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穎[五邑大學文學院, 廣東 江門 529020]
作 者:周 穎,碩士,五邑大學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學與研究。
挖掘與表現(xiàn)被意識世界掩蓋、壓抑、排斥的潛意識世界,包括更多原始的集體無意識世界即神話世界,是現(xiàn)代心理文學的基本傾向。按照榮格的理論,或多或少屬于表層的無意識無疑含有個人特征,可以將它稱之為“個人無意識”,但這種個人無意識有賴于更深的一層,即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并非來源于個人經(jīng)驗,并非從后天中得到,而是人類原始心理經(jīng)驗作為一種心理“遺傳因子”的心理積淀的形式先天地存在于每個個體心理中的,這部分無意識不是個別的,而是普遍的。但是,集體無意識在個體心理中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卻完全依賴于個人的后天經(jīng)驗,就像底片只有通過曝光,黑影才能成為照片一樣。個人無意識的內(nèi)容主要由名為“帶感情色彩的情結(jié)”所組成,它們構(gòu)成心理生活中的個人和私人的一面,而集體無意識的內(nèi)容則是“原型”①。阿尼瑪原型(theAnimaPrototype)是集體無意中的眾多原型之一。人,不管是女性還是男性,他們身上都伏居著一個異性形象。阿尼姆斯原型(theAnimus Prototype)是女性心靈的男性的一面,而阿尼瑪原型則是男性心靈的女性的一面,后者通常都是在女人身上得到外象化的。正如榮格所論“:每個男人心中都攜帶著永恒的女性心象,這不是某個特定的女人形象,而是一個確切的女性心象。這一心象根本是無意識的,是鏤刻在男性有機組織內(nèi)的原始起源的遺傳要素,是我們祖先有關女性的全部經(jīng)驗的印痕或原型,它仿佛是女人所曾給予過的一切印象的積淀……由于這種心象本身是無意識的,所以往往被不自覺的投射給一個親愛的人,它是造成情欲的吸引和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②阿尼瑪原型在天才詩人普希(1799年—1837年)的個體無意識心理中發(fā)展成為一種強大的女性情結(jié)(femalecomplexes)。普希金是一位經(jīng)典的敘事大師。敘事這一概念本身就是包含有講故事和故事的兩種含義。普希金的一生,一方面是用他的文字為他者講述故事,另一方面,他也是在用自己的行為在創(chuàng)造著他本身的故事。前者稱之為文字敘事,后者則稱之為行為敘事。普希金的一生,無論是現(xiàn)實生命還是創(chuàng)作生命,無論行為敘事還是文本敘事,都與女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普希金一生愛過眾多女性。他本人在給女友維亞澤姆斯卡婭公爵夫人的信中承認,后來成為他妻子的娜塔麗婭·岡察羅娃是他所愛的第113位女性;而在其女友烏沙科娃的紀念冊上留下的“唐璜名單”中,則清楚地交代出其中34人的名字。詩人傳世最早的作品便是一首愛情詩《致娜塔麗婭》,而絕筆之作《昨天晚上》也是獻給他所愛的女性的。在詩人的880余首抒情詩中,很多是與愛情相關的。詩人的一生與繆斯,與愛神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詩歌與愛情成了詩人生活的基礎和畢生的追求。據(jù)女友瑪麗婭·拉耶夫斯卡婭在回憶錄中說:“作為詩人,他(即普希金——引者注)認為自己應當愛上所遇見的每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雹坳P于這一點,張鐵夫先生說得十分中肯:“作為詩人,他對美女的崇拜,實際上是對青春和美的崇拜,是對繆斯的崇拜。”④在詩人看來,健康純潔的愛情就是真、善、美,是人的生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詩人把愛情看得貴于一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普希金的抒情詩還構(gòu)筑了一個豐富、優(yōu)美的女神體系。與詩人筆下的主神宙斯相對應的是詩人自封的自由女神,此外還有命運女神、美惠女神、復仇女神、青春女神、愛神等。古希臘神話中并沒有司自由的女神,迫切追求自由的普希金在自己的筆下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女神。在《寄語戈爾恰科夫公爵》(1818年)一詩中,詩人將“自由、巴克斯和繆斯”連在了一起,稱其為“我的朋友”,在《歡宴》(1818年)里則直截了當?shù)卣f“:自由——我崇拜的女神?!痹谠姼柚校障=鸾z毫不回避自己對女神的偏愛,甚至自創(chuàng)某些神并賦予其女性的性別,這里自然也潛隱著詩人的女性情結(jié)。除抒情詩外,在長詩、童話、戲劇和小說等文字敘事中,普希金也為讀者們構(gòu)筑了一個靈動的、色彩斑斕的女性世界,造就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諸如水仙女(《水仙女》)、波麗娜(《羅斯拉甫列夫》)、澤姆菲拉(《茨岡人》)、達吉雅娜(《葉甫蓋尼·奧涅金》)、瑪莎(《杜布羅夫斯基》)、瑪利亞(《上尉的女兒》)等。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女性們的光彩甚至大大超越了男性。達吉雅娜不僅是詩人普希金的“理想”,而且在俄羅斯文學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克雷奇與榮格的“心理原型”(psychologicalarchetype)理論,創(chuàng)作文本中的中心形象往往是作家深層意識或觀念的中心原型的變體,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作家說話或行動。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創(chuàng)作家即白日夢者。藝術家往往把“自我”壓抑著的一些“原欲”,經(jīng)過“升華作用”,運用藝術手段曲折地發(fā)泄出來。當然,作家的生活經(jīng)歷絕不完全等同于他的藝術世界,但是,二者之間仍存有某種微妙關系。作為一名偉大的詩人、創(chuàng)作家,普希金也與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一樣,在某種意義上是個“白日夢者”。普希金筆下的文本性格與形象潛隱著普希金本人深深的女性情結(jié)。
普希金的女性情結(jié)何以這樣長?究其成因,主要在于以下兩點:其一,從本體的主觀因素考察,是普希金特殊的個性心理體驗使然;其二,從客體的宏觀因素考察,是俄羅斯傳統(tǒng)的文化戀母情結(jié)使然。詩人普希金特殊的個性心理環(huán)境與傳統(tǒng)的文化戀母情結(jié)的結(jié)合,為阿尼瑪原型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有多種傳記記載,小薩沙(普希金的昵稱)生得呆頭呆腦,不愛笑,也不愛跑動。父母親根本不把小薩沙放在心上,小薩沙在“煩惱、愛生氣、冷若冰霜”的父母那兒得不到理解、愛撫和寬容,能給他溫暖的是外祖母與老奶媽阿麗娜·羅迪奧諾夫娜。外祖母與老奶媽經(jīng)常給他講童話故事。在童話故事里,小薩沙可以忘掉母親的謾罵和訓斥,忘掉過于威嚴的父親,忘掉這個忽視他的環(huán)境。也正因為外婆與奶媽,小亞歷山大在童年時代就認識到了女性的溫柔。外婆與奶媽的形象成為了普希金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在后來的創(chuàng)作中普希金也無數(shù)次地復活了這種記憶。
藝術家的心靈是早熟的心靈,藝術家們有著追求美的天性,普希金尤其如此。普希金之家可以說是個書香之家,父母都愛好文學,來往的客人中有著名作家卡拉姆津、詩人德米特里耶夫和巴丘什科夫等。潛移默化中,普希金受到了很好的文學熏陶。小薩沙在父親豐富的藏書室里,更是無書不讀,他很早就通曉人事。據(jù)《普希金傳》記載,詩人10歲左右便“對女性頗感興趣,經(jīng)過她們身邊時,他總想吮吸她們身上的香氣,并且想入非非”⑤。在皇村中學時期,校長恩格爾哈爾德就曾多次指責普希金喜愛色情文學和具有無神論思想。他比同學們早熟,也更了解女性。用法國著名傳記作家亨利·特羅亞的話說:“他的純非洲式的色欲叫人吃驚。”⑥“他想結(jié)識所有的名人,想擁有所有可以占有的女人?!雹咂障=饘τ谧约旱姆簮坌袨橐仓毖圆恢M:“我對自己所見到的漂亮女性,多多少少都有一種愛慕之情?!雹噙@種泛愛的行為與心理進一步發(fā)展便成就了文學史上有名的“唐璜名單”及詩人眾多的戀愛故事。
在詩人的早期生活中,一方面由于奶媽與外婆的寵愛與寬容,詩人在童年時期就開始對女性產(chǎn)生了友好的感情;另一方面,因沒有得到正常的母愛,從而形成了詩人母愛缺失心理的積淀,這一心理促使詩人在后來遇到的女性身上尋找母親的影子,進而成就了詩人阿尼瑪原型的第二次投影對象即維亞澤姆斯卡婭、奧西波娃、卡拉姆津娜等女性。這幾位女性年齡比普希金大得多,在與她們的交往中,友情、愛情與母子之情相互交織,詩人對她們的這種感情,深深地打印著兒時缺少母愛的烙印。生活中的眾多情感對象與豐富情感體驗成就了詩人創(chuàng)作的生活原型與心理原型。
普希金作為一個個體現(xiàn)象和存在是不可能脫離于當時的文化語境的,其個體的女性情結(jié)意識具有深厚的俄羅斯傳統(tǒng)的文化淵源。
劉文飛先生在《俄羅斯文化史》一書的中譯本序言中這么說,西方與東方、上層與下層的兩對矛盾一直是俄羅斯民族所面臨的兩大矛盾,是俄羅斯文化的一個沉重的十字架。⑨的確如此,俄羅斯作為一個半歐半亞、不歐不亞的國家,其整個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就是背負著這個沉重的十字架進行的,一是東西方的矛盾,主要是地理層面的文化碰撞;一是上下層的矛盾,主要是社會構(gòu)成與社會制度上的文化差異。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地理位置決定它的文化有一定的兼容性。源于拜占庭的精神和藝術,源于蒙古征服者的社會結(jié)構(gòu)和制度,構(gòu)成了俄羅斯傳統(tǒng)文化的兩大要素。她早期受拜占庭文化影響,后來雖接受了基督教,但離西方世界還是有距離的。東正教會中一直有一股勢力,欲將基督教的中心東移至莫斯科,因而有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羅馬帝國”的說法。彼得改革,一下子把俄國推到了歐洲,此后,“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對峙一直是俄國思想界斗爭的焦點之一?!罢麄€19世紀,某種程度上直至今天,它一直是俄國思想界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俄羅斯知識分子關于俄國國家發(fā)展方向、俄羅斯命運思考中的最核心的問題?!雹鉄o論就文化傳統(tǒng)還是就地理位置而言,俄羅斯都是歐洲的東方、亞洲的西方,俄羅斯文化像一個巨大的鐘擺,沉重的擺動于世界文化的兩極之間。另一方面,從縱向的制度文化上看,俄羅斯是一個農(nóng)奴制持續(xù)很久的國家,封建統(tǒng)治的長期持續(xù)是以犧牲民眾的利益為代價的,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席卷歐洲的啟蒙之風未能吹醒古老的專制的俄羅斯。但是,俄羅斯又擁有一個與歐洲任何國家相比都毫不遜色的貴族階層和知識分子階層。發(fā)達的上層和相對愚昧的下層之間距離很大。普希金生活的時代,其專制主義制度更加殘酷,上下層之間等級尤為森嚴。當時官方報紙《莫斯科新聞》主編米哈伊爾·卡特科夫在解釋專制制度時,把沙皇與俄國、沙皇與最高權(quán)力和國家完全等同起來。卡拉姆津把專制制度當做“俄國的保護神”,把沙皇當做“唯一的立法者和權(quán)力的唯一源泉”?。這種一東一西、一上一下的文化十字架是沉重的悲愴的歷史積淀,是苦難的憂郁的象征,就像俄羅斯的母親河伏爾加河冰層上滿載憂愁的三套車。從心理學角度看,人類面臨苦難的時候,往往呼求母性溫柔的庇護或拯救,母親是人類回歸的精神家園。俄羅斯文化的原始心理積淀中也因此帶上了母親的陰柔性氣質(zhì)。因此可以這么說,這種沉重的歷史文化本身就隱喻著一種“文化戀母情結(jié)”,苦難的俄羅斯呼吁母性的拯救,這一文化精神深深地滲透在俄羅斯文學之中。
此外,俄羅斯東正教文化傳統(tǒng)特別崇拜圣母瑪利亞。在這個農(nóng)業(yè)的北方大國的人們心目中,土地是神圣的(在多神教時代,俄羅斯人們就開始對土地懷有非常崇拜的情感),是他們最終的庇護者,而土地又是母性的、女性的,因此,圣母瑪利亞在俄羅斯人們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被視為人類的代言人,甚至排在“三位一體”之前。在俄羅斯人心目中,“人民深深地感到圣母——女保護人——比耶穌更親近。耶穌是上帝,很少以塵世的方式表露自己。只有母親——土地得到了個性的具體表現(xiàn)”?。由此可見,俄羅斯的宗教信仰帶有很強的女性色彩。如別爾嘉耶夫所言,俄羅斯的宗教“與其說是基督的宗教,倒不如說是圣母的宗教,大地母親的宗教,照亮肉體生活的女神的宗教”??!笆ツ赋绨荨薄ⅰ巴恋爻绨荨?、“女性崇拜”深入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成為了一種集體無意識的原始心理積淀,并被一代代地遺傳下來。也正是這種對土地、圣母和女性的崇拜與依戀構(gòu)成了俄羅斯文化的戀母情結(jié)。它外化在作品中表現(xiàn)為:不少文學名作中的正面女主人公都或多或少地帶有某種“圣母”特征(普希金筆下的達吉雅娜就被陀思妥耶夫斯基譽為“俄國婦女的圣像”)。在某種意義上,她們身上所體現(xiàn)的純潔、善良、母性溫柔、自我犧牲精神代表了古老俄羅斯文化中的純樸的道德風尚和精神純潔感。她們是俄羅斯的精神拯救者,是“俄羅斯文化之母”的象征?!兑粮隊栠h征記》中伊戈爾的妻子雅羅斯拉芙娜是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中的第一位“圣母”形象。雅羅斯拉芙娜是位苦難的俄羅斯的妻子和母親。戰(zhàn)斗中,大部分士兵戰(zhàn)死或淹死,丈夫伊戈爾、兒子符拉基米爾均被生俘,生死未卜。面對這悲慘的命運,她大膽地向神威的風神、河神、太陽神申訴和祈求,她求盼著一種超自然的力量來拯救她的丈夫、她的兒子和她的羅斯。這種強大的文化戀母情結(jié)因此成為俄羅斯的文化傳統(tǒng)的一部分。
俄羅斯的文化戀母情結(jié)進一步強化了普希金個體的女性情結(jié),這種女性情結(jié)內(nèi)化在普希金的行為之中便表現(xiàn)為他那詩性的富有人情味的行為故事和行為話語;外化在其文本敘事之中便構(gòu)筑了詩人筆下那個靈動的色彩斑斕的女性世界。
① 榮格:《心理學與文學》,馮川等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50-54頁。
② 霍爾等:《榮格心理學入門》,馮川譯,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第54頁。
③ 匿名:《普希金友人錄》(下冊),“真理”出版社(莫斯科)1984年版,第126頁。
④ 張鐵夫等:《普希金的生活與創(chuàng)作》,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頁。
⑤⑥⑦⑧[法]亨利·特羅亞:《天才詩人——普希金》,張繼雙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頁,第95頁,第117頁,第193頁。
⑨ [俄]澤齊娜:《俄羅斯文化史》,劉文飛、蘇玲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第4頁。
⑩ 劉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國現(xiàn)代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55頁。
? 轉(zhuǎn)引自劉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國現(xiàn)代化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71頁。
? 尼·別爾嘉耶夫:《俄羅斯思想》,雷永生等譯,三聯(lián)書社1995年版,第6頁。
? 尼·別爾嘉耶夫著,陸肇明等譯:《俄羅斯靈魂》,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