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郁[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北京 100871]
作 者:王郁,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法語及西方語言文學。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悲劇作品之一,但該劇中愛德伽這個人物卻被許多人認為是多余的。實際上,愛德伽這個人物不僅給整篇故事帶來許多催人淚下的情節(jié),使讀者看到他在突遇苦難時經(jīng)歷蛻變、煥發(fā)新生的感人勇氣;而且他的身上,更寄托了莎翁對“愛與政治”這一主題(它們是否真的沖突和對立)的深刻思考。特別是在愛德伽對待他父親一事上,這種思考更得到了明確的展現(xiàn)。他憑借“善的憐憫”、更憑借他冷靜平和的強大智慧,拯救了當初輕信哄騙而驅逐自己的老父。從最開始的被奸弟愛德蒙所害,到喬裝成“可憐人湯姆”避難,再到成功地拯救老父葛羅斯特,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的復雜歷程。但目前針對莎翁名作《李爾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愚人、弄人和瘋癲者意象等方面,而對愛德伽這一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是對他在如何拯救父親中的智慧、作為王者如何處理愛與政治之間的關系等方面則鮮有研究報道。本文就此進行初步探討。
愛德伽在剛出場時,還是一個幼稚無知的所謂“合法”嫡子,與一切“富貴閑人”一樣縱情享樂。依照法律,他本會順順當當?shù)乩^承父業(yè)。他忠厚善良,沒有任何壞心。與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愛德蒙則十分奸猾。愛德蒙刻意挑撥兄父之間的關系,愛德伽和葛羅斯特都受到哄騙,誤會了對方。父親葛羅斯特甚至賭咒懸賞捉拿愛德伽。從此,愛德伽陷入了無比悲慘的境地——亡命天涯,流落無依。
愛德伽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扮成一個最卑賤窮苦、為世人所輕視的家伙——一個瘋了的乞丐:污泥涂臉、氈布裹腰、頭發(fā)打結、赤身裸體,幾乎與動物無異。從伯爵繼承人淪落為可憐人湯姆,他開始經(jīng)歷一場極為可怕的真正的苦難,不但要承受惡劣的環(huán)境所帶來的肉體上的痛苦,更要時時提防敵人的暗算。他一無所有——除了“天理”站在他這一邊。
就是在這樣一個煉獄般的過程中,愛德伽身上開始發(fā)生轉變。他看到了宮廷生活的罪惡和貴族階層的淫亂,開始憎惡自己從前的生活并與之徹底決裂,并從普通百姓的身上認識到自己應該堅強地活下去——必須加以強調的是,愛德伽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永遠是昂揚樂觀的,他在慨嘆悲慘命運的同時總在尋找慰藉和希望,這一品質使他更容易收獲精神上的富足,在逆境中不崩潰、不癲狂、不絕望。一位淪為乞丐的王子,告別了過去忠厚愚蠢任人擺布的生活,積累了生的勇氣和善的憐憫,卻沒有被復仇的焰火所吞噬。苦難磨煉出愛德伽的智慧和膽略,他的智慧源于逆境中對善的信奉和對惡的洞察。
愛德伽身上發(fā)生的積極變化是莎士比亞為后文愛德伽救父所埋的伏筆。如果沒有這一段苦難的磨礪,沒有對惡的辨別和洞察,后來的愛德伽就無法拯救他的父親。
歷經(jīng)磨煉的愛德伽依舊處于微賤屈辱的地位(當然這一切都是出于愛德伽保全自己性命的需要,他真正渴望的仍是回到過去的城堡中享有他本應獲得的地位和一切)。而在這種情況下,愛德伽遇到了他的父親——那個使他吃盡苦頭的昏庸的葛羅斯特。葛羅斯特因為維護李爾王,被人摳瞎了雙眼,流落荒原,悲慘不堪。那時老人已悔恨萬分,知道自己冤枉了愛德伽,想找人帶自己去多佛跳崖自殺。愛德伽面臨一個重大的選擇:盡力拯救自己的父親,那就意味著將自己與父親都置于危險的境地;置親生父親于不顧,任其流落荒野悲慘喪命,雖不會禍及自身卻因此承受隨之而來的永世的愧怍感。
愛德伽選擇了克制,古井不波地繼續(xù)裝瘋,假裝順從葛羅斯特的意愿,攙扶他到海邊去跳崖。盡管父子近在咫尺,愛德伽卻始終不肯相認。學者吳飛指出,愛德伽很清楚如果以愛的方式來處理,根本無法解救絕望中的父親。他的克制從根本上恰恰是為了拯救他的老父,是為了更充分地實現(xiàn)愛。
將葛羅斯特領著走到海邊的懸崖,是愛德伽拯救其父親的一次表現(xiàn),更是將其父親從悲慘黑暗的過去拉出來的一個過程。在這樣的情景中,愛德伽領著失明的葛羅斯特,讓人感覺到愛德伽正領著父親學會用想象去俯瞰人生。從攙扶起父親開始,直到攀登懸崖的過程,也是他從肉體到精神全方位地拯救父親的過程。
軟弱、狹隘的葛羅斯特登上懸崖,本想以自殺來擺脫痛苦,此時愛德伽并沒有豪言壯語,而是用了幾句非常平實的話語“把你的胳臂給我;起來……站得穩(wěn)嗎?你站住了”,就深入了葛羅斯特的內心,使他在精神上體會到生死離別的痛苦。愛德伽能如此平靜地對待欲行了斷的父親,使人看到他對人生的感悟和超脫。愛德伽并沒有阻止父親自殺,可這幾句輕輕的卻飽含分量的話,卻讓葛羅斯特接受了他的勸說,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愛德伽在多佛的懸崖冷靜地上演了一出戲,讓父親以為他因為上天的眷顧在墜崖中幸運脫險,從而重拾希望,因為如果天神真的能在緊要關頭救自己一命的話,那么或許這個世界還沒有想象中那么糟糕。葛羅斯特本以為只有選擇自殺才能了結痛苦,而現(xiàn)在,他卻突然感到了上天的眷顧,并決定直面生活痛苦的一面。葛羅斯特感謝愛德伽在關鍵時刻對他的拯救,感謝他使自己此次自殺未遂帶來生命的轉折與升華。在這一幕中,父子互相成全了對方。
因此,愛德伽救父雖不算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但卻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精神跨越。通過這場拯救,葛羅斯特得到了內心世界升華的機會,收獲了對生命的嶄新理解和生存下去的勇氣;愛德伽本人也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再次擴展了他那向善的平和的精神世界。
《李爾王》這部戲中,愛與政治的關系始終是一個核心問題——愛與政治似乎不能相容。愛德蒙失敗的原因,似乎和李爾失敗的原因一樣:試圖在愛的基礎上去建構自己的政治大廈。
正如上文分析指出的,愛德伽在遭遇厄運后同時歷練出善的憐憫和冷靜克制的巨大智慧——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他后來展現(xiàn)的政治決斷力,也是超乎常人的。的確,他的愛與感情,并未與他的政治活動相混淆,他不像愛德蒙一樣把愛當做政治籌碼來獲取權力,他磊落地對待愛,這一態(tài)度賜予他智慧和理性,使他在政治活動里不至丟掉殺伐決斷的勇氣。聯(lián)系他一開始并未與父親相認的表現(xiàn),人們不難想到,可能他還出于這樣一種政治考慮:不脫掉偽裝,不暴露身份,還因為他此時還未準備好對李爾的那兩個大女兒建立起的王國發(fā)起進攻——時機尚未成熟。但他不可能一直待在荒原上,他的確有潛在的能力去推翻那個王國的秩序,現(xiàn)在的偽裝是為了將來的崛起。這點也體現(xiàn)了他的政治智慧。
盡管冷靜和理性使愛德伽似乎顯得有些不近人情,他卻從始至終都表現(xiàn)出一種美德:愛自己的父親。葛羅斯特是愛德伽理應痛恨之人,正是由于他的昏庸、輕信與暴躁,給愛德伽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墒菒鄣沦Ω赣H沒有任何怨恨和報復之心。相反,他的做法體現(xiàn)出一種人性最真實的善,一種深入骨髓的善良。雖然喬裝成乞丐的他刻意不與父親相認,但他的確把照顧父親作為自己唯一的任務。他“成了他的向導,引著他前行,將他從絕望中拯救回來”。從懷揣單純的愛到統(tǒng)領大軍指點江山,父親的事一直也是自己的事,不能不管。
愛父親,也是一種政治美德。劇中,已經(jīng)超脫于政治之外的李爾王說:“愛父親算是愛在政治領域的特殊表現(xiàn)?!边@是愛德蒙永遠無法和他哥哥相比的地方。失道寡助,愛德蒙難逃悲劇。事實上,愛德伽這樣譴責他:“逆賊,對天神不真誠,對父兄無信義。”愛德伽最后的勝利不僅代表著傳統(tǒng)秩序的回歸,也似乎意味著愛與政治的統(tǒng)一。也就是說,當家庭的愛與感情合乎天倫時,國家才能鞏固和興旺;也只有在愛的指引下,國家才能和諧。這就是莎士比亞通過愛德伽的經(jīng)歷傳達出的重要社會政治理想。
因此,《李爾王》的確展示了愛與政治的對立,二者屬于完全不同的范疇,存在于不同的秩序體系,并且時常因人們將其混在一起產生糾紛而釀成悲劇。愛不可能轉化為政治,所以不應以愛為名來左右政治;但同時,《李爾王》也告誡人們:政治同樣無法取代愛,愛不會因政治的干預而發(fā)生或者被消滅;利用愛來構建政治的大廈,這個夢是必碎無疑的。只有愛才能帶來寬恕和憐憫,沒有人可以完全回避或者拒絕、消滅它。如何對待愛與政治這二者的關系,也就成了一個更深更艱難的課題。
綜上所述,《李爾王》這部戲劇中,愛德伽因為善的憐憫獲得了生存的勇氣和力量,用冷靜、克制的愛成功完成了對父親的拯救,實現(xiàn)了精神和道德的成長,最終成為一個代表道德、正義和秩序的君王。莎士比亞在這一人物身上思索了社會政治、王者與愛之間的關系,通過愛德蒙的失敗和愛德伽的成功告訴人們:政治與愛不可混淆,利用愛去謀取權勢必遭顛覆;唯有人格健全、品格高尚、能夠光明磊落地對待愛,同時保持治內交外的卓越政治才能之人,才是真正的王者。
[1]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哈姆萊特(英漢對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2]馬粉英.瘋癲與文明——《李爾王》中的瘋癲意象研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2(1).
[3]吳飛.理性與情感的管理 [J].21世紀商業(yè)評論,2006(3).
[4]苗青.論李爾王和葛羅斯特的轉變 [J].南方論刊,2010(4).
[5]Tim,Belts and Hannah,Betts.A note on a phrase in Shakespeare’s play King Lear:“A plague upon your epileptic visage”[J].Seizure,19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