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群
(銅陵學院 外語系,安徽 銅陵 244000)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教育
吳秀群
(銅陵學院 外語系,安徽 銅陵 244000)
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要想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扭轉(zhuǎn)國際交流中的文化逆差,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導入目的語文化外,還要加強中國本土文化的教育。中國文化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一直是盲點,嘗試以現(xiàn)行教材為藍本探索中國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中國文化失語;文化教育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不可分割。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難以學好一個民族的語言。在外語教學中導入目的語文化已得到我國外語界的普遍重視。海姆斯在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提出“交際能力”之后,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成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也就是說,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而語言是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受制于文化,文化因素是影響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吳鼎民(2002:65)教授曾提出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就是把英語語言、中外文化和多學科知識系統(tǒng)地融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由此可見,文化教育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大學英語教學不單是語言教學,還應包括目的語和母語的文化教學。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平臺和橋梁,沒有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缺乏對文化差異的感知,就無法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而在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所謂的文化教育主要是對目的語文化的導入,對母語文化常常是避而不談,這種“文化教學一邊倒”導致了跨文化交際中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
在外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失語癥”最早由南京大學的從叢教授提出。他于2000年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的文章。之后有不少學者對此課題進行了研究,劉長江(2003:16)提出,“以跨文化交際為目的的外語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應是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李婭琳和陳曉靖于2010年3月對兩地三校(淮陰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院)的300名學生和100名英語教師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實際的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教育遠不盡人意,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不少誤區(qū)
首先,大學英語教學被當作純語言教學,即使把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最終目的,也只是偏重英語聽力和口語訓練,認為只要聽說水平提高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提高了;其次,在教學中文化導入就是對目的語文化導入,過分夸大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影響,對母語文化只字不提;最后,即使部分教師認識到了母語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對文化概念的理解過于狹隘,僅局限于民俗文化,文化教學的內(nèi)容不夠全面。
2.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無明確的要求
2007年制定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并將大學英語課程定性為“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兑蟆分须m提及了文化教育,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但沒有明確指出母語文化教育。由此導致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撇開母語及母語文化而獨行,無論是外語教育大綱的制定者,還是外語教育工作者,對母語及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所起的作用都缺乏足夠的認識,過多地強調(diào)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負遷移,錯誤地認為外語學習就是要擺脫母語的影響。(吳利琴,2006)
3.教材編寫中缺乏有關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
現(xiàn)行大學英語教材中有不少有關英語國家文化的介紹,說明目的語文化的學習在英語教學中已引起了充分重視,在教材編寫中也充分反映出來了。然而,教材中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幾乎是鳳毛麟角。李婭琳和陳曉靖曾對現(xiàn)行較為通用的三套大學英語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4冊》、《新世紀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4冊》、《浙江版大學英語精讀1-4冊》)進行了統(tǒng)計,其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篇數(shù)最多的也不到3%,以致于學生無法從教材中直接獲取有關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法,而教材往往是學生獲得較為權威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
4.英語教師自身文化素養(yǎng)不高
在李婭琳和陳曉靖的問卷調(diào)查中,100名被試者有65%的教師低于及格線,僅有35%的教師得分高于及格線。這表明目前教師的本土文化英文表達能力仍然處于低水平。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渠道,英語教師是英語知識及文化的直接傳播者,他們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中國文化學習。
5.缺乏相關評估措施
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沒有明確指出中國文化的教學,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全憑教師的興趣和自身文化素養(yǎng),隨意性較大,也不夠準確。在大學英語測試中,無論是學期末的終結(jié)性測試,還是每年兩次的全國性的四六級考試,都很少涉及有關中國文化的考核。在對教師的考核中,也沒有提出對其中國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因此,無論是老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全憑興趣,有時只是蜻蜓點水、一筆帶過。而且,在四六級考試的指揮棒下,英語被當作單純的語言技能課。劉潤清、戴曼純(2003:88)指出,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還存在重應試、輕素質(zhì);重形式、輕文化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等問題。
1.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
憑借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發(fā)現(xiàn)在英語課堂上用英語來談論中國的一些熱點問題,可以增加教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naked”一詞時,筆者聯(lián)想到了當今中國社會流行的有關“裸”的一些熱門詞匯,如“裸婚”、“裸捐”、“裸官”、“裸考”、“裸辭”等,并讓學生將這些詞匯試著用英語表達出來,若不太準確,筆者再給出參考性建議。因為貼近現(xiàn)實生活,學生興趣極濃,整個課堂氣氛也頓時活躍起來了。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也學會了一些熱門詞匯的英語表達,有助于他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與對方進行交流。
2.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從嚴格意義上說,跨文化交際的文化制約并不是來自對目的語文化的不了解,而是來自對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差異的不了解,在兩種文化的直接交流中,不了解母語文化的外語表達也是制約交際的原因之一(劉長江,2003:18)。劉潤清(1999)提倡“不僅要讓學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些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許力生(2000)認為在交際中應“使交際雙方能夠充分發(fā)出屬于自己文化的聲音,又能夠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滲透,可以增強學生對英漢兩種文化差異的感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片面地注重目的語文化的輸入,對其是大加宣揚,結(jié)果導致很多學生產(chǎn)生“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的錯誤判斷,以致產(chǎn)生對母語文化的一些厭惡感。英語教師首先要樹立全面正確的中西文化觀,不能“崇洋媚外”,片面地抬高目的語文化,貶低母語文化,給學生造成一些誤導,以致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迷失自我。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感情,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樹立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主動抵御西方文化殖民,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妄自菲薄,始終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
4.有效地輸出中國文化
“外語學習的目的絕不是使外語學習者越來越外國化”(劉長江,2003:16),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學習英語的職責之一是使用英語向世界傳播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失語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英語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對母語文化知之甚少,又不知道如何用英語去表達。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厚西薄中”,以致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出現(xiàn)“文化逆差”。中國文化被誤解、誤讀甚至被同化、被殖民,在國際交流中處于弱勢地位。由于中國文化教育長期被忽視,中國文化已出現(xiàn)“斷奶”、“貧血”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大學生是將來中國面向國際交流的主體,只有加強中國文化學習,才能逐漸扭轉(zhuǎn)中西文化交流逆差。
以下將以2008年出版的《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以下簡稱《新視野》)為藍本,具體介紹一下如何在現(xiàn)有教材的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希望對廣大英語教師起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
1.對比法
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比較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目的語文化,反過來加深對母語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新視野》第二冊第一單元介紹了美國人的時間觀念,教師可以將東西方對待時間不同的觀念進行對比,這樣學生今后在與外國人打交道的時候就會做到心中有數(shù)。第二冊第三單元講述了異族婚姻,教師可向?qū)W生介紹東西方不同的婚俗,并可以把中國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的英語表達法“arranged marriage”告訴學生。再如,在“Five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一文的導入時,可以介紹一些中國文化象征,如四大發(fā)明、秦皇兵馬俑、絲綢之路等,在介紹這些文化象征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將這些文化象征的圖片展示給學生,使其更直觀,并將其英語表達告訴學生。這樣在跨文化交際中,談及文化象征的時候,就可以知己知彼,使交流更加順暢。同時學生通過對中國文化象征的了解,不知不覺也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2.聯(lián)想法
上文中提到在現(xiàn)有的英語教材中涉及中國文化的文章是少之又少,但這并不意味著英語教師就完全沒有機會滲透中國文化。比如,在“Graceful Hands”這一課的單詞講解時,我們可以由一些英語單詞聯(lián)想到一些習語。例如,講解“straw”時,引入“It is the last straw that breaks the camel’s back.”,并與漢語里的“救命稻草”進行區(qū)分。講解“skeleton”的時候,引入“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看看學生能否聯(lián)想到漢語里的“家丑不可外揚”。這樣可以使課堂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同時也使單調(diào)乏味的單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通過聯(lián)想,既加深單詞的記憶,又加深對中西文化的理解。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3.拓展法
在跨文化交際中,導致交際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中國一些特有文化的英語表達。如與西方人談論起餐桌禮儀時,對西方人使用的刀叉是脫口而出,卻絞盡腦汁想不出中國人吃飯用的筷子用英語該如何說。針對此類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中國特有的一些文化和事物的英語表達法介紹給學生。如在講解“entertainment”一詞時,可以讓學生翻譯一下從2012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廣電總局下發(fā)的大快人心的“限娛令”和“限廣令”,即“cutback on TV entertainment”和“TV commercials ban”。除此以外,還可以拓展到“廣電總局(State Administration of Radio,F(xiàn)ilm and Television,SARFT)”的翻譯。這樣學生由一個單詞學會了好幾個漢語詞匯的英語表達法,在與外國人談論此新聞時也能侃侃而談。再如講解“recruit”一詞時,可以拓展到當前我國高校實行的自主招生(universities’independent recruitment)。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英語語言教學與中國具體國情結(jié)合起來,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跨文化交際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僅注重目的語文化學習,忽略母語文化學習是達不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的。我們既要能將目的語國家優(yōu)秀的文化引進來,又要能將本國的文化精髓推向國際。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導入目的語文化,也要融入母語文化。英語教師要做一個傳授中國文化的有心人,在語言教學中積極尋找滲透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
[1] 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 光明日報,2000-10-19.
[2] 劉潤清,戴曼純. 中國高校外語教學改革現(xiàn)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3] 劉長江. 談外語教育中目的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兼容并舉[J].外語界,2003,(4).
[4] 李婭琳,陳曉靖. 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 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1, (1).
[5] 吳鼎民. 大學英語教學的“三套車”構想與高素質(zhì)人才培養(yǎng)[J].江蘇高教,2005,(4).
[6] 吳利琴. 母語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反思[N]. 光明日報,2006-10-20.
G642.0
A
1008-7427(2012)04-0119-02
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