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琛 平 莉
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9
動機是指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得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nèi)在心理過程或內(nèi)部動力。動機來源于需要,當出現(xiàn)能實現(xiàn)需要的目標時,就有了動機。馬斯洛認為人的動機來自于五種基本的需要,由低到高排列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他認為人的動機是因為人們的某種需要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而產(chǎn)生的,通常人的動機是在低層次的需要獲得滿足后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時而產(chǎn)生的[1]。斯金納認為動機是由外界刺激引發(fā)的一種對行為的沖動力量,尤其用強化來說明動機的引起與作用。班杜拉認為動機來自于自我效能感,它認為人們的行為,不僅來自于對結(jié)果的期待,而且來自于對效能的期待。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jié)果,那么這一行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選擇。而結(jié)果的強化,不僅來自于本人,而且來自于替代性的強化,先行性強化[2]。
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發(fā)現(xiàn),動機的水平與學習的效果之間是一種曲線關系:以達到最佳學習成效的動機強度為最佳動機水平,在動機強度低于最佳水平時,隨其強度的增加,學習成效不斷提高;當動機強度超過最佳水平時,隨其強度的增加,學習成效不斷下降[3]。
盡管對動機研究的出發(fā)點不一樣,但有幾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一、動機來自于需要,有內(nèi)在的需要,也有外在的需要。二、動機有利于引導人的行為,實現(xiàn)一定的目標。三、強化作用對動機有影響。四、動機水平與效果之間是一種曲線關系。
前面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動機不僅來自于內(nèi)在的,也有外在的影響,同時先行的強化也會對學習的動機產(chǎn)生影響。因此,當前的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低下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對成功的認識的偏失。
當前社會的價值觀偏向于功利化,趨向于用利益或金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算得上成功。大學也由以前的由少數(shù)人的教育發(fā)展成為大眾化的教育,基本上70%以上的高中生都有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上大學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以及能否發(fā)展的很好與在學校的學習關系不大,且如今畢業(yè)的大學生的結(jié)果強化了這一點。這樣就降低了學習的效能期待,因此學習的動機下降。
2、大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明確。
很多學生對于自己來學校的根本任務不明確,在校其間也沒有一點的壓力和憂患意識。對于自己想學什么,學好什么,沒有清楚的認識,也沒有很好的規(guī)劃。在教學過程中,他們大多沒有目標,學習動機不強。
3、學校缺乏一種競爭的環(huán)境,外在刺激因素不夠。
當前學校教學,基本上只是以每個學期的獎學金制度做為對學生一種獎勵和考核;時效性不強,同時,對于學習結(jié)果并不強的學生,沒有什么處罰。雖然有補考或者其他處罰,但是補考的是極少數(shù),同時考試相對來說比較的容易。
4、學校的評價機制不及時。
學校一般是以一個學期作為評價的,評價時間太長,有些時候當學生學習動機下降的結(jié)果形成,才可能去糾正和修改,這個時候就比較難。
針對大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原因,結(jié)合相關的動機理論,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大學生動機進行培養(yǎng)。
1、社會要重塑社會的價值觀。應改變當前社會以金錢衡量人成不成功的價值觀,弱化以追求功利,追求金錢為目標的行為。
2、多種渠道提高大學生就業(yè)及創(chuàng)業(yè)渠道,樹立大學生成功的典型,并進行宣傳。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相連,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需求的大學生,能在社會競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
3、及時向?qū)W生反饋學習情況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可以加強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教師在教學中應對學生的學習結(jié)果給予及時反饋,多表揚學生進步的方面,建立多種渠道的評價方式和方法。
4、幫助學生設立學習的目標,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內(nèi)驅(qū)力。建立的目標應該確實可行,即能達到又有一定的難度,又有辦法實現(xiàn)。當學生通過努力達成任務之后,學生的自主性就會增強,學習的內(nèi)在動機就會得到激發(fā)及增強。
5、教學設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小團體,并適當開展競賽和競爭。競賽取勝是獲得自尊和自我求成需要的誘因之一,也是鼓勵進取,反對懈怠的措施之一。設立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小團體,可以增強每個大學生對小團體貢獻和成就感,獲得更多人的認同以及幫助。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外在動機,同時獲得更多人的認可也能激發(fā)它的內(nèi)在動機。
盡管有很多學習激發(fā)動機的方法,但要注意適度,并不是動機越強,學習的效果就越好,要找到每個人學習的最佳動機水平,使得教學效果更好。
[1] 邢以群.管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333.
[2] Bandura A.Self-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and Action Through Internal Standards and Goal System,Soul Concepts i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M].Edited By Pervin,J,A.Hillsdale,NJ: Jawence Ellaum Associates,1989.
[3] 林金霞.高等教育心理學[M],江西: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