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珠
(集美大學 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袁宏道研究百年述評
徐麗珠
(集美大學 文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
文章將袁宏道研究分階段加以縱向概述,在此基礎上著重于袁宏道文學思想研究,探究其文學思想淵源和內(nèi)涵,闡述其文學思想的影響與理論價值。并對袁宏道的詩文研究成果進行了細致梳理,從他的詩歌、游記、傳記文及尺牘等方面給予客觀評述。最后簡要指出了目前研究狀況所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對袁宏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袁宏道;文學思想;詩文研究
對于明代文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袁宏道,一直是古代文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將袁宏道研究狀況分階段加以縱向概述如下: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可以看作袁宏道研究在新時期的開端,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復雜的社會政治原因,關于袁宏道的研究被學術界忽視,幾乎沒有什么研究成果。90年代以來,袁宏道的研究進入了一個繁榮發(fā)展的階段,無論是深度與廣度上都有所拓展,約有兩百多篇研究論文,也出版了一些相關的論著。可以說,近百年來的袁宏道研究呈現(xiàn)出從民間到學術、從單一到多元、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發(fā)展態(tài)勢。
縱觀20世紀30年代到21世紀初的袁宏道研究,經(jīng)過一番仔細地梳理后,將其研究狀況分為三個階段加以述評:
第一階段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有1部專著,論文10多篇。最早注意到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是周作人,他將公安派歸入“言志派的文學”[1],并認為“公安派的人能夠無視古文的正統(tǒng),以抒情的態(tài)度作一切的文章,雖然后代批評家貶斥它為淺率空疏,實際卻是真正的個性的表現(xiàn),其價值在竟陵派之上?!保?]接著林語堂對公安三袁推崇備至,稱其小品文為“性靈派”文學。他從散文創(chuàng)作的角度上,闡述其性靈派的文學理論。在《論語》、《人間世》等刊物上,林語堂還寫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多有談到公安派及袁宏道。接著他著手袁宏道全集的重印工作,最終在1934年與劉大杰合作出版了《袁中郎全集》,書中還收錄了許多周作人、郁達夫、阿英等現(xiàn)代作家的序文和論文。這一階段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于對袁宏道作品的整理、選編和翻印等工作。這些整理出版方面的工作貢獻極大,為此后的袁宏道研究奠定了文獻基礎。除此之外還有些研究論文如任維餛《袁中郎師友考》(《師大國學叢刊》1931年第1卷第3期)和《袁中郎評傳》(《師大月刊》1933年第2期、劉大杰《袁中郎的詩文觀》(《人間世》1934年第13期)、吳奔星《袁中郎之文章及文學批評》(《師大月刊》1936年第30期)、郭紹虞《性靈說》(原載《燕京學報》1938年第23期,后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版)、李彬華《袁中郎的創(chuàng)造思想》(《新生月刊》1944年第6卷第3期)等[2]。
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80年代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袁宏道研究成了學術禁區(qū)。一直到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錢伯城先生箋校的《袁宏道集箋注》,才打破了這一僵局,此書“根據(jù)各種方志、文集、史籍、筆記等書,搜索勾稽,凡集中詩文有關朋輩交游、時事背景、專門制度、經(jīng)歷地理等,均為加箋”[3],書后還有相關的傳記、評論或是著錄,還有當時的人或后來人為袁宏道作品集寫的序跋,“該書資料搜集全面,考證嚴謹,是建國以后袁宏道研究第一次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為后來的研究者奠定了牢靠的根基?!保?]1983年出版了建國以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袁宏道研究專著——任訪秋先生的《袁中郎研究》。全書分“上篇”、“下篇”兩大部分,上篇的內(nèi)容包括明代以前的文學思潮的趨向、袁宏道的文學思想及對其文學上的功過評判等。下篇是他比較詳盡的年譜,敘述其家世、生平、著作及為人等方面內(nèi)容。此書一出版,受到大多數(shù)學者們的好評,“該書立論公允,材料翔實,系統(tǒng)性強,吸收了前此各大家的研究精華,又有作者本人的獨到見解,是研究公安派文學理論的一部集成式并兼具深化拓展意義的力作?!保?]但畢竟此書只有兩百余頁,所涉及內(nèi)容的深度和廣度都有所限制。1982年臺灣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了田素蘭的《袁中郎文學研究》,這本書分成七章,包括袁宏道生平概述、其文學理論的形成、他的文學觀、詩歌轉變過程及其特色、散文的藝術風格、文學對后世的影響,這是一部比較全面而細致的研究論著。[6]以這兩三部著作為基礎,在80年代開啟了袁宏道研究論文的熱潮。這一階段的論文研究特點是從整個公安派來觀照公安三袁的文學觀點和美學思想,并對他們?nèi)诉M行異同比較,且將袁宏道的個人研究夾雜其中,逐步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如1980年任訪秋論文《袁中郎和他所倡導的文學革新運動》(《文學遺產(chǎn)》第2期)、1982年日本學者松下忠的《袁宏道“性靈說”溯源》(《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6輯)、1986年吳調(diào)公先生的《論公安派三袁文藝思想之異同》(《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6年第1期)、《論公安派三袁美學觀之異同》(《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和《江漢論壇》1987年第11期刊登的裴世俊的《公安派驟衰原因試探》,1987年刊登了劉紹智的《袁宏道文學觀的哲學根據(jù)》(《寧夏社會科學》第4期)及1989年劉建芬發(fā)表的《公安派“獨抒性靈”的審美內(nèi)涵》(《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第4期)等。
第三個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這一階段袁宏道研究進入繁榮期,具有深度挖掘、多元發(fā)展的特點,從一般的評述轉向深層次專題探討和挖掘。首先是研究論著成果的豐富,從90年代開始袁宏道研究論著數(shù)量逐步增多,如199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健章《<袁宏道集箋校>志疑》[7],由三部分組成:《(袁宏道集箋校)志疑》、《袁中郎行狀箋證》、《炳燭集》。這可視作錢伯誠先生《袁宏道集箋?!芬粫挠喺脱a充,這些資料旁征博引,考證真實可信,這本論著可以說是90年代袁宏道研究最重要的成果。1999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周群撰寫的《袁宏道評傳》,這是一部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公安三袁的生平家世和評析他們思想的著作。它以袁宏道為核心,從整體上展示公安派的總體風貌。將文學理論和詩文創(chuàng)作結合來說明其文學思想,還全面分析了袁宏道的佛學思想及對文學思想的影響,在資料方面引證了發(fā)掘的新材料,彌足珍貴。[8]1999年蔣松源著作《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春風文藝出版社)這部書通過對豐富的歷史材料的整梳,條分縷析,完整地展示了公安三袁的人生歷程,充分肯定了他們作為公安派的代表在晚明文學革新運動中的突出地位。通過個案分析,描述了三袁兄弟的文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確立他們在公安派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衰變中分別起到的作用。[9]可見有關公安派研究漸入高潮,其他還有1991年知識出版社出版了李壽和的《三袁傳》,這是一本介紹三袁生平的傳記。2001年12月遼寧大學出版社出版鐘林斌著《公安派研究》、2003年5月齊魯書社出版易曉聞著《公安派的文化闡釋》、重慶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何宗美著《公安派結社考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何宗美著《袁宏道詩文系年考訂》等,皆對公安三袁研究作出了貢獻。其次是袁宏道詩文的有關選注本,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王驤、馬傳生、孫潤祥選注《公安三袁選集》,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10月出版范橋、張明高編選《袁中郎尺牘》,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任亮直選注《袁中郎詩文選注》,作家出版社1995年出版立人編校的《袁中郎隨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熊禮匯選注《袁中郎小品》,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張海明主編的《袁中郎散文》、2009年鳳凰出版社出版了趙伯陶所編《袁宏道集》等等。這些選注本的注文或簡或繁,選注篇目各有特色,連同上述有關著述,對于今天研究袁宏道研究有著極大的幫助。同時這時期的論文研究也達到了頂峰,對袁宏道的研究從各方面進行詳細探討,不再是簡單介紹或是整體論述,論文數(shù)量達到了200多篇。論文內(nèi)容包括文學批評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文學思想研究、文獻研究、比較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影響等諸多方面內(nèi)容。
相關袁宏道研究概況,歐美、日本和我國港臺等地學者也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學術成果,并且對于國內(nèi)的袁宏道研究有極大的影響。由于各方面條件的限制,本文只能對此做簡要的介紹。在歐美國家從1974年到1988年間,先后有洪銘水、周質(zhì)平等4位美籍華人學者用英文撰寫了6篇以“公安派”為題的博士、碩士論文。其中著名漢學家周質(zhì)平是研究袁宏道的專家,有相當多的著作和論文:1986年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fā)展》;1988年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劍橋中國歷史、文學與制度研究叢書——《袁宏道與公安派》;1982年印第安納大學東亞語言文化學博士論文(《袁宏道與晚明文學自我表現(xiàn)的傾向》;1983年春《淡江評論》發(fā)表《袁宏道的山水散文》;1983年《清華學報》新刊上發(fā)表《袁宏道的詩歌與詩學理論》;1984年3月《中外文學》上發(fā)表《論公安派之詩論》;1984年9月《中外文學》上發(fā)表《袁宏道的山水癖及其游記》。還有1979年韋仲公的《袁中郎學記》(新文豐出版公司),也是關于袁宏道研究的力作。據(jù)相關研究者的不完全統(tǒng)計,自1935至1989年,有13位日本學者在日本書報刊上發(fā)表了24篇有關“公安派”研究的論文。其中和歌山大學教授松下忠的論著較為突出,主要著作有《江戶時代的詩風詩論——兼論明清三大詩論及其影響》、《明清三詩說》等,發(fā)表學術論文50余篇。松下忠教授潛心于日本江戶時代文學與中國明代文學的比較研究,他在80年代發(fā)表的一系列有關袁宏道“性靈說”研究論文在學界受到極大的好評。而朝鮮在20世紀80年代,學界也興起公安派研究熱,其中外語大學的南德銥最有代表性,他在中國完成了博士論文《公安派文學理論研究——以袁氏三兄弟為代表》。另外,我國臺灣地區(qū)方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71年至1992年,政治大學、東海大學、臺灣大學、輔仁大學、高雄大學及臺灣師范大學等學校的8位學者所撰寫的博士或碩士論文的選題均和“公安派文學”相關。當然,縱觀海內(nèi)外公安派的研究,其重心更是離不開性靈文學的研究。
袁宏道文學思想的探究一直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對其文學思想淵源、“性靈說”思想內(nèi)涵及其影響和地位的探討是袁宏道研究的標志性成就?,F(xiàn)將袁宏道文學思想研究成果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主要為以下三點:
(一)多方位探究袁宏道文學思想的淵源與形成軌跡
三教對袁宏道思想的影響一直是學界研究關注的重點,但在早期其研究是十分薄弱的,只有張汝釗的《袁中郎的佛學思想》從禪凈兩方面來追溯袁宏道的佛學思想。[10]到了20世紀90年代,學者們對這方面進行了更為深入地探討和挖掘,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視角多方位解讀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淵源和形成的軌跡,體現(xiàn)出縱深掘進、向本體靠攏的研究特點。
1.先說道家思想。郭順玉《袁宏道的處世態(tài)度與道家思想》認為袁宏道的處世態(tài)度是以自適為前提的適世,是深受老莊道家思想的影響結果。論文從三點來論述:第一,以自適來抵御功名利祿的誘惑;第二,以適世來化解個性與現(xiàn)實的沖突。第三,以適意來消釋生命的焦慮。[11]他還有一篇《袁宏道的詩文觀與老莊思想》,從思想淵源來考察袁宏道的“性靈”說受到老莊思想的啟發(fā)和影響。認為袁宏道的真人、真聲的思想與老莊的自然無為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同時還受到到晚明思想潮流的影響和思想淵源同樣來自老莊的李贄的“童心說”的影響。[12]
2.再說佛教思想。華東師范大學朱貽強2005年博士論文《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論文的研究是從佛教信仰的角度切入,考查袁氏三兄弟的個體生命歷史,從而對公安三袁的學問取向與生命形態(tài)做一個較為全面具體的展示。對于公安三袁來說,他們的文學主張、潔身自好的個人操守和政治實踐,無不與他們濃郁的佛教信仰有至深的關系。但他們的佛教信仰本身,更多地表現(xiàn)為個體在現(xiàn)實世界中的某種求得身心安頓的生存策略。這篇博士論文正是基于這樣一個前提,展開對公安三袁之居士佛教形態(tài)的論述。[13]周群的《佛禪與袁宏道的文學思想》將袁宏道的文學思想分為前后期,主要受禪宗影響為主。并且指出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受到“禪無定法”的影響的他,體現(xiàn)出反對擬古的文學思想;二是他崇尚“趣”、“理,作品中體現(xiàn)出了疏淡自然而又蘊含禪趣的風格;三是后期他受到“看話禪”的影響,主張學習古人“真法”的文學思想。[14]《李贄與袁宏道佛學思想的對比研究》中,日本北海道大學文學院文學研究科的研究生張岱將李贄與袁宏道這兩位明末最具典型性的佛學居士的思想進行對比研究,認為李袁之異在于李贄佛學思想的形成是由于對仕宦的厭惡和生活的不幸,袁宏道佛學思想的形成在對官場厭惡和個人多病及親人的生老病死的影響。同時李贄與袁宏道弘禪、參禪的路數(shù)也不同。[15]這些研究通過對兩人的佛學思想淵源的深入對比分析,且是建立在翔實的文獻資料上進行地有見地的評析。李鳴《袁宏道思想轉變原因初探》中認為袁宏道思想在吳越之旅結束后發(fā)生急劇的變化,其佛學思想由禪宗轉為凈土,心學思想由左派趨于右派,這是受佛學上持凈土立場的祩宏和在心學上持右派的徐渭的綜合影響的結果。[16]
3.從儒佛道三教進行綜合論述。劉再華《袁宏道與儒佛道文化》分析他與儒道佛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指出晚明時代精神的影響使袁宏道在儒道佛三家關系問題上取圓融整合的態(tài)度,從而在出入世這一最根本的問題上實現(xiàn)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和諧統(tǒng)一。袁宏道以道補儒,以禪詮儒,展示了中國古代以適意主義為人生哲學的知識分子的一個基本的心理軌跡。[17]王均江《袁宏道美學思想的轉變與儒釋道精神的循環(huán)》從袁宏道前后期差異較大的美學思想新范疇進行比較,認為其前期是以禪道思想為主,后期轉變?yōu)槎U道思想和儒道思想的結合。這種思想的轉變既受當時社會形勢的外在因素影響,又有自身思想發(fā)展的內(nèi)在必然。但王均江對袁宏道這種思想轉變持一種否定態(tài)度,認為他始終沒有突破傳統(tǒng)儒釋道這種擺動和循環(huán)的精神框架,并不具有近代式的啟蒙意義。[18]
4.其他方面的思想淵源。孟祥榮《論袁宏道思想的自我轉變及其文化意義》中分析了袁宏道思想之所以一直處于不斷變遷之中是由于其禪學趣向以及生命態(tài)度的改變和政治環(huán)境的惡化。由于袁宏道在晚明學界的特殊地位,他的思想變遷不再是個人行為,顯現(xiàn)出很充分的文化意義,成為考察晚明文人士大夫思想和生活的典型個案。[19]傅小凡的《“從“獨抒性靈”到無欲無我——論袁宏道思想的轉變》,從袁宏道的一生來整體觀照他的思想變化。就自我觀而言,袁宏道從提倡個性自由到主張無欲無我;就宗教觀而言,從早年愛好禪學到后來轉修凈土;就美學觀而言,從反對復古主義與主張“獨抒性靈”,到推崇“韻”與“淡”。作者指出由于宗教思想的轉變,袁宏道在價值迷失后對理想原則的追求,是重歸普遍本質(zhì)的一種意愿,也體現(xiàn)了晚明思潮走向的轉變。[20]謝素萍《袁宏道前后期文學思想的變化及其成因初探》一文從袁宏道的人格心態(tài)角度探究他文學思想和風格從早期的求真求實到晚期的深沉平淡這一巨大轉變的原因。首先,袁宏道人生態(tài)度的變化是受其對于李贄的態(tài)度變化所影響的,特別是李贄的死給他以警示作用。其次,明代后期朝政日益險惡也是袁宏道人生態(tài)度轉變的外因。其三,袁宏道自身身體的每況愈下也是導致他晚年不得不轉向了清凈修為的重要原因。[21]
還有幾篇討論袁宏道適意心態(tài)的論文也值得研究者們注意,也是對袁宏道文學思想淵源探討的重要補充。如沈金浩《荊棘叢中的靈肉自適論袁宏道的世界感與幸福觀》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背景論述袁宏道的世界感和幸福觀,認為他快樂原則的成因主要來自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的享樂氣氛、傳統(tǒng)享樂主義和晚明狂禪精神的結合。這些世俗文化也成為了袁宏道文學思想的淵源之一。[22]周明初《袁宏道:適意與避世》是從晚明士人心態(tài)的角度來闡述的論文之一,指出其適意與避世的兩大心態(tài)。作者通過對袁宏道的人生歷程進行了探尋了解,認為他具有適意的行事方式和避世的處世態(tài)度。追求適意的行事方式導致了他避世的處世態(tài)度,論文對這兩大心態(tài)的原因進行了細致的探討。[23]易聞曉從2000年起對公安三袁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發(fā)表的《袁宏道:從性情到文學的自適》是以袁宏道性情的自適為研究的切人點,提出:(1)自適—沉淪與超越的二重路向;(2)沉淪的自適—自然性靈論;(3)超越的自適—人文性靈論。文中論述沉淪與超越的人生價值取向與袁宏道文論的內(nèi)在關系。[24]2003年他在《袁宏道:自然與理性夾縫中的自適人生》一文中又提出采用“活的文化還原法”對袁宏道進行歷史文化語境中的人格特征、心理結構和心態(tài)歷程的動態(tài)描述:(1)自是自非的悖異話語;(2)低俗與高雅的兩面人格;(3)沉淪與超越的雙向自適; (4)沉思存在的禪學模式。[25]借此從一個側面把握晚明士人的整體精神風貌。易聞曉的論文論述語言新穎,別有見解,從中可見西方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對其的某些影響。
經(jīng)過多年的討論,袁宏道的文學思想淵源在學術界大致達成了共識:袁宏道的文學思想淵源主要來自儒釋道等多方面的影響,文學上王陽明的“心性論”和李贄的“童心說”對袁宏道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大部分學者也認同了將袁宏道文學思想研究進行分期是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學界從多方位角度考察袁宏道文學思想淵源,力求追尋其真實的歷史軌跡,在這方面取得了不可否認的成績。
(二)深層次挖掘袁宏道文學思想的內(nèi)涵與豐富構成
公安派詩文理論“性靈說”一直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并且逐步轉移到以袁宏道個人為研究重心?!靶造`說”是袁宏道文藝思想的核心,其內(nèi)涵成為眾人爭論的焦點。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者們對袁宏道文學思想研究的視域不斷擴大,研究方法也趨于多樣化,研究者們就袁宏道的性靈說從各個側面進行了闡發(fā)。
1.吳兆路《試談公安派的性靈說》根據(jù)社會思潮的演變和袁宏道思想發(fā)展的軌跡,將“性靈說”分為前后兩期,他認為袁宏道的“性靈說”是在李贄“童心說”的影響下引申和擴展出來的,其特征是重真重趣。到了后期,他又受到傳統(tǒng)思想和古人繩墨束縛,以“質(zhì)”、“淡”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要求,喪失了時代的特色。[26]
2.美學熱的興起后,不少人從美學和審美的角度研究袁宏道,如皮朝綱的《袁宏道美學思想片論》(《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84年第1期)、姚文放《中國十七世紀的“懺悔錄”——袁宏道美學觀念的蛻變解析》(《江漢論壇》1990年第4期)等等。其中韓國學者樸鐘學《袁宏道“從胸臆流出”美學觀小考》從美學范疇出發(fā),認為袁宏道的性靈說是以“真”為中心。其美學境界是維持真心,強調(diào)“從胸臆中流出”的自由自在的真性情,并認為“只有在審美主體的性靈通過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在作者胸臆中積蓄豐富的內(nèi)部審美形象,然后用自然流露出來的情感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形成最完美的文學作品?!保?7]
3.《袁宏道性靈說研究——兼與李贄比較》、《袁宏道與袁枚的“性靈”之異》是從橫向比較的角度闡述袁宏道的“性靈說”。前者作者(韓)金庭?!罢J為性靈是構成人的內(nèi)心世界的重要因素,真則是使人的性靈外化為文藝作品的特定形式,質(zhì)又是表現(xiàn)真的特定方式?!保?8]后者則通過對兩人思想的異同比較進行辨析,認為袁宏道從人之本性上理解性靈,進而形成其自適之性靈。而袁枚從性情與靈機上闡釋性靈,進而形成其才性之性靈,這些差異與多種因素都有密切關系。但對“性靈”理解的不同使二袁的性靈說在不同時代大放異彩。[29]
4.楊國鳳《袁宏道“性靈說”之我見》中總結出包含了富有時代氣息的關于“獨抒性靈”的內(nèi)涵:“性靈”指純真、活潑、自然的人性,是真的性情;“性靈”同時也指人的各種生活欲望和情感的流露;“性靈”體現(xiàn)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則表現(xiàn)為“不拘格套”,指獨特的富有獨創(chuàng)性的個性表現(xiàn)。作者從而認為“性靈”學說的本質(zhì)是對張揚個性的肯定,對文學的主體的肯定。[30]陳春波《袁宏道文學思想再認識》總結出袁宏道的文學思想,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1)識時通變的文學發(fā)展觀;(2)“獨抒性靈”的創(chuàng)作主張;(3)“本色輕淡”的藝術趣味。并認為其“性靈說”的基礎是真人,其“性靈說”的內(nèi)容是真情,其“性靈說”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是直抒胸臆,自然流露。[31]
隨著學者們不斷深入探究,學術界對袁宏道“性靈說”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具有學術價值并有獨特見解的論文屢見不鮮,其中有周延良《人性復歸的追尋與審美思辨的困擾——袁宏道“趣、真、質(zhì)”文化內(nèi)涵考論》[32]、雍繁星《晚明性靈文學的世俗化傾向——以袁宏道為代表》[33]、易聞曉《本然生命的伸揚:袁宏道的自然性靈論》[34]和孟祥榮《袁宏道:性靈的張揚與消歇——兼論晚明學術思想的變遷》[35]。周延良從文化現(xiàn)象角度就袁宏道提出的“趣、真、質(zhì)”的三個概念進行考辯,認為其內(nèi)涵就是自然化人性論,以文學、文論為載體或表現(xiàn)形式,同時指出袁宏道所提倡的“性靈”就是人性復歸的理想歸宿。雍繁星在“性靈說”之外拈出其世俗化的傾向,他認為研究者們對性靈文學的理解多在其重真情、重個性的基本內(nèi)涵,較少關注世俗化傾向。從性靈文學的流變看,它在明代以前偏重于雅,而到晚明的時候則發(fā)生了向世俗化方向的轉變。這種轉變認為可以從以袁宏道為代表的晚明性靈文學思潮的人生態(tài)度、文學觀念、審美趣味等方面加以考察。易聞曉對袁宏道的性情自適論中的三個概念“性靈”、“真”、“趣”進行了深入闡發(fā),從而“揭示其自然性靈論的本質(zhì),其旨趣只在支持本然性情的文學自適,因而具有本然性、非理性與反理性的鮮明特色。”[31]孟祥榮則提出袁宏道“獨抒性靈”的文學主張,實際上是對寫作主體個性的要求,他性靈的張揚與消歇是深受禪學思想和生命情懷轉變的影響。同時將“獨抒性靈”理解為不僅是他的文學主張,更準確說是他對舒展個性的要求。這種性靈的張揚與消歇,反映了晚明心學思潮中士大夫人格獨立的意愿與困窘。
學界對袁宏道的文學思想內(nèi)涵進行了深層次多方位的探討和挖掘,闡述其文學思想的豐富構成,也取得了頗為卓著的成果。如孫昌武《從“童心”到“性靈”——兼?zhèn)愅砻魑膲翱穸U”之風的蛻變》(《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1期)、張國儒的《袁中郎的“性靈說”及其小品文創(chuàng)作》(《四川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左東嶺《從良知到性靈——明代性靈文學思想的演變》(《南開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6期)等相關論文,總體來看,關于袁宏道的主要文學思想“性靈說”本質(zhì)內(nèi)涵討論已相當深刻,而關于袁宏道其他文學思想的研究也要進一步加強,以期能夠完整地闡釋和掌握袁宏道文學思想全貌。
(三)廣角度闡釋袁宏道文學思想的影響與理論價值
袁宏道的文學思想特別是“性靈說”因其動態(tài)的內(nèi)涵引起學者們廣泛討論,而它在文學理論史上的影響和理論價值也是學者們熱衷的話題之一。綜其評價類型,主要在以下幾方面:
1.對袁宏道文學思想的影響及理論價值持肯定態(tài)度的,絕大多數(shù)學者評價其影響時敘功頗多,指摘偏少。劉大杰《袁中郎的詩文觀》甚至完全肯定了袁宏道文學上的主張,稱贊他掃蕩了當時的古典派,推動了文學的轉變,影響一直到清代康熙年代。并辯正了對袁宏道“俚俗詼諧”、“根底不深”的指責,認為“俚俗詼諧”正是中郎的特色。劉大杰努力倡導新文學運動,略去“公安派”性靈說的缺點,應是很容易理解的事。[36]張良志《袁宏道文學思想中的辯證因素》從辯證法的角度分析袁宏道的文學思想的影響??偨Y出以下六點:(1)識時而不逐流;(2)學古而不泥于古;(3)師心而不師道;(4)重悟而不廢修;(5)尚文而不輕質(zhì);(6)自信而能自悔。這些文學思想表現(xiàn)出精進不已與襟懷坦蕩的美學思想,對后代文學創(chuàng)作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37]《袁宏道文學史觀探驪》一文通過《袁中郎全集》來梳理袁宏道的文學史觀,清晰地澄清袁宏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獨特地位。文章論述了他完整的理論體系:(1)文學是發(fā)展的;(2)反對摹擬; (3)抒發(fā)性靈,不拘格套;(4)文必貴質(zhì);(5)向民歌學習;(6)重視俗文學的價值;(7)推崇以蘇軾為代表的宋代文人。這些文學史觀念已經(jīng)突破了長期以來統(tǒng)治詩文創(chuàng)作的文統(tǒng)、道統(tǒng)觀,使中國傳統(tǒng)的詩文第一次孕育出近代的意味,從而具有文學史上的開拓意義。同時認為這些理論,就是在今時今日也基本合乎現(xiàn)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要求,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和倡導之功。[38]李洪《袁宏道的通俗文學觀》通過探討袁宏道的通俗文學觀,來評價他對通俗文學的認識及其在文藝思想史上的意義。作者通過梳理袁宏道的通俗文學觀的歷史條件、社會思潮以及他的思想背景和文學淵源,認為袁宏道在文學創(chuàng)作論、發(fā)展觀和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對通俗文學的歷史地位做出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評價,并以此為基礎建立起自己的文學思想體系。這些“對于提高通俗文學的歷史地位,推動時代詩文的發(fā)展,反對封建理學的文藝觀,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保?9]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副教授雷建平發(fā)表了5篇論文闡釋袁宏道文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的影響和意義。有《淺論袁宏道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影響》[40]、《試論袁宏道詩文創(chuàng)作對晚明文學發(fā)展的貢獻》[41]、《論袁宏道詩文創(chuàng)作在晚明文學中的意義》[42]、《從我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看對袁宏道詩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43]和《略論袁宏道對晚明文學發(fā)展的推動》[44]。這些論文認為袁宏道文學創(chuàng)作中流露出的自然個性和不飾雕琢的語言,以及在反對“擬古主義”中作出的努力和成就,可明顯看出他在明代文學發(fā)展上所建立的功勞。認為他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完整的文藝理論體系,對推動晚明文學的發(fā)展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幾篇論文通過結合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和文學發(fā)展的狀況來分析袁宏道的創(chuàng)作背景并給予他極高的評價,肯定了袁宏道文學理論的價值。不過這些論文題目和內(nèi)容的相似,相對來說似乎有重復研究之嫌。
2.肯定袁宏道文學思想的影響的同時看到其局限性。景延安以美學觀念審視袁宏道的“性靈說”,具體論述了“性靈”說的四個方面的美學特質(zhì):獨抒性靈的審美原則;倡言真情的審美理想;各窮其趣的審美情趣;平淡自然的審美追求。景延安認為“袁宏道的‘性靈’說是特定時代的產(chǎn)物,它體現(xiàn)了明代進步的美學思潮,一方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緣情’理論,另一方面又打破了儒家詩教盡善盡美的美學觀。”[44]這4個方面的美學特質(zhì)充分表明了袁宏道對文學創(chuàng)作與審美本質(zhì)和規(guī)律的把握。但同時提出了袁宏道文藝思想的局限性:袁宏道及其“性靈”說過分強調(diào)主觀世界的作用和主觀能動性的力量,往往忽略了情感的社會內(nèi)容,大多抒發(fā)封建文人、名士的閑情逸致之情感,社會審美意義被削弱了。[45]《從<袁宏道集箋校>看“性靈說”》尹順民和達正岳從文本出發(fā),通過考察《袁宏道集箋?!氛宫F(xiàn)的思想發(fā)展脈絡,看其“性靈說”的功過。作者認為袁宏道在明代文壇上確實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時認識到袁宏道的“性靈”,無視社會實踐和思想理論對創(chuàng)作的決定意義,對袁宏道自己的創(chuàng)作及晚期文風,產(chǎn)生了消極后果。[46]
3.還有幾篇論文是從公安派這一文學流派整體觀照袁宏道的性靈說,并給予了較為準確的評價,也值得研究學者們注意。如陳君麗的碩士論文《公安派及其性靈說流變研究》(2006年陜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李明明《淺論公安派的性靈說》(《安徽文學》2008年第5期)、安安《公安派“性靈說”今辨》(《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等等,還有兩篇論文論述了公安派及袁宏道的文學思想及創(chuàng)作對日本文學的影響,有衷爾鉅《公安派文學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文史哲》1990年第6期)、林章新《袁宏道對日本詩文學的影響》(《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等論文。
到目前為止學者們已經(jīng)從多角度闡釋袁宏道文學思想的影響及其文學理論價值,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如何將袁宏道的文學思想放在更廣闊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加以審視,在中國文論乃至世界的文學發(fā)展史上,給它以更為準確的定位,是以后共同面對的難題。并且要從微觀研究走向宏觀研究,將其放在更大的歷史舞臺上,從而能與世界對話和融通,發(fā)掘出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價值。
袁宏道由于在詩文創(chuàng)作上的成就和理論上的建樹,對于袁宏道詩文研究也一直是眾多研究者們深入研究的對象。關于袁宏道詩文研究的狀況大致如下:
(一)對袁宏道詩歌的研究
相對于袁宏道大量的詩歌作品來說,其對詩歌研究的投入是不足的。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也不多,如肖綿《論華茲華斯與袁宏道詩歌創(chuàng)作及理論的異同》以中西比較的形式,將兩位在中西方抒情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開拓者和集大成者的詩歌創(chuàng)作及理論進行研究,在不同的歷史和文化的背景下,在回歸自然的取向、詩歌題材的選擇、入思方式等方面兩者既有自由精神的共鳴又有差異性。[47]劉芹碩士論文《袁宏道的詩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以袁宏道的全部詩歌創(chuàng)作為關注對象。認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他的性靈詩學觀,也是他的人生形跡和心態(tài)的反映。袁宏道的詩歌題材內(nèi)容多樣,是他的個性情趣和審美趣味的體現(xiàn),并對他的多數(shù)類別的詩歌都有論述,主要詳述了他的山水寫景詩和佛禪之詩。[48]孟小嫻《袁宏道詩歌的吳地影響》通過地域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來探討袁宏道詩歌。袁宏道在吳中為官兩載,他的思想、文風都深深受到了奢華靡麗、縱情聲色的吳地風格的影響,這在《錦帆集》、《解脫集》中有所流露。論文認為“詩人藉著吳中的山水風物的強烈的觸發(fā),逐漸走出了沉重的儒家圣賢的影響,走上了師心自適的性靈之路。”[49]季建萍《詩歌的矯枉與過正——評袁宏道的<雪濤閣集序>》通過對袁宏道《雪濤閣集序》一文的詳細解讀,分析其中得與失,指出“詩歌的發(fā)展和變遷是其內(nèi)部規(guī)律和外部規(guī)律共同作用的結果;內(nèi)部規(guī)律是詩歌創(chuàng)作在時代矯枉過正的道路上延伸,外部規(guī)律是詩的風格總要受到所處時代政治環(huán)境的制約,詩風的變化與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相關聯(lián)?!保?0]2009年復旦大學梁靜博士論文《袁宏道詩歌語言結構研究》是從袁宏道詩歌語言結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一個變革時期,作為傳統(tǒng)雅文學主要樣式的詩歌其內(nèi)在結構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并且是如何變化的。具體而言,“也就是袁宏道在理論上所宣揚的“創(chuàng)變”與其作品所客觀呈現(xiàn)出的語言結構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51]
(二)對袁宏道游記、傳記文的研究
從20世界90年代后期開始,學者們嘗試用西方理論、美學思想來分析研究袁宏道的游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如吳非《袁宏道游記散文的唯美傾向》從兩個層次討論袁宏道游記散文的唯美特征:(1)唯美觀照態(tài)度的心理構成;(2)審美情感如何在藝術表現(xiàn)上獲得形式?!翱傊?,袁宏道游記散文審美的抒情風格,從思想上看,是以藝術上的唯美傾向對抗窒息個體生命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從藝術上看:是以對藝術思維規(guī)律的理解和實踐批判糾正文學上的反形象思維傾向和復古的形式主義傾向?!保?2]賀付開《論袁宏道的審美觀及其游記藝術》認為袁宏道的游記是他散文創(chuàng)作的精華部分,并總括出他的游記散文藝術別開生面的幾個特色:(1)山水審美觀與文藝創(chuàng)作論一致,認為美是客觀存在的,大自然是美不勝收的。(2)借山水之美消除胸中之塊壘,觸景感懷,議論風生。(3)善于發(fā)現(xiàn)險僻處山水之美,又善于用準確筆觸描繪絕境與驚心動魄之美。(4)運用丹青畫筆描繪自然之秀美,借助各種表現(xiàn)技巧,刻意經(jīng)營。[53]張智輝《格式塔心理學與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美學特征》作者嘗試借鑒格式塔心理學的某些理論和方法,對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美學特征做出新角度初步探索。“袁宏道游記散文呈現(xiàn)出來的多樣統(tǒng)一之‘形’的靈動美,是與他先進的審美觀和‘愛奇尚異窮新極變’的審美意識及心靈里那些‘丑的格式塔’驅動的任性適意美相對應的。袁宏道游記散文‘圖底’結合構成的格式塔,顯示出了一種獨特的‘力感’美。他描繪的市井風光畫面,具有較高的審美心理學價值。”[54]韓石《誘引的聲色:袁宏道游記新論》認為袁宏道的游記的新意在于出色地表現(xiàn)了自然嫵媚誘人的魅力和人與自然生命間情感的“對話”。“聲色之美是袁氏體驗和表現(xiàn)自然魅力的重要形式,聲色之美也是一種價值體認。這種創(chuàng)造性,與作者看重個體的享受生活和審美生活以及對存在的深刻領悟密切相關,代表著晚明文學個性解放的精神?!保?5]張紅花《試論袁宏道游記中人與自然的親和》從三個方面加以論述:(1)我國古代文學中的自然及自然觀的簡略回顧;(2)袁宏道游記中人與自然親和的體現(xiàn)及其藝術表現(xiàn);(3)袁宏道游記中人與自然親和的成因及其審美意義。認為袁宏道游記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他描繪了一個審美視野中的自然,展現(xiàn)了人與自然無比親和的審美境界。并且拓寬了我國游記文學的審美空間,表達出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新鮮的審美意趣。[56]
關于傳記文研究的論文有《論袁宏道傳記文的世俗傾向》、《試論袁宏道的傳記文》。何飛、楊毅通過研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的傳記文,分析其所表現(xiàn)出鮮明的世俗傾向。它主要表現(xiàn)在內(nèi)容上多為下層普通人物立傳,形式上符合市民審美需求和愛好,追求“尚趣”、“尚奇”的審美效果。[57]林虹對袁宏道4篇傳記文進行細致分析并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這些作品負載著袁宏道叛逆的文學思想意識和進步的文學觀念,將優(yōu)良的文學傳統(tǒng)融匯貫通,同時又是純?nèi)坏男匾苤辛鞒龅淖晕?,與他的其他類散文相比,有著更為顯著的特征。[58]
(三)關于袁宏道尺牘研究
溫至孝《袁宏道尺牘散文的藝術特色》[59]研究其尺牘散文的藝術特點?;ê昶G《“情膩”與“骨剛”的悖反——袁宏道尺牘中仕與隱的矛盾心態(tài)》[60]通過分析尺牘作品而對袁宏道仕與隱的矛盾心態(tài)作一個全面而客觀的透析,總結出其矛盾心態(tài)為骨剛而逃世和情膩而戀世。從中理解袁宏道尺牘創(chuàng)作的多樣性與復雜性。陳娟碩士論文《袁宏道尺牘研究》[4]研究袁宏道尺牘在他本人的人生歷程、思想演變及文學創(chuàng)作中所占的地位和具有的價值,同時將其放到中國書信文學史中去考察,探討袁宏道對書信體文學的貢獻。黃菲菲碩士論文《袁宏道尺牘中的載道思想研究》[61]通過了解袁宏道尺牘中的載道思想,發(fā)現(xiàn)他的思想、學識構成及人生價值觀?!栋V絕:論袁宏道山水尺牘中的情感特質(zhì)》作者蘇碧銓認為袁宏道的山水尺牘具有別樣的風貌。這種借尺牘之形態(tài)抒寫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山水、以愛戀的感情擁抱山水、以舍生忘死的熱情追尋山水的山水審美觀,是一種有別于前人的情感特質(zhì)、一種新的審美意趣和新的表現(xiàn)形式,拓寬了山水的審美空間,啟示了后世文人觀照自然的態(tài)度。[62]
另外,還有兩篇關于袁宏道研究的綜述文章,即賈宗普《袁宏道與公安派研究論文綜述》[63]和北京師范大學李鳴2005年博士論文《袁宏道綜論》[64]。賈宗普將20世紀以來關于袁宏道以及公安派的研究分成了三個階段,從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學主張、人生思想以及與社會思潮的關系兩個方面,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概括介紹,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对甑谰C論》是對袁宏道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綜合論述,以袁宏道思想和創(chuàng)作前后期巨大的變化為樞紐,試圖對袁宏道進行完整全面的解讀。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論述袁宏道的心學和佛學思想;第二章論述袁宏道與現(xiàn)實政治的關系;第三章分析袁宏道的文學思想;第四章分析袁宏道的詩文創(chuàng)作;第五章通過公安派的盛衰及與竟陵派的對比來觀察袁宏道在當時的影響。這篇博士論文較為全面地勾勒出當前袁宏道研究的狀況,對袁宏道文學思想研究和詩文研究也表現(xiàn)出更加深細和公允的特點。
回顧過去是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近百年來袁宏道研究的狀況,希望能對袁宏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關于袁宏道的各種學史和其它專著研究還有很多,本文所及只限于袁宏道研究的專著和論文。而僅就以上專著和專論來看,還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重視:其一,從文學理論縱向發(fā)展的角度來審視袁宏道文學思想和創(chuàng)作。真正實現(xiàn)歷史的對接,不再局限于晚明這段時間和空間內(nèi),使其在中國文學史甚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得到準確的定位,這還需要學者們共同不懈地去努力。其二,研究的視野還待進一步拓展,新的研究領域也要學者們深耕細作。如從世俗化角度探討袁宏道的文學思想淵源,還需投入更多心力來深度挖掘。袁宏道的文學理論主張與思想并不只體現(xiàn)在詩文領域,他在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領域同樣有他的文學思想與主張。他與著名的戲曲家徐渭及湯顯祖交往密切,關于戲曲研究需學界進一步發(fā)掘。同時還可借鑒西方文論的長處,認識其特性,運用西方新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方法。但也要注意不可為了出新出彩,在還未消化西方文論的情況下就去應用所謂的西方的新觀點新方法,也要考慮中西文化背景和文學理論的差異性。其三,專題研究袁宏道書信的論文也為數(shù)不多,對袁宏道尺牘研究不夠深入而全面,有待學者進一步作有價值的探討和研究。當然囿于個人學術見解和視野,以上所得的結論難免有所偏頗,不一定全面和客觀,且并不能夠真正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國內(nèi)外學界關于袁宏道研究的現(xiàn)狀、問題以及研究空間,只希望能對袁宏道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周作人.知堂書話[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918.
[2] 社科院圖書室.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論文索引[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 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M].錢伯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 陳 娟.袁宏道尺牘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3.
[5] 魏中林,昌慶志.20世紀公安派文論研究[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2003(1):60-64.
[6] 田素蘭.袁中郎文學研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7] 李健章.袁宏道集箋校志疑[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8] 周 群.袁宏道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9.
[9] 蔣松源.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9.
[10] 張汝釗.袁中郎的佛學思想[J].人間世,1935(1):14-17.
[11] 郭順玉.袁宏道的處世態(tài)度與道家思想[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1999(3):23-26.
[12] 郭順玉.袁宏道的詩文觀與老莊思想[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1999(4):56-61.
[13] 朱貽強.公安三袁居士佛教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14] 周 群.佛禪與袁宏道的文學思想[J].文史哲,2002(1):103-106.
[15] 張 岱.李贄與袁宏道佛學思想的對比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04(6):11-18.
[16] 李 鳴.袁宏道思想轉變原因初探[J].南昌大學學報,2004(4):90-95.
[17] 劉再華.袁宏道與儒佛道文化[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8(1):44-50.
[18] 王均江.袁宏道美學思想的轉變與儒釋道精神的循環(huán)[J].武漢大學學報,2001(1):101-105.
[19] 孟祥榮.論袁宏道思想的自我轉變及其文化意義[J].云夢學刊,2001(4):59-63.
[20] 傅小凡.從“獨抒性靈”到無欲無我——論袁宏道思想的轉變[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2):30-35.
[21] 謝素萍.袁宏道前后期文學思想的變化及其成因初探[J].飛天,2009(4):64-65.
[22] 沈金浩.荊棘叢中的靈肉自適論袁宏道的世界感與幸福觀[J].江蘇社會科學,1996(6):143-147.
[23] 周明初.袁宏道:適意與避世[J].中國文學研究,1997(1):50-56.
[24] 易聞曉.袁宏道:從性情到文學的自適[J].齊魯學刊,2000(1):71-76.
[25] 易聞曉,諶貽春.袁宏道:自然與理性夾縫中的自適人生[J].江西社會科學,2003(4):43-44.
[26] 吳兆路.試談公安派的性靈說[J].蘭州大學學報,1991(3):107-114.
[27] 樸鐘學.袁宏道“從胸臆流出”美學觀小考[J].中國文學研究,2003(3):37-40.
[28] 金庭希.袁宏道性靈說研究——兼與李贄比較[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5):92-98.
[29] 鄭艷玲,麻玉霞.袁宏道與袁枚的“性靈”之異[J].燕山大學學報,2008(12):100-105.
[30] 楊國鳳.袁宏道“性靈說”之我見[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1):33-36.
[31] 陳春波.袁宏道文學思想再認識[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2003(19):12-16.
[32] 周延良.人性復歸的追尋與審美思辨的困擾:袁宏道“趣、真、質(zhì)”文化內(nèi)涵考論[J].山西大學學報,1994(1):52-56.
[33] 雍繁星.晚明性靈文學的世俗化傾向——以袁宏道為代表[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2(2):71-75.
[34] 易聞曉.本然生命的伸揚:袁宏道的自然性靈論[J].學術探索,2004(5):16-20.
[35] 孟祥榮.袁宏道:性靈的張揚與消歇——兼論晚明學術思想的變遷[J].湖北大學學報,2001(4):58-64.
[36] 蔣述卓.二十世紀中國古代文論學術研究史[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7] 張良志.袁宏道文學思想中的辯證因素[J].武漢大學學報,1986(1):114-117.
[38] 肖 剛.袁宏道文學史觀探驪[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08(1):143-145.
[39] 李 洪.袁宏道的通俗文學觀[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2):31-34.
[40] 雷建平.淺論袁宏道的文學創(chuàng)作及其影響[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2002(2):80-81.
[41] 雷建平.試論袁宏道詩文創(chuàng)作對晚明文學發(fā)展的貢獻[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3(1):77-80.
[42] 雷建平.論袁宏道詩文創(chuàng)作在晚明文學中的意義[J].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2):79-82.
[43] 雷建平.從我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看對袁宏道詩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J].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1):80-81.
[44] 雷建平.略論袁宏道對晚明文學發(fā)展的推動[J].蘭州學刊,2005(4):273-274.
[45] 景延安.論袁宏道“性靈”說的美學特質(zhì)[J].中國人民警官大學學報,1995(3):34-37.
[46] 尹順民,達正岳.從《袁宏道集箋校》看“性靈說”[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4):98.
[47] 肖 綿.論華茲華斯與袁宏道詩歌創(chuàng)作及理論的異同[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6(4):45-47.
[48] 劉 芹.袁宏道的詩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49] 孟小嫻.袁宏道詩歌的吳地影響[J].安徽文學,2008(11):41.
[50] 季建萍.詩歌的矯枉與過正— —評袁宏道的《雪濤閣集序》[J].名作欣賞,2008(6):34-36.
[51] 梁 靜.袁宏道詩歌語言結構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52] 吳 非.袁宏道記游散文的唯美傾向[J].中國文學研究,1994(1):58-63.
[53] 賀付開.論袁宏道的審美觀及其游記藝術[J].中國文學研究,2000(2):65-68.
[54] 張智輝.格式塔心理學與袁宏道游記散文的美學特征[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1995(3):116-122.
[55] 韓 石.誘引的聲色:袁宏道游記新論[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155-160.
[56] 張紅花.試論袁宏道游記中人與自然的親和[J].宜春學院學報,2004(3):72-75.
[57] 何 飛,楊 毅.論袁宏道傳記文的世俗傾向[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4):44.
[58] 林 虹.試論袁宏道的傳記文[J].東南學術,1998(4):77-79.
[59] 溫至孝.袁宏道游記散文的思想與藝術[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2):62-66.
[60] 花宏艷.“情膩”與“骨剛”的悖反——袁宏道尺牘中仕與隱的矛盾心態(tài)[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88-90.
[61] 黃菲菲.袁宏道尺牘中的載道思想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08.
[62] 蘇碧銓.癡絕:論袁宏道山水尺牘中的情感特質(zhì)[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11(2):6-10.
[63] 賈宗普.袁宏道與公安派研究論文綜述[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3(4):8-12.
[64] 李 鳴.袁宏道綜論[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5.
(責任編輯:倪向陽)
Review of the Study of Yuan Hongdao in the 20th Century
XU Li-zhu
(College of Literature,Jimei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research of Yuan Hongdao in different periods historically.On the basis of the summary,the paper is working to explore the originality and connotation of his literary thoughts,of equal importance,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Besides,The paper explores in detail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of Yuan Hongdao's works and draws a objective conclusion which covers his poems,travel-writings,biographies as well as letter-writings.The last part of the paper points out problems in current study with a view to offer some valuabl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Yuan Hongdao;Literary thoughts;Poetic prose research
I206.2
A
1009-2854(2012)04-0047-10
2011-11-21;
2012-02-10
徐麗珠(1984—),女,福建永泰人,集美大學文學院2009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