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清
〔關鍵詞〕 閱讀教學;朗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
13—0066—01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應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感受、理解和欣賞能力。以讀為本的閱讀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有目的地“讀”
“讀”是學生學習的手段,也是學習的目標。在閱讀教學中, “讀”占鰲頭,不是盲目地追求“多讀”,而是指導學生要有明確目的地“讀”,以達到“讀”有所獲。
首先,要明確要求,如朗讀要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得有感情。默讀要有一定的速度等。
其次,要保證讀的時間,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朗讀、思考,使學生全情投入,一邊讀一邊想,只有熟讀且深思,才能有所感悟。
再次,讀的形式要多樣,默讀、朗讀、背誦,其中有個人讀、齊讀、配樂讀和分角色表演等等。除此之外,還需要教師恰當?shù)膮⑴c、指點和點撥,不能一味地強調學生“自讀自悟”。
二、要有層次地“讀”
讀要體現(xiàn)層次性,閱讀教學一般分為以下幾步:初讀感知——品讀感悟——誦讀積累。一讓學生自主地初讀感知。即用普通話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讀清楚;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再從整體感知入手,了解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二讓學生有目的地讀悟。即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根據(jù)自己的經驗或聯(lián)系上下文抓重點字詞、對課文中關鍵句子或暗含著深刻內涵的部分,進行反復揣摩的讀。堅決摒棄離開語言文字進行繁瑣的內容分析,無論年級高低,課文長短或深淺,都要重視自讀自悟和整體感知,重視個人閱讀后感受和體驗的交流。三讓學生吸取地誦讀。即對文章的總體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對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鑒,實現(xiàn)生本和文本之間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與深化。
三、要有重點地“讀”
文本是閱讀教學的載體。教師指導朗讀,不是要求學生讀書時聲音高些、重些或慢些等,而是讓學生用心去讀,讀出感悟,受到感染,“少講多讀、少分析多感悟”。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建構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在讀中放飛學生的心靈,充分讓學生去思、去想、去辯,激活學生的閱讀欲望?!白x”是閱讀教學的生命線。在此過程中,要求做到:“見于書,入于目,發(fā)于心,出于口”。只有這樣,閱讀訓練才能落到實處,才能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活生生的有聲的口頭語言。
四、要有延伸地“讀”
給學生閱讀的自由和空間,讓學生將有限的課堂閱讀延伸?!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奔ぐl(fā)學生個性化自主閱讀、培養(yǎng)學生對閱讀的濃厚興趣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如,講解《閱讀大地的徐霞客》一文時,教師可進一步介紹《徐霞客游記》,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有效落實小學階段課外閱讀量,使閱讀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和閱讀能力的提升都離不開高效務實的有效閱讀教學。在整個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因而,教師應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總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因此,教師要實施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策略,在閱讀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和完善,不斷拓寬學生自主發(fā)展的天地。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