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陳文安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在漢語中不言而喻的東西到翻譯成英語之后變得難以理解。本文借用奈達對文化所下的定義和分類,通過具體實例討論“加法”技巧在《圍城》文化詞匯翻譯中的巧妙應用,以期對翻譯學習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加法 文化詞匯 翻譯
一、引言
錢鐘書的小說《圍城》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最偉大的一部”,展現(xiàn)了20世紀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土壤中孽生出來的畸形知識分子群,揭露了造成這類人沉淪的社會原因。小說涉及到了文化的方方面面,溶入了許多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詞語,它們構成了小說的一大特色。
文化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豐富內涵,想要了解一個民族,首先應從文化開始。英國人類學家泰勒(Tylor)在《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提出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上習得的能力和習慣?!庇g理論家蘇珊·巴斯奈特(BassnettSusan)曾把語言比喻成文化有機體的心。她說:“如同在做心臟手術時人們不能忽略心臟以外的身體其它部分一樣,我們在翻譯時也不能冒險將翻譯的語言內容和文化分開來處理?!?/p>
為了達到“有效翻譯”的目的,文化詞匯的翻譯往往需要采用編譯的辦法,不求形式對應,只求語言在深層次的對應。其中一個重要的技巧是“加法”,即運用加注的方式對相關內容加以必要的說明和解釋,或將相關背景信息自然地融合到譯文中,或者進行適當?shù)倪壿嬓赃B綴,更多地考慮目標語言即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讀者獲取信息的感受(郭輝,2012)。在珍妮·凱利(KellyJeanne)和茅國權(MaoNathanK)合譯的《圍城》中多次在文化詞匯翻譯上進行了加法運算。
二、“加法”技巧在《圍城》文化詞匯翻譯中的應用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把文化詞匯分為以下五類:生態(tài)文化(ecologicalculture),物質文化(materialculture),社會文化(social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culture),語言文化(linguisticculture)。下面將從這五方面對《圍成》中的文化詞匯一一進行討論。
(一)在生態(tài)文化詞匯中的應用
生態(tài)文化包括一個民族的地理環(huán)境、氣候特點、地名等等。在《圍城》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生態(tài)文化詞匯,如:“秋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尋花問柳”“另生枝節(jié)”“拖泥帶水”“冷若冰霜”“捕風捉影”“三伏”等等。下面通過具體例子看譯者是如何運用“加法”技巧來盡心翻譯的。
(1)原文:這是七月下旬,合中國舊歷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
譯文:ItwastowardtheendofJuly,equivalenttothe“san-fu”periodofthelunarcalendar—thehottestdaysoftheyear.
“伏”是五行家對季節(jié)的另類安排,“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tǒng)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在陽歷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而在英美等國,7、8月份的天氣與中國完全不同。為了適應譯語文化,使異域文化讀者能很好地理解“三伏”,譯者將“三伏”譯為“sanfu”,并在破折號后加上“thehottestdaysofayear”,將文化信息自然地加入翻譯中,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又讓外國讀者看得明白。
(二)在物質文化詞匯中的應用
物質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經(jīng)濟生活和日用物品、生產工具和設施以及科學技術等等的條件。不同的生活習慣必定會產生不同的物質產品?!秶恰分杏泻芏喾从持腥A民族文化的物質文化詞語,如:旗袍、麻將、硯臺、花燭、盤纏、仁丹、萬金油、四喜肉等等。
(2)原文:那男孩子的母親已有三十開外,穿件半舊的黑紗旗袍,滿面勞碌困倦,加上天生的倒掛眉毛,愈覺得愁苦可憐。
譯文:Thetoddlersmother,alreadyinherthirties,waswearinganoldblackchiffonChinesedress,afacemarkedbytoilandweariness,herslantingdownwardeyebrowsmadeherlookevenmoremiserable.
Note:TheChinesedressreferstochi-pao,whichhasahighcollarthatusuallyfitsclosetotheneck.
“旗袍”作為中國舊社會女性的袍服,是十分典型的漢語文化詞匯,在英語中并沒有對應的詞匯,這就出現(xiàn)了“l(fā)exicalgap”。對這個詞匯的處理作者采用了直譯并加注的翻譯方法,把中文“旗袍”二字運用加法擴大成了英文中的18個詞匯,很好地描述了旗袍的式樣,讓國外讀者清晰地了解了什么叫“旗袍”。
(三)在社會文化詞匯中的應用
社會文化的范疇包括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社會活動的特點和形式以及對個人、社會和階層的習慣稱謂等。特色的社會文化詞語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政治特色、習俗文化和稱謂方式下形成的。《圍城》中包羅了大量的與中華民族相關的制度、禮儀、風俗的詞語,如大量的官名、教育制度(前清舉人、科舉等),以及各種稱謂詞(鄙人、家嚴、令尊大人等等),另外還有大量的風俗習慣詞語(見面禮、填房、三跪九叩首、小腳、忌辰等)。這些都是負載了獨特中國文化的詞匯,在其他國家根本找不到對應的詞匯,合理運用加法技巧既可以很好地傳達社會文化詞匯蘊含的中國文化意念,又不至于讓外國讀者一頭霧水。
(3)原文:父親是前清舉人,在本鄉(xiāng)江南一個小縣里做大紳士。
譯文:Hisfatherhadpassedthesecond-degreeexaminationunderManchuruleandwasaprominentsquireinhisnativedistrictsouthoftheYangtze.
Note:ThetraditionalChinesecivilexaminationsystemofferedthreeacademicdegrees,whichwereconductedatthreedifferentlevels—thecountry(orprefecture),theprovince,andthenationalcapital.Successfulcandidatesatthesethreelevelswereknownrespectivelyashsiu-tsai,chü-jen,andchin-shih.Foraquickreference,seeY.W.NaandJosephS.M.Lau,eds.,TraditionalChineseStories:ThemesandVariations(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8,p.xvi.).
“前清舉人”這個詞匯負載的中國文化信息十分厚重,牽涉到了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這里,譯者將原本只有4個字的中文加到了近80個字,可見加法技巧在這里應用的程度之大。
(四)在宗教文化詞匯中的應用
宗教在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過程中,與文化難解難分,因為人類創(chuàng)造宗教的過程就是一種更為高級而復雜的精神文化過程,它與文化一樣,給人類提供了一整套生活方式。因此,不同的宗教信仰所涵蓋的宗教文化必定是不對等的。《圍城》一書中出現(xiàn)了很多宗教文化詞匯,如:輪回、念經(jīng)、參禪、超度、活佛、閻王、西天、奈何橋、客死等等。這些詞匯來自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儒、道和佛教,而英語世界中大多數(shù)人是信奉基督教的,兩者之間是找不到對等詞匯的。
(4)原文:總算功德圓滿,取經(jīng)到了西天。
譯文:Ultimatelyeverythingcameoutwell,andwereachedtheWesternParadise(Buddhistheaven).
“西天”是中國佛教里的一個詞匯,指的是佛祖生活的凈土,佛教徒相信到了西天就可以獲得光明與幸福。其心理意義與西方基督教里的“天堂”不謀而合,但其文化取向還是有差別的。因此,譯者在這里先將“西天”歸化譯成“westernparadise”,再緊接著在后面括號里加上“Buddhistheaven”,讓外國讀者既理解了“西天”的意思,又不至于完全和西方的“天堂”混淆在一起。
(五)在語言文化詞匯上的應用
語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都擁有各自不同的語言特點,從而構成了不同的文化成分?!秶恰纷髡咤X鐘書先生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寫就了這部帶有濃厚諷刺意味的作品。小說中語言造化渾然天成,妙趣橫生,其中不乏一些“文字游戲”,但這些并非為娛樂大眾的膚淺的文字游戲,而是極大地豐富了小說的語言文化。文中出現(xiàn)了很多這類文化詞匯。如:
“掌柜寫帳的桌子邊坐個胖女人坦白地攤開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p>
“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p>
另外還有一些由富有思想和文化內涵的成語、諺語、歇后語等變換過來的用語,如“舉碗齊眉”“賠了夫人又折朋”“太著邊際”等等,需用加法技巧介紹出處和含義,來表現(xiàn)其新鮮活潑、詼諧幽默的語言藝術。
(5)原文:以后飛機接連光顧,大有絕世佳人一顧傾城、再顧傾國的風度。
譯文:Later,theplanekeptcominginmuchthesamemannerasthepeerlessbeautywhose“oneglancecouldconqueracityandwhosesecondglancecouldvanquishanempire.”
Note:Anexpressionwhichdescribesuperlativebeauty;itisequivalenttoHelenofTroyinWesternliterature.
“傾國傾城”這一成語出自《詩·大雅·瞻昂》:“哲夫成城,哲婦傾城?!睎|漢·班固《漢書·外戚傳下·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痹跐h語文化中用來比喻女子美妙絕倫。在譯文里,兩位譯者將女人的美貌用“conquer”與“vanquish”隱喻成戰(zhàn)場上殺敵的技巧,再佐以note解釋傾城傾國的美貌相當于特洛伊的海倫,通過簡單的加法很好地將傾城傾國貌這樣一個文化意象傳達給了目標讀者。
三、結語
自翻譯的文化轉向以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越來越多地重視文化因素。文化因素的特殊性和多樣性決定了在翻譯過程中翻譯技巧的特殊性和多樣性。本文通過例子講述了加法技巧在翻譯文化詞匯方面的巧妙應用,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值得一用的技巧。這些技巧既能很好地達到交際效果,又能再現(xiàn)源語中的文化內涵,對于翻譯學習者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Nida,E.A,CharlesR.Taber.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4.
[2]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
[3]JeanneKelly,NathanKMao.FortressBesieged[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3.
[4]郭輝.“加法”技巧在中國文化內容編譯中的應用[J].中國翻譯,
2012,(2).
[5]陳燕.從目的論角度看《圍城》中文化負載詞的異化譯法[J].安
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1).
(王娟陳文安 浙江寧波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