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太和
義務教育階段生物課程的主要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倡導探究性學習。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所以初中生物教學應從初中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fā)并保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終身的探索樂趣、良好的科學學習方法和科學思維方式,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去研究身邊的生物學問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學會健康生活,激勵學生學習生物科學工作者的科學精神,在探索科學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1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受生物課的樂趣,從而主動探究
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學存在的普遍現(xiàn)象是:學生在初一開始學習生物時很有興趣,但由于它是非考試學科,隨著考試課程的增加,學習時間日益緊張,學生逐漸地就不重視生物課了。所以初中生物教師想要擺脫目前的尷尬局面,首先自己要酷愛生物學教學,在生物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處處為學生著想,以學生為本,把生物學知識及時體現(xiàn)在生活中,把生活中蘊藏的生物知識及時提取出來,努力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熱情高漲地自己動手、動腦、動口,學習知識,鞏固知識,拓展知識,學生才能不斷獨立,不斷自主地學習新知。也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從研究自己身邊的生命現(xiàn)象開始,將學生引人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中來,才可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完細胞吸水的原理后,教師向學生提出這樣兩個問題:用糖拌番茄,為什么盤子里的水會多起來?把萎蔫的青菜泡在清水中,青菜葉為什么就會變得直挺、鮮嫩?學生經(jīng)過自己的思考后找到了答案,就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并體驗到學習生物的樂趣。接著引導學生把細胞吸水的原理歸納成一句話,那就是“水往高處流”。日常生活中水總是往低處流,可在這兒卻成了往高處流了,不過這里的“高”是指濃度高。經(jīng)過這種形象有趣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并反向思考后,學生便牢牢記住細胞吸水的原理了。所以說,要想學生學得輕松,離不開興趣和鉆研,而最好的興趣來自于自然界這一大舞臺。教師用身邊的事例去解釋和總結生物現(xiàn)象,學生聽起來熟悉,接受起來也就容易了。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投身到大自然的懷抱,去探究大自然的奧妙,不斷發(fā)現(xiàn)有利于生物教學的事物,豐富生物學課堂,活躍教學氣氛。
2盡量就地取材,讓學生從生活現(xiàn)象中提煉知識,養(yǎng)成善思習慣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生物學已滲入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生物學存在于學生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生物學。教師應該努力讓學生明白只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就會提出形形色色的關于生物學方面的問題。許多事情都很有趣,每一件事兒都是個謎,等待著他們?nèi)ソ視浴T诮虒W中,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好知識的前提和保證,并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們要樹立科學意識,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經(jīng)歷觀察、思考、實踐、創(chuàng)新等活動,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訓練科學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學生們擁有科學家的頭腦,為今后美好的生活打下扎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蒸騰作用之前,教師啟發(fā)學生思考:為什么“大樹底下好乘涼”?難道僅僅是因為樹冠擋住了陽光的緣故嗎?如果讓你撐一把大傘站大路中央,能有樹蔭下涼爽嗎?在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時,教師再指導學生做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對比實驗,體驗蒸發(fā)吸熱,通過分析實驗現(xiàn)象學生很快就能得出結論:除了樹蔭能夠遮擋太陽光,降低周圍空氣的溫度。植物葉子的蒸騰作用會讓大量的水分由氣孔蒸發(fā),蒸發(fā)要吸熱,就會使周圍空氣的溫度下降,在降溫的同時還升高了空氣的濕度,所以人在大樹下會感覺涼爽。這樣抓住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chǎn)生渴求探究的最佳心理和強烈的參與欲望,從而使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讓學生說說是從何想起、怎么想的,鼓勵學生不懂就問,并通過學生自己來解答疑問。對學生的回答盡可能的多加欣賞與肯定,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濃了,也可多讓學生思考、提問,多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產(chǎn)生興奮和愉快感。這樣就能不斷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能激勵學生不斷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從而養(yǎng)成遇到問題多思考的習慣。
3引入生活情境,促進知識遷移,深化知識應用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生物學知識來源于生活,來源于實踐,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最終也是為了將來的生活。因此,在教學情境設置中,教學生活化運用最為廣泛。當然教師要注意對生活素材進行提煉,要注意素材的典型化,并要與所學內(nèi)容有緊密聯(lián)系。
例如在學習人體對外界環(huán)境的感知這部分知識時,教師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情境進行導入:星期天小莉在家做飯的時候,接聽了一個電話,一邊說著,她聞到了一股逐漸濃重的焦味,連忙跑進廚房,關了煤氣。打開鍋蓋的時候,感到手被熱氣燙了一下。看鍋里的飯已經(jīng)變成了黃褐色,嘗了一小口,好苦啊!要求學生思考:(1)在這個生活情景中,小莉有哪些感覺?(2)這些感覺分別來自于身體哪個部位?這些問題看似很簡單扼要,但卻起到了促進知識遷移的作用。再比如在學完呼吸運動后,教師要求學生回憶夏天去游泳池游泳時經(jīng)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當池水到達胸部以上時會感到呼吸困難,問其原因并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學完光合作用的知識后,要求學生嘗試分析為什么大田作物需要合理密植,太密了、太稀了為何就不能高產(chǎn)。學完有關營養(yǎng)的知識后,要求學生談談偏食挑食為何不利于健康。類似問題的討論看似在訓練學生科學解題能力,其實同時也是在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體會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學會健康地生活。
總之,教師把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融合到生物課堂教學,重視學生生活經(jīng)驗在教學中的運用、拓展和提升,一方面使新知識的學習找到了生長點,成為學生原有生活經(jīng)驗的延伸和深化,有利于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降低了學習難度,另一方面使學生體會到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也要為人們的生活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