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民
福建的詩壇這些年有些熱鬧了。當梁征的詩集《尋找雪峰》撲面而來時,我首先驚異地看到,梁征對于山水的抒情方式,已經(jīng)從物象意義進入了一種透徹的參悟。
這是什么樣的一種心象呢?
王昌齡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一直是歷代詩人所追求的化境。當詩的語言蜿蜒地植入物象的縱深,所有的詩情就可能成為深意的象征。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巨大碾盤總是把詩的物象縱深壓成一張心象的平面,抗拒就成為了當代一些詩人追求精神量級的深度愛好。我突然想起韓少功的小說中那些如同詩一般的奇警的比喻:
……墻壁特別黑暗,像被煙熏火燎過,像凝結(jié)了許多夜晚。
——《歸去來》
樹……又都彎彎曲曲,扭手扭足的。大概山中無比寂寞,以至于它們都被憋得瘋狂了,痙攣出這些奇怪的模樣,這些痛苦而粗狂的線索。
——《誘惑》
看著她趴著去抹地板,我想一定有許多秘密,被她擦進黃澄澄的木紋里去了。
——《空城》
小說尚能隱藏著許多窺破世界的眼睛,詩歌又何嘗不能呢?所以,在小說、散文以及詩歌的眼里,許許多多的物象都銜含著有待于深度揭示的秘密和涵義。小說讓人們進入故事,散文讓人們進入意境,詩歌讓人們進入心象,所有這些,都是對于物象意義的美學(xué)破譯。
相對于敘事文學(xué),詩歌所表現(xiàn)的主要是詩人的獨特情感。詩人的感情因子越是個性化,生活特征被同化的概率也就可能越大。梁征面對的是福州的山水,這些山山水水究竟留給他多大的物象和心象方面的意義呢?其實,在梁征的詩里,物象不再是詩歌的符號單元,它們所呈現(xiàn)的物的意義,也并非是堅硬地塞滿人們的視野。相反,這些物象的透明、清晰和純潔,一直在閃爍出某些暗示,這使得他的詩里的那些寓意始終保持著一種對于自然的“喚醒”:
貴安 一聲早春原野的口哨
喚醒了北峰一場夢的真實
大醉即醒無語至尊
歲月從此有了嶄新的概念
——《等待貴安》
這種“喚醒”無疑是充滿質(zhì)感的。一聲口哨突破了歷史遺忘的巖層,冷不防潛入北峰的長年睡夢,使它們驚醒。梁征筆下的山水物象多數(shù)是被“喚醒”的:“白巖像典雅而懷舊的葡萄酒/被慢慢搖醒”(《喚醒白巖》);“真想擦亮首石山的每一個章節(jié)/為喚醒一個最深邃的夢想”(《首石凝云》)。沒有任何既定的概念框架,一切都可能在一種沉寂中囚禁,最終在詩句的出沒中被一一解開。沉寂是什么呢?沉寂是一種隱約的詩意。在詩的意象編碼未抵達的那些歷史關(guān)節(jié),山水意象總是被人們所深度迷戀,只有當詩的觸角讓它們成為象征并且延伸至某個深處,這種沉寂才會被真正地“喚醒”。
如果說“喚醒”是梁征喜愛的一個意象,那么從梁征的詩里還可以看出,他對于山水的抒情依然是節(jié)制的,甚至努力地使詩的寓意保持一個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姿勢:
整個秋天都已成熟
我在成熟與未成熟的分界線上
久久彷徨
……
我以成熟與未成熟之間的天門山為圣地
拒絕一切誘惑
——《天門之惑》
“成熟與未成熟”,在這首詩里閃爍了數(shù)次。詩人要求在“成熟與未成熟”之間“永久居住”,意象的淡隱與復(fù)現(xiàn),始終在提醒一個動作:穿越。在詩的寓意的通道被那種若有若無、若即若離的姿勢關(guān)閉之后,詩人穿越了。他必須穿越物象對于心象寓意的掐斷,他必須讓山水的深度意象回歸到某種精致的語言潮汐。
于是,梁征就在詩里開始了他的“尋找”。
梁征對于席勒的美學(xué)斷言“詩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尋找自然”深具感同身受。他欣賞風(fēng)景,是為了在風(fēng)景面前轉(zhuǎn)身,“尋找禪意,恪守一份平靜,在素樸與感傷之間漂泊”。這種宣言讓他心滿意足,并且與他的詩歌語言構(gòu)成了一種有趣的美學(xué)囚禁。
心靈與山水的親密接觸,其實就是一場詩意的相互“囚禁”。在“尋找”的過程中,詩人對于大自然是放縱的,所有物象在他的心靈里都可以一舉掙破,并且縱橫自如:
尋找雪峰
一段靜如止水的枯木
百日雪花附
千年梵寺同
一個上不封頂
下不封底的時空
包容著心靈的一切碎片
一股氣脈灌頂
喚醒知覺 感覺
痛 原來也是一種感受
——《尋找雪峰》
“尋找雪峰”不過是一種感知行為。表面上看似放縱的巨大空間結(jié)構(gòu)(一個上不封頂/下不封底的時空),最終還是被一種“痛”所囚禁。一切都公開地攤在陽光之下,就連那“一段靜如止水的枯木”,都可能呼嘯地刮過雪峰的全部姿態(tài)。于是,“痛”就穿刺般地攫取自然的某個秘密了。尋找本身就是一種“痛”,一種追索自然的顫栗。藝術(shù)的特定形式已經(jīng)有效地截留住了山水的象征意義,而自然卻逐漸隱匿,逐漸地從詩人的視野之中滑了出去。
詩人繼續(xù)尋找。
唐詩宋詞中,吟詠田園唱和山水的名作比比皆是。然而,在現(xiàn)代人眼里,自然不過是十分遲鈍的物的世界,不過是城市邊緣的一圈遙遠的山脈或者一個思念的對象。這個時候,詩人還在如同仰望星空般含情脈脈地追索自然、揣摩自然,他們的終極性意義和超越性意義究竟在哪兒呢?我注意到梁征在《尋找雪峰·后記》里說過的一句話:“醉拳是拳中之詩,似醉非醉的詩筆,往往悲壯,在福州山水景觀之中,我感受到了禪風(fēng)醉意?!绷赫靼言娂麨椤皩ふ已┓濉保┓鍖嶋H上就是禪意的象征。從以下篇目如《彌勒笑意》、《黃檗禪悅》、《方廣之禪》、《閱讀青芝》、《石竹夢境》和《姬巖之悟》等,可以看出詩人被那種禪風(fēng)醉意所囚禁的姿態(tài):“學(xué)會了放下/學(xué)會了獨飲憂傷”(《方廣之禪》),“靈魂中總有什么東西/與青山與綠水與峽谷或者天空/砰然相撞/合二為一”(《青云之力》)。
禪意、禪機、參悟、梵音……這些與佛禪有關(guān)的意象,在梁征的詩里,宛如那一聲聲“仍敲著那段不變的節(jié)奏”的木魚,迅速轉(zhuǎn)化成為對已然隱去的塵世背景的一種美學(xué)敲擊。
這種敲擊有助于繼續(xù)囚禁當代詩歌的形而上學(xué)沖動,的確沒有必要去想象某種神秘的“道”,因為莊子早就說過,道無所不在。詩人不在乎看到的是一片瓦、一口放生池或者一莖風(fēng)中的稗草,重要的是看出哪些是突破了日常。這樣,在梁征眼里,赤壁不再是一般的“晚霞騰起,紅月落山”了:
赤壁告訴我
年年釀造一個秋天
沒有空閑猜忌春天
讓平易追求成為一種經(jīng)典
……
溪水有心亦無心
有心滋潤了一個山谷一片綠蔭
無心來了又復(fù)去
淡若霧靄無牽無掛
——《赤壁之夢》
這可以說是梁征式的禪悟。當代詩歌美學(xué)對于具象的此岸和意義的彼岸的相互泅渡,具有了一種闡釋的焦慮,因為任何的闡釋或過度闡釋,都會讓詩歌從此拐入歷史的另一轍。梁征的感悟告訴我們,詩歌需要詩的主體性語言的適度囚禁,比如“尋找”這個關(guān)鍵詞,它無疑讓眼前的山水自然在筆下有了一種情感的濕度。因為除了尋找,還是尋找。
“尋找雪峰”,表達了梁征對于意義的一種終極欲望。雪峰不僅僅是雪峰,它的終極命題即是禪思與妙悟。詩歌的刻刀最終要雕出什么來呢?——囚禁在山水深處的語碼紋路終于被解放了出來。自然原型通常埋藏在世俗的日常經(jīng)驗背后,無聲無息。詩歌突破日常,突破風(fēng)平浪靜,其實就是一次次艱難的尋找。梁征的尋找,時常在詩里突如其來暴露出一個幽深的淵藪,令人驚異。禪道和詩道,歷來被看作是相通的。嚴羽在《滄浪詩話》里所說的:“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深刻的不朽。這種妙悟,在梁征的詩里可以是如此地表達:
守望林陽
廟殿森嚴禪房清幽
山風(fēng)中孤寂的寒梅
在優(yōu)雅地綻放
纖纖嬌影無畏亦無懼
庭內(nèi)一紅一白的古柏花
在纖塵中淺釋禪意
往年墜紅塵皆虛幻
有與無無與有
醉雨紛飛如花落
迷時三界有悟后十萬空
——《守望林陽》
這時的梁征變得單純而悟空。“悟后十萬空”在哪里呢?在詩人對當代人類精神現(xiàn)象的焦慮之中。焦慮就是驚懼,時時潛伏在人們的記憶深處。如同一個被政治之父嚇著的兒子,這種驚懼在日常中表現(xiàn)為一種莫名的恐懼體驗。所以,詩人有了一種如此的“沖動”:
我想象自己是一株三月的芙蓉李
對陽光和雨水的敏感
是我的全部意義
想讓誰喊一聲“父親”的沖動
比愛情更難抑制
在高高的姬巖上我強烈感受到
我需要一個兒子
唯一的愿望是讓他在天高云淡處放風(fēng)箏
——《姬巖之悟》
詩人的確需要一個這樣的兒子,一個無憂無慮可以對凡高的太陽和塞尚的大地充滿不可遏止的生活激情的兒子。我甚至覺得,這些詩的語言如此的異乎尋常,以至于打亂了傳統(tǒng)的秩序,顛覆了我們對于自然一如既往的想象方式,而頑強地表達了山水自然的另一些秘密。然而,我始終認為它們的登場并不匆促,也不冒失。
梁征的詩寫得相當自由。無論是語匯還是風(fēng)格,都隱含了詩人巧妙的運思。哪怕是那些類似散文化的句式,也顯示了詩人對當下詩壇駁雜語境的一種反諷。可以說,梁征詩歌形成了一種屬于他自己的穩(wěn)定的抒情語言,由此形成了詩人實現(xiàn)自己主題以及風(fēng)格的語言符號。
也許,有些詩人通常不愿意認可這樣的結(jié)論。他們覺得,山川草木歷來是詩歌的主要素材,必須把自然始終停留在手邊。然而,梁征詩歌對于山水自然的終極“雪峰”的尋找,恰恰是我積極談?wù)摰脑?。這些詩歌超越了日常,它們的表意結(jié)構(gòu)和詩性空間,顯然是強烈地破壞了以往詩人對于自然的一如既往的想象方式。
這是詩的,也是思的。
責(zé)任編輯 石華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