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波
(福建師范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福建 福州350007)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黨在思想理論建設上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是黨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國內外形勢后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性內容,是培養(yǎng)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舉措。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通信技術日新月異,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逐漸成為現代化和大眾化的信息載體和傳播工具,這既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同時也使其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傳播方式去中心化是新媒體的顯著特征,這從其典型應用形式——對等互聯就可見一斑。對等互聯擯棄了傳統的“服務器-客戶端”的模式,采用“客戶端-客戶端”的傳輸模式,真正解構了“核心服務器”。借助這種技術,用戶不需要再經過服務器這個“中心”就可以通過互聯網建立直接聯系。這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改變了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格局,用戶不再接受“他者”的主導,其實質是在虛擬空間中倡導一種否認核心、張揚個性的精神。
新媒體傳播方式去中心化的特性與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導性特征有一定的沖突。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然會形成固定的價值觀念體系。在這個體系中,與其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適應的、處于核心地位并主導全社會思想和行為的價值觀念,即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和靈魂,在社會主義所有價值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對人們的價值觀具有主導和引領作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就是要用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引領和主導大學生的價值觀,使之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支柱和行為規(guī)范。但是,在新媒體傳播方式去中心化特征的影響下,部分大學生主張張揚個性、拒絕權威、否認核心、擯棄主導。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一個社會是否需要核心價值體系產生了質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關調查顯示,被調查對象中 “19%的大學生不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很重要……”[1]。這種情況的出現與新媒體傳播方式去中心化的特征有一定的關系。新媒體傳播方式在去中心化、解構主導的同時,賦予了大學生的“中心”地位,大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具有了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體現在價值取向、價值目標方面就是容易出現否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意義和主導地位的傾向。如果大學生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建構方式,追求個性的極度張揚,模糊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就會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導性形成嚴峻的挑戰(zhàn)。
新媒體的發(fā)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趨成熟,使虛擬空間中產生了一套與其自身特點相符合、相適應的話語體系——網絡話語。“網絡話語作為一種新的溝通媒介,它不僅僅是網上交流的必要工具,也是當前青年亞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主要使用人群,在網絡化生存的過程中逐漸構建出一種不同于傳統話語的網絡話語。這種帶有明顯亞文化色彩的網絡話語在大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傳播和被接受,并逐步更替為一種全新的網絡話語體系?!盵2]與注重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和嚴肅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相比,網絡話語具有多樣多變、創(chuàng)造性強、親近生活等特點,易為部分大學生所接受。
“網絡話語的解構功能顯于結構功能。多數網絡話語在傳播過程中,都體現了青年一代在整個社會后現代化過程中,對于傳統意識形態(tài)的解構取向。大量流行的網絡話語,都是以顛覆傳統政治語言或是社會語言為初衷的?!盵3]在大學校園的BBS中,經常出現許多“廣為傳誦”但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違背的話語,如“不在課堂上沉睡,就在酒桌上買醉”、“始終沒有淪為一名優(yōu)秀的大學生,靠的就是堅強品質”等。此類網絡語言“幽默詼諧”的另類表達方式受到部分大學生的追捧,個別大學生甚至以編制、宣傳類似的網絡話語為榮,絞盡腦汁、千方百計編制、宣傳各種各樣的“個性語言”,借以彰顯自我,表達個性。簡明扼要、個性十足的網絡語言容易“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有巨大的影響。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網絡話語會源源不斷地生成,并且憑借其鮮明的“個性”迅速在大學生中傳播擴散,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產生拒斥感,從而難以在大學生群體中形成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良好氛圍。
另一方面,教育者因“話語差異”難以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網絡話語具有多元化、更新快、娛樂化、不規(guī)范等特點,如“范跑跑”、“樓脆脆”、“躲貓貓”、“不要迷戀哥,哥只是一個傳說”、“信春哥,不掛科”等網絡話語,其近似荒謬的表達方式其實背后都蘊藏著其產生的背景及寓意。教育者如果不熟悉網絡虛擬空間生活,就很難及時全面地掌握網絡話語及其內涵,從而也就無法準確地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把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此外,部分大學生因話語差異對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缺乏興趣。由于網絡 “話語差異”在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架起了一道“話語鴻溝”,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不但很難以大學生熟悉的表達方式融入到其身處的文化語境之中,無法激發(fā)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可能與部分大學生所認同的網絡語言及其文化心理產生激烈的沖突,從而萌發(fā)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抵觸情緒。
目前,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打破了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擺脫了“守門人”的限制,為來自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民族,具有不同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人們敞開了交流之門,這必然促使虛擬空間中的思想觀念出現多元化趨勢。虛擬空間因思想觀念的多元而顯示出活力,但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自由性、高效性和“無屏障性”,也為一些負面信息的傳播及擴散提供了溫床,使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面臨更加復雜的環(huán)境。
目前,境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反華勢力為了進行思想滲透,借助網絡論壇、虛擬社區(qū)、聊天室、電子郵件、博客、微博、手機短信等手段,發(fā)布和傳播各種反社會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信息。一些反華媒體肆意歪曲事實,惡意攻擊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更有甚者,“利用技術優(yōu)勢、金錢攻勢來提升他們的網站在搜索引擎中的排名,與我們爭奪青年學子的視線,企圖掌控大學生的思想,讓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體制和'西方至上'的觀念占領青年人的心靈。”[4]實際上,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大量“隱蔽性強”、“滲透力強”的反社會主義的信息,極不利于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
目前,互聯網上泛濫的低俗信息主要包括淫穢色情信息、血腥暴力信息和侵犯隱私信息等。據中國“掃黃打非”辦公室舉報中心公布的信息顯示,僅在短時期內,該中心就接到59298條舉報信息[5]??梢?當前低俗信息已通過新媒體蔓延至社會的各個角落,引起廣泛關注。網絡低俗信息肆無忌憚地傳播,對大學生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按髮W也是網絡色情、手機色情重災區(qū),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fā)展,這些現象變得越來越嚴重。瀏覽色情網頁成為一種習慣,關于性的話題變成口頭禪,成為一種流行的態(tài)度?!盵6]手機功能的升級,更是加速了網絡低俗信息的蔓延?!耙?上網更方便、下載更快、通訊更流暢'的3G為代表的新技術在給用戶帶來通訊便利的同時,也在客觀上給色情垃圾內容的傳播插上了翅膀。”[7]在網絡低俗信息大量出現的情況下,有的大學生甚至參與制造、傳播低俗信息。網絡低俗信息對大學生的身心造成了極大的侵害,混淆了大學生的榮辱意識、是非觀念,使高校大學生群體中違法亂紀、見利忘義、驕奢淫逸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對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新媒體的全球共享性和跨地域、超國界性,促進了信息資源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打破了現有的“國境”和“地理”界限。人們只要登陸互聯網就可以輕易地與全球各國公民進行交流,在虛擬空間中形成一個“無國籍”的“地球村”。伴隨著信息資源的全球流動和“地球村”的形成,“超國家主義”悄然興起,認為傳統的民族國家將隨著網絡的普及逐漸消失,一個充滿“星球意識”的“無國界世界”和“超國家”時代必將來臨。數字樂觀主義者甚至預言:“就好像樟腦丸會從固態(tài)直接揮發(fā)一樣,我料想在全球性的電腦國度掌握了政治領空之前,民族國家根本不需要經過一場混戰(zhàn),就已經消失無蹤。毋庸置疑,國家的角色將會有戲劇性的轉變,未來將越來越沒有國家的發(fā)展空間?!盵8]網絡“超國家主義”雖然是信息時代的產物,但 “深深打著 '全球主義思潮'、'市民社會思潮'和'技術決定論'思潮的歷史烙印”[9]55,違背了客觀歷史條件和現實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其實質是“只'超越'發(fā)展中國家而'不超越'發(fā)達國家自身的雙重標準的'西方中心主義',是某一國利用信息技術優(yōu)勢謀求和'超越'世界上其他國家,以達到在信息時代領導世界的新霸權主義”[9]56,客觀上成為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的借口和手段。許多大學生沒有看清“超國家主義”的本質,被其表象迷惑,認為可以“超越”國家的地理、國別限制,在忽略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平等自由”的“非國家形態(tài)”的“世界社會”。這種狹隘的“地球村”村民意識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意識,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從而不利于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開展。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面臨著諸多的技術挑戰(zhàn)。以互聯網、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發(fā)展日新月異,各種各樣新的應用方式層出不窮,深蘊其中的技術理念和教育方式等都為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能否實現自我創(chuàng)新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新媒體的平等交互性、自主參與性激發(fā)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對傳統的價值觀教育模式造成強烈沖擊。價值觀教育的模式,是價值觀教育的理念、方式等方面的綜合。不可否認,傳統的價值觀教育理念、方式在一定時期內對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這種價值觀教育模式面對新媒體時代發(fā)展的要求,不但難以實現教育目標,甚至可能使大學生產生抵觸情緒,產生負面影響。
傳統價值觀教育強調教育者的主導地位,將大學生當作單純的“客體”,大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在價值觀教育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主體性,期望教育者正視其主體地位。大學生希望解構教育者的權威,在交往過程中與教育者平等交流,期望自身的個性要求充分參與到自我價值觀的形成與構建中。這種新型的主體間性關系迫切要求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
另一方面,傳統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方式是與傳統的教育理念相一致的,教育者把層層篩選過濾的,有助于樹立正確價值觀的信息傳授給大學生,注重“我講你聽”、“我疏你通”的說教灌輸方式。新媒體為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豐富社會關系提供了方便。大學生根據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通過互聯網可以從豐富的信息資源中選取所需內容進行自我教育,在與其他網民的互相交往中豐富社會關系,充分發(fā)揮自我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功能。新媒體環(huán)境下開放的、主動的、全社會參與的教育方式迫切要求改變以往的封閉的、被動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方式。
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隊伍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其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哲學社會科學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在新媒體應用能力、專業(yè)素質、網絡教育隊伍建設等方面存在著與新媒體發(fā)展要求不相適應的情況。
(1)部分教育者的新媒體應用能力不足
當前,面對蓬勃發(fā)展的新媒體技術,部分教育者存在畏懼被動心理,視新媒體如洪水猛獸,“新媒體焦慮癥”、“恐網癥”普遍存在,難以客觀準確地認識、評價新媒體。由于大多數教育者不是從事信息技術的專業(yè)人士,對新媒體的應用不多、介入不夠、體會不深,缺乏信息技術的專業(yè)基礎和對新媒體的深入研究,部分教育者在面對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時顯得手足無措,尤其是年齡偏大的教育者在新媒體知識、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上更顯欠缺。如果不適應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要求,切實轉變這種消極被動的應對心理,增強新媒體應用能力,不僅會抑制新媒體在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中的積極作用,而且會導致新媒體的負面影響急劇擴大,造成不良的后果。
(2)部分教育者的專業(yè)素質欠缺
新媒體對教育者的專業(yè)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樣化的新媒體在豐富教育方式、手段的同時,也為大學生接觸良莠不齊的信息提供了方便,使教育的不可控因素明顯增多。這就要求教育者必須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質,用生動豐富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引導和教育大學生,幫助其認清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功底,甚至對一些理論問題吃不透、拿不準,因此很難向學生講清楚、說透徹,也很難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盵10]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極有可能受到腐蝕和侵害。所以,部分教育者專業(yè)素質不高,是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對自我創(chuàng)新不夠重視的必然結果,是實現高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創(chuàng)新的制約因素。
(3)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亟需加強
2000年,教育部要求高?!芭囵B(yǎng)一支既具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又能較有效地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能夠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隊伍”[11]303。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進一步要求“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11]380??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居于重要位置,是虛擬空間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要力量。雖然許多高校按照相關要求,組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但目前仍存在著隊伍結構不合理,戰(zhàn)斗力不強等問題,隊伍建設還任重道遠。
[1]吳細玲,謝松明.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缺失與建構[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
[2]沈建紅.網絡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話語體系構建[J].教育探索,2006,(4).
[3]張再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4]石國亮.西方國家對青年和青年組織意識形態(tài)滲透的手段研究[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6).
[5]人民網.20天“掃黃打非”辦接舉報近6萬近期獎勵舉報人[EB/OL].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 10655744.html,2009-12-25.
[6]人民網.一名深受網絡淫穢色情侵害大學生的舉報信[EB/OL].http://it.people.com.cn/GB/42891/42894/ 10653219.html,2009-12-11.
[7]田國壘.手機掃黃,僅有“斷臂”還不夠[N].中國青年報,2010-01-07(12).
[8]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 1997.
[9]李偉.網絡“超國家主義”的理論淵源及現實本質[J].湖北社會科學,2002,(3).
[10]高鳴.網絡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論[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7.
[1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