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溪
美國話劇《絕密》在上海演出的那幾天,話劇中心人頭攢動。對于這樣一部標著“美劇制造”的話劇,首先在宣傳上贏得了青年人的關(guān)注,于是從廣州到上海,隨后去北京,一路伴隨微博熱議,溢美之詞滿坑滿谷。主演Stamberg表示,該劇演過不少場了,但是中國年輕人的喝彩是“顛覆性的”。劇團的制作總監(jiān)Loewenberg對中國都是年輕人來看戲覺得非常意外:“在美國,我們總是面對60歲以上的觀眾群,還要竭力去爭取年輕觀眾。”(據(jù)《紐約時報》報道)
在演出之前,觀眾都可拿到一份文字不少的說明,對《絕密》背景和編劇的創(chuàng)作初衷做了一些闡述說明。該劇大致是上半場講述《華盛頓郵報》揭秘五角大樓關(guān)于越戰(zhàn)的文件,下半場講尼克松政府就此與新聞界把官司打到了最高法院,最終《華盛頓郵報》贏了訴訟。
新聞的訴求是要告訴人們真相;而《絕密》也是一部以真實為動力的文獻劇。之所以要把這兩點提到最前面,是因為作為一名觀眾,要真實地表達一下,看完此劇之后那種真實的失望之情。首先,作為一個外國人(甚至我覺得大部分美國人同樣如此),如果不是事先讀了說明,恐怕不能很好理解故事內(nèi)容——這不由讓我想起電影《福斯特對話尼克松》,其背景是尼克松因“水門事件”下臺,但幾乎沒有什么讓觀眾需要額外說明的場面。相信對戲劇觀眾來說,更期待看到一個精心創(chuàng)作的舞臺作品,不修飾的還原工作大可交給歷史記錄和實物,其可信度、流動性應該勝于前者。
而過分在意真實再現(xiàn)只是一個側(cè)面,缺乏矛盾和沖突才是該劇作為舞臺作品的失色之處,該劇上下半場其實是獨立為陣,有著不同的主線和主題,兩幕之間也沒明顯的銜接過渡。與此同時,既沒有在上半場看到為新聞自由而斗智斗勇,也沒有在下半場看到勢均力敵的法庭辯論,充斥滿場的是敘述交代和平淡的人物對話。
好在,在這個網(wǎng)絡發(fā)達的年代,總能在新聞里找到一些真實的素材,對那份劇場說明里沒有說的事給予補充?!督^密》最早是一出長篇系列廣播劇,1991年在電臺演播,頗受好評,演播此劇的洛杉磯劇院(也是此次上海演出劇團)一直都以播廣播劇知名;而該劇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其實和《華盛頓郵報》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編劇之一的勒羅伊-阿倫本就是郵報的記者,2005年廣播劇由另一原作者杰弗里·考恩改編成了話劇,2010年紐約劇院(NYTW)以該劇本演過一版話劇,NYTW的創(chuàng)始人正是《絕密》中原型之一,郵報創(chuàng)始人格林厄姆女士的兒子。演出后,該劇被《紐約時報》的劇評版尖銳地評價為“章回”,即使劇中呈現(xiàn)的這兩幕“欄也跨得有點大”,“不是導演沒做點什么,就是編劇沒有做針對舞臺劇重新思考”。
或許,答案更加簡單,在演出結(jié)束后的創(chuàng)作者訪談,作者杰弗里·考恩回答觀眾問題時,自己也說:“這個戲?qū)嶋H講了兩點,上半場是新聞自由,下半場是司法獨立,另外你還要理解我的創(chuàng)作意圖,我是為了宣傳《華盛頓郵報》1964年那位發(fā)行人,格林厄姆,一位偉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