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外語系,湖北 武漢430065)
論英漢翻譯的相對等值性
徐敏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 外語系,湖北 武漢430065)
造成英漢翻譯的相對等值性的兩個因素:文化差異和思維差異。作為翻譯工作者,我們不僅要熟練掌握英文,而且要對不同的文化和不同思維方式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成功做好翻譯。
英漢翻譯;相對等值性;文化差異;思維主導
翻譯是“把一種語言已經(jīng)表達出來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范存忠,1985:80)的活動,是“從語義到文體兩個方面在譯入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Nida&Taber,1969:12)的活動。因此,等值翻譯法是翻譯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譯法。但是往往在實施操作中由于種種原因難以達到完全等值的翻譯,“等值”只是相對的,近似的。
釋詞譯句是翻譯中最基本的一環(huán),要恰如其分地翻譯源語的詞義并非易事,因為它涉及到詞義的褒貶。修辭的運用和概念的虛實等,而這些因素又取決于文化差異,即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和思想意識特點。文化差異必然導致翻譯的相對等值。因此譯者應(yīng)反復(fù)研讀原文,利用原文中詞匯信息,邏輯信息,文化信息和主題信息,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這樣,才能既弄清原文的字面意思,又理解字里行間隱含的意圖。
(一)詞義的褒貶
有時,英漢兩種語言表層的字面意義相同,可是深層的含義褒貶不一。格特(2004)指出:“認為翻譯理所當然是傳遞信息,而一個信息可以不管接受者的認知環(huán)境而傳遞給他的觀點是絕對荒謬的?!庇捎谥形鞣轿幕町?,目的語讀者和源語作者有不同的認知環(huán)境,有時盡管表層的字面意義相同,深層的含義褒貶卻不同。試看下面的例子:The woman who is in charge of the accounts department is an absolute “dragon”!句中與dragon表層的字面意義相同的中文對等詞是“龍”。可是dragon在英語國家中喻義是“兇悍強暴的人”,尤指悍婦。而在漢語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龍代表帝王、吉祥、權(quán)力,帶有褒義。而與“悍婦”毫無關(guān)聯(lián)。這是絕對的等值翻譯會引起歧義,我們只能用相對等值翻譯法。在漢語中,與dragon具有相對等值的詞是母夜叉,所以原句可譯為:會計科那個女科長是個十足的母夜叉。
因此譯者應(yīng)對所譯語言國家的歷史、文化、風格習慣等了解清楚,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詞義的褒貶,不至于誤譯。再舉一例:Tom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有人誤譯為:湯姆是可靠的。他不吃魚,還玩游戲。漢語讀者一看就會糊涂,因為漢語中“不吃魚”和“玩游戲”與一個人是否可靠毫無關(guān)聯(lián)??墒牵谟⒄Z讀者的認知環(huán)境中,“不吃魚”是“忠誠”之意,“玩游戲”則是“遵守規(guī)則”之意。原句可譯為:湯姆是可靠的,他忠實得齋時不吃葷,凡事都遵循規(guī)矩。
(二)修辭的運用
與中文相同,英文中也存在各種修辭手法。尤其在文學作品中為了使語言更富于想象力,充滿念情色彩,作者往往借助比喻、借代、典故等修辭手法。對這些修辭手法的翻譯切不可忽略文化差異。試看下面這句話:In the city John was nothing, but there in the countryside he was considered a big potato.這句話中,作者采用了隱喻的修辭手法。在英語文化中,“大土豆”代表“大人物”,所以此句宜譯為:在城里,約翰是無名小卒,可現(xiàn)在在鄉(xiāng)下,約翰被認為是了不起的人物。再舉一個典故的例子:Laziness is his Achilles’heel。Achilles’heel出自希臘神話。阿基里斯出生后被其母提著在冥河水中浸過,除了沒沾到水的腳踝外,渾身刀槍不入,因此腳踝是他的唯一缺陷。如果直譯這一典故,譯語讀者會覺得冗長而不知所云。用相對等值翻譯法將它譯成“致命弱點”,就能直接點明喻義,一目了然。因此,原句應(yīng)譯為:懶惰是他的致命弱點。
(三)詞義空缺
由于中西方在物質(zhì)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方面具有較大差異,漢語與英語的詞匯體系中存在許多詞義空缺的現(xiàn)象,反映中國文化特色的詞語在英語中幾乎找不到對應(yīng)或相近的表達方式,如道家學說的核心理念“道”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將它譯為the way很難反映其深厚的哲學和文化底蘊。又如“陰”和“陽”這一對哲學概念,既是對矛盾運動中萬事萬物的高度概括,又說明了物質(zhì)世界的運動規(guī)律,在英語中很難找到與之對用的概念。
(四)概念的虛實
翻譯中部分的詞語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必須直譯,但有一些詞句不能逐字逐句加以翻譯,因為它是指某一概念。這里有一個經(jīng)典故事:周恩來同志在陪幾位外賓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時,翻譯作了很多說明也沒能讓外賓弄懂故事內(nèi)容。此時周總理提示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密歐和朱麗葉是,外賓馬上明白。
無論是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是指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在翻譯中如果能找到中西文化的契合點。自然會取得比直譯更好的效果。
中西方由于思維的差異,往往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存在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譯者一味用源語的思路將句子譯成目的語的話,譯文會顯得生硬或欠妥帖,甚至會出現(xiàn)謬誤。所以我們應(yīng)在翻譯中采用逆向思維,是指不用源語的翻譯思路,而是改變一下觀點角度或調(diào)換一下思考方向,以便找到既符合譯語習慣,又與源語反向?qū)?yīng)的表達方式。(呂志曾,1998)
當一種語言在另一種語言中找不到對等的語法結(jié)構(gòu)時,需要調(diào)整語句結(jié)構(gòu),常見方法有:正說反譯和反說正譯,主動與被動的轉(zhuǎn)換,長句與短句的轉(zhuǎn)換等。
(一)正說反譯核反說正譯
It’s beyond doubt that china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 in aviation and space industry in the last forty years.句中“It’s beyond doubt”若直譯為“超過懷疑”,效果遠不如采用正說反譯:毋容置疑,后者更加通俗易懂。再看一個例子:It’s isn’t half cold today.該句應(yīng)譯為“今天很冷”。表面上看這句話是否定,實際上half與not搭配,后接形容詞,可加強語氣,意指“非常”。這種否定與肯定的思維方面的互換,通常稱為反說正譯,即把原文中否定句譯成中文的肯定句。又如:It’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這句看似強調(diào)句型,但運用逆向思維,再仔細觀察一下,可發(fā)現(xiàn)這是個隱含讓步句。因此譯文是“好馬也有失蹄時”。
如果在翻譯中據(jù)泥于一種思維方式,可能會導致譯文難懂,如果換一種思維模式,不僅可以在翻譯上代難為易,而且還能譯出一些與原句反向?qū)?yīng)的飾詞佳句來。
(二)主動與被動的轉(zhuǎn)換
主動與被動也是典型的逆向思維翻譯法。英語國家人傾向于多用被動語志,中國人則習慣用主動語志,這種思維差異必然會導致翻譯相對等值。Many voices have been raised demanding the setting up of an Arab common market.譯文是:許多人需求建立一個阿拉伯共同市場。這個句子中的主語voices后面帶有過去分詞,具有被動含義。在譯成中文是,如果直譯為“許多聲音被提起來”就與中國人思維習慣迥異,讀來生澀拗口。
(三)長句與短句的轉(zhuǎn)換
由于思維方式不同,漢語國家的人與英語國家的人在選擇長句短句方面也有所不同。英語國家的人善用長句,而漢語中貫用短句。如果只是生硬地將英文的長句譯成漢語長句,英文短句譯成漢語短句,會使?jié)h語國家的讀者難以接受。
As new men were permitted to do whenever there was no conflict with duties,kunta and others of his kafo would sit at the outermost edges of the formal sessions of the council of Elders, which were held once each moon under Juthere’s ancient baobab.(I bid)這個句子之所以長時因為它包含兩個狀語從句,一個定語從句。翻譯時如果逐字逐句譯出來,讀者會覺得冗長乏味,拖泥帶水。所以我們應(yīng)采取相對等值翻譯法,將英文長句譯成中文短句。譯文為:只要不影響他們承擔的職責,所以年青的男人在長老會議正式開會時也可以參加,昆塔和他同班級的人就坐在最遠的邊上。朱富村的長老在村里最古老的一棵樹下一月開一次。
誠然,導致英漢翻譯相對等值性的因素還有很多,但從宏觀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和思維差異是兩大主要因素,正是這兩種差異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譯的可譯性受到限制,在翻譯中必須在英語文化和本國文化中找到一個切合點。如果這個切合點是兩種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解的。作為譯者必須有深厚的語法功能和文化知識,并且要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才能在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中找到共通之處,實現(xiàn)實值翻譯。
[1]羅新璋.翻譯論集[M].商務(wù)印書館,1984.
[2]范存忠.英語學習講座[M.廣西人民出版社,1985.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5.
[4]汪榕培.比較與翻譯[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戴文進.科技英語翻譯理論與技巧[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7]陳宏薇,李亞丹.新編漢英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8]Nida&Taber.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69.
[9]格特.翻譯與關(guān)聯(lián):認知與語境[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0]呂志魯.翻譯藝術(shù)中的逆向思維[J].中國翻譯,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