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
(宿遷學院,宿遷223800)
口誅筆伐背罵名 春華秋實且留存
——梁實秋譯事述評
張秀娟
(宿遷學院,宿遷223800)
通過翻譯研究的縱觀視角管窺翻譯家梁實秋的翻譯思想,在分析梁魯論戰(zhàn)的基礎上梳理了梁實秋是如何提出其翻譯思想以及其如何將“存真論”的翻譯思想實踐在莎劇翻譯活動中。
梁實秋;翻譯思想;莎劇翻譯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中國大陸文壇對于梁實秋這個名字并不陌生。作為《雅舍小品》、《秋室雜文》、《槐園夢憶》等膾炙人口的散文和小品文的作者,梁實秋更多地被人們所熟知。但“資產(chǎn)階級的反動文人”的名號也常常被人“津津樂道”。而作為中國第一位獨立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翻譯工作的梁實秋,其學術觀點和成就更是常常被人們忽視甚至是誤解。學界對梁實秋的關注多集中在散文小品文、文學批評等方面的成就。對其翻譯活動的研究不多,甚至是有失偏頗。個中緣由,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與魯迅先生的論戰(zhàn)不無關系。這場歷時八年、震撼當時文壇的筆墨官司讓梁實秋背上了“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的惡名。時至今日論戰(zhàn)的硝煙早已平息,而梁實秋的作品也在大陸譯界被學者們重新認識,其中也不乏學者站出來為其“喊冤”。撇開歷史的是非功過,本文試圖聚焦作為翻譯家的梁實秋,分析梳理其翻譯思想和它是如何在莎劇翻譯活動中實踐的。
梁實秋(1903—1987),原籍浙江余杭。1903年1月6日生于北京一個書香門第。梁實秋受其父親影響從小就與英文結下了不解之緣。父親書房內(nèi)四壁圖書、盈室卷軸更是使梁實秋自幼就浸泡在古典文化的氛圍之中,并因此奠定了深厚的古文功底。于清華求學期間,梁實秋與同學創(chuàng)立了“小說研究社”,開始了他翻譯生涯的試筆。1923年夏,梁實秋遠赴美國留學。在哈佛大學期間,梁實秋從師于人文主義創(chuàng)導者歐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深受其人文主義影響。1926年夏梁實秋學成歸國,后與葉公超、徐志摩等創(chuàng)辦了《新月》月刊,這也成為梁實秋與魯迅等人論戰(zhàn)的陣地。梁實秋應胡適的倡導著手他一生中最為艱巨的工程——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1949年梁實秋移居臺灣,開始了他后半生40年的學術和翻譯生涯。梁實秋旺盛的創(chuàng)作欲和寫作生命,達70年之久,特別是在80歲以后,耳聾目花仍堅持寫作,實為難得。
“存真論”是梁實秋翻譯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梁先生在談到翻譯莎士比亞全集時說:“我努力試行恰如其分地把原文忠實地翻譯出來,以存其真”。然而長期以來,梁實秋在翻譯界卻一直被視為是“寧順而不信”的典型代表。這明顯有悖于他自己提出的理論,而有關這種“悖論”的成因又不得不從上世紀梁氏與魯迅先生的論戰(zhàn)說起。
1929年9月10日梁實秋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論魯迅先生的硬譯》,成為這場論戰(zhàn)的導火索。在這篇文章中,梁實秋提出“與其信而不順,不如順而不信”的主張。他發(fā)難的矛頭直指魯迅從日譯本編譯的蘇聯(lián)盧那察爾斯基的文藝評論集《文藝與批評》。對于“硬譯”,梁實秋提出這樣的觀點:“硬譯”無異于“死譯”,其危害更甚于“曲譯”,并不止一次地枚舉過魯迅“硬譯”的例子。魯迅所謂的“硬譯”與梁實秋所指的“硬譯”包含不同的內(nèi)涵。魯迅先生為了做到“信”的標準而選擇“硬譯”。而梁實秋所指的“硬譯”卻與“直譯”的概念相去甚遠,是不遵循章法的“胡譯”。梁魯對“硬譯”所指含義的相左也招致后來魯迅一連發(fā)表了措辭辛辣的文章進行強有力的反駁。并給梁實秋等人扣以“寧順而不信”的典型。而梁實秋究竟是“信”還是“順”,我們可以從魯迅轉譯達爾文《人類的起源》,對比梁魯譯文。
原文:It may be well first to premise that I do not wish to maintain that any strictly social animal,if its intellectual faculties were to become as active and as highly developed as in man,would acquire exactly the same moral sense as ours.In the same as various animals have some sense of beauty,though they admire widely different objects,so they might have a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though led by it to follow widely different lines of conditions.
魯迅譯文:我想,在最初,是有將〔我〕和恰如各各的群居底動物,如果那知底能力而發(fā)達到在人類似的活動和高度,便將獲得和我們一樣的道德底概念那樣的思想,是〔距離〕很遠的事,宣言出來的必要的。
正如在一切動物,美的感情是天稟的一樣,雖然它們也被非常之多的種類的事物引得喜歡,它們〔也〕會有關于善和惡的概念,雖然這概念也將它們引到和我們完全反對的行動去。
梁實秋譯文:我首先要聲明,我并不愿主張說,任何嚴格的群居動物,假如它的智力變得和人類一樣活潑,并一樣高度的發(fā)達,便能得到和我們完全相同的道德的感念。同樣的,各種動物都有一些美感,雖然它們所欣賞的是頗不相同的東西,故它們也許有是非的感念,雖然會被這是非的感念引導著去做頗不相同的行動。
比較兩段譯文,孰優(yōu)孰劣顯然是一目了然的。梁實秋的譯文正體現(xiàn)了他把“讀者看得懂”作為第一要義的思想主張,平白樸實,通順易懂,且不摻雜任何政治因素。魯迅先生,作為一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旗手,他的歷史地位和在文壇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魯迅先生的這段譯文讀起來確實費力,甚至有的地方令人費解,尤其是“宣言出來的必要的”實在是讓人一頭霧水。
此后,在翻譯方面的論戰(zhàn)主要圍繞四個焦點:“信”與“順”的問題;直譯與意譯的問題;“歐化”與“歸化”問題;“重譯”問題。學者趙軍峰曾先后撰文三篇討論梁氏翻譯觀并詳細分析了這四個焦點問題,觀點大致可總結如下:(1)梁實秋強調“信”與“順”的統(tǒng)一,亦即譯文既對原文忠實,又通順可誦; (2)主張以“句譯”為基礎的直譯;(3)主張譯入語的“歸化”,符合中國人的話語習慣;(4)反對轉譯,認為譯者應該從第一手的原文翻譯文學作品。應強調的是梁氏的這些翻譯觀點是有機統(tǒng)一的,如主張直譯正是強調“重視”的延伸,但又不僅僅是直譯,同時要與“通順”相結合,二者不可孤立開來。而梁實秋反對轉譯的思想也正是他后來譯莎時版本選擇的實踐。
1930年在胡適的倡導下,梁實秋開始《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最早譯成的莎劇譯本是《哈姆雷特》、《馬克白》、《李爾王》、《奧賽羅》、《威尼斯商人》、《如愿》和《暴風雨》、《第十二夜》,后又相繼翻譯了《仲夏夜夢》和《亨利四世》。移居臺灣后又陸續(xù)譯出27劇,全部共37劇。直至1967年,這部梁氏耗時近半生的鴻篇巨著終告完成。如此艱巨的工程,梁實秋憑借一人之力“窮年累月,兀兀不休”克服重重困難使之得以問世,愚公精神為人欽佩。梁實秋翻譯前對莎劇的研究以及翻譯過程中版本和文體的選擇乃至標點符號的運用無不反映他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忠實”的翻譯主張。
莎士比亞的作品自出版以來有很多的版本,梁實秋動筆翻譯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版本選擇?!白x一流的書,譯一流的書”。作為譯者主體,梁實秋最終選定沒有經(jīng)過刪選的牛津版本。出于時代背景的原因,莎士比亞的劇本為了迎合當時觀眾的喜好,有不少不登大雅之堂的粗俗猥褻的內(nèi)容。而梁實秋在翻譯的過程中沒有隨意刪除或者添加任何情節(jié),“也沒有顧及任何忌諱,我努力試行恰如其分地把原文忠實地翻譯出來,以存其真。”其“存其真”的翻譯主張為后來學術界展開莎士比亞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財富。這正是梁氏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貢獻所在。
在文體的選擇上,梁實秋采用的是散文體。后來學術界對梁譯本也給予很高的評價,他的散文體很好地傳達原文的旨意,孜孜以求的學術精神顯現(xiàn)在字里行間。在標點符號運用上,梁實秋在譯文中盡可能地保存莎士比亞原文的標點符號,為了保留原文的節(jié)奏翻譯就以原文的句為單位,有一句原文就有一句譯文。譯者在翻譯的各個方面都步步為營,盡量踐行“存其真”的標準。梁氏譯本以其樸實無華、忠實準確的風格使眾多莎劇研究者受益。
梁實秋窮其一生筆耕不綴,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很多頗有價值的譯作。然而過去幾十年,由于一些比較狹隘的觀點,對梁實秋的貢獻和成就,評價往往不夠全面。拋開政治的因素,我們應該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審視這位文壇、譯壇大家。梁實秋大量的譯作已成為溝通中西文化的橋梁。梁先生“搔首躊躇,不敢落筆”的嚴謹?shù)闹巫g的態(tài)度可以說是后輩翻譯工作者的楷模。在翻譯方面,不管是他的翻譯思想還是譯作,尤其是《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其成就是不容忽視的。但唯一令我們惋惜的是,如若不是處在那樣紛繁復雜的時代背景下,梁實秋和魯迅,這兩位文壇乃至譯壇之執(zhí)牛耳者或許也不會成為“忘年宿敵”。
[1] 高旭東.論梁實秋對中西文化的溝通[J].中國文化研究,2004(3):153-159.
[2] 柯飛.梁實秋談翻譯莎士比亞[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1):46-51.
[3] 劉全福.魯迅、梁實秋翻譯論戰(zhàn)焦點透析[J].中國翻譯,2000(3):56-60.
[4] 唐艷玲.談哈姆萊特人物性格的多重性[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35-37.
[5] 趙軍峰,魏輝良.梁實秋的翻譯觀初探[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1996(4):93-97.
[6] 趙軍峰.30年代翻譯標準論戰(zhàn)分析[J].外國語,1994 (5):18-22.
[7] 趙軍峰.翻譯家研究的縱觀性視角:梁實秋翻譯活動個案研究[J].中國翻譯,2007(2):30-34.
On Liang Shiqiu's translation thoughts and practice
ZHANG Xiu-juan
(Suqian College,Suqian 223800,China)
From a vertical perspective,the paper is trying to discuss Liang's translation thoughts.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Liang Shiqiu and Lu Xun's argument about their translation thoughts,it examines how the translator Liang Shiqiu puts forward his thoughts and applies his thoughts into 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Liang Shiqiu;translation thoughts;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Shakespeare
book=72,ebook=68
H059
A
1009-8976(2012)03-0072-03
2012-06-25
張秀娟(1984—),女(漢),江蘇宿遷,碩士主要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