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倩
成都的花會起源于唐宋,于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在青羊官舉行。它的舉辦為市民百姓游樂賞春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場所。據(jù)文獻記載,從每年春節(jié)開始直到四月,達官貴人、騷客墨士、淑女名媛紛紛西出笮橋門踏青賞花,正如陸游詩中所描述的“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官到浣花溪”。在經(jīng)歷了元明的衰落后,花會在清代得到恢復。然而直到清末,花會仍沒有固定場所,每年農(nóng)歷正月末二月初便租用青羊官、二仙庵附近的農(nóng)田,臨時搭棚,作為會場,“奇木珍卉,連圃接畦,異鳥佳禽,層籠累立,農(nóng)耕蠶器,與夫家居必須竹木各具,兒童游弄細物,鱗萃其中。古書籍字畫,真贗參半,盈攤滿壁。游人場中簇擁,車馬郊路喧鬧,往來如織,積日不衰,始終三四十日而后罷散”。
在社會改良者看來,傳統(tǒng)花會“商情渙散,漫無紀綱”。因此,四川商務勸工局總辦沈秉望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給四川總督錫良的呈文中建議對花會“利導擴充”,“先赴會場詳略查看,預將陳列地段量為分劃,略仿博覽會場,從簡布置,一面通飭各州縣示諭各商,屆時一體赴會”。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第一次新式花會即“勸業(yè)會”開幕,共展出3400多件來自各店鋪、作坊、工廠的貨物,并提供了住宿及娛樂場所。由于準備充分,組織得力,該會取得圓滿成功,赴會商家獲利豐厚。從此,一年一度的花會(勸業(yè)會)便成為春季成都最大規(guī)模的公共聚會和物資交流活動。民國建立后,四川政局動蕩,軍閥混戰(zhàn),由政府主辦的有組織的勸業(yè)會基本中斷,花會回歸自發(fā)狀態(tài)。1919年,政府恢復主辦勸業(yè)會,并在30年代達到極盛??箲?zhàn)爆發(fā)后,由于敵機空襲,勸業(yè)會停辦多年,1946年恢復后,已不復當年盛況。
這種由政府“利導擴充”的新式花會可謂“中西合璧”。它既發(fā)揚了傳統(tǒng)廟會的商貿(mào)功能,又借鑒了西方博覽會的形式與長處。雖然無論是傳統(tǒng)廟會還是新式花會,娛樂都并非其首要功能,但實際上,花會改辦勸業(yè)會后,其娛樂功能并沒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強。每到舉辦之期,除了成都城內(nèi)的居民,周圍十里八鄉(xiāng)前來游玩者亦不可勝數(shù)。為了方便市民出行,沈秉堃于老南門外錦江北岸修筑了一條到青羊?qū)m的馬路,長3里余,由商人自上海購回新式馬車載人往來,這也是成都最早的馬路與馬車。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馬路延伸至青羊?qū)m西數(shù)里的草堂寺,又由上海添置黃包車20余輛,從老南門直達花會,“每次取當十銅元四枚,游人爭坐之”。在旅行者眼中,每到花會之期,馬路上“汽車人力車,往來熙攘,又有所謂雞公車者,系土法手推車。上置一椅或草墊,推一人行”,正如一首竹枝詞所描寫的:“馬路修通共道佳,包車不斷好繁華。莫將‘花會成車會,只見車翻不見花。”至于花會場內(nèi),則更加熱鬧,“名媛閨秀,接踵駢肩,馬跡卓塵,芬流草根。今日之繁盛,固非昔日可相提而并語,即國內(nèi)南北各省所有舊俗鄉(xiāng)會罕能埒此盛且久者。斯洋洋大觀,可謂成都民俗特點之一”。
花會能夠得到成都社會各階層、各職業(yè)的人的喜愛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提供了各種類型、各種層次的娛樂。當時有關報刊的記者曾對花會會場的營業(yè)商家做過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如下。
由表一可見,1932年成都花會會場中的營業(yè)商家還是以物資交流為主,勉強算作公共娛樂場所的僅有茶社;但4年后的1936年,情況有了明顯變化。根據(jù)表二的統(tǒng)計,花會會場的營業(yè)商家中出現(xiàn)了5座娛樂場,這無疑是花會娛樂功能增強的重要標志,說明了成都人趕花會的目的轉變——從購物到以春游、娛樂為中心。正如成都作家李劫人在長篇小說《死水微瀾》中所描述的:“……四方的人,自然要不遠百里而來,買他們要用的東西。城里的人,更喜歡來,不過他們并不像鄉(xiāng)下人是安心來買農(nóng)具竹器的,他們來此的心情只在篾棚之下,吃茶喝酒,賞春游宴罷了。就是官宦人家、世家大族的太太、奶奶、小姐們,平日只許與家中男子見面的,在趕青羊官時節(jié),也可以露出臉來,不但允許陌生的男子趕著看他們,而她們也會偷偷地下死臉來看男子們。城里的人之喜歡趕青羊官,而有時競要天天來此,這也是一大原因”。
那么,花會場中的娛樂活動究竟有哪些呢?根據(jù)史料可知,主要有戲曲歌舞表演、“打金章”和展覽陳列三類。
戲劇表演是花會的傳統(tǒng)項目,民國時期增加了新戲。1926年第六次勸業(yè)會時,群益新劇社租定勸業(yè)會門口搭棚演唱新劇,“每天分早臺、午臺各演兩次”,“售票營業(yè),男女兼售”。到1936年時,舞臺演出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新劇、歌曲、雜藝,每隔數(shù)日就有新花樣上演。
國術擂臺賽是花會中最吸引人的娛樂活動。1918年,四川軍政當局以團結尚武為號召,在花會舉行首次全省打擂。比賽設有普通組、軍人組、女子組,參賽者既有武林人士,也有軍隊和社會各階層民眾,無論男女老少,會武術者皆可上臺表演。獲勝者不僅有證書,還有金章、銀章、藍章,因此,擂臺賽又俗稱“打金章”。
國術擂臺賽歷年的主擂者多為四川武士會、省國術館中的武林名手,有時也有外省人士參與,如1931年的擂臺賽就邀請到武當山的云空長老主擂。比賽時,擂臺四角各坐一位裁判,主裁判手拿銅鈴站在臺上,根據(jù)情況搖鈴宣布比賽的開始或停止;后來則改為執(zhí)旗評判,執(zhí)藍白小旗兩面,藍勝舉藍旗,白勝舉白旗。如選手不按規(guī)矩亂打胡扭,則上前用旗隔開。比賽期間,總評判長還要以生動精辟的術語向觀眾作現(xiàn)場解說。
翻開1936年的《花會專刊》可以發(fā)現(xiàn),該報每日都用大幅版面跟蹤報道國術擂臺賽,從下面這段描寫中,我們可以想象比賽的激烈:“第十對,紅白雙方交手,紅以丹鳳朝陽進攻,白以白鶴展翅相迎,交手數(shù)十合不分勝負,再較白以搜腰腿打中紅之腰部,判白勝一次,再較白以搜夾腿打中紅之夾部,判白為勝手,掛藍童”。
擂臺周圍設有茶座,市民可購票入內(nèi)觀看打金章,武林高手在擂臺上你來我往,龍爭虎斗;觀眾則在臺下品茗飲酒,吟詩作對。其他如賣香煙瓜子、擦皮鞋、掏耳朵、算命……三教九流的人物都在茶桌間穿梭吆喝,尋食謀生。不少竹枝詞都記載了這一極具成都特色的場景,如“今年勸業(yè)八回開,多少英雄擺擂臺。手藝若潮休要去,謹防椿你下臺來”;又如“流血相爭笑此曹,會場新筑擂臺高。就中拳法誰優(yōu)勝,奪得金牌興自豪”。
對于既不愛看戲又不愛湊熱鬧的知識分子,花會也有吸引他們的地方。早在清末,組織者便開始在二仙庵的殿堂里舉辦展覽。據(jù)當時游歷四川的日本人山川早水記載,展柜里的東西種類繁多,“教育部的展品主要是官報局出版的教科書、掛圖、體育器械等。工藝部展出的是勸工局的產(chǎn)品。美術部的展品是城內(nèi)屈指可數(shù)的幾家古董店拿出的全部家底。只有書畫部的展品才是供觀賞的東西,號稱徵明、子昂等的真跡不知有幾幅”。最令人驚訝的是當時的花會會場中竟然還有動物園,飼養(yǎng)著—批來自川西高原的動物,如松鼠、錦雞、熊、獐子等等,參觀費每人十文。雖然動物園設備簡陋,“徒有其名”,但畢竟為古老閉塞的成都
引進了一種新鮮事物,也為“俗好娛樂”的成都市民提供了一種現(xiàn)代的休閑方式。
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花會內(nèi)的展覽陳列已趨于成熟。當時的督辦鄧錫侯在會場內(nèi)開設古物陳列館,發(fā)起征集收藏古代瓷器、陶器和字畫。40年代,文物鑒賞家吳景洲在游覽花會時,看見青羊?qū)m“大殿廊下書攤”,不覺回憶起新年在北平游火神廟的情景。在他看來,與火神廟相比,青羊官書肆“所陳書籍字畫古物之質(zhì),雖相距甚遠,而論值乃百倍之”。
花會里還有各種風味、檔次的餐廳供市民們在游玩之余進餐休息,其數(shù)量之多可謂鱗次櫛比,真是“中餐館子接西餐,處處門前有菜單”。高檔的如聚豐園、竟成園、姑姑筵等,普通市民沒有能力進去消費,正如竹枝詞所形容:“‘聚豐餐館設中西,布置精良食品齊。偷向玻璃窗外望,何人依桌醉如泥?”當然,這類餐廳的功能并不僅限于進餐,它更是達官貴人們請客會友、洽商事宜的重要場所。例如1934年第十三次勸業(yè)會時,二十九軍特別黨部“假座花會竟成園宴請本市新聞界,報告剿赤經(jīng)過”。1936年4月3日,川大校長任鴻雋在花會場姑姑筵,為來川考察的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何淬廉博士“設宴洗塵”。
二仙庵外的食貨小攤則是適合普通市民消費的地方,各種小吃數(shù)量繁多,琳瑯滿目,而且價格便宜,“不必中餐與小餐,庵前食貨好攤攤。豆花涼粉都玩過,再把紅苕撿一盤”;“餐罷‘怡新又‘適宜,算來要費許多資。價又簡單還得吃,鍋魁夾點免絲絲”。
總之,在社會改良者的積極宣傳和努力實踐下,進入20世紀后,已在成都延續(xù)千年的花會開始向新式勸業(yè)會轉化,傳統(tǒng)廟會空間也由過去以信仰為核心的單一型轉化為集文化、商業(yè)、娛樂為一體的多元型。在這一過程中,花會的娛樂功能得到極大的加強。在花會的游樂項目中,既有對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也有對新事物的引入與推廣;既有大眾喜聞樂見的老節(jié)目,也有市民前所未見的新娛樂——新舊的彼此借重與相互交融,是花會在20世紀前半程始終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
從2004年開始,每年春節(jié)成都都會舉辦大廟會,市民們得以在濃郁的民俗文化氛圍中感受團圓祥和的年味,體驗返璞歸真的快樂。這說明,在經(jīng)歷了—個多世紀的暴風驟雨般的現(xiàn)代化改造后,廟會文化開始在更高的層面上,以超越傳統(tǒng)的姿態(tài),重新回歸于普通市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