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功山 宋艷榮
面神經麻痹患者經外科或內科治療常不能獲得滿意的恢復,許多患者只是部分地恢復了面部的運動功能。解決這類問題的有效方法就是教會患者自己控制面部活動,即用生物反饋法來加以訓練,可獲得良好效果[1]。本文回顧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我科采用多功能生物反饋療法治療面神經麻痹患者的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76例,男44例,女32例,年齡9~67歲,平均48.5歲;本組76例均為突然發(fā)病,其中額面松弛,目睛外露,額部皺紋消失,鼻唇溝變淺,人中溝、口角歪斜,偏向健側9例,鼓腮漏氣,口角下垂,口涎外溢者54例,僅口角輕度歪斜者7例。另外,雙側均發(fā)病者3例,反復發(fā)作者5例。將76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8例,兩組一般資料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在患者病情平穩(wěn)后開始進行康復治療,由經過訓練的康復治療師做康復訓練,1次/d,每次45 min。治療組在康復治療的同時增加電子生物反饋治療,具體操作為:訓練時向患者解說面部肌肉的解剖,患者取坐位,坐在鏡子前面,患者用一張紙遮住正常的一側面部,使患者只看到面癱的一側,電極固定在三個部位,即面神經上支所支配的額肌,中支所支配的上唇方肌,下文所支配的領肌。電極固定好后,把反饋儀的顯示針調至合適位置,然后令患者做麻痹肌肉的主動收縮運動,訓練動作有抬額、閉眼、皺眉、鄒鼻、示齒、鼓嘴和吹口哨等,2次/d,每次30~60 min,每周6次,4周為1個療程。
1.3 療效判定[2]痊愈:癥狀、體征全部消失;顯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但是運動時面部輕微功能障礙;有效:癥狀、體征大多消失,但是運動時面部出現(xiàn)痙攣與抽動;無效:癥狀、體征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有明顯的面部痙攣甚至惡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c2檢驗,等級資料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78.95%和94.74%,顯著高于對照組(65.79%,86.84%),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治療前后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癥狀和體征、面部表情自然程度、眼裂閉合程度、鼻唇溝變淺程度、口角歪斜程度額紋消失程度積分與治療前比較明顯好轉,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
面神經麻痹是臨床常見病之一,可由原顯性感染、腫瘤、外傷及其它原因引起。其發(fā)生不受年齡和性別限制。在常規(guī)治療中,面神經麻痹的治療目標對減輕面神經的水腫很有幫助,以促進神經髓鞘的恢復,減少后遺癥的發(fā)生。
肌電生物反饋是涉及物理醫(yī)學、控制學、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及康復醫(yī)學知識和技術的多學科綜合應用的新技術,它提供的是一種即時、動態(tài)和多通路的生物反饋信號。采用電子儀器準確測定神經-肌肉和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正常和異常活動狀況,并把這些信息有選擇地放大成視覺和聽覺信號,然后反饋給患者。生物反饋的目的是通過一系列訓練和治療步驟,幫助患者逐步了解原來并不為他所感知的肌體狀況的變化過程,通過學習與控制儀器所提供的外部反饋信號,從而學會自我調節(jié)內部心理生理變化,達到預防和治療特定疾病的目的。本研究結果表明,生物反饋療法對面神經麻痹患者有臨床療效,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但生物反饋療法作為一種新型的物理療法,目前無法取代藥物、手術等常規(guī)的治療方法,而常作為上述治療方法的輔助手段,用于提高治療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1]田洋,范小艷,王宏英,等.生物反饋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研究進展.臨床醫(yī)學工程,2010,17(5):143-144.
[2]王紅杰,李耀緯,蘇廣玲,等.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治療面神經炎31 例.中國臨床康復,2002,6(10):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