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寶山區(qū)山海幼兒園 吳文華
?
“做中學”集體性交流活動效價提升的策略研究
上海市寶山區(qū)山海幼兒園 吳文華
“做中學”科學活動中集體性交流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幼兒在生動、自由的“做中學”學習環(huán)境中,一方面有足夠的科學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機會和時間,另一方面,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也成為幼兒不斷提高科學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做中學 集體性交流 效價提升
“做中學”科學活動使幼兒處在一個生動、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中,一方面有足夠的科學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機會和時間,另一方面,相互間的交流和討論也成為幼兒科學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在“做中學”活動中重視“集體性交流”,它對幼兒自信能力的培養(yǎng)、自我價值觀的形成起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主要是教師與同伴),以集體性交流為切入口,嘗試研究有效引導、組織幼兒交流的策略,能挖掘交流的多重意義,充分提升集體性交流活動的效價,使孩子們能真正地在交流中相互傾聽、啟發(fā)、分享、接納、贊賞……
“交流學習”作為新課程的重要學習理念,在“做中學”活動中推廣與運用,并發(fā)生于活動過程的始終,已為廣大一線教師所接受。然而,接受僅是一種認同,還沒有真正成為教師的一種自覺行為。雖然活動中交流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種重要性經(jīng)常被忽視或否認。集體性交流沒有充分地深入與展開,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未能體現(xiàn) “做中學”交流方式的根本改變。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為:
城市和鄉(xiāng)村差距大,老年教師和年輕教師的差距大?!白鲋袑W”科學活動要求教師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具備科學的探索精神、敏銳的觀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斷力和較豐富的創(chuàng)新能力。但實際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活動中缺乏創(chuàng)造精神、觀念傳統(tǒng)、教法陳舊;認為“做中學”科學活動就是一門課,幼兒只需順著老師的思路來思考和回答問題,課上完了就等于科學知識已傳授,孩子也了解掌握了,任務也就完成了,忽略了孩子集體交流中積極主動、大膽質疑、相互溝通等素質的培養(yǎng),這對孩子今后的學習能力、探究精神、質疑水平等方面會造成負面影響。
在“做中學”活動中,集體性交流活動是在教師的預設、引導下展開的師生和生生間的語言互動。有這樣一種活動現(xiàn)象:教師擬了一份非常完美的無可挑剔的教案,既注意了精心預設,也做好了科學探索的準備,更想好了活動交流的視角。然而,到了真實的活動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教師常常只對一節(jié)課的知識技能目標提出檢測,對過程性目標無法檢測,對情感與態(tài)度更是忽略,交流只被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在“做中學”活動中集體交流形式較為單一嚴謹,通常孩子們進行交流時,先一一說給教師聽,再由教師把說的內(nèi)容拋給其他孩子,讓大家思考其正確性,教師成了信息交流的“中介”,信息交流總是以“生—師—生”的形式進行著,教師的強勢地位、孩子的被動、謹慎使得交流氛圍趨于緊張。有的教師因為擔心駕奴課堂教學的能力不足,怕過多交流引起課堂教學的失控,教學任務的完成不能保障。也有教師擔心孩子不會交流,就沒有提供孩子交流的機會,也不會去引導孩子怎樣分析與交流,主體意識得不到加強。
“做中學”活動不僅把幼兒的學習看作是個體的自主建構過程,更看作是通過與他人的交互作用實現(xiàn)的社會建構過程。在集體交流中,孩子們的口語表達雖有一定的基礎,但還是比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們往往習慣于用簡單的句子東一句西一句地講話,說感興趣的東西。這一時期的言語在文法結構、邏輯系統(tǒng)和得體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嚴謹。有時還會苦于“有想法卻不知如何說”的語言尷尬,在屢次碰壁后,他們會失去交流的熱情,使集體交流呈現(xiàn)低谷狀態(tài)。另外,現(xiàn)在的孩子在探索新科學現(xiàn)象以前往往已經(jīng)有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積累,但這些零碎散狀的經(jīng)驗會使孩子在集體交流中產(chǎn)生困惑疑慮,以甚至一些孩子在交流活動中出現(xiàn)從眾與退縮情況。如果教師不關注學習的起點,生拉硬扯的孩子拉回來,孩子就只能“懂裝不懂”“明知故問”了。
首先,有些集體交流話題過多、過碎、答案簡單封閉,加上一些教師心急,覺得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生怕完不成任務,留給孩子的思考余地不夠。
其次,集體性交流活動能使幼兒大膽地將自己動手實驗、自主探究的過程和見解用語言表達出來,把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相互比較、相互補充。但如果教師的課前準備工作不到位,比如幼兒對所要探究的活動內(nèi)容先前沒有相關的認知以及學習經(jīng)驗,老師也沒有做相關的鋪墊,將會導致幼兒缺乏興趣或者使活動交流無法進行,談何思考獲知。
還有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欠缺,對孩子的啟發(fā)甚少。很多時候幼兒的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談,缺乏主動、缺乏互動、缺乏挑戰(zhàn)、缺乏創(chuàng)造。
有效的集體性交流,不僅有利于師生、生生分享經(jīng)驗、交流各自的結論,還有助于幼兒重新思考自己的動手做的過程和發(fā)現(xiàn),澄清自己的觀點;以使教師更好地了解、協(xié)助孩子們相互修正、補充和強化各自的觀點,豐富所發(fā)現(xiàn)的事物間的關系及新問題,從而激發(fā)進一步的探究。
幼兒良好的情感,會促進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個性和社會性的發(fā)展。
2.1.1情感投入——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的交流,集體分享和諧的氛圍?!白鲋袑W”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的過程。這對“做中學”集體性交流而言,就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見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發(fā)現(xiàn)的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精神交流的過程。
反思:在這樣一個情感投入的、民主平等的集體交流氛圍里,孩子們在老師的引領下,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共同探討。他們剛開始發(fā)現(xiàn)瓶子里裝著東西會發(fā)出聲音,而且是不同的聲音效果,可隨后某幼兒的“無聲瓶子”,又激起了大家再思考、再研究。生生、師生間的和諧,合作性意見建構,體現(xiàn)了“做中學”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精神交流的過程。
2.1.2情感投入——三融聚焦
融趣于交流中,交流意味著參與。當老師及時捕捉到了幼兒交流中的“興趣點”時,也就意味著找到了一條開展“做中學”活動的線索和依據(jù)。
融法于交流中,評價包括評價別人和自我評價。教師,必須引導幼兒合理評價,從而不斷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讓幼兒感受到通過傾聽、評價他人的交流,對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過程,產(chǎn)生我要向別人學習,使相互之間的交流更為和諧。
融情于交流中,在集體合作交流中往往會隨著產(chǎn)生許多很有創(chuàng)意的合作成果。教師在合作交流中應充分挖掘幼兒的智慧潛能,嘗試著用一些有趣的新點子觸動與改變學生心靈世界,激勵學生增長自信心。
反思:此活動設計迎合了“做中學”的生活理念。“涼拌菜”對孩子們來說極有吸引力,在交流如何做一碗可口的涼拌蔬菜的過程中,調動了可見、可憶的已有生活經(jīng)驗,老師及時的捕捉到孩子的興趣點,合理地和幼兒一起帶著問題關注周圍的人,相互間的交流更為和諧。
“做中學”科學教育不追求孩子一下子說出準確的科學概念,而是強調讓孩子親身經(jīng)歷探究和發(fā)現(xiàn)的過程,獲得有關的經(jīng)驗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因此,無論他們的探究結果與設想是否一致,我們都應盡可能地為孩子間的交流經(jīng)驗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有不同看法的幼兒可大膽地提出質疑,把自己不同的個人見解提出來與大家一起討論、交流,達到信息互補、重組,進而共識、共享與共進。
2.2.1信息互補——指點迷津
由于幼兒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方面的原因,幼兒個體在集體中的交流中難免存在著一定的偏頗、缺陷乃至失誤,這時就需要教師適度發(fā)揮主導作用,給予幼兒有效的價值引領和點撥,為幼兒的交流“指點迷津”。
在幼兒集體交流探索發(fā)現(xiàn)時,如果教師能針對問題為幼兒指點迷津,適時、適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導,能激起幼兒再實驗、再驗證、再發(fā)現(xiàn)的興趣;更可以促使幼兒將零散的知識經(jīng)驗不斷地整合、重組、系統(tǒng)化。
2.2.2信息互補——鏈接生活
幼兒鏈接生活,交流與互補信息,體現(xiàn)了交流活動的教育價值。幼兒不僅可以動手實驗獲得信息,還可從通過他人傳經(jīng)、圖書閱讀、實地勘察、互聯(lián)網(wǎng)等多種渠道收集更多的信息。在這些活動中,孩子們思維活躍,既可以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又可以聽取別人的信息經(jīng)驗,從而補充、完善自己對該事物的認識。這種討論活動有利于幼兒加工重組已獲得的信息,有利于讓幼兒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這種集體性交流活動有利于幼兒加工重組已獲得的信息,有利于讓幼兒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做中學”集體性交流過程中,由于受遺傳、環(huán)境、教育等方面的影響,幼兒各方面的能力表現(xiàn)會有不同,作為教師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努力搭建 “交流”的平臺,支持、協(xié)助每一個孩子都有表達表現(xiàn)鍛煉的機會,孩子在集體交流活動中有了成功的體驗,將提高他們參與“做中學”活動的積極性。
2.3.1平臺支持——花樣式平臺
在集體交流中,可以讓幼兒交流不同的結論,不同的探索方法,不同的思維。對于在孩子們中出現(xiàn)的不同意見,可嘗試搭建“花樣式”支持平臺,如實驗成果展示平臺、信息反饋平臺、疑難辯論平臺和觀點答辯平臺等,讓每一個不同層次的孩子找到適合自己能力范圍的展現(xiàn)空間,逐步使幼兒敢想敢說敢做,勇于樂于展現(xiàn)自我,以保證集體性交流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同時,孩子們在交流活動中掌握科學基礎知識,明確道理,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
2.3.2平臺支持——多樣化媒體平臺
在“做中學”活動中,集體的交流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實物、模型等傳統(tǒng)的實驗用具;也可以運用幻燈、錄像、電腦、網(wǎng)絡等現(xiàn)代教學媒體。實踐發(fā)現(xiàn)活動交流中,媒體多樣化可促使幼兒的視、聽、觸、嗅等各種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到科學信息的吸收、處理上,加上教師有目的的選用,更能增加幼兒動手做的情趣,豐富幼兒的認識,一步一步推動著幼兒登上動腦猜想、實驗發(fā)現(xiàn)、交流歸納的平臺,提高集體交流的有效性,增強幼兒思維的靈活性。
在集體性交流中,教師一定要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再現(xiàn)自己探索新知的過程和思維方法,他們把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的認識,感想,疑問和自己的結論用自己的方法和語言表達出來。無論幼兒的觀點是否正確都應該讓他們的發(fā)言進行到底。不要為了節(jié)約時間而隨意打斷不符合老師意圖的回答,即使幼兒的回答是錯誤的,我們也應該耐心地傾聽,努力找出他們回答中正確的積極因素,引導學生利用其積極的成分主動認識錯誤并加以更正,從而使幼兒主動建立和完善認知結構。
當然,“做中學”集體交流中遇到的問題誰也無法預料,教師應變的對策是靈活巧妙、變化無窮的,無法一一盡述。上面這些對策在運用的時候往往是綜合的。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是活動調控藝術的真諦。
[1] 劉廣利,湯慧麗,杜威.“從”做中學””教學理論及對我國基礎教育的啟示[J]. 繼續(xù)教育研究, 2008(5).
[2] 李益群.課堂交流的意義[J].中國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5).
[3] (美)麥克羅斯基, (美)里士滿, (美)麥克羅斯基.課堂交流指南:交流在教學和培訓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4] 吳亞春.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組織策略[J].中外教育研究,2007(5).
[5] 鄭金州.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6] 袁維新.交往教學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9).
吳文華,上海市寶山區(qū)山海幼兒園擔任“科普教育”、“做中學”試點項目、“環(huán)境課程”等活動的負責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