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謀略

2012-08-15 00:48
關鍵詞:謀略文心雕龍劉勰

郭 鵬

(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論《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謀略

郭 鵬

(山西大學文學院,山西太原 030006)

《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體系性表現(xiàn)在理論體制上的完整性和各理論構成要素間的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緊密關聯(lián)上。這種完整的體制、周密的理論布局與精細的理論安排建立在劉勰深切細密的謀略意識之上。其謀略的用意則是對與作家和創(chuàng)作有關的諸多問題作出系統(tǒng)擘畫與先期安排。其理論雖為救弊而發(fā),然其意旨則在于對文學未來走向的深遠關注上。其理論謀略決定了《文心雕龍》“體大慮深”的理論特色,是《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的重要貢獻。

《文心雕龍》;文學理論;理論謀略

《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有“體大而慮周”[1]之評,可謂我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頂峰之作。所謂“體大”,即謂《文心雕龍》的理論研究涵蓋了包括文學本質論、文學創(chuàng)作論、作家論、批評接受論以及歷史維度上的文學史論、文體流變論和風格論等方面,并在具體的深入研究中觸及到了關于文學的幾乎所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所謂“慮周”,是說《文心雕龍》思維詳贍、慮度周延、理論關涉面廣,同時做到了觀點允當完備、圓融周至??傊?,《文心雕龍》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中體系性最強、理論構建最全面、觀點最深刻的文學理論巨著,其理論批評和文學思想對我國古代甚至當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理論批評體系的建設及完善有著深遠的啟示意義,同時,《文心雕龍》的理論思維方式具有濃厚的謀略色彩,表現(xiàn)出強大的理論張力,反映了我國古代文學思想的民族特點。其學術向度、思維方式、研究思路及闡釋邏輯等方面的理論謀略對更廣泛意義上的社會科學門類亦具極為豐富的考鑒價值。

所謂“謀略”,是對即將發(fā)生或出現(xiàn)的事件以及情況做出預先的設計與安排,包括對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各種問題的應對策略以及進行預先干預甚至控制的具體方案。文學理論方面的謀略來自于對文學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各種事項的理論關注和科學分析,其理論目的便在于干預或控制當下以及即將展開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批評,從而達到一定的創(chuàng)作目的,并對可能引起的傳播與接受效應進行先期設計與應對,其實質是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線性過程中影響傳播接受前途的各種要素的技術性關注與美學考量,其理論目的不只是在于對創(chuàng)作活動進行指導,還兼及對文學發(fā)展的實際路線進行規(guī)范,并通過實際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干預文學發(fā)展的未來。我國古代的許多文學理論都具有謀略性,都是出于對所處時代的文學及文學理論(也包括文化學術)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的深切關注和長遠考慮而提出的。如西漢后期今文經(jīng)學漸漬空泛,劉向、劉歆遂奮而匡救,觀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則知其針砭時學之弊以正后學的深切用意,其觀點的謀略性即在于借批評當下學術風氣以爭取古文經(jīng)學的正統(tǒng)地位;東漢讖緯之學大盛,文化學術空氣中妄誕之風彌漫,遂有王充起而矯之,其《論衡》中貫穿著一條清晰的思想線索便是“疾虛妄”與“歸實誠”,其理論的謀略正在于以“實”擊“虛”,以“實誠”的學風挽救讖緯之學帶來的澆偽與浮泛。后曹丕反對“文人相輕,”以“審己度人”的態(tài)度評騭時彥,并倡為文不朽之說,使文學作為獨立的人文門類得以正名,其謀略性在于以置換立言不朽的傳統(tǒng)含義為文學的獨立發(fā)展張本。鐘嶸針對齊梁間學詩者“自棄于高明,無涉于文流”的“準地無依”的混亂狀況而作《詩品》,其用意正在“辨彰清濁,掎摭利病”,借助樹立品第以確立典范來達到端正詩學取向的目的,從而使詩歌創(chuàng)作走上健康發(fā)展的道路。梁代文壇在崇華黜實的文學風氣中變本加厲,采濫忽真,風氣日下,裴子野因作《雕蟲論》以攻疾防患,對“擯落六藝”的時代文風提出嚴厲批評,其理論用意在于使文學回歸雅正淳厚的典謨傳統(tǒng)。唐代初期六朝馀風仍在,楊炯、王勃、陳子昂等便起而矯之,標橥“骨氣”,力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樹立建安法式,其意旨在于以建安文學“骨氣端翔”、“光英朗練”的風格為號召,以變積習。唐代中期詩風、文風漸趨啴緩平鈍,元白韓柳等人更以《詩經(jīng)》、漢樂府以及先秦兩漢文風予以匡范,以激切和奇崛實施干預,使詩文風氣為之一新,其實際用意則在于通過整肅文壇風氣,使儒學重新統(tǒng)領社會思想和文化。其文學實踐及理論的謀遠慮深均在我國文化史上留下極為深刻的一筆。此外,宋初歐、梅等人的詩文革新思想,江西詩社的詩學宗法觀念,嚴羽的禪喻說以及詩學階進論,還有明人的唐宋詩學論爭、清人的詩學系統(tǒng)觀,等等,實際上也都具有現(xiàn)實針對意義之外的謀略性。以往的古代文學理論研究過于關注這些理論的針對性,而對其深層的謀略性有所忽略,致使在闡發(fā)古代文論的內在學理脈絡上缺少了通透性與延展性,對此,筆者將另文予以論述。

總之,我國古代的文學理論主張大都具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和未來的指向性,都是對某種文學現(xiàn)象或風氣在進行批評檢討的同時又謀略性地闡發(fā)療救措施與發(fā)展方略。以《詩品》為例,鐘嶸認為當時學詩者取法失當,“笑曹劉為古拙,謂鮑照羲皇上人,謝朓今古獨步”,認為如此便“自棄于高明,無涉于文流”,以至在批評標準上“隨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澠并泛,朱紫相奪,喧議競起,準的無依”使詩歌創(chuàng)作失去方向[2]。故鐘嶸標橥上品以為范式,意圖廓清詩壇的混亂局面,為詩歌創(chuàng)作與批評的發(fā)展指明道路。其間即貫穿著理論建設中的謀略運用——這種針對文風之弊而生發(fā)并著眼于今后文學發(fā)展的理論構建和闡說理路便是我國古代文學理論謀略性的實在表現(xiàn)。然就《文心雕龍》而言,其理論內容所透射出的謀略性則更為濃厚,不只如章學誠所說的“慮周”,還有思遠的意義在。研究《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必須對其理論謀略做必要而充分的關注。

劉勰文學思想本為救弊而發(fā)。劉勰不滿于“去圣久遠,文體解散,辭人愛奇,言貴浮詭,飾羽尚畫,文繡鞶帨,離本彌甚,將遂訛濫”[3]317的時代文風而力求予以改變。加之他認為曹丕、陸機、李充、摯虞等人的有關理論存在“各照隅隙,鮮觀衢路”的缺失,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3]318,故而在研究領域、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等方面均著力構建自己的理論體系,既用以針砭文風,又用以改變此前一些文學理論不夠周延缺乏圓融的不足。

在劉勰看來,文壇上所以異端叢至,原因在于對文學創(chuàng)作之“奇”的錯誤理解。在《定勢》篇中,劉勰說:“自近代辭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訛勢所變,厭黷舊式,故穿鑿取新,察其訛意,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3]213劉勰所謂“訛意”,就是“厭黷舊式”與“穿鑿取新”,從而導致追求“詭巧”,失卻了創(chuàng)作正理?!锻ㄗ儭菲蠢諝v代文學發(fā)展的不同風貌時所說的“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艷,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從質及訛,彌近彌淡,何則?競今疏古,風昧氣衰也。”[3]207對由“質”及“訛”的文風變遷,尤其是對劉宋以來的“競今疏古”風氣表示憤慨,認為背離了文學發(fā)展的正確傳統(tǒng)。就文壇彌漫著的不良風習,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以“文之樞紐”數(shù)篇為基礎,要求學文者“稟經(jīng)以制式,酌雅以富言”[3]14,以儒家經(jīng)典為模范,完善作者自身的基本素養(yǎng)。他指出矯正“楚艷漢侈,流弊不還”的文壇頹勢的最根本辦法就是“正末歸本”[3]15,所謂“本”,即是儒家經(jīng)典的思想和文風。劉勰認為,儒家經(jīng)典具有“文成規(guī)矩,思合符契”的特點[3]9。為文者在思想上應該以圣人為人文楷模,在創(chuàng)作上應該以經(jīng)典為終極范式,做到“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會適”,茍能“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才會使創(chuàng)作活動在正軌上展開。劉勰認為,儒家經(jīng)典實際上具有兩方面的文學功能,一方面是可以作為“文之奧府”,具有深刻的思想理念和豐富多樣的文學表現(xiàn)手法,可為作者師法;另一方面,經(jīng)典本身的文學性也極強,具有“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3]13的表達效果,其文學經(jīng)驗亦足資為學文者效法。在確立師法和宗旨的基礎上,劉勰主張在“取熔經(jīng)意”的基礎上去“自助偉辭”[3]27適當?shù)劐袢胱骷业膭?chuàng)作個性?!蹲h對篇》所謂“故大體所資,必樞紐經(jīng)典,采故實于前代,觀通便于當今”者,則是要求根據(jù)時代性的創(chuàng)新需要而因地制宜,在師古與新變中能夠制衡,制衡的原則,則是不失經(jīng)典之正[3]176?!讹L骨》篇較為詳細地論述了師法經(jīng)典、融入作家個性和追求創(chuàng)新之間應有的關系:“若夫熔鑄經(jīng)典之范,翔集子史之術,洞曉情變,曲昭文體,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畫奇辭。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若骨采未圓,風辭未練,而跨略舊規(guī),馳騖新作,雖獲巧意,危敗亦多,豈空結奇字,紕繆而成經(jīng)矣?”[3]203要求以經(jīng)典作為作家的思想歸依和師法對象,并參酌子史,深入了解文學創(chuàng)作各方面的規(guī)律,積極采納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與技巧,既有“故意”,又有新奇,從而實現(xiàn)繼承與創(chuàng)新間的平衡。從劉勰的語氣中可以看出,他對“跨略舊規(guī),馳騖新作”的做法尤其介意,其中的原因就是對“競今疏古”的極大不滿。劉勰的理論用意可謂鮮明,其理論思想亦可謂深切持重,其要領即《通變》篇所謂:“今才穎之士,刻意學文,多略漢篇,師范宋集,雖古今備閱,然近附遠疏矣……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jīng)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保?]208劉勰正是基于對當時的文風新變失正的深入思考而建立其理論體系的,其理論體系內部的各種實際主張都是有為而發(fā),目的性相當明確。這是劉勰文學理論謀略的因由與動力,是出于“救弊”的實際動機,其所救之“弊”,便是“競今疏古”的“訛濫”風氣。且劉勰并不止于對文弊本身進行剖析,而是力求建立了一個體系精嚴、方案周詳,既圓通又具體的文學思想體系作為施救之方,以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從而對文學今后的走向進行匡范與規(guī)劃。其整體之理論系統(tǒng)也同樣具有濃厚的謀略性,對于該系統(tǒng)及其謀略性應聯(lián)系《文心雕龍》的“定勢”理論予以關注。

關于“定勢”,劉勰于《定勢》篇有云:“夫情致異區(qū),文變殊術,莫不因情立體,即體成勢也。勢者,乘利而為制也。如機發(fā)矢直,澗曲湍回,自然之趣也。圓者規(guī)體,其勢也自轉;方者矩形,其勢也自安:文章體勢,如斯而已?!保?]211其中所謂“因情立體,即體成勢”是說作家應依據(jù)自己主觀之情志和所用之文體的匹配關系來創(chuàng)作,即選定最適合作家主觀情志的攄寫特點,能夠達到最佳表達效果的文體來進行創(chuàng)作,從而使思想和感情表達得流暢充分;而其中所謂“即體成勢”是說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依循自身情志特點及文體內在要求而達到攄寫目的創(chuàng)作行進態(tài)勢。這種態(tài)勢的形成,是一種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tǒng)一。“勢”的主要涵義之一就是指作家自身與文體間匹配關系對創(chuàng)作所產生的客觀要求。所謂“模經(jīng)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騷》命篇者,必歸艷逸之華;綜意淺切者,類乏醞藉;斷辭辨約者,率乖繁縟:譬激水不漪,槁木無陰,自然之勢也”[3]212,即是劉勰此種涵義的具體表述。此外,作家對自身情志特點的了解與對文體內在規(guī)定性的遵從會使作家具備駕馭創(chuàng)作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實際上是“勢”的另一個內涵。

在劉勰看來,運用某種文體進行創(chuàng)作,便應遵循這種文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這種內在規(guī)定性來源于文體的適用對象和本身的形式特點,作家遵循這種文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便會規(guī)律性地形成某種風格,這種風格,一方面是作家情志的表露,一方面由文體本身的特點所致。這樣的創(chuàng)作過程,雖是遵循某種客觀規(guī)律的要求,然其過程又會顯得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所謂“熔范所擬,各有司匠,雖無嚴郛,難得逾越”亦即是從“勢”的內在規(guī)定性來講的。劉勰認為,要成為一個作家,必須了解、掌握各種文體的特點,了解這種文體適合表現(xiàn)怎樣的思想和情感,會生成怎樣的風格,故而劉勰亦有云:“淵乎文者,并總群勢。奇正雖反,必兼解以俱通;剛柔雖殊,必隨時而適用?!保?]212作家不應是了解一種文體的內在特點,而應全面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規(guī)律,使自身具備駕馭各種文體的能力,這便是“勢”在能力方面的涵義。劉勰對每種文體在風格方面的內在規(guī)定性做出詳細地表述:“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范于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于宏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艷: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雖復契會相參,節(jié)文互雜,譬五色之錦,各以本采為地矣。”[3]212要駕馭各種文體,其前提條件之一便是有銓別之功,劉勰指出:“括囊雜體,功在銓別,宮商朱紫,隨勢各配”[3]212,是說作家要熟練掌握各種文體應有的特點,根據(jù)主觀創(chuàng)作意圖,選用適當?shù)奈捏w,用這些文體創(chuàng)作,又自然會導向某種藝術風格。接下來劉勰所謂的“循體成勢,隨變立功”就是要求作家必須懂得“循體”,還應懂得“隨變”,要根據(jù)創(chuàng)作意圖,調動各種主客觀因素為完成創(chuàng)作服務。這樣方能“成勢”,才能使創(chuàng)作活動獲得實際成效。此處之“勢”,是創(chuàng)作活動進展得自然順暢的狀態(tài)與持續(xù)如此進展的趨勢,這是“勢”的第三個涵義。因此,“勢”不能僅解釋為“風格”或“文體風格”,而應含有規(guī)律以及運用規(guī)律的能力的含義在內;同時,也具有文體內在要求(包括文體趨向于某種風格的內驅力)等含義在內。因此,筆者認為,劉勰的“勢”實際上具有三層涵義:其一是作者自身情志特點與文體內在要求對創(chuàng)作活動的約束力,其約束力來自于二者匹配關系的耦合程度對創(chuàng)作活動的實際影響;其二是作家因遵循自身與文體內在要求而具備駕馭創(chuàng)作活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獲得來自于作家對自身與文體間耦合關系的清醒認識與準確選擇;其三即創(chuàng)作活動在順利進展過程中所達到的滔滔汩汩、自如奔放的自由狀態(tài)與進展趨勢,這種趨勢的出現(xiàn),緣于作家創(chuàng)作行為本身的合目的性與合規(guī)律性的統(tǒng)一。由此可見,劉勰“勢”的涵義中蘊含著他對創(chuàng)作活動整個

過程的細密思考,該術語本身就是劉勰對作家修養(yǎng)、文體特征和文學風格等問題的謀略性觀照而提出的。

在《定勢》篇中劉勰還指出,作家如果不遵循文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過于容讓自己的個性而“厭黷舊式”,以至于好為“詭巧”或“穿鑿取新”,就會出現(xiàn)“訛勢”,背離文學創(chuàng)作的正軌。劉勰認為文體的內在規(guī)定性一方面由其形式特點決定,一方面則由該種文體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形成的范式?jīng)Q定?!缎蛑尽菲岢龅奈捏w論各篇的研究思路“原始以表末,釋名以彰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的要旨即在力求把握文體形式與其歷史演進過程中出現(xiàn)的成功范例及其基本特點,作家要掌握各種文體的基本形式特點,也要參照成功范例去把握文體,在這個意義上,文體的成功范例的典范意義與基本形式要求便是所謂的“舊式”。劉勰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出現(xiàn)“訛勢”的原因是“逐奇失正”,這實際是“適俗”、“趨近”等非理性非謀略思維的結果。若此種“訛勢”得不到糾正,就會導致“勢流不反,則文體遂弊”[3]212。由此可見,劉勰在《定勢》篇中投注了他對文學本身多方面問題的深切思考,他既闡發(fā)了對文弊問題的思考,也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具體過程出發(fā),要求作家遵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客觀規(guī)律去“定”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之“勢”,使創(chuàng)作活動得以順利完成并達到預期藝術效果。在該篇中,劉勰充分表現(xiàn)出了他的的理論智慧,也表現(xiàn)出了他深邃的理論謀略。如果我們沿著該篇的理論思路推及出去,便會發(fā)現(xiàn)《文心雕龍》整體上都貫穿著這樣的理論智慧和理論謀略,茲予以簡述:

劉勰認為,作家應具備健全的、符合儒家思想的基本人格素養(yǎng),他指出,這種素養(yǎng)的獲得,要借助對儒家“道”的學習以及對圣人思想的課求,還須對儒家經(jīng)典進行深揣和領會。其間還須通過“養(yǎng)氣”和掌握各種創(chuàng)作方法和藝術技巧來形成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至為重要的人格素養(yǎng)——“風骨”。作家必須具備源自于儒家的思想與道德情操,劉勰明確講到“陶鑄性情,功在上哲”[3]9,要求以儒家圣賢為師法對象,又因“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3]2,的“道”—“圣”—“文”之承載關系,所以要師法“道”,就應從“徵圣”和“宗經(jīng)”入手,才可面對文學的各種事項而不失矩矱:“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適會,徵之周孔,則文有師矣?!保?]9亦即只有做到“徵圣立言”,才可以在創(chuàng)作時稱得上“文其庶矣”[3]10。在劉勰看來,儒家經(jīng)典本身出自圣人之手,具有“文成規(guī)矩,思合符契”的藝術成就[3]9,同時做到了“洞性靈之奧區(qū),極文章之骨髓”[3]13,具備了抒情寫意的成熟的藝術功能,且已在文質兩方面確立了基本范式,是后世為文者必須參究的源泉,也是可使學者接近圣人并漸至于道的津梁。劉勰說經(jīng)典作品是“根柢槃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馀味日新。后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又說:“若稟經(jīng)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即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也”[3]14等語句的深意便在于其中蘊含著劉勰對作家基本素養(yǎng)的謀略性思考,而不是專就某種行文技巧的簡單授受?!蹲h對》之“樞紐經(jīng)典”之說的實際含義[3]176,也同樣不是認為作家只要掌握了應對諸多文體的寫作技巧便可躋身文壇,去爭妍競秀,而是認為作家必須從基本的思想素養(yǎng)入手去養(yǎng)成作家品格,去從事創(chuàng)作,去改變不良文風。所以,那種認為《文心雕龍》是寫作教科書的觀點是絕對站不住腳的。

作家具備了得之于經(jīng)典的為文之本,還須頤養(yǎng)精神,使作家在臨文之際具有充實飽滿,無施不可的“氣”,這個“氣”一方面是源自儒家思想和經(jīng)典所含有的倫理道德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是“理融情暢”,可以使作家“思銳以勝勞”[3]268,從而“從容率情,優(yōu)柔適會”地駕馭創(chuàng)作,使創(chuàng)作得以順利完成的個人能力和氣度,要具備這樣的能力,作家就應掌握一定的“文術”,具備適合于創(chuàng)作的實踐能力——這也需要就創(chuàng)作本身去準備,去掌握一定的謀略。

在具備了經(jīng)典的理性道德力量和實踐能力之后,作家就能形成自己的“風骨”。關于劉勰的“風骨”,已有眾多釋義,筆者認為,劉勰的“風骨”實際上是作家倫理人格的影響力在文學上的體現(xiàn)與反映。《風骨》有云:“《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氣之符契也。是以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沉吟鋪辭,莫先于骨。故辭之待骨,如體之樹骸;情之含風,猶形之包氣。結言端直,則文骨成焉;意氣駿爽,則文風清焉。”[3]203“風”源于《詩》之“六義”,而《毛詩序》對“風”的解釋是“風,風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可見,“風”具有倫理教化的力量的含義。劉勰之用“風”,也含有作家在人格修養(yǎng)方面應具備相當?shù)膫惱碛绊懥?,能夠在言語行止中對他人施以影響。具備了這種倫理影響力的作家若情有所觸而“怊悵述情”,其倫理影響力則能通過創(chuàng)作活動落到實處,“風”便可從作家之素養(yǎng)經(jīng)由文學文本而傳播出去,形成社會影響力。“骨”的表現(xiàn)是“結言端直”,則可知“骨”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實踐能力,是使文學作品語言精練勁直的藝術才能。簡言之,“風”是作家的倫理道德素質,“骨”是將這種倫理道德素質通過創(chuàng)作予以藝術表現(xiàn)的能力?!帮L”、“骨”可以分開闡述,但實際上結合在一起,不能因否認其相互關系而予以生硬割裂,如同人的精神與其四肢的活動不能分開一樣。所以,“風骨”是一個具備了儒家思想道德素養(yǎng)的作家所應具有的人格素質和通過文本傳達這種素質的創(chuàng)作能力。作品承載了作家的風骨,是藝術創(chuàng)作取得成功的標志。

除“風骨”外,劉勰還認為作家亦應具備全面的文學技能方面的素養(yǎng)。他對文學技能方面的素養(yǎng)要求首先表現(xiàn)在其“辨體”思想中。劉勰在由《明詩》至《書記》等文體論各篇中,直接或者間接地談到了八十馀種文體。根據(jù)《序志》篇所說,劉勰在研究文體問題時所持的研究方法是:“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3]318,具體講就是探究某種文體的源頭,把握其本體特征以及演進過程中形成的內在形式特點與寫作要求。劉勰認為,通行的各種文體都直接或間接地派生于儒家經(jīng)典,這些文體在自身演進中漸漸孳乳開來,由少及多,本身也逐漸吸納了其他文體的特點,也因典范作品的關系而被賦予了一些作家的創(chuàng)造性改進成果,這些源自經(jīng)典本身而具有的內在特點與演進中沾溉的新特點都是作家應予以了解的。同時,每種文體在源出經(jīng)典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作家也會根據(jù)不同時代的文學風氣對文體進行適時性的變創(chuàng),即“望今制奇,參古定法”,因此“選文以定篇”所指的典范作品是既含有作家自身情志特點和創(chuàng)作特點,又兼具文學時代存在與發(fā)展的實際要求所賦予的具體內涵,是通變因革的成果。對這種典范作品進行師法和學習,便于掌握此種文體的創(chuàng)作要領,既不失這種文體本源性的原則和內在形式要求,同時又能兼及這種文體在發(fā)展中所積累成型的經(jīng)驗性和時代性要求。所以經(jīng)典之源和“選文以定篇”的所“定”之篇便成為文體本身規(guī)則性要求中最應予以關注和努力參照的榜樣——這是“辨體”理論中一個非常重要理念。同時每種文體也會有其功能對象所決定的最適合表達的某類思想和情感,作家必須充分了解每種文體的適用范圍及其抒情達意方面的適用性,創(chuàng)作時作家應根據(jù)自己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來選擇最為匹配的文體進行創(chuàng)作,如詩歌,是“持人情性”[3]34的,故適合借以抒發(fā)作家的具體情感;賦是“鋪采摛文,體物寫志”[3]50的,適合描寫和表現(xiàn)事物的形態(tài)或事件過程從而表達作者的心志;其他,如“頌”是“美圣德而述形容”[3]56,“箴”是“攻疾防患”[3]72都界定了文體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不同職能,作家因遵循這種自身與文體內在要求而獲得的最佳匹配關系,就是我們上文所說的耦合——這是“辨體”理論的內在深意,其中蘊含著劉勰對于文體問題深切關注和謀略性思考。

還應指出,劉勰“辨體”之“體”亦指作家的“體性”。劉勰在《體性》篇將作家的基本素質分為“才”、“氣”、“學”、“習”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也是作家彼此不同的根本原因。劉勰又有“八體”之說,并云:“若夫八體屢遷,功以學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志,志以定言,吐納英華,莫非情性?!保?]200可見,由“情性”而“氣”而“志”而“言”最后“學成”,其中“才力”起很大作用,正是這些因素的合理運動和組合使“八體屢遷”,從而導致“筆區(qū)云譎,文苑波詭”[3]199。筆者認為,“八體”本身并非“風格”,而是作家普遍具有的“情性”,是作家所具有的,容易導向形成某種風格的自身因素,或曰“情性”因素。這些“情性”因素是否能成為文學作品風格,還須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予以承載和傳達。劉勰說:“八體雖殊,會通合數(shù),得其環(huán)中,則輻輳相成”,即是指出在創(chuàng)作中作家應具備合理調適“八體”的能力,使每一種“體”在須要運用或發(fā)揮時能夠被作家根據(jù)抒情達意的目的及所選用的文體的內在要求予以調遣和控制?!鞍梭w”之間相輔相成,并且相互照應幫襯,構成作家“才”、“氣”、“學”、“習”的基本內涵,形成作家基本的人格類型。在“八體”中,除“新奇”、“輕靡”之外都對健康人格的構成有積極作用,但“新奇”、“輕靡”卻是作家人格中最自由通脫,對文學創(chuàng)作最有創(chuàng)造性作用的基本性情類型,是文學創(chuàng)作能夠在藝術上推陳出新、突破固有審美范式的性情基礎;能否駕馭此二者,既予以銜勒,又予以發(fā)揮,關乎文學創(chuàng)作的個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獲得。在“八體”中,其他“六體”則決定了作家能否“執(zhí)正”、“歸本”的性情修養(yǎng)與創(chuàng)作取向,而“新奇”、“輕靡”被適當調遣適用,則能夠決定文學作品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每個作家都應通透了解自身的“體性”特點,尋繹最適合自身的文體,實現(xiàn)二者關系的耦合,通過“摹體以定習,因性以練才”[3]200,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制勝文場,去發(fā)揮事業(yè),彪炳文義,作用于社會文化。也就是說,作家既要發(fā)揮前六體的積極作用,又要適當調動后兩體中的積極因素而遏制其消極因素,為創(chuàng)作服務。這便是劉勰所謂的“文之司南”[3]200。實際上,劉勰這里是要求作家對自身的體性特點要全面深刻了解,根據(jù)不同的創(chuàng)作意圖,靈活運用,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使創(chuàng)作成功完成——這是“辨體”理論另一重要思想,同樣蘊含著劉勰對作家修養(yǎng)與文學創(chuàng)作等問題思遠慮深的謀略性關注。

劉勰在論及“養(yǎng)術”問題時,也表現(xiàn)出深遠細密的理論謀略。因文體的差異與各自的內在要求不同,劉勰要求作家應掌握足夠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藝術技巧。這集中表現(xiàn)在以《養(yǎng)術》篇為代表的一系列篇章中。在《明詩》篇中,劉勰指出:“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3]35,認為作家在創(chuàng)作時若只知“隨性適分”,過于率意,是無法成功地推進創(chuàng)作的;而“隨性適分”實際上并不是“鮮能通圓”的直接原因,事實上,“鮮能通圓”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思無定位”。劉勰此說的實際含義在于:文體既有穩(wěn)定的“恒裁”,則必有其內在的創(chuàng)作規(guī)則可以遵循;人既有各自的才性,亦當有符合其才性表達的文體。在說明了“辨體”問題之后,劉勰理論謀略重點便落在了闡述掌握文體內在規(guī)則的重要性上來。劉勰在許多地方表達了關于“養(yǎng)術”的思想。如在《史傳》篇中,劉勰指出,撰寫史學類著作,要明曉“尋繁領雜之術,務信棄奇之要,明白頭訖之序,品酌事例之條”的創(chuàng)作思路,能夠明此,便可謂“曉其大綱”,能夠做到“眾理可貫”。反之,若“任情失正”,不講求掌握創(chuàng)作綱領及謀篇布局的預先安排,就會導致“文其殆哉”[3]111的后果。其中所謂“尋繁領雜”、“務信棄奇”、“明白頭訖”、“品酌事例”等,都是甄別處理材料、安排作品結構和敘事次序以及進行評騭操作的方法或理論,這即是史學作品撰寫應具備的“術”。

此外《熔裁》篇中的“三準”說也很值得關注:“是以草創(chuàng)鴻筆,先標三準:履端于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正于中,則酌事以取類;歸馀于終,則撮辭以舉要。然后舒華布實,獻替節(jié)文,繩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圓合,條貫統(tǒng)序。若術不素定,而委心逐辭,異端叢至,駢贅必多?!保?]221“三準”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前應做好的準備與謀劃工作,謀定而后動,才能使創(chuàng)作活動有條不紊地展開。這些預先的準備和要謀劃的具體內容也屬“術”的范疇。劉勰指出,若不精心謀劃,創(chuàng)作時便會“異端叢至”,而導致創(chuàng)作的失敗。

同樣,《附會》所說的“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涂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此附會之術也?!保?]272也是要求在總體的謀篇布局上做好針對性地準備和擘畫。至于像《總術》篇所說的“是以執(zhí)術馭篇,似善弈之窮數(shù);棄術任心,如博塞之邀遇。故博塞之文,借巧儻來,雖前驅有功,而后援難繼。少既無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刪,乃多少之并惑,何妍蚩之能制乎!若夫善弈之文,則術有恒數(shù),按部整伍,以待情會,因時順機,動不失正。數(shù)逢其極,機入其巧,則義味騰躍而生,辭氣叢雜而至。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斷章之功,于斯盛矣。”[3]279就更為明白地闡述了掌握“術”對達到創(chuàng)作效果的關鍵性作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若不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不能“執(zhí)術馭篇”,卻“棄術任心”,靠“借巧倘來”的僥幸心理臨文,是不會使創(chuàng)作順利進行而達到預期效果的。因此,在創(chuàng)作的具體進程開始之前,作家就應有養(yǎng)“術”的先期準備,必須做到“術有恒數(shù)”,在創(chuàng)作時“因時順機”,駕輕就熟地予以推進,就能創(chuàng)作出“視之則錦繪,聽之則絲簧,味之則甘腴,佩之則芬芳”的文學作品。其整個過程,正是客觀規(guī)則與作家自由發(fā)揮創(chuàng)造的完美融合。在《總術》篇的“贊”中,劉勰總結道:“文場筆苑,有術有門。務先大體,鑒必窮源。乘一總萬,舉要治繁。思無定契,理有恒存”[3]279,進一步強調了掌握“恒理”對于創(chuàng)作的重要作用。若按照劉勰的“養(yǎng)術”思想推及出去,他所說的“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亦是其“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3]195的文學理論謀略的重要部分。

除了理論闡述之外,劉勰還在諸如《熔裁》、《聲律》、《章句》、《麗辭》、《夸飾》、《事類》、《練字》、《附會》等篇中具體細致地闡述了一些技術性的創(chuàng)作要領,這些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具體技巧也是其“養(yǎng)術”理論的組成部分,其中也貫穿著劉勰的文學謀略思想。

此外,“養(yǎng)術”理論還有一個重要方面,即關于作家文學智慧的養(yǎng)成問題?!缎蛑尽酚性?“夫宇宙綿邈,黎獻紛雜,拔萃出類,智術而已?!保?]317對于這里“智術”的理解應寬泛,它應是一種可以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有謀略色彩的智慧。在《文心雕龍》中,這種智慧的含義是多方面的,上文已經(jīng)論述過了“辨體”與“養(yǎng)術”的謀略與智慧,除此而外,劉勰關于作家的智慧還應包括文學研究的智慧、文學史觀的智慧、批評與接受等方面的智慧和謀略。

其中最具謀略性的就是以“正末歸本”的辨析態(tài)度和選擇“典范”以“立范運衡”,以至確立文學師法范式的“總法家之式”[3]169理念為核心的文學接受方法論體系。

劉勰本人進行文學研究,頗注意由本及末、由表及里的理論分析,要求對研究以及接受的對象進行正末歸本、去偽存真的批評與鑒別。這也就是《序志》篇所謂的“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3]318。在此篇中,劉勰還針對當時的訛濫文風,提出學者應像孔子和《尚書》那樣明乎“體要”,摒棄“異端”,明確接受原則?;谶@樣的觀點,劉勰對其他文學理論家及其著作進行評騭。劉勰指出他們或“密而不周”(曹丕)、或“辨而無當”(曹植)、或“華而疏略”(應玚)、或“巧而碎亂”(陸機)、或“精而少功”(摯虞)、或“淺而寡要”(李充),總之是“各照隅隙,鮮觀衢路”[3]317,表明自己會規(guī)避這些缺失而“述先哲之誥”以“益后生之慮”[3]318。這是他為研究文學者提出的思想和研究思路方面的要求。

在展開研究的過程中,劉勰細致地闡說自己總體的研究思路:即,以“文之樞紐”來統(tǒng)攝全局,以“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tǒng)”的研究方法和步驟使文體論各部分“綱領明”,進而在創(chuàng)作論部分有計劃地進行文藝理論具體問題的研究,使其“毛目顯”[3]318。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劉勰稱述自己的研究態(tài)度是“擘肌分理,唯務折衷”[3]318,然劉勰的“折衷”并非簡單地采取調和的方式,而是體現(xiàn)著一種科學的精神。雖然“折衷”和“中和”、“中庸”等觀念有聯(lián)系,但據(jù)劉勰所述,他不是以“舊說”或“前論”來決定自己的判斷,而是以“理”為準繩來決定自己的主張,不介意是否與前人同或者異。因此,劉勰的“折衷”實是一種公允恰當?shù)慕邮芘c研究的方法論,劉勰正是在這種方法論指導下來展開他艱巨復雜的研究工作的。

有了劉勰這種以經(jīng)典的思想和文風統(tǒng)攝全局的理論,又有了“正末歸本”的思想指導研究,同時又恪守“惟務折衷”的研究理念與研究原則,劉勰便能夠在文學史論與文學批評論等方面探幽索隱,做到了既深刻又圓通,其度越前人、獨樹一幟的成就已為學界所公認,本文于此將不再贅述。但仍須強調一點:劉勰這種思想和理論的成就同時也應被看作是他對整個文學與文學理論研究的垂范,其中蘊含的正是他對作家綜合創(chuàng)作智慧的要求與期望。

總之,劉勰文學理論的針對性強,理論體系周密嚴謹,各組成部分勾連緊切,整體上具有鮮明的謀略性和實踐指導意義。其文學理論在總體上蘊含著劉勰對于文學的社會存在及各方面特征、功能和意義的謀略性思考和價值追問,其理論建樹事實上超越了理論本身,是對文學存在的全面思考,他所關注的,不只是文學的過去和目前,更是文學的未來。他總結過去的經(jīng)驗與規(guī)律,力求改變當下文弊;他闡述作家修養(yǎng)的原則與要領,以之作為改變文風的基礎和出發(fā)點;他強調辨體與定勢,旨在樹立有“風骨”的文壇標準;他主張“折衷”,希望避免不能通圓的偏頗批評……這些理論和觀點,都充斥著劉勰深切細密的謀略眼光,這是深研“文心”時,也是面對文學理論傳統(tǒng)時應該充分予以關注和反思的。

[1]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M]∥葉瑛.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559.

[2]鐘嶸.詩品序[M]∥陳延杰.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3.

[3]黃叔琳注,李祥補注,楊明照校注拾遺.文心雕龍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9.

On the theory about strategy of Wenxin Diaolong

GUO Peng

(College of Literatur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The system of the theory of Wenxin Diaolong was integrated and close ties between every integrant pant in dirr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 levels.The theory’s integrity,thorough distribution and careful arrangement were based on LiuXie’s detailed strategy.His theory about strategy wanted that the writers should plan in advance on their creations.The theory about strategy of Wenxin Diaolong decide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large system and concidering carefuly.

Wenxin Diaolong;literary theory;theoretical strategy

I 206.2

A

1004-1710(2012)04-0025-07

2011-11-24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文學批評史視野中的古代詩社研究”(08CZW014)

郭鵬(1973-),男,陜西洛川人,山西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

[責任編輯林漫宙]

猜你喜歡
謀略文心雕龍劉勰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文心雕龍》選讀
《文心雕龍》: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文藝理論巨著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深遠影響
論劉勰辨“騷”的矛盾心理
毛澤東在反“圍剿”中的軍事信息謀略
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的謀略運用及其啟示
中國古代兵家謀略淺談
軍事謀略與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