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告子人性論思想新思考*
——以盧梭人性論思想為參照

2012-08-15 00:42:17王美玲
關鍵詞:告子人性論仁義

王美玲

(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100871)

【哲學研究】

告子人性論思想新思考*
——以盧梭人性論思想為參照

王美玲

(北京大學哲學系,北京100871)

人性論的研究有兩條進路,一是從自然的層面上研究人性,二是從道德形而上學的層面上研究人性。孟子的研究顯然屬于后者,而告子屬于前者。從自然的層面研究人性并不意味著膚淺。通過閱讀盧梭對于人性的理解,我們發(fā)現(xiàn)盧梭與告子有許多相似之處。以盧梭的人性論思想為參照來理解告子的人性論思想,不僅可以加深對告子思想的理解,同時,盧梭的一些觀點也是對告子思想的一種解釋或者補充。

告子;盧梭;人性;自然狀態(tài)

將告子和盧梭放在一起比較,雖然是出于一時的靈感,但真比較起來卻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思考的。告子和盧梭看起來是風馬牛不相及,不屬于同一國籍,更不屬于同一個時代,兩人幾乎相差兩千年,但是因為兩位思想家都持人性無善無惡的觀點,所以就為二者的比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本文就是以這種可能性為出發(fā)點,探索這二者之間究竟有多少相同點和不同點。

告子以其人性論聞名,如果他沒有獨特的人性論,那么他也會像《孟子》中其他的對話者一樣,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比如說孟子的弟子萬章,在《孟子》中出現(xiàn)了很多次,但他也沒有給后代留下什么印象。唯有告子因其幾句辯論而聞名于世。告子以其獨特的人性論思想,長久地傲立于歷史之中。但是告子的人性論又為后世所詬病,比如說牟宗三認為告子“只看到人的自然生命”[1],焦循認為“告子不能純徹性命之理”。雖然焦循對告子持上述觀點,但同時焦循又很贊賞告子對于“人性”的探求。他說,“今知讀書窮理,以文章取功名止耳,求寢食不忘,諄諄性學如告子者,幾無人矣。”[2]①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陸建華認為《孟子》和《墨子》中的告子不是一個人,見《孔子研究》2010年第4期。本文暫且認為兩個文本中的告子為一人,理由是兩個文本中的告子的思想并不沖突,不能因為《墨子》中的告子出現(xiàn)于《墨子》中就認為告子是墨子的學生,因此就斷定告子關于仁義內(nèi)外的思想應該和墨子相同。一個人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在《孟子》中表現(xiàn)的是告子思想的一方面,而在《墨子》中表現(xiàn)的是告子思想的另一方面。只要兩方面的思想沒有沖突之處,就不能否認二者是同一個人的可能性。告子應該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但告子的話,僅見于《孟子》和《墨子》,難窺全貌。實際上告子所擁有的思想應該是遠遠超出于現(xiàn)在我們所能見到的文獻記載的。就如李明輝先生在《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中所談到的“隱默之知”一樣,告子有很多思想沒有表達出來或者是沒有充分表達出來。因此,每每讀起告子與孟子的論辯來,不由得為告子沒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扼腕嘆惜。告子在與孟子的論辯中,雖然被擊得落花流水,但是字里行間,細細讀來,仍有很多真知灼見有待挖掘。欣慰的是,筆者在讀了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時,發(fā)現(xiàn)盧梭與告子在人性的表達上有諸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說借助于盧梭對人性的表述可以幫助我們來理解告子的人性論思想。因此,將告子與盧梭的人性論對照分析又何嘗不是一件快事,雖然這種比較有可能或者幾乎是一種虛妄之舉,但藉此比較來加深我們對告子人性論的理解或許還是值得嘗試的。

一、盧梭的人類學視野對于告子自然主義的解釋

(一)人的自然本性與人的社會屬性的區(qū)分

盧梭在《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中對人的稱謂是野蠻人(savage、savage man)、處于自然狀態(tài)的人(man in the state of nature)②A discourse on the inequality,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盧梭在他的這本著作中對人進行了人類學視野的還原,這是大多數(shù)探討人性的學者們都未曾做的一件事?!坝腥朔Q此書一出,其他著作均可‘束之高閣’”[3]。盧梭改變了大家對人性的討論方式和對人性的設想。盧梭一針見血地看到了以往對人性分析的弊端。他說:“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各個都不厭其煩地在書中大談什么人類的需要、貪心、壓迫、欲望和驕傲,把人類只有在社會狀態(tài)中才有的觀念拿到自然狀態(tài)中來講:他們說他們講的是野蠻人,但看他們筆下描繪出來的卻是文明人?!保?]盧梭說的這種狀況適宜于很多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比如說霍布斯、荀子,他們對人性的分析都走的是盧梭所批判的路子,即將文明社會中的人性當做人的本性。大家都這樣分析,以至于出現(xiàn)一種誤導,使我們認為人真的就是他們所說的那個樣子。但是盧梭改變了這一狀況,他使我們重新認識我們自己,正如他所說的“對我們最有用但是我們掌握得最少的,是關于人的知識”。在盧梭看來,從文明社會中尋找人的本性就好比是緣木求魚。為什么呢,因為人的本性已經(jīng)在時間的推移和世事的滄桑中變了樣子。環(huán)境和人的進步已經(jīng)使人的本性脫離其原始的狀態(tài)。盧梭說:“如同格洛巨斯的雕像之遭到天氣和海水的侵蝕與狂風暴雨的吹打,已經(jīng)被弄得不像一尊海神而像一頭猛獸,人的靈魂也一樣:在社會環(huán)境的重重包圍中,由于千百種不斷產(chǎn)生的原因的影響,由于在獲得了許多知識的同時又接受了許多謬見,由于身體氣質(zhì)的變化和欲念的不斷沖動,可以說,人的靈魂也是被弄得幾乎認不出來了?!保?]

哲學史上對人性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人們往往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人性進行爭論。在《孟子》一書中,孟子和告子對人性的理解的角度是不同的。告子側(cè)重講自然之性,而孟子則將自然之性排除在人性的考慮之外。所以他說“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謂性也”。孟子認為生理需求雖然是人的天性,但得到與否卻屬于命運。仁義禮智能否實現(xiàn)雖然屬于命運,但也是天性的必然,所以君子不把它們視為屬于命運,因而努力去順從天性,求其實現(xiàn)。

韋政通先生對人性問題有比較開闊的認識,他有以下一些鮮明的觀點?!叭诵詥栴}的探討,不能只教我們知道值得崇敬的圣賢、神仙、超人,同時也應該使我們能理解希特勒這樣的殺人魔王?!保?]“對人性問題來說,經(jīng)驗才是重要的導師,豐富經(jīng)驗的累積,才打開了理解復雜人性的大門?!保?]“前面我們說過,今天探討人性問題,要把人性神化的傳統(tǒng)予以改變,重新還原到自然人性的基礎上來。為什么要有此改變?因為自然人性是人類平等的唯一立腳點,也是促使人性神化幻滅的唯一依據(jù)。”[5]

談人性,不應將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截然分開,離開任何一方都構(gòu)不成真正的人性。只談自然屬性,無法將人之為人的特征顯示出來。只談社會屬性,又無法解釋很多現(xiàn)象,例如惡的來源。因此,中道的做法是將二者區(qū)分開來,并且在談論人性的時候又不舍棄任何一方。先有前者,才有后者。人的自然本性并不僅僅是食色這么簡單的類似動物本性的兩個特征,人的自然本性也含有豐富的內(nèi)容,這一點在下文中會分析到。而善惡、道德是隨著人由自然狀態(tài)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xiàn)的。

盧梭探討人的本性是為了尋求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而我們這里探討人的本性是為了尋找道德的根源。因為對于倫理學來說,人的本性幾乎就是道德哲學所能建立的基礎。人性善惡的問題就是道德起源的問題。如果不把人的本性弄清楚,那么道德究竟是從哪里來是不得而知的。

可以說,在先秦時代,能與盧梭的思想相契合的就是告子了,因為告子將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善惡區(qū)分開來,也就是將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區(qū)分開來,而不是將二者混淆。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p>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后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以上是告子對于人性的一部分看法。告子將人的本性和仁義區(qū)分開來,他認為人性并不必然蘊含著仁義。人性是先在的,而仁義是后來才有的。分析上述告子與孟子的對白,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告子認為人性就是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的本性。在這里,“以人性為仁義”的“仁義”是道德的意思。告子認為人的本性與人的道德不是等同的,它們之間是有距離的,要使自然狀態(tài)下的人變?yōu)樯鐣顟B(tài)下有道德的人,是需要對人性進行一定的扭曲的,就好比是將杞柳變?yōu)闂G棬。換句話說,仁義并不是與人一同誕生的,它是在人類存在很久之后才出現(xiàn)的。杞柳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就可以變成桮棬,杞柳變?yōu)闂G棬需要人工的外力作用,需要經(jīng)過砍削、扭曲才能成為桮棬。對于人來說,道德規(guī)則有可能傷害人的本性。在湍水之喻中,告子看到了后天的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于人的本性的影響。人的本性無善無不善,人的本性就像白紙一樣很容易受到后天的影響,所以處于社會狀態(tài)中的人,有的傾向于善,有的傾向于惡。

(二)盧梭對人與動物的區(qū)分是對告子“生之謂性”的一種補充解釋

將人放在自然狀態(tài)中論述人的本性,很容易給人一種把人當作動物的感覺。告子并沒有將人與動物的區(qū)別明顯地說出來,而盧梭則彌補了告子的這一缺憾。

告子曰:“生之謂性?!?/p>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

曰:“然?!?/p>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

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

在這場論辯中,孟子使用詭辯術將告子駁倒,生之謂性絕對不能與白之謂白等同,但是孟子使用辯論術意在將告子理論中的缺陷揭示出來。告子持生之謂性的觀點,但他沒有在生之謂性的基礎上將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這是他歷來受到攻擊的原因。也可能他區(qū)分了我們卻不得而知,總之沒有相關的文本記載。而盧梭也是從自然主義的觀點來看待人性,但是他將人與動物區(qū)分開來。盧梭說:“動物根據(jù)它的本能來決定它對事物的取舍,而人卻可以自由地選擇什么或放棄什么。動物的行為不能違背自然給它們規(guī)定的法則,即使某些行為對它有利,它也不做;而人卻不然,即使某些事情對他有害,他也想做就做?!保?]“人之所以與動物不同的原因,與其說是由于人有智力,不如說是由于人有自由主動的資質(zhì)。一切動物的行為都要受大自然的支配,它們必須服從大自然。人雖然也受大自然的支配,但他認為自己是自由的,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絕自然的支配。正是由于他認識到他有這種自由,所以才顯示出他心靈的靈性。”[4]盧梭在進行了這些論述之后,他得出了一個無可爭辯的動物與人的區(qū)分即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人類有這個能力,所以人類可以不斷地進步,而動物沒有這個能力,所以千百年來一直保持原狀。盧梭將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與動物區(qū)分開,避免了讀者的誤解。綜上分析,盧梭對人與動物的區(qū)分其實可以歸結(jié)為人有理性能力而動物沒有,這是人之為人的最重要的特征。

(三)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的本性

告子認為人性“無分于善不善”,而盧梭也持類似的看法。盧梭認為:“當初,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似乎彼此間沒有任何道義上的聯(lián)系,也沒有什么大家公認的義務,因此,他們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惡人;他們既無邪惡之心,也無為善的美德,只有從生理意義上來理解這兩個詞,我們才可以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質(zhì)稱為邪惡,把對保護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質(zhì)稱為美德,”[4]在先秦時代,無論是性惡論還是性善論都有強有力的論證,然而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的論證卻是很薄弱的。他只是將“性”比作湍水,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他這個比喻很容易地就被孟子的水之向下流的特性給打敗了,所以盡管我們能有些意會告子的思想,同時又覺得很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告子的湍水之喻其實正是說人的自然本性和社會屬性之間的關系。在他看來,人的自然本性就是一張白紙,是無善無不善的,只有在后天的社會影響下才會善或者惡。但是如何來論證這個無善無不善的自然本性呢?我們可以借助于盧梭的描述來理解告子對于人的自然本性的理解。盧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類學的畫面即思考自然狀態(tài)中人的本性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說在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無善無惡,盧梭給出了以下幾個理由:從生理方面來說,大自然為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提供了充足的資源,人很容易養(yǎng)活自己;從精神方面來說,由于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沒有知識,所以欲望很少,僅限于生理的需要。這種知識既包括物質(zhì)需要方面的知識也包括道德方面的知識?!拔覀冋J為野蠻人之所以不是惡人,其原因恰恰是由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為防止他們作惡的,既不是智慧的發(fā)達,也不是法律的約束,而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事的無知;他們從對惡事的無知中得到的益處,比別人從對美德的認識中得到的益處多得多。”[4]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一方面具有自愛心,另一方面又具有憐憫心。憐憫心是對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較少欲望的制約。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欲望本來就少,加之人有憐憫心,所以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的欲望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制約。盧梭說“他們行事雖然粗野,但心地并不壞;他們更多的是注意于保護自己不受可能遇到的壞事的傷害,而無意于傷害別人?!保?]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過著平平靜靜、無憂無慮的日子,他們既無需作惡也不會行善。盧梭的這一判斷雖然只是一個推理或者是構(gòu)想,但是也并非沒有實證。我們看到在邊遠山村,在遠離城市文明的地方,盧梭對人性的判斷是可以得到印證的。

二、告子的人性觀是否僅僅是食色

(一)兩種自然的情感

大多數(shù)人將告子人性論思想僅僅理解為“食色,性也”。在《孟子》中告子談到“生之謂性”和“食色,性也”這兩個論斷。在這兩個論斷中,性的含義是否一致呢?經(jīng)過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生之謂性”的“性”的范圍要大于“食色性也”的“性”。之所以這么認為,其一是因為生之謂性的含義即生來就有的能力就叫做“性”。生來就有的能力只等同于食色嗎?事實上,食色只是“生之謂性”中的一部分。人生來就是有感情的,即孟子所說的“孩提無不愛其親”。這種感情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比如說對他人的憐憫心,對自己親人的仁愛之心。告子與孟子在爭論“仁內(nèi)義外”的時候,就提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nèi)”。顯然,告子是肯定這種自然的仁愛之情的。所以,“生之謂性”中不僅僅是包含著食色本能,還包含著對親人的自然的仁愛之心。

由此觀之,告子的人性論有兩部分,一部分是生理本能即食色之性,一部分是心理本能即人的自然而然的情感。無獨有偶,盧梭也非常注重分析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的情感。盧梭側(cè)重于分析憐憫心。他說:“此外,霍布斯還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使他不至于過于為了謀求自己的幸福而損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克制他的強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產(chǎn)生之前克制他的自愛心。我認為這是人類的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這一點,就連對人類的美德大加貶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認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對的意見。我認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難折磨的人最應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有憐憫心;它是那樣的合乎自然,甚至動物有時候也有明顯的憐憫之心的表現(xiàn)?!保?]盧梭認為這種憐憫心是人天生就有的,是先于思維運動的,是任何力量都無法破壞的。這一點和告子的“仁內(nèi)”的觀點是一致的。告子的“仁”和盧梭的憐憫心都是自然的、正面的情感。

(二)自然的情感與道德的關系

1.盧梭認為自然的情感是道德的來源

盧梭認為憐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情感,是全部道德的根源,美德可以還原為憐憫心?!奥戮S爾沒有看到的是,人類的種種社會美德全都是從這個品質(zhì)中派生出來的?!保?]由于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缺少理智,所以憐憫心在野蠻人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憐憫心的作用是很大的。首先,憐憫心在自然狀態(tài)下表現(xiàn)為一種道德規(guī)則?!皯z憫心是一種自然的感情,它能緩和每一個人只知道顧自己的自愛心,從而有助于整個人類的互相保存。它使我們在看見別人受難時毫不猶豫地去幫助他。在自然狀態(tài)下,憐憫心不僅可以替代法律、良風美俗和道德,而且還有這樣一個優(yōu)點:它能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對它溫柔的聲音充耳不聞。”[4]其次,憐憫心可以充當自然狀態(tài)中的正義法則?!霸谟枌藗兎矫?,它摒棄了‘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樣一句富于理性和符合公正原則的精辟格言,而采用‘在謀求你的利益時,要盡可能不損害他人’這樣一句出自善良天性的格言,盡管這句格言沒有前一句格言完整,但也許更有用處?!保?]盧梭在這里解釋了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不做惡事的原因??梢哉f,在自然狀態(tài)中憐憫心充當著道德規(guī)則的作用,但它又不等于道德規(guī)則。道德規(guī)則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才發(fā)明出來的。

2.告子認為自然的情感是內(nèi)在的,道德規(guī)則是外在的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nèi)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nèi)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內(nèi)義外也?”

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p>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

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nèi)。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p>

曰:“嗜秦人之炙,無以異於嗜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嗜炙亦有外與?”

“仁義”在孟子那里是常常連在一起使用的,比如: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章句上》)在孟子那里,“仁義”一般是道德的意思,但在告子這里“仁”與“義”是分開使用的?!叭省笔侵竷?nèi)在的自然的感情,“義”是指外在的道德規(guī)則。孟子和告子的四個回合的論辯其中心主題是道德是先天的還是后天的,是內(nèi)在的還是外在的。孟子認為性根源于心,以心為性,“心”有性的涵義,所以他主張“仁義內(nèi)在”。而在告子看來,基于血緣關系之上的“愛其親”的自然情感趨向才可以稱之為“內(nèi)”,才是人本來就有的。而尊敬長者是外在的道德原則或者是倫理規(guī)范,是“義”,并不是本來就有的。愛自己的弟弟,而不去愛他人的弟弟,這是按照我自己內(nèi)在的情感需要自然而來的。而尊敬自己的長者,也尊敬楚國的長者,是為了取悅于長者才這樣做的。所以告子認為,前者“仁”是內(nèi)在的,而后者“義”是外在的?!叭省笔侨诵灾械囊徊糠郑亲匀坏那楦?。“義”是外在的道德規(guī)則,是對自然情感引發(fā)的“愛親”這一行為的模仿。家庭關系是一切社會關系的開始。有了家庭關系,人與人之間才有長幼、親疏之分,否則,人與人之間將會呈現(xiàn)一種無秩序狀態(tài)。因此,“義”就是對“仁”的模仿,外在的“義”建立在內(nèi)在的“仁”的基礎之上。告子將道德原則建立的基礎落實在情感之上。盧雪昆對這段話有著較精辟的見解?!案孀舆@段話是按照親親原則說‘仁內(nèi)’。我愛我的兄弟,而不愛秦人的兄弟,這個愛從我發(fā),所以說仁愛從內(nèi),不從外。告子舉這個例子來說明‘仁內(nèi)’,如此一來,仁成了情感上的事,雖說是內(nèi),但其所言‘仁’已不是道德意義上的‘仁’。中國人說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假若拿這七情中‘愛’的意思了解‘仁’,這個‘仁’也是從內(nèi)發(fā),但這個‘內(nèi)’沒有道德的意義。照儒家講,仁義禮智之心以理言,屬于理性,用理學家的話說,理是超越的、形而上的;屬于情的‘愛’是氣、是形而下的?!省岳硌裕荒芤詺庋?。故此,仁是愛之理(愛之所以然)。愛后面有一個超越的根據(jù),那就是‘仁’。這個意義上說仁,仁才有道德意義。盡管告子也說‘仁內(nèi)’,落在情感的層次上說的‘仁’也是內(nèi)在的,但這個‘內(nèi)’沒有道德意義,與孟子所言道德意義的‘仁義’不相應?!保?]

3.情感與道德的關系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告子和盧梭都持一種人性無善無惡的觀點,都強調(diào)情感在人的自然本性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并且都走向了由情感決定道德的路徑。在告子的時代,這一從經(jīng)驗主義得出的見解是非常深刻的,盡管在當代情感作為道德的基礎已經(jīng)被證明為不可能,典型的就是康德的道德哲學??档聦⒌赖虑楦型耆懦诘赖路▌t得以建立的基礎之外??档抡J為將道德的基礎訴諸情感是人的思想上的怠惰;情感在程度上是千差萬別的,不易為善惡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情感屬于個人是易變的,我們無法憑借自己的情感為他人提供一個標準。就以同情心為例,有人認為這種自然情感與道德法則的關系是偶然的,它是否具有道德價值也是偶然的。一句話,以情感為基礎的道德哲學是他律的道德哲學。

然而,情感在道德領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至少在道德的實踐領域情感的作用不可忽視。事實上,對于情感和理性在道德中的作用,哲學家們始終沒有一個定論??档聫睦硇猿霭l(fā),制定了純粹的道德法則,但是這種純粹的實踐哲學如何與經(jīng)驗中的人接軌還是一個問題,同時因其純粹所以人們不能完全理解康德的道德哲學。因此,認真地探索情感在道德中的作用還是我們面臨的一個任務。與孟子的理性主義倫理學不同,告子顯然是從經(jīng)驗主義的角度來分析人的本性的,并在人的本性中認識到自然情感的作用,并進而將這種情感引申為道德法則。以盧梭為參照,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告子的這一經(jīng)驗主義的路徑。

[1]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zhì)[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

[2]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美]普拉特納.盧梭的自然狀態(tài)——論《不平等的起源釋義》[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4][法]盧梭.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與基礎[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5]韋政通.倫理思想的突破[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盧雪昆.儒家的心性學與道德形上學[M].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宋子秋)

Reconsider the Thought of Gao’s Human Nature——Taking the Thought of Rousseau’s Human Nature as a Reference

WANG Mei-li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ere are two ways in the research of human nature.One way is from the natural level while the other way is from the moral metaphysics.Obviously,the way of Mencius’research belongs to the latter.The way of Gao’s research belongs to the former.The way from the natural level doesn’t mean shallowness.Although the thought of Gao is always considered as material nature,actually the thought of Gao is very complex and deep.After reading Rousseau for his thought about human nature,we find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Compared with Rousseau’s thought,we can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Gao.At the same time,Rousseau’s thought is an explanation of or a supplement to Gao’thought.

Gao;Rousseau;human nature;nature state

book=2012,ebook=77

B229.9;B565.26

A

1671-0304(2012)03-0026-06

CNKI:65-1210/C.20120425.1049.003

2012-03-08 [網(wǎng)絡出版時間]2012-04-25

王美玲(1981-),女,山西太谷人,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倫理學和應用倫理學方面的研究。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5.1210.C.20120425.1049.003.html.

猜你喜歡
告子人性論仁義
行仁義與由仁義行
浩然之氣
月讀(2024年1期)2024-01-22 09:14:23
A Drop in the Bucket杯水車薪
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2年2期)2022-03-16 06:39:18
三軸攪拌樁在仁義排澇站基礎處理中的應用
告子眼里的人性
幸福(2018年32期)2018-11-30 02:21:34
中學生天地(C版)(2017年11期)2017-12-26 06:18:24
仁義不過是“客?!保?/a>
奧古斯丁和尼布爾的人性論比較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3:22
職場“性?!敝笖?shù)
新民周刊(2015年7期)2015-07-14 09:02:48
许昌市| 尚志市| 黑龙江省| 临高县| 白银市| 澜沧| 皮山县| 南溪县| 郎溪县| 北海市| 汾西县| 扶沟县| 清镇市| 尉犁县| 苍山县| 永康市| 邵东县| 石台县| 双城市| 肃南| 合川市| 湾仔区| 蒙山县| 泰安市| 巴林右旗| 抚松县| 前郭尔| 曲靖市| 齐河县| 兰坪| 高青县| 德惠市| 西贡区| 方山县| 平阳县| 沁阳市| 桂林市| 宁强县| 南溪县| 平武县|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