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合肥230601)
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看新聞翻譯中話語的建構與“解構”
張杰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合肥230601)
運用批評話語分析方法的理論基礎——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對英文新聞及其翻譯中的意識形態(tài)操縱進行分析,揭示其對新聞話語的建構,并試圖提出相應的“解構”策略,還原新聞事件本來的面目,為新聞翻譯提供一些啟發(fā)和建議。關鍵詞:批評性話語分析;新聞翻譯;話語建構;解構
翻譯很長一段時期內被認為是純技術性的語言轉換,與價值判斷無關,其語言轉換表面上看似客觀中立,但事實上掩蓋了其翻譯背后隱藏的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動機。新聞報道作為一種公共話語,是公開傳播的,對最近發(fā)生的事件進行的客觀報道[1]。從批評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新聞報道作為一種語篇形式,也是一種社會空間,滲透著其作者的意識形態(tài),以往的新聞翻譯研究側重語言層面的分析,但新聞翻譯遠非簡單的文本語言間轉換。新聞報道固然力求客觀真實,但語言的選擇必然受到其背后價值觀與意識形態(tài)的約束,因此它也有很強的選擇性[2]。
批評話語分析也稱為批評語言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由Fowler R.和Kress G.等西方語言學家發(fā)展興起的一個語言學分支,主要研究社會語境下的語言和話語,旨在通過對語言特征和話語生成的社會歷史背景的分析,揭露社會現(xiàn)實中不平等和不公正現(xiàn)象以及話語呈現(xiàn)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方式,同時致力于發(fā)現(xiàn)改進這種不平等的方法[3]。批評性話語分析將意識形態(tài)定義為人們“在理解世界、整理及歸納經驗時所持有的總的觀點和看法”[4]。話語產生于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并且反過來作用于社會實踐,這一特點決定了話語具有建構功能。本文旨從批評話語分析角度分析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新聞話語的建構,以及譯者如何在新聞翻譯過程中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實現(xiàn)話語的“解構”,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
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簡稱“CDA”)主要研究社會語境中的語言和話語,重點分析話語生成、傳播和被理解的社會文化背景,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權力關系之間的復雜關系。CDA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和社會歷史背景分析。本文主要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為主要工具來對新聞話語及其翻譯進行批判性話語分析。
Halliday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從命名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系統(tǒng)語法,二是功能語法。系統(tǒng)語法把語言看作由可供人們進行語義選擇的若干個子系統(tǒng)組成的系統(tǒng)網絡,或意義潛勢。功能語法旨在揭示語言是社會交往的手段,表明人們是如何根據(jù)語境在語言系統(tǒng)中通過意義潛勢的選擇實現(xiàn)各種功能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是話語分析文本取向的一種,隸屬于話語語法范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這些觀點與話語分析的語言觀是一致的,因而很自然地為話語分析所接納,成為話語分析的語言學工具。
Halliday認為在分析語篇時,我們能夠把三大語言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與某種形式或過程的語言聯(lián)系起來。
(一)概念功能
Halliday所說的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邏輯功能(logical function)兩個部分。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邏輯功能指的則是語言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義單位之間的邏輯關系的表達[5]。經驗功能主要是通過“及物性”和“語態(tài)”得到體現(xiàn)的。Halliday把及物性分為六個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心理過程、關系過程和存在過程。在用語言表達某個真實過程時,新聞報道者會選擇不同的及物性過程,而這種選擇的背后則隱藏了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例如:
China considers itself a liberator of Tibet,the former Himalayan kingdom that Chinese forces occupied in the 1950’s.China has denounced the self-immolations as terrorism inspired by the Dalai Lama,Tibet’s spiritual leader-in-exile,who fled Tibet in 1959 and has called for eased Chinese restrictions on Tibetan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activities.
這是一則2012年3月5日《紐約時報》上題為Three Tibetans Die After Self-Immolations的報道中的片段。文中選擇了“China consider itself…”這樣一個表示心理過程的句子。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反應和認知等心理活動的過程。心理過程表現(xiàn)的不是“做”某事,而是由有某種“感覺”。但是這個心理過程的客體(即被感知的對象)“a liberator of Tibet”事實上是一個客觀事實。中國七百多年來一直對西藏行使著主權,西藏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是不容懷疑的事實,而報道中卻舍棄表示“歸屬”或“識別”的關系過程而選擇了心理過程,企圖否認這一事實,妄圖通過話語建構一個西藏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受制于中國的形象,蠱惑宣傳使得國際社會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認為西藏是一個“獨立國家”。
(二)人際功能
語言除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親身經歷和內心活動的功能外,還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判斷和評價等功能。語言的這一功能稱作“人際功能”。通過這一功能,講話者使自己參與到某一情境中,來表達他的態(tài)度和推斷,并試圖影響別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實踐人際功能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情態(tài)。情態(tài)主要用來表達譯者或作者對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和看法,批評語言學家的任務則是從作者的情態(tài)表達中窺見其具有的支配地位或權勢關系。Halliday將情態(tài)系統(tǒng)分為兩類:情態(tài)化和意態(tài)化。情態(tài)化可用來表示概率和頻率。通過分析新聞語篇中的情態(tài)系統(tǒng),我們可以揭示出作者的階級立場。例如:
In urging people to“Learn from Lei Feng”a year after his death,Mao Zedong sought to imbue China’s youth with a passion for self-sacrifice and patriotism-and perhaps distract them from the hunger pangs of famine that followed his disastrous effort to rapidly industrialize in the Great Leap Forward.
這是摘自《紐約時報》2012年3月5日一篇題為Chinese Heroism Effort Is Met With Cynicism報道中的句子。句中用perhaps這個表示概率的副詞來實現(xiàn)句子的情態(tài)化。毛主席號召全國“向雷鋒同志學習”目的是要求大家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從而教育青少年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這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西方媒體卻妄自揣測毛主席此舉是出于為了轉移全國在大躍進而導致的災難上的注意力。通讀全篇報道也都是關于中國學雷鋒活動的負面消息,試圖構建一個腐敗、無民主自由的中國的負面形象。也揭示出新聞報道背后的階級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
(三)語篇功能
語篇屬于語義的范疇,它不是大于句子的句法單位,也不是段落。一般認為語篇功能具有三種實現(xiàn)渠道: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由于篇幅有限,我們主要探討主位結構的實現(xiàn)。當充當小句主位的成分同時充當小句的主語時,這樣的主位叫做“無標記主位”。反之,如果主位不是小句的主語,這樣的主位就稱為“有標記主位”。一般來說,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人們往往把無標記主位用作話語的起點。但是,如果為了達到強調某個成分的目的,講話者也可以選擇有標記主位。例如:
But now,during a nationwide real estate downturn,builders are not starting projects or scrambling to finish ones already under way,so there is little need for night-work illumination.
這是紐約時報2012年3月5日一篇題為In China,Sobering Signs of Slower Growth的報道中的一句話。句中“during a nationwide real estate downturn”代替主語builders占據(jù)句子的主位成分,是一個有標記主位。報道強調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不振,是中國經濟發(fā)展速度放緩的標志。這體現(xiàn)了《紐約時報》作為一個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tài)承載體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fā)展迅速的不滿和質疑的態(tài)度。
從以上分析我們得出,媒體是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是領導階級傳播思想的工具,不同的社會結構必然導致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則會導致不同的新聞理念。翻譯不僅是語言問題,更是社會、文化問題。以Lefevere為代表的操縱學派將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引入了翻譯界,給翻譯理論界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Lefevere提出,翻譯會受到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影響,贊助人影響意識形態(tài),專業(yè)人士則受到詩學的影響和控制[6]。翻譯并非簡單地將源語轉化為目的語,因為譯者會受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考慮到話語中的權力問題。英文報道多是批評性的,很少提及其他國家不同政體的成功,常常用否定的態(tài)度去看待其錯誤,致使其報道經常有所偏頗,有失公允。因此在新聞翻譯過程中需要譯者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充分發(fā)揮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客觀地將事件介紹給讀者,重塑那個被話語建構而扭曲了的文化身份,我們稱之為話語的“解構”。Derrida認為實現(xiàn)這種解構可以用散播(dissemination),增補(supplement),印跡(trace)或嫁接(graft)的方法[7]。據(jù)此本文主要提出三種實現(xiàn)新聞話語解構的具體翻譯方法——改寫、編譯和省譯。這里的改寫指的是對某些措詞、句子甚至段落的修改,以緩和意識形態(tài)沖突,達到特定的目的,編譯和省譯也是經常使用的手段。現(xiàn)舉例如下:
1)來自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對北京奧運會前期準備工作的一則報道,標題為Before Guests Arrive,Beijing Hide Some Messes。
a.A neighbor,who owns three shops,said she believed that official sand developers were using Olympic beautification as a pretext to strangle their business and put pressure on them to leave.
b.Many cities have sought to remake their image when hosting global events like the Olympics.Beijing is polishing of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makeovers with a whitewash.
對于中國人民來說,奧運會是舉國同慶的國家盛事,為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盡自己的一份力既是榮耀也是責任。而報道中少數(shù)人由于個人利益受到了損害而產生的抵觸情緒以及對政府措施的質疑與社會主流的意識形態(tài)是相違背的,而西方媒體就利用這些消極情緒來發(fā)表一些丑化中國的言論。在翻譯過程中就需要運用特殊的翻譯方法來弱化這種沖突,讓不懷好意者無機可乘。
首先,新聞標題“hide some messes”由“遮蓋臟亂”編譯成了“美化城市”,語義由否定變成了積極肯定。然后文中a.可譯為:一個擁有三家店鋪的鄰居說,她認為政府官員和開發(fā)商在利用美化奧運環(huán)境為借口來壓制他們的營生,并以此施加壓力,迫使他們離開。句中“strangle”原意為“使窒息、扼死”,明顯為貶義詞,夸大了政府的強硬態(tài)度和市民的不滿情緒,可以改寫為“壓制”,還原被夸大了的事實。最后b.省譯為:很多城市在主辦諸如奧運會之類的大事時都會設法重塑形象,而北京正迅速打造世界上最昂貴的妝飾。句中“whitewash”意為“粉飾、掩飾(壞事)”,很明顯含有負面含義。因此,譯者采用了省譯的策略,在不改變文章大意的基礎上,將與本國意識形態(tài)沖突的言論忽略,在譯文中將其省去。
這些方法是對新聞翻譯進行意識形態(tài)干預的有效手段,還原新聞事件本來的真實面目,實現(xiàn)新聞話語的“解構”。新聞翻譯者必須保持敏感性,及時發(fā)現(xiàn)新聞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并作出正確的應對。
本文從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角度,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探討了意識形態(tài)對新聞翻譯的影響,指出意識形態(tài)操縱下新聞話語實施的建構,并針對這種建構提出具體的翻譯方法,以期還原新聞事件的本來面目,為新聞翻譯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希望以后有更多的研究探索批評性話語分析在新聞翻譯研究方面得以具體應用。
[1] 單勝江.新聞語篇的批評性話語分析[J].外語學刊,2010(6):78-81.
[2] 徐國輝.基于功能語言學評價理論的新聞報道對比分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0(6):48-51.
[3] Martin,J.R.Close reading: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 a tool for critical analysis[A].L.Unsworth.Researching Language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Functional Linguistics Approaches[C].London:Cassell,2000:275-303.
[4] Fowler,R.Hodge,B.Kress,G.&Trew,T.Language and Control[M].London:Routledge,1979:81.
[5]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19.
[6] 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4-26.
[7] 蔣童.術語鏈:韋努蒂翻譯研究的生成[J].外國語,2012(1):54-61.
Discourse construction and“deconstruction”in news and its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ZHA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criticizes manipulation of ideology in the English News and its translation in the approach of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reveal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s discourse,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some“deconstruction”strategies,to restore what news events really are,providing some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news transla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news translation; discourse construction;deconstruction
book=29,ebook=95
H030
A
1009-8976(2012)03-0098-03
2012-02-24
張杰(1987—),女(漢),安徽宿州,碩士主要研究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