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散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其重要地位,高中語文教學應(yīng)該重視并加強散文教學,提高散文教學的有效性,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本文就此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guān)鍵詞:新課程 高中語文 散文教學
散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其重要地位,高中語文教學應(yīng)該重視并加強散文教學,提高散文教學的有效性,真正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本文就此探討了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充分理解作品中蘊含的豐富情感
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作家的創(chuàng)作行為是一項復(fù)雜的心理活動過程,作家在寫作時有著明顯的情感取向,這種情感的取向具體反映在作品中就是蘊含在其中的豐富情感,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情感基調(diào)。作家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基調(diào)是作品所蘊含豐富情感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在進行散文教學時首先要做到準確地把握每一篇散文的情感基調(diào),合理把握作者在課文中所滲透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正確且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意境,真正讀懂課文。
例如老舍的《想北平》這篇課文,一開頭作者說得很清楚,他所知道的那點北平僅僅是“我的北平”,老舍的北平又是什么樣的北平,他說“我真愛北平”,這些地方就清楚地告訴我們在這篇散文中,情感基調(diào)正是老舍與北平之間這種特殊的愛。理解了這一點就能理解課文中的很多細節(jié),也就能體會到老舍為何對北平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充滿著感情。這種看似復(fù)雜的情感老舍將它比作對母親的愛,是一種血肉融合、密不可分的深愛,理解了老舍在作品中的這種情感才能把握《想北平》的核心。正因為老舍與北平之間這種特殊的愛,他才會覺得不論是國內(nèi)的天津、上海還是國外的倫敦、巴黎等著名城市都不可能與北平相提并論,同時通過巧妙的對比突出了北平的特點,突出自己唯有在北平才能找到自我。正是這種特殊的愛,老舍在最后才忍不住要落淚,因為他太想念北平了,而全文也在作者這種強烈的情感中結(jié)束。
二.準確把握課文中隱含的情感脈絡(luò)
朱自清寫于1927年的《荷塘月色》,當時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敗,朱自清對當時的現(xiàn)實有諸多不滿卻又無可奈何,他跳不出自己所在的這個圈子,內(nèi)心始終在糾結(jié)矛盾著。文章開篇就是“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在這種感情的影響下作者沿著荷塘一路走來,描述著月下荷塘的種種景色:淡淡的月光,薄薄的輕霧,像牛奶洗過的花葉,隱隱約約的遠山,斑駁稀疏的樹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風,縷縷的清香。這些都是清淡的景,在清淡的景色中包含著作者內(nèi)心的苦悶與哀愁。然后作者著力描寫荷塘景色,依次描述了荷葉、荷花、荷香、流水的特征,突出月下的荷塘之美,飽含深情,擺脫了“淡淡的哀愁”,在寫景中表達了一種“淡淡的喜悅”之情,感情進一步發(fā)展。但作者“淡淡的喜悅”也是片刻的,喜悅畢竟不能趕走憂愁,人畢竟是要回到現(xiàn)實中,感情到此又為一轉(zhuǎn):“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都沒有?!弊詈蠡氐阶约议T前,全文在特有的孤寂氛圍中結(jié)束,蘊含著一種揮之不去的愁情。教師只要引導學生把握了這篇文章的感情脈絡(luò),走進文章,深入解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有效把握文本涵泳實現(xiàn)情感共鳴
散文的教學說到底就是塑造學生的情感,引領(lǐng)學生深入解讀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用作品中蘊含的深厚情感去熏陶學生,塑造他們健康向上的性格。這個過程是一個復(fù)雜的過程,它要求學生從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進而內(nèi)化在自我的心靈。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涵泳作品,實現(xiàn)與作品感情的共鳴。涵泳作品,就是引導學生沉浸到文本深處,對文章進行整體的反復(fù)的感受和體會,從而獲得對作品深層審美韻味的把握。要教會學生開放所有的感官,眼觀其文,想象其畫面美;口誦其聲,領(lǐng)略語言的韻律美;心會其意,領(lǐng)略作品的情理美,形成多維立體的審美體驗。涵泳文章時,可采取靈活方式,或默讀品味,或閉目想象,或高聲朗讀,或?qū)A段落進行美讀。在朗讀或美讀時要做到聲情并茂,沉浸其中,與文本感情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共鳴。如《荷塘月色》對月夜荷塘的描寫,《濟南的冬天》對濟南小雪的描寫,都適合涵泳和美讀。
總之,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散文作品其內(nèi)容、主題和表現(xiàn)手法等不盡相同,面對不同的散文作品,我們要靈活應(yīng)變采取相應(yīng)的教學方法,而不能死守著一些教條主義的框框。散文教學說到底就是要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創(chuàng)造的意境,理解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情感,實現(xiàn)與作者情感的共鳴,有效地與作者進行對話,讓學生感受到散文的美。
嚴冬至,江蘇省溧水縣第二高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