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玲,張 麗(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二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胃電圖監(jiān)測山莨菪堿和維生素B6減輕紅霉素胃腸道反應療效比較
謝曉玲,張 麗(荊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二科, 湖北 荊州 434000)
目的:比較兩種藥物減輕紅霉素胃腸道反應療效及機理。方法:隨機選擇需要用紅霉素治療的病人100例,分成3組,分別是對照組(單用紅霉素);觀察Ⅰ組(紅霉素+維生素B6);觀察Ⅱ組(紅霉素+山莨菪)。觀察3組胃腸道反應及胃電圖情況。結果:對照組及觀察Ⅰ組輸注紅霉素1h后胃腸道反應及胃電圖表現與觀察Ⅱ組有顯著差異(Plt;0.01)。而觀察Ⅰ組與觀察Ⅱ組比較差異顯著(Plt;0.01),對照組與觀察Ⅰ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Pgt;0.05),停藥2~3d后胃電節(jié)律3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山莨菪堿能有效減輕紅霉素胃腸道反應,而維生素B6對改善紅霉素的胃腸道反應效果不明顯。
胃電圖;維生素B6; 山莨菪堿;紅霉素;胃腸道反應
紅霉素由于其胃腸道及肝臟等方面的不良反應限制了其使用,紅霉素靜滴所致胃腸道反應的防治,一直受到臨床關注。輔助用藥對減輕紅霉素胃腸道反應的臨床研究曾有大量文獻報道,但添加輔助藥物后通過觀察胃電節(jié)律變化進行臨床研究的則很少,為克服紅霉素靜脈滴注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我院對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需要用紅霉素治療的住院病人采用紅霉素中添加山莨菪堿和維生素B6靜滴的方法,觀察兩種添加藥物對紅霉素胃腸道反應改善及胃電圖的情況并進行了比較,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100例住院病人按照入院先后順序編號,分為3組:1~32號為觀察Ⅰ組(紅霉素+維生素B6組),共32例;33~68號為觀察Ⅱ組(紅霉素+山莨菪堿組),共36例;69~100號為對照組(單用紅霉素組),共32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最大82歲,最小24歲,平均年齡45.0±11.8歲。診斷為支原體肺炎52例,化膿性扁桃體炎12例,支氣管哮喘合并感染28例,急性支氣管炎8例。3組均無急、慢性胃腸疾病史。也未使用其它影響胃動力的藥物,可排除胃腸疾病及藥物對胃電節(jié)律的影響。
1.2方法
3組患者均使用紅霉素0.5g加入500ml液體稀釋后靜脈滴注,滴速在30~35滴/min。觀察Ⅰ組在靜脈輸注紅霉素的液體中加入維生素B6靜滴,觀察Ⅱ組則加入山莨菪堿10mg靜滴。根據新編208種注射液理化與治療學配伍檢索表,維生素B6與山莨菪堿注射液沒有配伍禁忌,可配伍[1]。對照組不加任何藥物。3組患者均于靜滴紅霉素結束后1h描記第1次胃電圖,輸注紅霉素結束后2~3d空腹描記第2次胃電圖,均采用合肥華安醫(yī)用儀器廠生產的WDT-4D型智能胃電圖儀,將電極置于體表胃體、胃竇、胃大彎及胃小彎4個點,本機胃電圖(胃竇部)正常值效率:(3.06±0.20)次/min,幅值(201.02±47.05)μV。觀察Ⅰ、Ⅱ組,對照組,3組檢查胃電圖前均停止服用對胃腸道有影響的藥物1d以上,空腹2h。輸注紅霉素時臨床觀察指標為腹痛、惡心、嘔吐、腹瀉4項。胃腸道不良反應判斷標準,無反應:靜滴紅霉素后無明顯胃腸道反應;輕微反應:僅出現間歇的、短暫的腹部隱痛或不適,或輕微惡心但無嘔吐;重度反應:出現嚴重腹絞痛或惡心、嘔吐及腹瀉而不能堅持用藥。
1.3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對照組及觀察Ⅰ組(紅霉素+維生素B6)輸注紅霉素1h后胃電圖表現為胃電頻率增快,幅值增高;而觀察Ⅱ組(紅霉素+山莨菪堿)的胃電頻率也增快,幅值也增高,但不顯著;觀察Ⅱ組(紅霉素+山莨菪堿)與對照組治療后1h胃電節(jié)律比較有顯著差異(Plt;0.01),而觀察Ⅰ組(紅霉素+維生素B6)和對照組治療后1h胃電節(jié)律比較無顯著差異(Pgt;0.05)。停藥2~3d后胃電節(jié)律3組無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1。
表1 各組不同時間胃電圖比較
注:用藥后1h,觀察Ⅰ組與對照組比較①t=1.77,Pgt;0.05;觀察Ⅱ組與對照組比較②t=3.17,Plt;0.01; 觀察Ⅰ組與觀察Ⅱ組比較③t=4.03,Plt;0.01 ;停藥后2~3d 3組比較④t=1.63,Pgt;0.05。
輸注紅霉素1h胃腸道的副反應比較:觀察Ⅱ組(紅霉素山莨菪堿)明顯少于對照組(Plt;0.01)有顯著性差異,而觀察Ⅰ組(紅霉素+VitB6)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gt;0.05)。見表2。
表2 觀察Ⅰ組、觀察Ⅱ組、對照組應用紅霉素胃腸道副反應比較
注:*為觀察Ⅱ組與觀察Ⅰ組比較,χ2=10.432 ,Plt;0.01;**為觀察Ⅱ組與對照組比較,χ2=12.789,Plt;0.01,均差異顯著;Δ為觀察Ⅰ組與對照組比較,χ2=0.2793,Pgt;0.05,差異不顯著。
紅霉素是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其主要不良反應為胃腸道反應,大劑量的紅霉素靜滴時可使血漿中胃動素水平升高,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刺激胃腸神經叢致乙酰膽堿釋放[2],從而使胃腸道平滑肌產生強烈收縮,引起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癥狀,而山莨菪堿為膽堿能神經阻滯劑,能緩解平滑肌的痙攣[3],因此正好能對抗紅霉素引起的胃腸道反應。
據研究證實維生素B6的活化形式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體內80%的維生素B6以磷酸吡哆醛的形式存在于肌肉中,并與糖原磷酸化酶相結合,磷酸吡哆醛是谷氨酸脫羧酶的輔酶,可增進大腦抑制性神經遞質r-氨基丁酸的生成。臨床上常用維生素B6治療小兒驚厥、妊娠嘔吐和精神焦慮等[4]。研究顯示添加維生素B6組對紅霉素引起的胃腸道反應改善不佳,從臨床癥狀的改善及胃電節(jié)律的變化上與對照組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胃電圖是經體表電極記錄出反映胃肌電活動的生物電信號。既往研究表明,胃電圖的主頻率與胃慢波頻率一致,其波幅的相對變化與胃的收縮有關,是檢測胃慢波的可靠手段,是判斷胃運動功能的良好指標,還可作為胃部疾病的初篩。而且由于此項檢查為非侵入性,操作簡便,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
臨床觀察顯示加用山莨菪堿后各項不良反應明顯緩解,胃電節(jié)律正常,與對照組比較均有顯著的差異。經臨床觀察山莨菪堿的副反應少,僅少數人有一過性口干,輕微的視力模糊及心動過速,但持續(xù)時間短,2h后很快自然消失,且紅霉素與山莨菪堿無配伍禁忌,值得推廣應用。
[1]唐錦波.新編208種注射液理化與治療學配伍檢索表[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
[2] 董燕平.紅霉素對小兒胃電節(jié)律的影響[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3):151.
[3] 陳敏章.國家基本藥物[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483.
[4] 趙寶昌,維生素,查錫良,生物化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41-442.
[編輯] 何 勇
R969.3
A
1673-1409(2012)05-R025-02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5.012
2012-02-11
謝曉玲(1962-),女,湖北松滋人,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消化內科臨床工作。