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學”和“漢學主義”芻議

2012-09-22 10:10方維規(guī)
讀書 2012年2期
關鍵詞:漢學主義話語

方維規(guī)

作為海外漢學的直接參與者之一,我一向關注中國學界三十年來關于“漢學”研究以及近來關于“漢學主義”的相關討論。該說的似乎都說了。可是,鑒于“漢學”和“漢學主義”論題依然具有的現(xiàn)實性,我還是想就相關問題談一些粗淺看法。我想談的是兩個問題:一、“漢學”與“中國學”之爭;二、“漢學”和“漢學主義”。本文雖然也涉及一些理論問題,但更多的是就學科概念以及相關問題討論中可能存在的知識盲點談一些感想。

一、“漢學”與“中國學”之爭

海外中國研究由來已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中國學界趨之若鶩。人們亦圍繞這個研究方向或學科之名各抒己見,名稱之爭似乎從未停止過。說到底,一切都關乎“漢學”或“中國學”的界定問題。三分之一個世紀過去了,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概念萬花筒,這在現(xiàn)有的學術機構、期刊、集刊或叢書名中可見一斑:“漢學”、“中國學”、“海外漢學”、“海外中國學”、“國際漢學”、“國外漢學”、“世界漢學”、“海外中國研究”、“中國研究”等。其實,漢學或中國學本來就指外國學人所從事的中國研究。

業(yè)內人士都知道,學科意義上的“漢學”(Sinologie,Sinology)源于法國(以雷慕薩于一八一四年擔任法蘭西學院開設的“漢文與韃靼文、滿文語言文學講座”的第一任教授為標志),“中國學”(Chinese studies,或China studies)專利則在美國。因此,有人將漢學區(qū)分為“傳統(tǒng)漢學”和“現(xiàn)代漢學”(“新漢學”),其原因也是傳統(tǒng)漢學以研究中國古代經(jīng)典為主,重視語言、文學、哲學、宗教、歷史等人文科學專題,且為文本中的中國;現(xiàn)代漢學則以現(xiàn)實和實用為指歸,注重社會科學研究,比如政治、社會、經(jīng)濟、科學技術、軍事、教育等。這種劃分來自美國。中國研究在“二戰(zhàn)”后的美國蓬勃發(fā)展,并最終確立了美國在這個領域的霸主地位,這給了美國人足夠的底氣來同“老歐洲”的漢學保持距離。當然,美國人不會完全不知道,漢學在不同發(fā)展階段有著不同的范式,“二戰(zhàn)”后的歐洲漢學已不再是近代以前的中國語言文學等人文科學研究了。

至于“中國學”與“漢學”沒有差別,“中國學”與“漢學”截然不同,“漢學”包蘊“中國學”,“中國學”涵蓋“漢學”等等。每種說法仿佛都有一定的依據(jù),可是,為何幾種說法都能成立呢?究竟哪一種更可取呢?還有人偶爾提出學科名稱問題,這說明名稱之爭和分歧依然存在。順便提一句:我們今天所用的對應Sinologie的“漢學”概念,源于江戶時代的日本,相對于“蘭學”,即經(jīng)荷蘭人傳入日本的“洋學”(“西洋之學”)。

另外,漢學是外國人所從事的學術,為什么在他們那里沒有就“漢學”或“中國學”問題進行過如此熱鬧的討論?美國的Chinese studies掛靠在不同科系,這同“二戰(zhàn)”后美國以“區(qū)域研究”(area studies)重組人文、社會學科有關,有其知識生產方式的內在邏輯,這不是傳統(tǒng)Sinology的棲身之地。或者,美國人認為Chinese studies涵蓋Sinology。更有人以為,“漢學”是一門過了氣的學問,“中國學”才是希望所在。這些人不一定知道,Sinologie(法、德)、Sinology(英)這個由半拉丁半希臘詞源組成的概念,原義就是Chinese studies或China studies。不可否認,美國人有意或無意地將一個歐洲概念“翻譯”成Chinese studies,是想用一個新的名稱來彰顯“新的”研究內容和方法,或者突出戰(zhàn)后美國所取得的確實可觀的成就。尤其在文化研究興起之后,年輕的美國學者一般不愿自稱漢學家,他們總認為自己是做理論的,或者至少是比較文學家。但是如前所述,美國學界提出Chinese studies之時,法、德等國的Sinologie早就有了新的發(fā)展:進入二十世紀之后,那里的漢學已經(jīng)不像從前那樣專注古代,而是逐漸將目光轉向當代和過去不久的中國事物和發(fā)展狀況。德國第一位漢學教授佛蘭閣就已經(jīng)視漢學為研究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學科。

的確,傳統(tǒng)漢學側重于中國語言文學,就同西方許多傳統(tǒng)的語文學學科一樣。但是漢學似乎一開始就有所不同,并非純粹的語文學??v觀歐洲漢學,我們始終能夠看到漢學之“無所不包”的中國問題研究。因此,所謂的人文科學取向與社會科學取向的兩派之分,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歷史幻象??v觀當今歐洲在Sinology名下和美國在Chinese studies名下所從事的實際教學和研究,兩種取向之分也是失當?shù)摹2簧偃丝桃獠捎脷W洲“漢學家”和美國“中國學家”之名號,其實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而已。當今西方的不少大學將漢學設置在東亞研究之內,其“區(qū)域研究”亦即跨學科特色是很明顯的,它涉及歷史、經(jīng)濟、政治、哲學、法學、社會學和語言文學等諸多領域。

在學院派漢學之初和以后的很長一個時期,學術研究中并不存在我們今天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嚴格區(qū)分,許多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還沒問世。并且,談論海外漢學,各國情形有別,發(fā)展也極不平衡,因此,很難一概而論。對那種硬性區(qū)分歐洲漢學和美國中國學的做法,我只能說,美國有很好的人文科學取向的漢學成果,歐洲有很好的社會科學取向的中國學成果,而且不只是在當代。如果今天還有人為孰是孰非而感到疑惑,那我只想指出:“Sinologie/漢學”從來就是Chinese studies,亦即“中國學”。

二、“漢學”和“漢學主義”

“Sinologie/漢學”概念在中外辭書中的釋義是不完全一樣的,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是狹義還是廣義或不同釋義,自然反映出論者對“漢學”的不同認識。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辭書中的“漢學”定義,未必符合漢學歷史和現(xiàn)狀。美國學者用“中國學”來與“漢學”相區(qū)別,顯然更多地受到狹義漢學釋義的影響。據(jù)本人有限的閱讀,“漢學主義”(Sinologism)還未收入辭書。這個新概念顯然是后殖民主義理論的產物,約產生于二十世紀最后幾年,釋義當為“漢學中的東方主義”。周寧的《漢學或漢學主義》(《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二○○四年第一期)一文,是國內學界較早論述漢學主義的力作。該文最為耀眼之處,是其一以貫之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特色。

“漢學主義”的理論依據(jù)是后現(xiàn)代、后殖民理論,如利奧塔的“宏大敘事”理論,??碌脑捳Z理論,尤其是薩義德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學說,“漢學主義”便是由此演繹而出的。其主要論點是:漢學與其說是一門學問或知識系統(tǒng),毋寧說是“想象”、“神話”和“意識形態(tài)”。它所塑造的“文化他者”話語,不僅表述知識,而且顯示權力,體現(xiàn)出漢學與帝國主義殖民擴張之間的一種關系。漢學是西方現(xiàn)代性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并且貫穿始終。因此,近年來的“漢學熱”由于缺乏學科批判意識而造成一種“自我漢學化”和“學術殖民化”動向,中國學術有可能成為西方文化霸權話語的工具。這一切最終導致對漢學知識和“漢學敘事”之合法性的質疑。應該說,周寧君的問題意識,他對意識形態(tài)話語特征的嗅覺,對西方現(xiàn)代性“大敘事”所營造的“文化他者”形象的解剖和分析,都是值得稱道的。另外,他把漢學看做一種敘事,一種選擇、表現(xiàn)、結構、生成意義的話語,以及他對西方中心主義之學術觀念的認識,多少有其合理之處。這里我想就“漢學主義”論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商榷意見。

薩義德對“東方主義”之系統(tǒng)的、全方位的批判,為解析殖民話語提供了影響深遠的分析模式,也為后殖民主義文學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他的理論明顯忽略了東方學的復雜性,主題先行卻很成功地挖掘了論據(jù),以至于能區(qū)別對待不同的歷史發(fā)展,一概而論地進行歷史和文化比較。后來,斯皮瓦克(G. Ch. Spivak)和巴巴(H. K. Bhabha)等人的理論,試圖修正為跨學科、跨國界的后殖民主義理論建構指引方向的《東方學》中的一些觀點,薩義德本人的晚期著述也對自己的前說有所變通。但從薩義德“東方主義”推演而出的“漢學主義”的總體判斷是,它對“漢學敘事”之意識形態(tài)本質的批判,先天帶有“東方主義”在不少問題上的特色,難免有一偏之見。

在此,我們首先需要辨析“漢學”同“東方學”的關系。盡管《東方學》對漢學略有涉獵,薩義德也曾在不同場合說過漢學屬于東方學,但是這種隸屬關系并不是那么可靠的。一七九五年成立于巴黎的“東方語言??茖W校”(école spéci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s)標志著“東方學”學科的誕生。東方學亦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從字面上看,東方學中的“東方”包括亞洲和北非。十九世紀以降,西方學科體系中細分出阿拉伯學、伊斯蘭學、埃及學、希伯來學、阿拉米學、閃米特學、波斯學、土耳其學、印度學、蒙古學、漢學、日本學等,此乃廣而又廣的廣義“東方學”,多以古文化為研究對象。其實,在西方學術、日常用語以及學科建制中,“東方學”中的“東方”一般只指近東、中東和北非。薩義德也是這么做的,其《東方學》主要涉及伊斯蘭阿拉伯世界,且以十九世紀為主。因此,如果認為《東方學》提出的問題是漢學無法回避的,這或許可以用于不少問題的論述,而將之用于“漢學在西方屬于東方學”時,是要極為謹慎的。中國在遠東,或曰東亞;漢學在西方學科體制中,在法、德這兩個歐洲漢學重鎮(zhèn)以及許多歐洲國家,在過去和今天,基本上不設立在“東方學”之內,這里不排除極個別的例外(法國“東方學院”〔INALCO/Institut National des Langues et Civilisations Orientales〕設立漢學,此學院的前身是“東方語言專科學?!保h學同東方學有著相通之處,但在學科意義上不屬于東方學。

毫無疑問,薩義德賦予Orientalism(東方學,東方主義)的新內涵,已經(jīng)使其成為殖民主義批判的關鍵概念,涉及“權力”和“抵抗”。東方主義意識形態(tài)同歐洲殖民主義擴張密切相關,因此,薩義德《東方學》的政治性和論戰(zhàn)性本在情理之中。在??潞透鹛m西思想的影響下,薩義德把“東方學”亦即“東方主義”看做西方之東方敘事的權力話語,通過貶低他者、抬高自己來達到自我文化認同,完成“中心”和“邊緣”的建構。顯而易見,“東方主義”遠遠超出了“東方學”之語言文學、歷史或人類學范疇,十八世紀之后的英國和法國以及“二戰(zhàn)”之后美國的大量文本(文學作品,導游手冊,新聞報道,政治宣傳,哲學和宗教著述等)對他者的想象模式、敘事方式和運作機制,充分體現(xiàn)出西方對東方的文化霸權話語和話語結構。正因為此,東方主義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世界性意義。換言之,重要的是薩義德所揭示的西方世界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對伊斯蘭阿拉伯世界的認知模式,比如:東方學在某種程度上與東方無多關聯(lián),更多地與西方有關,東方是被西方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一種建構品。這種認知模式或話語模式不只局限于西方對一種特定社會和文化現(xiàn)象的認知。這里說的是東方主義理論范式的有效性和適用性,它可以拓寬人們的研究視野。從這個意義上說,它被用來研究西方漢學,并非由于中國地處世界最東方,理所當然的最具“東方性”,亦即所謂“漢學屬于東方學”。

東方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歐洲。近代以來,兩種取向的東方學是顯而易見的:一種是學術的、人文主義的,另一種是殖民主義、基督教主義至上的。一方面,東方學的文物考古,對古文獻的挖掘、收集和解讀,對死去的文字的研究是眾所周知的,此時,殖民主義或意識形態(tài)是無從說起的,除非我們把一切事物都與意識形態(tài)連在一起。另一方面,西方人開啟的東方學幾乎一直是西方人的領地,其成就也幾乎都是西方人的功勞,迄今沒有多大變化。這是西方話語霸權的一個重要原因。漢學的發(fā)展之路則完全不同,從明末清初的傳教士“漢學”起,西方的不少中國知識是由中西學者的“口述筆錄”來完成的,并時常超越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訴求??偟恼f來,東方學中的兩種取向,基本上也適用于西方漢學;并且,漢學的學術性常常勝于東方主義中的那種政治性,那種“殖民官僚主義和殖民主義風格”(薩義德)。因此,“漢學主義”所說的西方漢學貫穿始終的、濃重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即便不是明顯的、也是隱性的,即便在漢學成為“科學”時也是難免的,這種說法或許說過頭了,因為這不符合由基督教文明所發(fā)起的中西文化對話史實。

我們再來看“漢學主義”論中的狹義和廣義漢學之分:狹義漢學是指西方現(xiàn)代學科體制中東方學內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研究,這個學科分支受制于漢學主義;廣義漢學則是關于中國的“知識”,是異國情調和意識形態(tài)等,本身就是漢學主義。而我認為,這種劃分是成問題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混淆漢學“知識”和知識的“運用”,這是兩個層面的東西,而后者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能歸入漢學或廣義漢學的。盡管我們在論述西方漢學史的時候可能會論及孟德斯鳩和黑格爾的“中國論”,但是他們在各自理論體系中的論述,肯定不屬于漢學范疇,漢學此時只是其理論思考的材料或工具之一。

意識形態(tài)可能無孔不入,純粹的、嚴謹?shù)膶W術研究也可能被意識形態(tài)沾染。盡管如此,用“顯性意識形態(tài)”、“隱性意識形態(tài)”和“若隱若顯的意識形態(tài)”(見周寧文)將今昔漢學“一網(wǎng)打盡”是不合適的。我看不出漢學中的《易經(jīng)》研究或老子研究本身有多少意識形態(tài)色彩,除非它們被用于特定的、充滿意識形態(tài)的語境。即便在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甚囂塵上的十九世紀,我們也應看到不少漢學成果與西方中心主義之“漢學敘事”之間的區(qū)別。即便西方學者中也有人宣稱漢學或中國學基本上是意識形態(tài),我們也不應遮蔽這種后殖民主義觀點沒有或不愿看到的東西。同樣,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及其理論框架是值得借鑒的,但是用“漢學主義”統(tǒng)攝整個海外漢學——從十七世紀的傳教士“漢學”,到十九世紀以來的學院派漢學,再到諸多與中國文化有關的文字,顯然失之偏執(zhí)。這樣的理論命題看似很有沖擊力,其實反而失去銳氣,問題出在“一概而論”、“一視同仁”。漢學中存在漢學主義,但漢學不是漢學主義。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學界出現(xiàn)了譯介西書的大潮:來勢兇猛,蔚為大觀。這與中國在這之前的長期封閉有關。在大量譯介著作中,西方漢學(中國學)著作尤為壯觀,并成為新時期的“顯學”。許多著述涉及被我們忽略、遺忘的東西,更有一些課題選擇、理論假設和思考框架讓我們大開眼界,給人新鮮之感,視野融合和真知灼見豐富了我們的學術??墒?,我們也能看到另一種奇特現(xiàn)象:不管是在英美語言文學研究、日耳曼語言文學研究還是日本語言文學研究中,佼佼者和學術權威基本上來自英語國家、德語國家和日本,這種狀況在中國似乎要大打折扣。

猜你喜歡
漢學主義話語
畫與理
女兒眼中的漢學泰斗饒宗頤
對“歐美漢學通史”的一種追求
亞太區(qū)域合作的話語消退與重新激活
評閻國棟教授《俄國漢學史》
新經(jīng)典主義
俄羅斯?jié)h學研究400年:與中華文明對話
雷人話語
都是主義
雷人話語
土默特左旗| 子洲县| 崇仁县| 兴安盟| 扎鲁特旗| 宕昌县| 吴桥县| 兴业县| 天全县| 桐庐县| 双峰县| 灵台县| 梨树县| 项城市| 天等县| 黎平县| 宜君县| 乐山市| 吉安市| 敖汉旗| 绥德县| 平远县| 肥西县| 桃园市| 娄底市| 宝坻区| 格尔木市| 郸城县| 宝鸡市| 巴林右旗| 灵山县| 精河县| 望谟县| 突泉县| 永嘉县| 荥阳市| 云阳县| 临潭县| 衡阳县| 思茅市| 沐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