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 貴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石阡木偶戲淵源新探
張 軍
( 貴州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貴州 貴陽 550025 )
對于石阡木偶戲的淵源,以前人們較多注意到其中花橋木偶戲一脈的來源,而對坪山木偶戲一脈的來源缺少關(guān)注。事實上,花橋木偶戲來源于湖南辰溪,坪山木偶戲來源于重慶秀山,而秀山木偶戲也應(yīng)來自湘西,因此,兩者均來源于湘西辰河木偶戲。由于后來在各自的發(fā)展歷程中與地方因素融合,因而出現(xiàn)了一些差異。
石阡木偶戲; 淵源; 湘西辰河戲
石阡木偶戲,俗稱“木腦殼戲”,又因與高臺戲相對應(yīng)被稱為“矮臺戲”,它是杖頭傀儡在貴州民間的唯一遺存。2006年5月,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歷史上,它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傳承與守望,發(fā)揮著娛樂與教化民眾的社會功能。然而,隨著時代的迅速變遷,其影響力卻在逐步減小,木偶戲表演的機會越來越少。目前,石阡只有花橋鎮(zhèn)與坪山鄉(xiāng)還有民間藝人留存,其中花橋鎮(zhèn)僅有三位耄耋老人,他們的木偶戲箱也已轉(zhuǎn)交石阡民族中學(xué),此處的民間演出已不復(fù)存在。唯一還能在民間活動的木偶戲班就只有坪山鄉(xiāng)的饒家班了,但其演出的機會也很少。石阡木偶戲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其淵源以前人們較多涉及其中花橋木偶戲一脈的來源,而對坪山木偶戲一脈的來源缺少關(guān)注。因此,有必要做進(jìn)一步的探討。
中國木偶戲的歷史悠久,種類多樣。木偶,古稱“傀儡”,原本是木刻的人像,司馬遷《史記·孟嘗君列傳》就有“見木禺人與土禺人相與語”的記載,其中“木禺”即“木偶”。東漢之前,傀儡用于喪葬活動,漢末始在“嘉會”上表演?!杜f唐書·音樂志》曰:“魁磊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于嘉會?!薄逗鬂h書·五行志》劉昭《注》:“《風(fēng)俗通》曰:時京師賓婚嘉會皆作魁櫑,酒酣之后,續(xù)以挽歌。魁櫑,喪家之樂。挽歌,執(zhí)紼相偶和之者?!笨梢娔九紤蛴袕膯试針废蜓鐦忿D(zhuǎn)變的歷程,后來其生活化、世俗化傾向越來越明顯。
唐代木偶戲已經(jīng)開始敷演故事。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記載:“大歷中,太原節(jié)度辛景云葬日,諸道節(jié)度使使人修祭。范陽祭盤最為高大,刻木為尉遲鄂公突厥斗將之象。機關(guān)動作,不異于生。祭訖,靈車欲過,使著請曰:‘對數(shù)未盡?!滞\?,設(shè)項羽與漢高祖會鴻門之象,良久乃畢。缞绖?wù)呓允蛛⒉寄?,收哭觀戲。事畢,孝子陳語于使人:‘祭盤大好,賞馬兩匹?!蹦九紤螂m仍用作喪家祭祀活動,但從演出效果來看,其娛樂性已大大加強。
這種用于喪葬儀式中的木偶戲,1949年以前在福建泉州一帶仍可見到,而現(xiàn)今在石阡民間卻未曾見到這種演出場合,不過在20世紀(jì)50年代初期,石阡民間木偶戲表演的原始崇拜信仰依然如故,經(jīng)常有還愿戲、驅(qū)疫戲上演。
宋代的木偶戲十分發(fā)達(dá),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吳自牧的《夢粱錄》與周密的《武林舊事》等均有記載。當(dāng)時不僅傀儡藝人眾多,傀儡還分為懸絲、杖頭、藥發(fā)、肉傀儡、水傀儡五種不同的表演形式:(1)懸絲傀儡,即提線木偶,是用幾條線連在木偶的頭部和四肢上,表演者在上面提線,以控制其各部分的動作。提線木偶由提線板、線索、木偶人三部分組成;(2)杖頭傀儡,民間多稱為托戲、肘偶、托偶戲等。估計和今天的木人戲相仿,用木杖擎著木偶,另用兩根竹竿支撐著它的兩手,表演者在下面撐動木杖和竹竿,以控制其動作;(3)藥發(fā)傀儡,是用火藥助推木偶動作的;(4)肉傀儡,由孩童或青年扮演,模仿木偶的形態(tài)表演故事;(5)水傀儡,在水中運用機關(guān)表演的木偶戲。[1]174-180 [1]407-417
自宋以來,木偶戲在中國的城鄉(xiāng)亦較流行,如陜西、甘肅、遼寧、福建、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四川、湖北的提線木偶,北京、河北、山西、甘肅、四川、湖南、貴州、廣東、香港、廣西、江蘇的杖頭木偶,北京、河北、福建、臺灣、湖南的布袋木偶,川北大木偶和海南人偶戲(人偶同臺的演出形式),山西晉中、陜西蒲城、浙江泰順、福建閩西的藥發(fā)傀儡。[2]31-68
貴州古代的木偶戲,雖然史志缺乏記載,但我們?nèi)钥蓮囊恍┰娫~中看到明清時期木偶戲在貴州境內(nèi)流傳的情況。王陽明(1472年~1528年)《龍場傀儡戲》七律云:“處處相逢是戲場,何須傀儡夜登堂。繁華過眼三更促,名利牽人一線長。稚子自應(yīng)爭詫說,矮人亦復(fù)浪怨傷。本來面目還誰識,且向樽前學(xué)楚狂?!痹缭诿鞒履觊g(1506年~1521年)王陽明貶謫龍場(今貴州修文)期間,傀儡戲就在貴陽修文一帶流傳。貴陽人司炳煃曾作《小傀儡》七絕三首,司炳煃為光緒十一年(1885)舉人。畢節(jié)人余家駒作《傀儡》五絕,余家駒為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貢生,不出應(yīng)試,奉養(yǎng)其母終身。貴陽人鄧潛作《傀儡戲》(滿江紅)詞。[3]564 [3]566 [3]571 [3]575 這些詩詞表明木偶戲曾在貴州貴陽、畢節(jié)等地流傳。明朝弘治年間(1488年~1505年),石阡知府任儀已提及到石阡的“傀儡戲”,[4]57說明明代石阡境內(nèi)就已有木偶戲活動。但它究竟是外地的流動班子,還是與現(xiàn)今的石阡木偶戲有所關(guān)聯(lián),則難以推斷。
石阡木偶戲的近源可在花橋鎮(zhèn)傅家班與坪山鄉(xiāng)饒家班的傳承中得到呈現(xiàn)。
筆者2010年7月調(diào)查花橋鎮(zhèn)傅正華老師傅,他說石阡木偶戲是從湖南辰溪傳過來的,傅家本家就有箱子,至少要七八個人才能組成一個戲班演出。最早的老師是辰溪的吳法靈先生,他的箱子道具好,因為沒人玩了,找不著生意,于是他開始學(xué)檢瓦(翻瓦檢漏),后因檢瓦到傅家,當(dāng)時傅家家境一般,一年吃穿還可以。農(nóng)歷六月十九是觀音會朝山,天氣炎熱,傅家去看戲,吳法靈也一起去了,看完后他說:“你們這個哪叫戲,我有副箱子,就是木腦殼戲,沒有人玩?!备导页鲥X叫吳法靈回家把木腦殼戲箱子運來,木偶人穿的都是用金線盤的衣服,衣服上的龍圖案活靈活現(xiàn),表演起來人人愛看。吳法靈自己就是個老師傅,于是就把木偶戲傳給了傅登象,傅登象學(xué)了3年,才出去表演賺錢。吳法靈沒有后代,最后死在了石阡。后來傅家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現(xiàn)在。[5]106-113
花橋傅家七輩的傳承譜系如下:傅登象——傅為士——傅榮任(法名傅法榮)——傅庭佩——傅應(yīng)舉(奶名傅童妹)——傅銀洲(又名傅朝金)——傅正榮、傅正華(法名傅法旺)、傅正貴。以每代30年計算,傅家班傳承到現(xiàn)在已有210多年的歷史了。
坪山木偶戲是由重慶秀山黃思民祖師在長溪養(yǎng)壇師公饒奉祥家所傳。
饒家六輩的傳承譜系如下:饒廷愉(法名饒法興,生于道光十七年,即公元 1837年)——饒文斗(法名饒法開,生于咸豐十年,即公元 1860年)——饒財源(法名饒法靈,生于光緒十二年,即公元 1886年)——饒光龍(法名饒法清,生于 1914年)、饒光顯(法名饒法鎮(zhèn),生于 1916年)、饒光有(法名饒法明,生于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饒世凡(法名饒法文)、饒世?。ǚ埛?quán))、饒世光(法名饒法用)——饒澤木(法名饒法揚)、饒澤椿。按傳承輩分來看,饒家班應(yīng)該比傅家班少一輩,也就是說傳承的年份可能要晚三五十年。
坪山鄉(xiāng)文廣站陳彥提供的材料表明,黃思民當(dāng)時一并傳授的有花橋傅家木偶戲。黃思民在傳藝時定下三條規(guī)矩:一是因木偶戲在長溪養(yǎng)壇師饒奉祥家堂屋所傳,今后世世代代饒奉祥家請做大小事情,饒、傅兩家傳人都不能收饒奉祥家的錢糧;二是饒家和傅家唱戲有地域界限,即饒家傳承人在當(dāng)?shù)氐缴姓?、羊場、底壩、老易屯一帶唱戲,傅家傳承人在堯寨到噴溪、大地上粑粑坪一帶唱戲。如傅家進(jìn)饒家的地盤唱戲,饒家必須重唱才算數(shù),但饒家在傅家的地盤有人請唱了就算數(shù);三是在今后的傳承中,一輩只能傳一人,并且被傳人必須年滿四十歲才能頂壇(正式繼承)。①但此說存在一些疑點,有待進(jìn)一步調(diào)查與分析。首先,從目前的口碑資料分析,饒家班的傳承輩份應(yīng)晚于傅家班;其次,傅家班表演的劇目與饒家班有較大的差異;最后,兩者使用的道具也有較大的區(qū)別。
李昌敏在《湖南木偶戲》中指出:龍山舉偶為湖南杖頭木偶戲四大流派之一。“又稱矮臺班,為辰河戲三種演出形式之一,唱辰河戲和常德漢劇,表演亦具辰河戲和常德漢劇豪放、粗獷、鄉(xiāng)土氣息濃厚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動作明快、夸張。偶身全長與衡山舉偶相近,杖桿不長,約八寸,另有一個長七寸,直徑四寸的腰圓形篾簍作為肢體;肢體上有兩根繩子連著手掌,作為手臂;操縱桿較長,在衣服外面,謂之‘外簽子’;凈、丑頭部的眼可活動;頭部與身體比例正常,腰窄身圓,外形與戲曲人物相近。動作幅度較大,擅于使用刀槍把子,《湘江大會》、《夜戰(zhàn)馬超》等一類劇目,演得較為出色。”“龍山舉偶流行于龍山、永順、花垣、溆浦、辰溪、洪江、芷江等縣,以及貴州銅仁和四川(按:即今重慶)秀山、彭水等地?!盵6]21[6]24-25目前的口碑資料表明,石阡花橋木偶戲來自湖南辰溪,坪山木偶戲來自重慶秀山,實際上它們都是龍山舉偶向外傳播的結(jié)果,只不過坪山木偶戲經(jīng)過了重慶秀山的中轉(zhuǎn),不是直接由湖南傳入坪山,這種輾轉(zhuǎn)有可能造成了與花橋木偶戲之間的一些差異。但兩者同源共生的事實不可否認(rèn),至于我們目前所見兩者之間的差異,是它們在各自的發(fā)展歷程中與本土文化結(jié)合而發(fā)生的變異,其主體性還是基本一致的。清道光元年(1821)刻本《辰溪縣志》記載:“秋成歲稔,鄉(xiāng)民醵錢建醮,或演傀儡,或集優(yōu)人作劇,以酬神。”[7]608在此之前,湖南辰溪一帶的木偶戲就已十分流行,并被鄉(xiāng)民用來酬神。此條文獻(xiàn)資料記載也為辰溪木偶戲傳入石阡花橋提供了依據(jù)與可能性,花橋的木偶戲流傳也的確應(yīng)在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或以后。坪山的木偶戲經(jīng)由重慶秀山輾轉(zhuǎn)傳播,流傳時間理應(yīng)稍晚。饒家班的始祖饒廷愉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道光一朝歷時三十年,道光統(tǒng)治朝代結(jié)束時饒廷愉不過14歲,因此饒家班的起始年代應(yīng)在咸豐或同治年間。這些也與目前的口碑資料大體吻合。
張明享在《辰河戲歷代班社概述》一文中提及財源班、辰溪龍泉巖矮臺班、辰溪中林溪矮臺班、辰溪后壙矮臺班、辰溪龍頭庵矮臺班等5個木偶班,這些班社在同治末年至 1949年以前活動于辰溪一帶。另外,靖縣的和順班曾到貴州黎平等地演出,洪江的大順班曾到貴州黎平、鎮(zhèn)遠(yuǎn)城鄉(xiāng)演出,洪江的發(fā)興班曾到貴州黎平等地演出。溆浦的大慶班曾到辰溪農(nóng)村演出,雙喜班曾到辰溪以及湘川(渝)邊境城鄉(xiāng)演出,溆浦柳林矮臺班夏天在溆浦、辰溪城鄉(xiāng)演出,溆浦小水田矮臺班下半年在溆浦及辰溪龍頭庵、黃溪口一帶演出。[8]161-168這些班社的活動范圍與一些湘西班社到辰溪的活動情況表明,花橋木偶戲傳自辰溪有著良好的木偶戲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交流條件。
矮臺班與圍鼓堂、高臺班(包括科班、江湖班、巫師班)是辰河戲的三種演出形式。辰河戲主要流行于沅水中、上游廣大地域,其中包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鎮(zhèn)遠(yuǎn)縣、施秉縣、黃平縣、三穗縣、臺江縣、天柱縣、錦屏縣、黎平縣、岑鞏縣、凱里市,銅仁市的碧江區(qū)、玉屏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江口縣、石阡縣、萬山區(qū),重慶市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另外,都柳江流域貴州省黔東南的榕江縣、從江縣,烏江流域貴州省銅仁地區(qū)的印江縣、思南縣、德江縣、沿河縣,也是辰河戲的流行區(qū)域。[9]25湖南辰溪、重慶秀山與貴州石阡都在辰河戲的流行區(qū)域,辰河戲在它們?nèi)刂g的交流傳播,也為屬于辰河戲三種演出形式之一的木偶戲的流傳提供了機遇。
李懷蓀認(rèn)為:“土家族、苗族聚居的酉水上游湘、鄂、川(按:即今渝)、黔毗連地區(qū),包括湖南的永順、龍山,湖北的來鳳、咸豐,四川(按:即今重慶)的酉陽、秀山,貴州的松桃等地,歷來辰河高腔木偶班極盛行?!队详栔彪`州總志》(按:同治三年,即 1864年刻本)記載:‘二月,俗又以初二為社公生日。就小祠祭祀,宴會或演傀儡雜劇,連朝匝月?!绻此追Q土地菩薩;小祠即土地神廟。在舊時,酉水上游的每個村落,幾乎都建有一個或幾個這種旨在保佑地方清泰的‘小祠’。土地菩薩的生日戲,是這種木偶班活動的主要內(nèi)容。據(jù)當(dāng)?shù)亓?xí)俗,這種神戲,每個小祠必須演唱一本。由于小祠的眾多,這里的木偶班自二月起,即應(yīng)接不暇,挨村挨祠而演,‘連朝匝月’,有的甚至唱到秋后,卻仍然是‘生日戲’的名義。為了卻神愿,有的村寨甚至遠(yuǎn)至木偶班盛行的溆浦,接來矮臺藝人。土地菩薩生日戲的劇目,主要是高腔連臺本《香山》,又稱《南游記》,源出明傳奇《香山記》,敷演觀音得道故事?!盵10]227-228彭水、酉陽與秀山三縣相連,處于湘鄂渝黔四地接壤之地,均為辰河木偶戲流傳地區(qū),這樣,坪山木偶戲從秀山這邊傳入也就在情理之中。
上文已經(jīng)論述了石阡木偶戲是湘西辰河木偶戲的分支,因此它與辰河戲之間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兩者演出的一些同名劇目,基本上是從辰河戲借鑒過來的。
湖南高腔劇目《三孝堂》,亦名《孝泉井》,即明代傳奇《躍鯉記》故事,辰河戲為傳統(tǒng)本戲“四井”之一。姜詩之母虐待詩妻龐三春(或作三娘),姜母之妹邱香又從中挑撥,母乃逼詩休妻。龐氏移居林姑婆庵中,幼子安安思念母親,負(fù)米往探。龐氏聽說姜母生病思魚,揀柴炊魚奉之,路遇姜詩,龐責(zé)其無故休妻,姜詩倉皇別去。后觀音賣回心扇,姜詩持扇扇母,母回心轉(zhuǎn)意,婆媳和好,邱香被雷擊死。辰河戲尚存整本,祁劇、常德漢劇僅存單折。辰河戲繼承傳統(tǒng)演法,從《八仙飄?!费萜?,八仙過海之后,經(jīng)臨江渡口,有光華阻路,知有孝媳,并將于汲水時遇險,就輪流在渡口值日。姜母逼龐氏汲水,溺于江中,為值日之仙所救。辰河戲于 20世紀(jì)50年代有整理本,名《蘆林記》?!度⑻谩贩譃椤杜R江汲水》、《姜詩休妻》、《安安嘆更》、《安安送米》與《蘆林會》5折?!栋舶菜兔住窞檎尽度⑻谩分徽?。劇情是姜詩休妻后,兒子安安思母,就每日節(jié)米一合,積之成袋,負(fù)往林姑婆庵中探母,負(fù)米不能過橋,就以繩索引米袋而過。至庵中,龐氏懷疑兒子偷竊家中米,解袋看是雜色之米,母子大慟。安安戀母不想歸家,林姑婆就在騙其過橋后,抽去橋板,安安只好痛哭而歸。娃娃生重頭戲,劇本寫幼子戀母,感情真摯。祁劇、辰河戲、常德漢劇均有此折,但常因無合適的小演員而無法演出。[11]100-102辰河戲中的《安安送米》與石阡木偶戲的劇情大體相當(dāng),從這個石阡木偶戲、儺堂戲與辰河戲三者均有的劇目可以看出,由于地緣以及同源共生等因素的影響,它們之間有著難以厘清的關(guān)聯(lián)。
石阡木偶戲在還愿時演出的《仙姬送子》、《雙麒麟》、《破金光陣》等劇目,在辰河戲中均有同名劇目,劇情亦大致相同。湖南高腔劇目《仙姬送子》劇情為七仙女回天庭后,生子,乃送子與董永,并敘舊情,且預(yù)示此子日后當(dāng)貴。湘劇、祁劇、辰河戲、常德漢劇均有此折,過去做喜慶戲演出?!峨p麒麟》劇情是董永之子董仲舒,常聞師吳文學(xué)之言,魏黑川是奸臣。中科后,就不去魏府參拜,魏大怒。適逢玉石大王作亂,魏就上奏皇帝命董仲舒前去征討,董出兵被圍,求救表章也被魏黑川扣押。董仲舒之子董麒、董麟,是七仙女奏玉帝遣星宿投胎。聞父被困,乘麒麟前往營救,七仙女也請來孫悟空相助,始知玉石大王即觀音座前燈臺下凡,七仙女請觀音收之,董仲舒一家團(tuán)圓。此為《槐蔭記》的續(xù)篇,為由搭橋戲演變而來的辰河戲劇目。祁劇也有《鐵燈臺》彈腔劇目,情節(jié)相同。[11]87《破金光陣》為《梨花斬子》后段,可連演,名《斬子破陣》。劇情是番將蘇寶同擺金光陣,樊梨花與薛丁山觀陣,不能破,薛丁山往仙山求師王敖點化。義子薛應(yīng)龍建功心切,私往破陣,被鐵板、飛缽二道人妖術(shù)打死。薛應(yīng)龍魂歸蘆花河,乃知己為該河金龍,被烏龍奪其位,二龍相斗,金龍不勝,魂至唐營托夢與樊梨花、薛丁山,相約次日率兵攻打,樊梨花陣中產(chǎn)子,破金光陣,大勝收兵。辰河戲有此劇目,其它劇種為彈腔。[11]109
此外,辰河戲中與石阡木偶戲同名或大體相當(dāng)?shù)膭∧窟€有《封神》、《周氏拜月》、《周氏當(dāng)絹》、《香山》、《九里山》、《書館相會》(《書館逢》)、《屯土山》(《徐州失散》)、《白馬坡》、《賜馬挑袍》、《千里走單騎》(《過關(guān)斬將》)、《古城會》(《斬蔡陽》)、《馬跳檀溪》、《三顧茅廬》、《三闖·擋夏》、《取長沙》、《蘆花蕩》、《單刀會》、《薛仁貴打摩天嶺》、《梨花斬子》、《磨房會》、《穆桂英大破天門陣》、《兩狼關(guān)》、《雙斬子》、《鬧東京》(《四姐下凡》)、《雪梅教子》(《斷機教子》)等劇目。
通過以上辨析,我們對石阡木偶戲的淵源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斷,即:石阡木偶戲中最主要的花橋、坪山兩支木偶戲,實際上均來源于湘西的辰河木偶戲。
注 釋:
① 2007年6月25日,坪山鄉(xiāng)文廣站陳彥向筆者提供了坪山鄉(xiāng)文廣站編輯的資料《杖頭木偶戲》。
[1]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fā)展史(第1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馗.偶戲[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3]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貴州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貴州志[Z].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9.
[4]石阡縣文化局.石阡縣文化志[Z].未署出版社,1995.
[5]張應(yīng)華.石阡木偶戲的戲班組織與傳承[J].貴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科版),2006,(5).
[6]李昌敏.湖南木偶戲[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7]丁世良,趙放.中國地方志民俗資料匯編·中南卷[G].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1.
[8]張明享.辰河戲歷代班社概述[A]//湖南省辰河戲教學(xué)演出會,湖南省戲曲研究所.辰河戲教學(xué)演出紀(jì)念冊[G].未署出版社,1982.
[9]李懷蓀.辰河戲志[Z]//湖南省戲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劇種志叢書(二).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
[10]李懷蓀.五溪鼓樂聲——辰河戲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流行[J].戲曲研究,1986,(3).
[11]湖南省戲曲研究所.湖南高腔劇目初探[C].未署出版社,1983.
The Origin of the Puppet Show in Shiqian
ZHANG Jun
( College of Humanities,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China )
A long time ago, 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igin of Huaqiao puppet show, which is one of the Shiqian puppets, but the Pingshan puppet is lack of concern. In fact, Huaqiao puppet is from Chenxi in Hunan, while Pingshan puppet is from Xiushan in Chongqing, which puppet is also from Xiangxi. Therefore, these two are both from Chenhe puppet of Xiangxi. Due to the fusion of the local factors in their development,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these puppets.
Shiqian puppet; origin; Chenhe puppet of Xiangxi
(責(zé)任編輯 梁正海)
J820.9
A
1673-9639 (2012) 02-0001-05
2012-01-30
張 軍(1970-),男,四川儀隴人,貴州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副教授,文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戲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