值得關(guān)注,“朗祖父俊,字元異,博學好古,倜儻有大度。長八尺三寸,腰帶十圍,儀狀魁岸,與眾有異,鄉(xiāng)黨宗族咸景附焉。位至潁川太守。父防,字建公,性質(zhì)直公方,雖閑居宴處,威儀不忒。雅好《漢書》名臣列傳,所諷誦者數(shù)十萬言。少仕州郡,歷官洛陽令、京兆尹,以年老轉(zhuǎn)拜騎都尉。養(yǎng)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年七十一,建安二十四年終。有子八人,朗最長,次即晉宣皇帝也。”②相關(guān)的記載并見于《冊府元龜》卷794《總錄部(四十四)·家法》:“司馬防歷官京兆尹,以年老轉(zhuǎn)拜騎都尉,養(yǎng)志閭巷,闔門自守,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所有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③
綜合以上兩段史料以及《晉書》的記載,可以看出司馬氏家族的學術(shù)淵源遵從于儒家的倫理規(guī)范,所謂“伏膺儒教”正是其家庭教育的核心所在。而后來晉武帝下達的一份詔書,“吾本諸生家,傳禮來久”④,也說明了司馬氏的家學淵源所本。由此可以推想,少年的司馬炎所受到的正是這種嚴格的儒家倫理的教育。
家學對于晉武帝政治思想形成的影響
晉武帝出生于魏明帝青龍四年(公元236年),前一年正月,其祖父司馬懿剛剛被授予太尉一職,在諸葛亮逝世之后,司馬懿正式回歸洛陽權(quán)力中心,司馬炎正是出生于司馬氏在政治權(quán)力中樞逐步掌控局面的時期。少年的晉武帝一面接受著傳統(tǒng)的儒家倫理教育,另一方面,作為司馬氏的子孫,家族勢力的壯大必然在其心理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司馬氏不僅在學術(shù)上頗有建樹,在軍功上也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就,這也是司馬氏超越其他大族并成為門閥領(lǐng)軍的關(guān)鍵。
關(guān)于晉武帝幼年所受到的教育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還需要從考察自東漢以來曹魏的教育制度入手,對此,陳寅恪曾經(jīng)指出:“蓋自漢代學校制度廢弛,博士傳授之風止息以后,學術(shù)中心移于家族?!雹蓐愐≈赋隽瞬芪簳r代學術(shù)的轉(zhuǎn)移升降在于世家大族的維系,這點是符合當時學術(shù)變遷的實際情況。關(guān)于此類服膺儒教世家大族的出現(xiàn)是東漢中后期以來地方的普遍情況,例如“四世三公”精研《孟氏易》的汝南袁氏、世傳《歐陽尚書》的弘農(nóng)楊氏。⑥雖然關(guān)于司馬氏究竟世傳何種經(jīng)書并無明文記載,但是參照上述的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的例子,司馬氏自從司馬儁“博學好古”成為學術(shù)通家以來,家世所傳的就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書教育。在魏晉時期,世家大族的教育日趨系統(tǒng)化與嚴密化,關(guān)于晉武帝幼年所經(jīng)歷的教育具體過程與方法可以參看這一時代關(guān)于世族生活的集大成之作的《顏氏家訓》。從《顏氏家訓》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大致推想晉武帝早年受到的教育。
《顏氏家訓·勉學》記載當時士大夫家庭中的教育情況道:“士大夫子弟,數(shù)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雹邚倪@句話可以想見幼年的司馬炎所受的正是這種儒家經(jīng)典典籍的教育。選擇儒家經(jīng)典的原因除了家世的傳統(tǒng)所需,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儒家經(jīng)典對于這些世家大族來說,除了文化傳播之外,更具有安身立命的功用。“自荒亂己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jīng)》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yǎng)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shù)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⑧關(guān)于教育目的,此時世家大族的目的就是要錘煉可以用之于時的人才,所謂:“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⑨也就是通過早期的教育使幼年的晉武帝可以成為擔當世事的人物。當然,關(guān)于學習的內(nèi)容肯定也是由家世所決定,按照顏之推的說法就是“人生在世,會當有業(yè):農(nóng)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shù),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jīng)書?!雹庵劣谒抉R炎的幼年教育環(huán)境,前述:“諸子雖冠成人,不命曰進不敢進,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問不敢言,父子之間肅如也?!笨梢娫谧裱Y法的環(huán)境中,長輩對幼年的司馬炎愛護有加,但是卻不是溺愛,因為:“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在這樣環(huán)境中長大的晉武帝,一方面受到了嚴格的儒家經(jīng)典教育,另一方面,遵循綱常禮法也成為其一生的信條。
晉武帝入仕后政治思想逐步成型
經(jīng)過系統(tǒng)而嚴格的早期教育,司馬炎開始在政治上嶄露頭角,關(guān)于其具體進入權(quán)力中心的時間大致在“魏嘉平中,封北平亭侯,歷給事中”,這個年份也是司馬氏在公元249年“高平陵事變”之后,司馬氏掌握曹魏軍政大權(quán)之后的時段??紤]到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而按照禮制守喪三年的慣例,司馬炎正式參與政事應該在高平陵事變之后,作為司馬氏家族的子弟正式參與實際的政治活動。從晉武帝幼年的教育中,可以大致推想在其進入仕途的時候,其政治思想已經(jīng)初步形成,并且在實踐中表現(xiàn)出一定的能力,已經(jīng)足以獨當一面,不然司馬氏也不會讓十余歲的司馬炎守官給事中。
晉武帝正式進入政治舞臺之后,所擔任的職務如下:“歷給事中、奉車都尉、中壘將軍,加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假節(jié)。迎常道鄉(xiāng)公于東武陽,遷中撫軍,進封新昌鄉(xiāng)侯?!睆倪@個簡單的履歷表可以看出,司馬炎一直在權(quán)力的中樞活動。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晉武帝時年22歲,受到其父司馬昭的委派,擔任使持節(jié)行、中護軍、中壘將軍的職位,迎接常道鄉(xiāng)公曹奐入朝。司馬炎可以擔當如此重要的使命,其在政治上的地位也得到了確定,同時也可見其政治上的才干得到了其父司馬昭的充分信任。在這一時期,還有一件事可以證明司馬炎在政治上的追求與思想動態(tài),在其擔任中壘將軍時,司馬炎曾經(jīng)種下一株桑樹,歷經(jīng)三十年枝繁葉茂。聯(lián)想到幼年的劉備曾經(jīng)說過:“吾必當乘此羽葆蓋車。”而司馬炎所擔任的給事中、奉車都尉等職位扈從帝王車駕,想必此時的司馬炎已經(jīng)定下成為帝王的目標,而司馬氏逐漸掌握了曹魏的政局也給予其充足的信心。
在晉武帝的統(tǒng)治時期,一直存在十分嚴重的黨爭,而且司馬氏本身作為皇權(quán)的力量在禮法上不足以決定對其他家族的優(yōu)勢,因此平衡政局就成為武帝的主要統(tǒng)馭策略。但是,武帝卻因為溫順良善的性格,使得其政治思想中貫穿著和諧的主線,這也是其政治思想受到其性格影響極大的地方。
綜上所述,早年的晉武帝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其政治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就是尊崇禮法,但是卻也包含了革新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晉武帝在建立西晉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改革,以及面對錯綜復雜局面的平衡策略,都根源于其早期形成的政治思想。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本文是寶雞文理學院重點研究項目《晉武帝政治思想研究》系列論文之一,項目編號:zk1062)
注釋
①(唐)房玄齡:《晉書·卷1·宣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頁。
②(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卷15·司馬朗傳注引司馬彪序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465頁。
③(宋)王欽若等編纂:《冊府元龜(九)·卷794·總錄部(四十四)·家法》,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第9201頁。
④(唐)房玄齡:《晉書·卷20·禮志中》,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614頁。
⑤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20頁。
⑥(宋)范曄:《后漢書·卷54·袁張韓周列傳》,第1517頁;《后漢書·卷54·楊震列傳》,第1759頁。
⑦⑧⑨⑩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卷3·勉學第八》,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43頁。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增補本)·卷1·教子第二》,第15頁。
(唐)房玄齡,《晉書·卷3·武帝紀》,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