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華明
所謂翻案,就是在前人舊語、舊事的基礎上,通過作者騰挪跌宕的藝術處理,翻出新的意義。既然是翻案,那就得不落俗套。所以清朝學者袁枚在他的《隨園詩話》中說:“詩貴翻案。”
詩歌翻案,既是借鑒前人,又要自出機杼,展現(xiàn)出全新的意義。一般來說,其形式可以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一是對前人的詩句進行點化,從中“翻”出新意義和新境界;二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翻案,解疑釋難,破除舊說,自立新說;三是對前人學術觀點進行翻案,借以顯示作者高超的識見;四是由一件事情翻出兩件或者更多的事情,且事件越“翻”越有味。本文就以中學語文教材常見的第二種現(xiàn)象進行解析。
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翻案的現(xiàn)象在詩歌中極具普遍性。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按照人們的歷史常識,當年赤壁之戰(zhàn),周瑜之所以能破曹操,是因為有東風神助的緣故。對于這件事情,自古以來并沒有太多的質疑,但杜牧卻偏偏不按照常理思維,他反過來說,假如東風不給周郎行使方便,曹操的銅雀臺上就有可能鎖上江東的兩位美女“二喬”,也就是吳國的徹底失敗。這種翻案,可以說是“死案活翻”。尤其是作者對歷史發(fā)展可能的假設,很有思考價值。所以明朝人胡應麟在他的著作《詩藪·內編卷六》把此事評為“唐人議論之祖”,清朝人薛雪的《一瓢詩話》也認為這是“妙絕千古”的名句。當然,也有人認為這樣翻案是很有問題的,宋朝人蔡正孫就在他的《詩林廣記》中認為這是杜牧對歷史的誤用,是不審察歷史事實所帶來的后果。
杜牧對歷史的翻案還有像《題四皓廟》:呂氏強梁嗣子柔,我于天性豈恩仇。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此詩詠四皓擁戴弱懦無能的太子劉盈,造成在劉邦死后呂后殺劉邦愛子趙王如意,廣封呂氏族人把持朝政一事,說明四皓是好心人做了壞事。自司馬遷的《史記》起,四皓安劉的事件就一直為人們所肯定,例如李白的《商山四皓》、白居易的《題四皓廟》、許渾的《題四皓廟二首》、司空圖的《漫書五首》等。都是從肯定和贊賞的角度進行吟詠。唯獨杜牧運用獨特的批判眼光來解剖事件,提出了“四老安劉是滅劉”的見解,讓人耳目一新。再如其《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借項羽之事進行假設,認為軍事勝敗不可預期,作為楚霸王的項羽應該“包羞忍恥”以圖卷土重來。這種假設也在情理之中,同時也顯示出杜牧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的見識及膽略。更難能可貴的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的《烏江亭》一詩中對杜牧的翻案詩作了另一種“翻案”: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認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上和軍事上的不得人心。面對“壯士哀”和“勢難回”的現(xiàn)實,縱然-“江東弟子今雖在”,又還有誰愿意為項羽奔波賣命呢?反問的語氣鏗鏘有力,凸顯的是作者關心民意,關切民生的情懷。
再如關于秦始皇焚書坑儒事件,歷代詩人為此也“翻案”不少。唐朝詩人章碣的《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嘲弄秦始皇擔心詩書成為統(tǒng)治的禍根,然而無情的現(xiàn)實卻宿命地證明:恰恰是劉邦、項羽這些沒有讀過幾天書的粗人把曾經(jīng)無比強盛的秦王朝推翻了。諷刺效果強烈,使人讀后陷入深深的思考。
一些翻案詩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回顧,表達出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憤懣。像李商隱的《賈生》:宣宣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漢文帝對于賈誼的重用可以說是明智之舉。對于賈誼的坎坷蹉跎,后人也大多在賈誼自身找原因。但李商隱則一反前人的見解,認為賈誼的悲劇在漢文帝身上,不僅諷刺漢文帝求仙之虛妄,同時也表達出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苦悶。
有的詩人能夠客觀地看待問題,對于歷史人物能夠一分為二地看待,比如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其二)》: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不僅對隋煬帝楊廣勞民傷財,奢侈淫逸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但同時對大運河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的重大作用也進行了積極的肯定,可以說是自出心裁,別具匠心。
可見,好的“翻案詩”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同時還體現(xiàn)出作者出眾的識見和不同尋常的創(chuàng)作風格,需要讀者去仔細的咂摸和體會。
(作者單位:銅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