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忠
(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湖北 黃州 438000)
[特約論稿]
當代青年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探析
張傳忠
(黃岡師范學院政法學院,湖北 黃州 438000)
當前,我國正處于轉型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生產力
社會公德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根據共同生活的客觀需要和歷史優(yōu)良道德積累而形成的,社會中每個成員都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仍存在部分青年社會公德缺失現(xiàn)象,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那么,當代青年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
社會環(huán)境是青年個體成長發(fā)展的土壤,社會環(huán)境對當代青年公德意識的影響不容小覷。傳統(tǒng)觀念、新的社會思潮和社會現(xiàn)實無一不對當代青年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一)封建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
中國社會受長期封建社會經濟基礎的影響,形成了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容為特征的道德文化現(xiàn)象。傳統(tǒng)的“仁愛”主要是圍繞“親親”、“尊尊”原則,并以家族關系擴展而建立起來的人倫之愛。同時,“家”是排在“國”和“天下”之先的。可見,傳統(tǒng)道德是在確立先個人后社會、重私德輕公德的關系之上展開的。梁啟超也曾指出:“舊倫理所重者,則一私人對于一私人之事也?!薄拔覈鴩袼闭?,公德其一端也。”在傳統(tǒng)道德的長期影響下,人們常常在面對與自己沒有關系的人時才表現(xiàn)出冷漠和疏離;但卻能在熟人圈子中做到文明禮貌、誠實守信,甚至放棄大原則,為朋友兩肋插刀。按照費孝通的觀點,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差序格局”,是一個根據私人聯(lián)系所構成的網絡,社會道德只在私人聯(lián)系中發(fā)生意義傳統(tǒng)的中國人,沒有真正進入日常公共生活領域,對公共生活的準則也極為陌生?,F(xiàn)在的中國,傳統(tǒng)的“熟人圈”思想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公德意識的形成,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青年人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影響,結成所謂的小團體。
在當代青年中,熟人之間比較常見的是哥們、姐們義氣,講的是肝膽相照、兩肋插刀;而當他們與陌生人相處時,連起碼的社會公德要求都做不到,取而代之的只有冷漠與歧視。
(二)市場經濟的負面效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被打破,重現(xiàn)實、講效益等觀念被人們普遍認同。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社會務實風氣的熏陶下,大學生的價值取向也趨于實在,逐漸轉向講求實際,追求實效,重視實用知識和能力,關注現(xiàn)實生活和物質利益??陀^地說,相對于以前鄙視名利的傳統(tǒng)價值觀,這確實是一個較大的進步。
但是對物質追求過于泛濫,則會嚴重侵蝕人們的道德堤壩。追逐金錢的活動,在中國從未形成這樣一種全民參與、來勢洶洶的金錢潮;對金錢意義的張揚,也從來沒有達到這樣一種藐視任何道德法則的地步。一些青年人受拜金主義的影響,過分重視物質利益、夸大金錢的作用。部分青年的道德天平在“求利”的引導下傾向于自身物質利益的滿足,把物質或者說金錢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甚至部分人存在對物質利益、金錢不加掩飾的追求。作為當代青年主體的大學生,在擇業(yè)觀上,也不是考慮發(fā)揮自己的專長,而是特別注重單位的經濟效益和個人的物質利益。過去的大學生愿意到邊疆去,到基層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而當代大學生渴望到國外去,到大城市去,到外資企業(yè)去,到掙錢最多的地方去。這些都充分表明了當代部分大學生過分注重物質利益、缺乏精神追求的現(xiàn)實。
(三)個人主義思潮的侵蝕
古往今來,中國從來都不缺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仁人志士,在建設現(xiàn)代化中國的今天,同樣需要青年人的真誠付出和無私奉獻。而在社會轉型期,西方個人主義思潮的影響使當代青年的責任意識和國家觀念日趨淡化。
與傳統(tǒng)的儒家觀念相比,個人主義突破我國傳統(tǒng)的道德說教,在無限張揚個性的同時強調對個人價值的尊重,這對青年人很具有吸引力。受此影響,當代青年的國家和民族意識逐漸式微,而且這種影響正在有些青年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
隨著中國社會的更加開放,多元的價值體系逐漸代替了多元的價值取向。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思潮切合了中國人心中的實用理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有市場。功利主義強調利益至上,看不到社會公德的大公、大利乃至大用。以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為核心的個人主義思潮在啟迪年青人重視自我、尊重自我的同時,有著顛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在年青人還不能對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做出客觀辯證的判斷前,應該對年青人進行正確的引導。
如前所述,我們否定個人主義時,并不是一概地否定個人利益。社會公德在新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尊重個體,強調平等,重視個人的正當利益。但是,在追求個人利益時,忽視甚至損害了國家和社會利益,這又與社會公德的本質要求相去甚遠了。
(一)高校公德教育流于形式
學校是社會公德教育的主陣地。教育不能與道德相脫離,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水平仍然未能達到人們的期望值,這與學校社會公德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失誤和偏差不無關系。
在教育內容上,理想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群眾觀點、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一直居于道德教育首位,而最貼近生活的社會公德教育卻顯得微不足道。這就使得社會公德的教育內容呈現(xiàn)泛化的特點,導致學生缺乏應有的公德意識。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由于受社會各方面的不良影響,以及對自身個性張揚的不合理認識,部分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出現(xiàn)“衰減”跡象。如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充分暴露出學校公德教育的缺位。在教育方式上,由于受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教育模式的制約,社會公德教育方法過于死板、單調,理論說教多,情感陶冶少;灌輸多,啟發(fā)少;規(guī)范多,滲透少。這種教育方式嚴重挫傷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社會公德教育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過于功利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多數(shù)家庭都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極為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投資。但大多數(shù)家庭忽視了對孩子進行社會公德的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輕德育的傾向。這是因為,受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片面性。部分家長把家庭教育狹隘地理解為僅僅是智育,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出好成績,將來就一定有出息,就有好工作,就能獲得豐厚的收入。家庭教育的這種功利思想,無形中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誤認識:只有學習成績好,才能能給自己帶來榮譽和利益,道德修養(yǎng)已經顯得不再重要。所以,很多家長在子女智力投資上毫不吝惜,而對孩子品德、意志等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財力卻微乎其微。因為高學歷、高技能是獲得一份報酬優(yōu)厚的工作的前提,而品德意志在大學生求職中多被忽略。道德修養(yǎng)的貧瘠必然造成社會公德的缺失,這樣的大學生走向社會,給社會帶來的貢獻畢竟是有限的。
(三)網絡的影響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時時刻刻都處在網絡環(huán)境之中。計算機網絡的資源共享特點,使它為上網者提供了浩如煙海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良莠不齊,往往科學與謬誤、健康與有害并存。而且在“網絡社會”中,人以高速運動的電子符號存在著,主體行為在“虛擬現(xiàn)實”的情形下進行,其行為方式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和隱匿性。人們在網上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卻可以濫用權利。
許多青年人沉溺于上網,正是因為喜歡那種無拘無束的自由感。然而,網絡世界的虛擬自由雖然可以使人暫時獲得心理上的安慰或平衡,但長期沉溺其中,則會導致“成癮人格”,乃至發(fā)展到逃避現(xiàn)實,無法融入社會。
(一)主體意識淡漠
我們這里所談的“主體意識”是針對于公共環(huán)境而言的,而所謂的“主體意識淡漠”是針對公共利益受損時部分青年的態(tài)度而言的。這種說明更有利于我們分析當代青年社會公德的缺失。
我們先來看公共生活領域。在大學校園里,由于我國當前的高等教育方式還是以灌輸式為主,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活動,大多是老師為主動授予者,學生為被動接受者,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大學生對于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缺乏主體意識。在大學校園中,大學生無疑是學校的主人,因此,愛護學校公物、維護校園環(huán)境、遵守校規(guī)校紀理應是對學生的最起碼的要求。然而我們看到的現(xiàn)狀是校園內亂刻亂畫、亂踩亂踏等不文明現(xiàn)象隨處可見。這種現(xiàn)象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大學生主體角色地位意識的薄弱。在學生工作方面,部分學生就不愿擔任學生干部和宿舍舍長,不愿為同學服務,甚至在選舉班干部時投棄權票,認為誰來承擔這份工作都無所謂。這都充分說明部分大學生對公共利益的漠不關心。
然而,一旦涉及到私人生活領域,大學生的主體意識會空前強烈。這是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和法制的健全,個人合理合法的利益得到了法律的保護和支持。隨之而來的是人們的獨立精神得到提倡,功利意識和權利意識不斷強化,這意味著人們已將關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這種情形也表現(xiàn)在大學生身上,個人利益至上、貪圖享受、不勞而獲的觀念充塞著大學生的思想。在宿舍里,對自己的書桌、電腦、床鋪格外愛惜,容不得他人侵犯;一旦得知擔任班干部可以得到榮譽和獎勵時,又都趨之若鶩。在面對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時,大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主體意識反差太大了。
在這里,我們并不是反對大學生主張個人利益,那是他們的權利;而是對大學生在面對公共利益時表現(xiàn)出來的淡漠表示遺憾,因為“公益心”恰恰是公德的應有之義。而過于強調個人利益,忽視公共利益,這與社會公德建設本身的目的相去甚遠。
(二)道德信仰危機
信仰,是指人們對其認定的體現(xiàn)最高生活價值的某種對象始終不移的信賴和執(zhí)著不渝的追求,表現(xiàn)為社會成員對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觀念體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統(tǒng)攝、指導其他一切意識形態(tài)的最高意識形態(tài)。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外各種思潮的涌入,各種新觀念、新事物的不斷出現(xiàn),加上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影響,當代青年的思想觀念處于不斷變化和更新的狀態(tài)。在大學校園里,各種理論都可能占有一席之地,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有一定市場,自由主義、金錢主義等也是一些人的最愛。另外,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一些暫時不能解決的問題是正常的。但是,一部分學生對此不加以理性的思考。他們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再加上過去我們在開展信仰教育時過于形式化,導致部分學生厭惡信仰教育,只重視個人物質生活利益的追求。他們不談理想,不要信仰,更談不上為祖國獻身,他們奉行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事原則,把見義勇為視為傻子。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態(tài)使部分學生變得自私,他們崇尚金錢主義和享樂主義,根本談不上什么為祖國作貢獻的偉大理想。
這種世俗化傾向已經嚴重侵蝕了大學生的思想,使一部分大學生喪失信仰,完全憑著個人的物質欲求行事,在社會公共生活領域拋棄了大學生應秉承的愛國心和公益心。
社會公德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各個方面共同努力。只有學校、社會和個人等各個方面各司其職,承擔起社會公德建設中應有的責任,社會公德才不再會受到詬病,達到公眾期望的水平。
[1]梁啟超.梁啟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林濱,賀希榮,羅明星.全球化視野中的倫理批判與道德教育的重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丁業(yè)震.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淡化的原因及對策[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
[4]吳蘇蘇.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芻議[J].現(xiàn)代教育,2012,(6).
C91
A
1673-0046(2012)8-0001-03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項目課題“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1jytz030
的發(fā)展,但隨之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表現(xiàn)在社會道德領域就是社會公德缺失。社會、學校和家庭都對當代青年公德中存在的不足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對當代青年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進行詳細的分析,才能對其公德意識的養(yǎng)成提供卓有成效的策略。[關鍵詞]青年;公德缺失;個人主義;功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